第伍章 文财神范蠡
第伍章 文财神范蠡
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也是一位生财有道的大商家,是一位杰出的商人,被誉为商人的鼻祖,一代商圣,所以范蠡成为一位有影响的文财神。
范蠡,字少伯,天资聪颖,少年时便有独虑之明,后被越王勾践拜为士大夫。古代典籍《列仙传》(传为西汉刘向著),记载有范蠡事迹:
范蠡,字少伯,徐人也,事周师太公望。好服桂饮水。为越大夫,佐勾践破吴,后乘轻舟入海,变名姓,适齐,为鸱夷子,更后百余年,见于陶,为陶朱君,财累亿万,号陶朱公,后弃之,兰陵卖药。后人世世识见之。
从范蠡能“财累亿万”看来,拜范蠡为财神是有基础的。范蠡是如何“财累亿万”的呢?民间则传说“范蠡三聚三散”,从这一故事,可以看到他成为财神,比比干更有理由,甚至比所有的财神都更有理由,因为他是一位真正能赚钱而又能散财的智慧财神。
一聚一散
范蠡苦身戮力辅佐越王勾践。越国兵败于吴国,范蠡与越王一同去屈事吴王夫差。回国后又辅佐越王富国强兵,他足智多谋,深谋二十余年,使一个濒临灭亡的弱小国家,逐渐强大起来。

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也是一位生财有道的大商家,是一位杰出的商人,被誉为商人的鼻祖,一代商圣,所以范蠡成为一位有影响的文财神。
在越灭吴的战争中,范蠡功劳最大,被拜为上将军,位居相国大夫。
范蠡知道越王勾践为人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他提交辞书,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向越王辞官隐退,只装珠宝美玉,带着西施与随从乘舟远行,架扁舟,泛东海,来到齐国。
临行前,范蠡给另一个功臣文种写了一封信说:
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子若不去,将害于子。
文种不信,终成剑下之鬼。
二聚二散
范蠡逃离越国后,到齐国的海边更名换姓,改名鸱夷子皮。
鸱夷子皮本意是指古人用一种兽皮缝制的皮囊,外出时装上酒或水带在身边用。范蠡拿来做自己的名字,一是俗,容易与人交往;二是自嘲,寓意自己是个“酒囊饭袋”。
范蠡开荒种地,苦身戮力,耕于海畔,由于勤劳俭朴,善于经营,勤奋治产,几年后便聚财几十万,成为当地最大的富豪。

范蠡能发家致富,又能散财,三聚三散,在人们心目中是难得的活财神。
齐王知道范蠡其人,仰慕他的贤能,便封他为宰相。
范蠡叹息:“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后来,范蠡交还了相印,把财产全部散发给乡邻好友,只带上最贵重的物品,一家人悄悄离开齐都。
三聚三散
辗转来到齐国西南边界的肥城陶山(山东定陶县),范蠡以其智能,观察此地为贸易的要道,经营贸易可以致富。
范蠡认为,陶地处天下之中,为交易的必通要道,由此可以致富,以为后半生的保证,自此居住下来自称陶朱公。
“陶”,指陶地,或说隐语“逃”;“朱”,一说为富翁的象征,或说自己曾做高官;“公”,一说是对尊长,平辈的敬称,或说自己曾做过公爵。寓意是陶山一位穿过红袍,做过高官的在逃老人。
当时,陶山位于齐、鲁、魏、赵等国的结合部,这里湖面开阔,船只通过汶水、济水、东平湖等直达中原各地,山内草木葱郁,湖边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资源丰富,范蠡以为此天下之中,便在此隐居下来,置办田产、建筑房屋,利用山坡地发展畜牧林果,利用水面养殖鱼鸭,没有几年时间,日子很快富裕起来。
接着利用过剩的产品和手中的积蓄,囤积货物,做起贩进卖出的商品交易。范蠡还在山前大村庄、湖屯码头设立杂货店铺、作坊、旅店、钱庄等,使这里成了各国商人聚居的交易中心。同时雇用有才能的贤德之人,把产业商贸管理得井井有条。
由于经营有道,致富有方,19年之中,三至千金,遂至巨万,最后积累了亿万的财富,不仅成为陶地的大富翁,还成为天下巨富。
范蠡把经营的产业托付儿孙去做,在陶山选择一个水抱山环、泉美林秀的位置,建一别墅,和西施在此幽栖隐居,度过了美好的后半生。
范蠡在齐国和陶地经营农业和商业。他一生艰苦创业,积金数万,发了大财,他善于经营,善于理财,又把金钱看得很淡薄,把钱财都分散给穷朋友和疏远的亲戚。晚年,范蠡父子两家又分财于百姓。
范蠡能发家致富,又能散财,三聚三散,在人们心目中是难得的活财神。天下人都赞美陶朱公,人们将他称为文财神,理所当然。

文财神/清
从现存年画实物来看,陶朱公的财神形象的盛行是在明清之际。日本王舍城美术宝物馆收藏有《陶朱致富图》,《中国美术全集》收录有《陶朱公种竹养鱼致富全图》,这些年画实物据考均是清初苏州桃花坞的作品。
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中也有文财神陶朱公形象。现在遗存下来许多不同材质的明清时期的文财神形象,据考,一部分就是文财神陶朱公。
从年画来看,范蠡和比干的形象没有什么差别,民间艺人将他们两人形象似乎混为一谈了,可能是因为他们两人都被称为文财神,其构图和形象就没有差别了。同一张文财神年画,有人称其为范蠡,有人称其为比干。或者,说到范蠡和比干,人们指称的往往是同一张财神年画。在财神形象上,每个财神都有其特点,唯有他们两人没有区别,可以互指。

文财神/凤翔年画
范蠡被奉祀为财神的过程中,一方面民间传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皇家参与范蠡信仰民俗,又对范蠡信仰民俗火上加油。
民间对范蠡的崇祀,自唐宋而后影响渐为扩大,这与统治者的倡导不无关系。据《新唐书·礼乐志五》载,唐代设武成庙之祀:“诏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六十四人图形焉。”越相国范蠡被列为配享之神位。
宋代更尊奉范蠡为“遂武侯”。《宋史·吉礼八》:“宣和五年,礼部言:武成王庙从祀……越相范蠡遂武侯。”“绍兴元年,命祠禹于越州,及祠越王勾践,以范蠡配。”
民间的崇祀不绝,加上皇家统治者的倡导,唐宋后对范蠡的祭祀愈来愈热。民间对范蠡的奉祀,扩大了范蠡的影响,使其巨商富贾形象深入人心。

劳动得鱼/杨家埠年画
一般人都知道范蠡致富是靠经商,因此被尊为商圣。其实,范蠡除经商外,还经营过渔业和饲养业。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述异记》卷上:
洞庭湖中有钧洲,昔范蠡乘舟至此,遇风,止钓于洲上,刻石记焉,有一陂,陂中有范蠡鱼。昔范蠡钓得大鱼烹食之,小者放于陂中。陂中有范蠡石床、石砚、钻锛。
这段传说描写了范蠡与鱼的关系,他其实就是一名渔夫。《齐民要术·养鱼》记载有范蠡的养鱼经验:
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者,所谓鱼池也……至来年二月,得鲤鱼长一尺者一万五千枚,二尺者四万五千枚,三尺者万枚,枚值五十,得钱一百二十五万。至明年,得长一尺者十万枚,长二尺者五万枚,长三尺者五万枚,长四尺者四万枚,留长二尺者二千枚作种。所余皆货,得钱五百一十五万钱,候至明年,不可胜计也。
范蠡在越国制定强国政策时,很重视水产养殖。来到陶山,利用山前大面积湖面,发展水产业是很自然的。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养鱼专著《养鱼经》,是范蠡长期从事水产养殖经验的总结。
明代于慎行在所著《岱畎图经记》中写道:“陶山多洞穴,下有池水,谓是种鱼之陂。陶朱公浮海至齐,止此居之。其野皆沃民也。”
唐仲冕在“咏陶公墓”诗中,有“养鱼池沼依稀在,欲倚范蠡学富夸”。由此可见,明清时期陶山前湖屯一带,还保留比较明显的鱼塘痕迹。
范蠡养鱼成为财神,是有民俗学根据的。中国古代民间鱼有富裕的意思,很多地区的民间年画中有《莲年有鱼》这一流行年画,寓意年年有余。年年有余即有财神到家之意,所以,这一年画寓意很可能就是从范蠡养鱼变富裕,最终乃至成财神引申而来。

耕地/拓片
据《史记·越世家》记载,范蠡初到齐国,“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说明范蠡初到齐国时,是靠“耕于海畔”而致富的。“耕于海畔”首先是从事农耕,但也不单纯是从事农耕,也应包括经营渔业,或农、渔兼营。

插秧/拓片
人们对范蠡的两次辞相,通常是从政治的角度探寻原因,其实忽略了一个更本质的也是更不易被人想到的原因,这就是古代文人喜欢归隐田园的隐士情怀。如《李白斗酒》《浩然寻梅》《烹茶鹤避烟》《松阴之下醉三仙》等,都不是俗人的作派,也不是名利中人可以享受到的,更不是官场中人可以体会到的。

摘菜/拓片
范蠡在陶山前的产业,不是单一的,还建立产供销一体的各种作坊、屠宰场、店铺。自古这里流传“四处来经商,此处无饥荒”之说。至今,当地保留不少与经商做买卖有关的村名:如千家店、王瓜店、张家店、旅店、小店、兴隆庄、钱庄、车庄、山羊铺、毛家铺、衡鱼铺、十里铺、西铺、纸坊、郭家油坊等。这些也说明,范蠡时期这一带商贾云集的兴旺景象。
唐仲冕有篇著名的《陶山赋》,在文中赞范蠡:
沼吴计成,相齐名显。于焉治生,足资富产。养鱼有池,牧羊有栈。致资百万,能聚能散。山峻川平,纵横极目,嘉禾遂生,岂惟畜牧。木则白榆翠柏,果则文杏绯桃。柿垂垂而叶赤,枣纂纂而香飘。春源肥苜蓿,秋架蔓葡萄……
这说明,范蠡除了发展水产畜牧,林果业也在开发之列,今天著名的肥城大桃,据考证,在范蠡时代就开始人工栽培了。
可见,范蠡是一位生财有道的多面手,能经商、养鱼、饲养牲畜,尤为可贵的是他有个善良愿望,愿意别人和他共同致富,而且致富之后,能分散财产济困扶贫,故司马迁赞颂范蠡是“富好行其德者也”。
生财有道,富而能仁,获得“商圣”的尊称,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文财神/高密年画
传说魏国国王面临一个案子,“群臣一半以为罪,一半以为不当罪”,魏王不能决断,便请范蠡来帮忙。
范蠡先讲了一个故事:“我家中有两块白璧,这两块璧的颜色、质地、直径都差不多。但价格不同,一块值千金,一块值五百金。”
王问:“直径与色泽差不多,怎么价格差那么多呢?”
陶朱公说:“侧过来看,一块比另一块厚一倍,所以值千金。”
老子主张厚道。老子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老子所说的“厚”,与范蠡在这里所说的“厚”是一个意思,即忠厚、敦厚。从诸多财神来看,最会赚钱的人不一定能成为财神,成为财神的人都是厚道的人。

文财神/清
道教奉范蠡为财神,可以从古代寺庙看出。南岳衡山、南通城隍庙、龙虎山天师府、浙江新昌重阳宫等开放道观中,均有供奉财神范蠡的殿堂,道教学者也在著述中引述财神范蠡的事迹,而民间奉祀财神的习俗在道教中得到吸收并融合。
道教典籍中有很多关于范蠡的记载。《神仙传》卷一称:“老子者……文王时为文邑先生,一云守藏史,或云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朱公。”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东方朔的变化无常:
俗言东方朔太白星精,黄帝时为风后,尧时为务成子,周时为老聃,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皮,言其神圣,能兴王霸之业,变化无常。
《神仙传》记孔安国师从范蠡学道之事:
昔事海滨渔父,渔父者,故越相范蠡也,乃易姓名,隐以避凶世,哀我有志,授我秘方服饵之法,以得度世……
《列仙传》记载范蠡事迹,传后还附有诗赞:“范蠡衔桂,心虚志远……”
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记灵化二十四:“老君授范蠡真人白日上升。”
李膺《益州记》云:“范蠡学道于丽元山升仙。”传说山上有栗松、神草,吃了便能升天,范蠡在此山成仙。
元代道士张雨所编《玄品录》(见《道藏》洞神部谱录类)和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见《道藏》洞真部记传类)中,范蠡均名登仙籍。明代王世贞编著的《列仙全传》中还为范蠡配有图像,颇有仙人风貌。
道教典籍中屡屡提及范蠡并视若神明尊为神仙,最根本的原因是范蠡乃先秦道家的重要人物。

文财神/高密年画
老子说:不争而善胜,夫唯不争,故无尤,无执故无失。
范蠡是复兴越国的首功之臣,但范蠡不争功,更不争权夺利,而是信奉“夫唯不争,故无尤”理念。因为不争名利,所以越王伤害不了他。
范蠡一生中的很多事都体现出他的“不争而善胜”,这就是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从大的方面讲,他不与社会争——取之于社会,还之于社会。也许,这正是范蠡被后人奉为文财神的原因之一。
吴越战争胜利后,范蠡及时身退。范蠡在离开越国的时候,给文种写了一封信,劝他及时离开,文种不听。范蠡得以全身而退,文种却遭杀身之祸。这是他“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
道教哲学是祸兮福所依,祸福相生相随,范蠡深谙此道,最善于在福的顶端看到祸所伏,果断避开。齐国聘他为宰相,他有了“不祥”之感:“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在智慧的带领下,他立即离开了齐国,隐藏于陶地。

万宝来临/清
许多经营致富术托于陶朱公名下,如《经商十八忌》:
生意要勤快,切忌懒惰;价格要订明,切忌含糊;用度要节俭,切忌奢华;赊账要认人,切忌滥出;货物要面验,切忌滥入;出入要谨慎,切忌潦草;用人要方正,切忌歪邪;优劣要细分,切忌混淆;货物要修整,切忌散漫;期限要约定,切忌马虎;买卖要适时,切忌拖误;钱财要明慎,切忌糊涂;临事要尽责,切忌妄托;账目要稽查,切忌懒怠;接纳要谦和,切忌暴躁;立心要安静,切忌粗糙;说话要规矩,切忌浮躁……
十八忌多是商家经验之谈,由此可见,他作为财神在民间商人心目中的智慧形象。
关于经商,范蠡既有精辟的理论观点,又有丰富的商贸实践,范蠡身体力行,饲养五畜“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总结了一套管理术,所著《致富奇书》提出“物价贵贱随供求关系变化”之理论,开认识价格变化规律之先河。
从范蠡经商的生涯看,他将其政治、军事谋略用于经营管理,驾轻就熟,胜人一筹,所以才得“居官为卿相,居家则富翁”的称号。所以古人在他的年画上题写“万宝来临”,敬他为能带来无限财富的财神。

文财神/杨家埠年画
财神范蠡的年画上往往有一个聚宝盆,这取材于民间关于陶朱公烧制聚宝盆的传说。
传说陶朱公退出商界后,感悟人间正道,晚年大彻大悟,倾其一生之力,将全部的心血与感悟,凝烧于一方至宝之中,取名“聚宝盆”。
聚宝盆烧制成功的次日,陶朱公最后一次散尽家财,怀其重宝而升仙,从那以后天下就有了财神。
关于陶朱公的聚宝盆,民间有《陶朱公之宝》的奇诗传世。民间还有童谣:
琉璃窗、朱漆门,堂上供着大财神;大财神,出凡尘,三聚三散越王臣;越王臣,富贵身,手里捧个聚宝盆;聚宝盆,天下闻,财源滚滚满乾坤……
聚宝盆信仰民俗其实是财神信仰民俗的延续,聚宝盆在财神民俗文化中独特的意象和寓意,与范蠡有特殊的渊源关系,故而财神范蠡年画上总是少不了聚宝盆这一道具。
因为聚宝盆是陶朱公范蠡烧制的,景德镇等地将范蠡奉之为窑神。很多制陶地都敬范蠡为祖师爷,陶工坊里有他的塑像,每年三月半和十月半陶工们要祭祀他,陶工们还要聚餐,叫散福。

财神到/杨家埠年画
范蠡仗义疏财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人生智慧。范蠡不当守财奴,经常仗义疏财,取之于社会,还之于社会,这在古代是不多见的。范蠡仗义疏财的人生智慧,来自老子的财富观念。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范蠡懂得这一道理,事实上,那么多富豪破产,又有那么多守财奴,又有哪一个能将财产流传至今呢?

财神/杨家埠年画
在山东,人们传说范蠡每到一地都会教人如何做生意,给他们拿出本钱,并告诉人们“钱能生一,一能生十,十能生百,无穷无尽”的道理,这就是生意的来历。山东一带还流传陶朱公造秤的传说,定陶陶朱公的传说已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传说丰富了财神陶朱公的形象,民间对财神的崇信也使陶朱公的财神形象深入人心。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广泛印制了《陶朱公致富全书》,甚至会计记账簿也以“陶朱录”命名。《陶朱公经商术》《陶朱公商训》等虽是商家的经验之谈,也托名陶朱公,于此可见明清以来范蠡作为财神在民间商人心目中的智慧形象。

财神/高密年画
范蠡作为智慧财神,其人生智慧从他救小儿子可见一斑,表现了善于识人任人的人生智慧,也表现了他识事的人生智慧。
范蠡居陶生少子,少子长大后,范蠡次子因杀人而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让少子前往探视,并带上一牛车的黄金。
范蠡长子也请命想去,范蠡坚决不同意。长子说:“家有长子,今弟有罪,不派我去,而让少弟去,是我不成器。”说完欲自杀。夫人连忙说:“派少子去,未必能救次子,而先失去长子,怎么可以这样?”
范蠡不得已派长子去,命其去找庄生帮忙,并叮嘱说:“到楚国后就进献千金给庄生,听任他从事,千万别与他争。”长子出发了,却在路上私积数百金。
范蠡长子到楚国后,把信和重金交给庄生。临别时,庄生告诫说:“你赶快离开,千万别停留,等你弟弟出来后,别问是怎么回事。”
长子却没有听从庄生的话而私自留下,并把路上私积的数百金,分送给其他他自认为能帮上忙的楚国贵人。
庄生家很贫穷,但他以廉直闻名于国内,自楚王以下人民都像对待老师那样尊敬他。作为信义之人,庄生对于范蠡进献的黄金,并无意接受,打算在事情办成后再还给他。而范蠡长子并不知其意。
庄生入见楚王,禀告说:“我观察到天上有某星停留在某个位置,表明楚国会有灾害。”楚王平素信任庄生,向他了解解决之道。庄生回答说:“只有德行可以消除。”楚王决定以赦免罪犯来消除灾害。
楚国贵人得到消息后连忙给范蠡长子报信。范蠡长子想,既然弟弟可以获得赦免,千金送庄生,不是白白浪费了吗?于是就又重返庄生家。庄生惊讶地问:“你怎么还没走?”范蠡长子回答说:“我听说楚王要赦免我弟弟,特来告知辞行的。”
庄生明了他的想法,就说,你自己进房内去取金子吧!范蠡长子带走了金子,独自欢庆。
庄生因范蠡长子的行为感到羞辱,就入见楚王说:“您想以德行消除灾难,可我听见路人都说陶的富人范蠡之子因杀人囚禁在楚国,他家人用重金贿赂王左右之人,因而王不是因体恤楚国而行赦免,是为了范蠡之子。”
楚王大怒说:“寡人虽不德,怎么会因为是范蠡之子就特别照顾?”于是下令杀掉范蠡之子后,明日再下特赦令。
范蠡长子呢,自然是带着弟弟的死讯回到家。母亲和国人都感到悲哀,唯有范蠡独自笑着说:
我早就知道他弟弟会被杀,不是他不爱他弟弟,是有所不能忍呢!他从小与我在一起,见到我的困苦,为生的艰难,不忍舍弃钱财。而少弟生在家道富裕之时,坐乘完备,并不知财富的来源,因而很易弃财,不会吝惜。我先前决定派少弟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钱财,而长子不能。次子被杀是情理中的事,无足悲哀,我日夜在等他的丧讯传来。
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但在历史文献中却找不到踪迹。从史实考察,范蠡故里在楚国三户(河南南阳境内),西施家住越国诸暨苎萝村,年轻时范蠡与西施都没离开过家乡,不可能有见面的机会,更不可能成为情侣。范蠡入越后,身居高位,也不可能去诸暨见浣纱女西施。
勾践为了腐化吴王夫差,献美女西施、郑旦于吴,此时范蠡有见到西施的机会,但范蠡也不会从中插上一脚,去和西施谈恋爱。

财神夫妻/武强年画
关于是谁把西施献给夫差的,史书记载不一。《越绝书》说是文种送去的,范蠡就成了局外人。《吴越春秋》说是范蠡送去的。有专家认为,在此国难当头之际,范蠡只会敬佩西施为国献身的精神,哪里还有心思去和西施谈恋爱。
但小说戏剧和民间传说把范蠡与西施的关系,描绘得那样情意绵绵,温情脉脉,难舍难分,甚至还说范蠡离越后,携带西施遨游四海。这主要是文学家们对西施的同情,想给西施找一个理想的归宿,而这个理想的归宿,则非范蠡莫属,但这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据《越绝书》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传说范蠡在助越灭吴之后,和美女西施携手泛舟江湖,过上了幸福生活。
《吴越春秋》记载:“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有人说是把西施用鸱夷皮包起来,扔到江里去。
鸱夷子皮,就是大皮囊,传说西施就是被装入大皮囊沉入湖中的,这样的结局让范蠡感叹不已。范蠡后改名鸱夷子皮,很可能就是为西施而改。范蠡在江湖中寻觅,并没有找到西施的葬身之处,他非常难过,于是改名叫鸱夷子皮。
范蠡和西施的故事,是随着时代的演进与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和敬仰而不断丰富的。其发展趋势是离真实的历史越来越远,却和人们的愿望越来越近。西施与范蠡的故事传说色彩越来越浓,但人们宁愿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因为人们同情、热爱善良美丽的西施,敬仰足智多谋、功成身退的范蠡。
据史书记载范蠡确实有一位夫人,生了三个男孩,但这位夫人绝不是西施,尽管很多文人都知道范蠡与西施并无情侣关系,但都希望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永远传下去。

文财神/杨家堡年画
范蠡每到一处都能成名于天下。他在名利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进退自如,以保全自身为根本,功名富贵的舍得就在这先散后聚中,表现出人生的智慧,而给后人带来的则是人生哲理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