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柒章 江南财神沈万三

第柒章 江南财神沈万三

在600多年前,中国商界出了一位旷世奇才,他就是元末明初的首富——沈万三。在“商圣”的行列中,沈万三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沈万三大约出生在元大德末年,即1307年前后(一说1330年),比朱元璋大21岁。沈万三原名沈富,字仲荣。他在兄弟中排行老三,后来发达了,于是人们都叫他“沈万三秀”,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在《明史》中又被叫作沈秀。

沈万三降生时,是个荒年,自然灾害遍及大半个中国,而且江浙一带又流行起了瘟疫,真可谓生不逢时。但是,沈万三的父亲沈佑颇具眼光,他看到苏州的东垞人少荒地多,政府又奖励开荒。沈佑便举家从湖州的南浔迁到了苏州的东垞,即现在的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在苏州的东垞,沈万三的父亲带领全家人,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垦殖,终于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地主,庄田广达1300多亩。

东垞西边的周庄原本是个小村落,后来经过沈家的开发逐渐形成了集镇。于是,沈佑全家就由“农”转“商”了,成了地主兼商人的富户。

在600多年前,中国商界出了一位旷世奇才,他就是元末明初的首富——沈万三。

但田种得再多也只是个土财主,所以一直也没有成为真正的巨贾富商。

沈佑去世后,儿子们分了家。老大不见记载,估计是早早亡故了,老二沈真迁往嘉定安定,老四沈贵搬到白蚬江北的黄墩。

沈万三的兄弟从小就随父种田,没有文化,却都生财有道,日后也都成了当地的首富。兄弟迁居之后,排行老三的沈万三留在了周庄的银子浜,他一方面管理着东垞的庄田,另一方面则开始经营镇上的买卖,由此起步,成为中国巨富。

沈万三的财富积累在元代便已完成,他的财富起于“农”而繁于“商”,是一个地道的大地主兼商人,堪称“富可敌国”。

致富后的沈万三,首先广置了田宅万顷,以至于有了“苏州府属田亩三分之二属于沈氏”的记载。并且,在沈万三家的后院,有一个叫作“绣垣”的后花园,这个花园走一圈就要差不多半个小时,在园外还有十多顷的田地。

沈万三富起来后,开始大肆地迎娶妻妾,在他的园子里随处娱乐。

沈万三富起来后,开始大肆地迎娶妻妾,在他的园子里随处娱乐。据说,沈万三一生共娶了13房妻妾,把她们分置于各地,如盛泽妆楼就是小妾九娘的居处。

明人田艺蘅也在其《留青日札》里写道:朱元璋准备犒赏三军,沈万三说要代其出犒银。朱元璋有意刁难:朕有军百万,汝能遍及之乎?哪知沈万三豪爽应答:愿每军犒金一两!

据《明史》介绍,朱元璋实施筑城计划时,单造砖单位便涉及1部(工部)、3卫(驻军卫所)、5省、28府、118个县,另有3个镇。而沈万三一人便负责从洪武门到水西门10余公里长的城墙,工程量占整个工程的三分之一。

据有关史料记载,当年沈万三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之地。他在周庄镇东的东垞建造了千亩粮仓,在银子浜的尽头建造了堆放银子的府库,每天都有很多小船进出银子浜,运送银子。

沈家仅被抄没的钱财就达20亿两白银,其他如数不清的田地房产还不算在内,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做了20年的宰相,20年间对天下敲骨吸髓,极尽刮地皮之能事,聚敛的家财也才10亿两白银,远不及沈万三。

《金瓶梅》里,潘金莲嚷嚷的一句话给人印象深刻:“南京的沈万三,北京的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

此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事情都是客观存在的,正像南京沈万三有名气,北京枯柳树有影子,想要掩盖也掩盖不了。

中国历史上的财神大多不是靠积累财富多而成财神,唯有两位财神例外,一位是范蠡,另一位就是沈万三。可叹的是,沈万三没有范蠡的人生智慧,所以范蠡得以善终,而沈万三则死得很惨。

沈万三打鱼/杨家埠年画

沈万三是如何富起来的?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山东民间传说他是打鱼时,网起了一个聚宝盆,因此山东描绘沈万三的杨家埠年画多以此为题材,创作了《沈万三打鱼》这一年画。民间艺人发挥想象力,在年画上添加有“龙王赐他聚宝盆”的文字。

其实,沈万三的致富首先是靠他的勤劳。沈万三从躬稼起家,继而“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至于“资巨方万,田产遍于天下”。沈万三依靠垦殖致富,乃至成为豪富,勤劳致富是沈万三的根本。

沈万三的父亲从湖州南浔镇迁居到长洲县东蔡村以后,辛勤耕作,充分开发了当地大片抛荒的肥沃田地。由于经营得法,占田日广,沈家转为召集佃户、出租田地、雇佣长短工和发放高利贷的大地主,到沈万三兄弟主持家业时就已经拥有地跨数县的良田。

沈万三很注重兴修水利,明人孔迩曾记载“万三有田近湖者,沿湖筑成石岸以障田”。

在秀南村的沈氏墓地,沈万三的孙儿沈庄的墓志铭中记载,“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沈万三)尝身帅其子弟力穑事”。这是沈万三勤劳致富的一个例证。

元代江南农业经济发展有两个明显突出的迹象:一是农田水利发展,带来水田种植发达,稻田面积日益扩大;二是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关系逐渐蔓延。

沈万三家族正是借着元末这种土地关系的变化,将一部分失去业主和佃户的土地,占为己有,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并进一步兼并土地而发家致富。

苏州和杭嘉湖地区历来是闻名全国的“粮仓”,素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沈万三拥有田产数千顷,自然有大量的稻米作为商品出售。而当时的北方,包括元大都(北京)在内所需粮食,主要靠南方供给,沈万三是一“售粮大户”。由此,沈万三积累了大量资本。

沈万三与张士诚有非同寻常的密切关系。沈万三靠张士诚致富,张士诚也要靠沈万三的支持,而最终沈万三又因支持张士诚起义军,引来杀身之祸。

元代末年,张士诚三兄弟瞅准机会起义,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占领了大半个江苏,一路杀来,势如破竹。1365年,张士诚把平江府改名为隆平府,并起国号大周,成为大周的开国皇帝。

定都苏州后,张士诚倒也为老百姓做了一些好事。他开始鼓励人民开荒挖矿,提倡养蚕煮茧和兴修水利,并可免收赋税一年。

沈万三成了受益最大的富商大贾,同时,他带领江南的富商大量捐钱捐物,并亲自率领银子浜的船队,多次为张士诚的官兵发放犒赏,从而解决了巨大的军费开支。他资助张士诚起义,从而使张士诚的军队越来越壮大。

河南有个沈万三/杨家埠年画

拥有巨额资财后,沈万三又做起了放贷收利这一资本经营的新项目,使自己富上加富。从此,沈万三便一跃成为海外贸易、房地产、地租、高利贷、粮业、丝绸业等方面的大鳄,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富豪,人称“江南财神”。

财神沈万三与灶神/东昌府年画

沈万三致富有“授财说”。据说元代吴江一带有一个名叫陆德源的富家,富甲江左,沈万三为他管账治财,他很欣赏沈万三的聪明才智和经商信用,后来,觉得自己已经老了,又看破红尘,离家出游,手里的巨额财产假如不传给别人,一旦时局动荡,反而会酿成祸害。于是,他将万贯家财拱手送给沈万三,自己去澄湖边的开云观当了道士,直到寿终。

传说沈万三得到了陆德源的这笔巨资,如虎添翼。沈万三积累了一定资财后,从事贸易,由此一跃成为“江南富族”。

不过,仔细考察,“授财说”可能性不大,只是一种传说。

财神沈万三与灶神/东昌府年画/墨线版

沈万三致富最具传奇色彩的传说,当属“聚宝盆”一说。

传说沈万三年轻时赤贫,一夜,梦见百余青衣人向他大声求救。沈万三晨起后,见一渔夫,手持青蛙百余,正要剥皮。万三感悟梦中预警,于是用衣服将青蛙换回,置自家后院的水塘里放生。青蛙彻夜达旦地吵闹,使人无法入睡。

一天早晨,沈万三走到水塘边,发现众多青蛙环绕着一个土盆喧哗,沈万三感到奇怪,虽然觉得蹊跷,但也不明就里。于是沈万三将土盆带回房中盛水,用来洗手。

一天,沈万三的妻子洗手时不慎将一支银钗掉在盆中,不料银钗一变二、二变四,不一会儿已是满满一盆,不可胜计。再试着投入一粒粟米,立刻就盈满粟米。于是,沈万三方知此乃聚宝盆。

沈万三因为有了聚宝盆而富甲天下。

财神沈万三与灶神/东昌府年画

传说南京中华门(古称聚宝门)的名称也源于沈万三的聚宝盆。

明初,建筑南京城南门时,砌起即塌,屡次修筑不成,都说地下有水怪在作祟,有人向朱元璋献计,借用沈万三的“聚宝盆”。

盆子填在城坍处,城门果然顺利建成了,此门因此就唤作了“聚宝门”。

据说向沈万三借聚宝盆时,朱元璋曾答应五更归还,为了永远不还宝盆,就下令京城内从此严禁打五更。传说虽是荒诞不经,但是朱元璋对沈万三的这份无赖和尴尬,却也真真切切。

聚宝盆致富只不过是虚构,其实凭借沈万三的勤劳、机智和胆量,他能成为全国首富并不奇怪。

聚宝盆后来成为财神年画中的一个道具,和摇钱树一样,发展成为财源滚滚的象征。

财神沈万三/朱仙镇年画

沈万三倾财支持张士诚,为他日后与朱元璋周旋埋下了祸根。

沈万三与朱元璋的关系也很微妙。几乎是与张士诚同时,朱元璋也参加了同乡郭子兴的起义军。朱元璋凭着自己过人的勇谋获得了军队的统帅权,并带领义军攻打到了苏州城下。为了保住自己的庇护神张士诚,沈万三及苏州城内的巨商大贾个个都鼎力支持张士诚。

1368年,朱元璋的大军灭掉了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人的军队,开始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称帝后,他极度憎恨这些为张士诚出力的江南富豪,对充当敌方经济后盾的富室自然不肯放过,于是便对江南一带格外加重了税赋,每亩税粮定成了七斗五升。

朱元璋不仅定下重赋,而且要分期分批将他们迁离乡土。洪武元年先迁第一批到临濠(今凤阳)。

沈万三眼看不妙,赶紧做出效忠新皇帝的表示。这年九月皇帝四十大寿,他与吴江富室莫礼、葛德昭共进厚礼祝寿,结果光禄寺请他们吃了顿饭,没有别的表示。

沈万三是个精明的商人,在一番审时度势之后,他采取措施加码,率领江浙大户向朱元璋的军队缴纳了税粮万石,以示忠心。此外,沈万三还偷偷地往朱元璋的小金库里注金,献出5000两白金以备他不时之需。《留青日札》记载:“万三、万四率先两浙大户输税万石,仍献白金五千两以佐用度。”

朱元璋定都南京,但建造城墙却面临着严重的资金不足。于是,沈万三上书自请“助筑都城三之一”,也就是聚宝门(今中华门)、水西门、西水关在内的这一段工程。

这步棋看来没走错,朱元璋终于面露喜色,并向他做出了封官的回报。因沈万三已年逾花甲,便任命他的长子沈茂为广积库提举,侄孙沈价(沈贵之孙)为户部员外郎,进京供职。沈万三也于洪武三年迁居南京,全力投入筑城工程。

为了让朱元璋龙颜大悦,沈万三倾尽了全力。在朱元璋的筑城工程上,他不仅舍得花钱,注重质量,还日夜坚守在工地上,和雇工同吃同住同劳动。

南京城周长三万四千多米,沈万三承造部分约占四分之一,不足他所承诺的“三之一”。为什么?因为他给抓起来了!祸由是“犒军”事件。

沈万三的头脑发热,当他听到朱元璋要犒赏三军时,便上前请求,由他来出巨款代为劳军。

沈万三为何没事找事?有人说他“恃富”,即是想甩“大款”派头。实际上恐非如此。

当时筑城由工部、应天府和沈万三三方分段包干,砖石等建材由一百多个州县供应,并由中军都督府督造。每段工程都有期限,误期要追究责任。三方中就数沈万三这头难办,因为缺乏权威,遇上坏天气和艰难地段,就容易延误。虽有都督府派来的军士们监工,但他招呼不动,要是发“辛苦费”吧,皇帝对捞外快的要活活剥皮,谁敢收受?在这种两难情况下,沈万三才提出“犒军”请求,目的很明确,是为争取发奖金合法化。

另外,检校们三天两头来寻是非。检校是皇家特务,与其被他们打小报告,不如主动出钱买太平。

不料沈万三此举惹恼了多疑的皇帝,工程未完,皇帝就翻脸了。反正抄家后沈万三名下20亿贯家当都归了皇帝,还用得着你来“助筑”吗?

好在当时“大脚”马皇后正在朱元璋的身旁。马皇后劝说朱元璋:“如今大明初建,如果再随便杀人,就会落下一个滥杀无辜的罪名。沈万三是一个不祥之人,自然也就由上天来处置了,不如免掉他的死罪,改为其他的惩处。”

朱元璋听后,感觉有理,于是便把沈万三全家发配到了云南。从此,沈万三名下20亿贯家当也就都归了皇帝。

沈万三被赶到云南时,已经是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了。在这富与贫、荣与辱产生巨大反差的一瞬间,他从心理上和身体上都难以接受,没过多久,沈万三便支持不住,病倒了,客死异乡。

沈万三被捕时,周庄镇上株连甚多,有“尽诛周庄居者”之说。幸亏镇人徐民望不避斧钺,告御状至京城,才救下周庄全镇老小。

财神沈万三/尉氏年画

沈万三的露富不仅导致了自身的悲剧,还导致了后代子孙的不幸,他的后代几乎全部罹难。

沈万三的长子沈茂,因为父亲曾捐过重金也谋得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但是,在后来执行任务时出了纰漏,被扣了顶“蓝党”的帽子,脑门上刻了字被发配到了东北辽阳。

沈万三的次子沈旺,曾经官居户部员外郎,是个不学无术、巴结宠臣、为虎作伥的人,报应却降临到了他的子孙头上。

沈旺的大儿子沈至和二儿子沈庄(伯熙)的为人都还不错,性格也谦逊敦和,但是,这两人在洪武十九年同时为田赋获罪,被打入大牢。老二沈庄出狱后不久,就得了重病,很快便一命呜呼了。

之后,沈家的成年男子都被凌迟处死,而且在被处死前都还要经过严刑拷打,逼出沈家财产的下落。

洪武三十一年,沈万三女婿顾学文一家及沈家六口,近八十余人全都被杀头,没收田地,可谓是满门抄斩了。而沈家的小孩则充军到了南丹卫(今广西),妇女发配到了浣衣局世代为奴。

沈万三打鱼/杨家埠年画

传说,沈万三在用人方面有其独到的一套秘术。沈万三发家之后,不断有人来投靠他,如何对这些人进行考察评价,也是对沈万三的考验。

每一个投奔者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特长与能力,有的会吟诗,有的经过商,有的从过军,他们都希望靠着自己的本事在沈万三这里谋求一个发展。但是,沈万三所需要的,却不是这方面的能力。

当投奔者来到沈府之后,沈府就会有专人出面接待,根据他们的能力,将他们安排在沈府做事,这期间新来的人会很小心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但等过了三个月之后,他们已经成为沈府的“资深员工”,就会慢慢流露出本性。

这时候就会有人有意地接近新来的人,与他们交朋友,拉着他们去喝酒,那些自我控制力不足的嗜酒者,就会在这个阶段悄悄被淘汰,留下来的人,就会进入下一个秘密程序。

下一步沈万三会让人带着这些新来的人去花街柳巷,那些沉溺于女色的人,因为意志力薄弱就会在这一阶段被淘汰。同时被淘汰的,还有那些拒不接近女色的人。沈万三知道,食色,性也;拒不接近女色的男人,如果不是伪君子的话,就可能是在心理上存在着偏差的人。伪君子和道学家是最靠不住的两种人,所以,他们也没有资格入选。于是,能够通过这一关的人为数不多。

即使是通过了这一关,证明你是一个正常的人,考察仍然没有结束。沈万三在下一关布下了赌局,赌博者不仅要有足够的意志力抗拒赌博的吸引,更重要的是,被考察者还要通过这一关证明自己的直觉判断能力。

民间传说,一连三年竟然没有人顺利通过。直到三年以后,才有一个已经上了年纪的花匠通过了各个方面的考察。

这个结果也是大富翁沈万三自己意料不到的,但是沈万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他就将这个花匠养在府中,一连几年无所事事。

几年之后,正在前线与元军交战的朱元璋秘密遣人来到南京,向南京富室请求资助军费并运往前方战场,这件事让南京的富户们好生为难,出资可以,但是要想找一个能够穿越元军与各方面的武装势力割据的中原大地,把如此巨额的银两,安全地运到义军大营的人选,却是不容易物色得到。

这时候沈万三说话了:“就让我府中的老花匠走一趟吧!”

老花匠带着沈府的家人,押着巨额的银两出发了,三个月后他安然回到了沈府,银两已经安全地运抵义军大营,而老花匠仍然种他那些普通花卉。

沈万三用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众多的优秀中寻找出最无特色的一面,让最普通的人物做出他自己也意想不到的事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