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拾章 福德财神
第拾章 福德财神
文昌神本是天上六星之总称,即文昌宫,民间称“文曲星”。元仁宗时,文昌被封为帝君,梓潼神与文昌神合为一神,成为掌管士人功名利禄的神仙,也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神。因为管士人功名,而功名总是与利禄相连的,功名的目的最终是利禄,称之为功名利禄,所以文昌神在古代读书人眼中,根本上还是一位文财神。
文昌神即文昌帝君,又称为梓潼星君、梓潼帝君,在道教中全称为谈经演教消劫行化更生永命天尊,圣前,玉真庆宫。
古代每年正月初五,百业多启市,商户放假往往至迟不超过初五,店东及伙计亦须初五回铺,彼此团拜,且祭财神,然后食神福饮酒始散。
所谓神福,即祭神之菜肴,白切鸡、烧猪肉乃必备之物,然后便是豆腐煮鱼,称为“富富有余”;发菜炆猪手,称为“发财就手”;火腩蚝豉炆发菜,称为“好市发财”;红炆冬菰加生芫茜,称为“东成西就”。诸如此类的菜式,无非取吉祥寓意。

文昌神本是天上六星之总称,即文昌宫,民间称“文曲星”。
若仕宦之家,则不祭财神,改祭文昌,所用祭品,为“包发高中”——此日则用红包、大发、松糕、枧水粽四式。然必须备白糖、黄糖各一碟,糖需拨成元宝形,是谓“金银元宝”。
高中入翰林,目的无非亦为财,由两碟元宝即可见一斑。
凡祭文昌,先于大书房临时设一供桌,由家中功名最显赫者书写文昌牌位。牌位用冷金笺,以朱砂书写。祭时即由此书写牌位之人先祭,然后始论行辈依次拜祭。功名最显赫者若为小辈,便祭在长辈之先矣。若长幼功名相若,则仍推长辈书文昌牌位。
祭拜文昌,还讲究风水方位。文昌位在户型的正北位置,财位看整个户型图,应在户型的西北角,如果西北角缺损,则财力不顺。
文昌财位的摆放,简单的方法是,进门后直对客厅最远的角落,如果有两个角,则要在两个角都摆放招财之物。此祭唯男性为之,妇女不宜祭之。

文昌帝君/保山纸马
文昌帝君上管天界的各种仙籍,中管人间的寿夭祸福,下管十八层地狱的轮回。因为管辖的范围宽广,是我国古代文章、学问、科举学士的保护神,又是财神,读书人将他奉为文财神。
道教典籍《文昌帝君阴骘文》成书于宋元时代,列举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的因果报应,劝人行善积德。
自古以来我国提倡学而优则仕。有钱有势的为不失家风,无钱无势的为改变社会地位,告别贫困,都想读书做官。于是在这种氛围中,文昌信仰应运而生,莘莘学子大都会去祭拜文昌帝君,所以得到的民间香火也旺盛。
文昌信仰源于我国的星辰崇拜。《史记·天官书》上说,北斗之上有六星,统称为文昌宫。宫中所有星神都能主宰人的功名利禄。从汉朝以来,对文昌的信仰从未淡化过。读书人出门在外也要请一尊文昌神像,以便随时祭拜求助。国家、家庭祀典都少不了祭文昌帝君的。

文昌帝君/潞西纸马
传说中的文昌帝君是张亚子。张亚子原是梓潼当地的雷神或蛇神,唐朝时,因安史之乱,唐玄宗被迫将爱妃杨玉环赐死并西逃四川,路过七曲山时,他夜宿上亭铺,做了一个好梦:一个头戴方巾的儒生告诉他安史之乱已平,祝他一路顺风。
皇上的侍卫咏出了“细雨霏霏七曲旋,啷当有声哀玉环”的诗句,梓潼山因此被称为“七曲山”。
当玄宗由成都返回长安途经七曲山时,见庙中所塑的小神张亚子与给他托梦的儒生极为相似,感恩不尽的唐玄宗即封张亚子为“左丞相”。
后来,黄巢起义军撵得僖宗逃到四川,僖宗追思前事,即封张亚子为“济顺王”。
不过,《明史·礼志》上的记载却和民间传说有些差异。《明史·礼志》记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四川七曲山有个叫张亚子的人,为报母仇就迁往梓潼,后来去帮助晋国打仗,结果身亡。
为此人们便立祠纪念他,唐朝时被多次加封而称“英显王”。道教将他吸收进自己的神谱,安排在文昌府中主司禄籍,并将地名尊作神名。

文昌化改/保山纸马

文昌帝君/通海纸马
宋代,遍布全国的道教推波助澜,称“奉玉皇大帝旨意,张亚子晋封为文昌帝君,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将张亚子说成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宋代科举大盛,张亚子信仰随之而盛。民间传说士大夫祭祀张亚子得风雨送,必能官至宰相;进士祭祀张亚子必至殿魁。王安石幼年祭祀张亚子,果然官至宰相。
元代皇帝元仁宗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至此,梓潼的小神张亚子一跃成为“帝君”,七曲山也就成了“帝乡”。古代读书人都是文昌的崇拜者。
明朝时天下学馆都立文昌祠。
清朝规定,每年二月初三为文昌诞辰纪念日,朝廷派员参加祭祀活动。现在,我们所称的文昌帝君实际上是文昌与梓潼的结合体。有的地方称其为“文曲星”。

文昌梓潼帝君/南通年画

文昌帝君/南通年画
南通年画《文昌梓潼帝君》,所谓的梓潼即在四川梓潼县,这里是梓潼神的发源地,也是文昌神的故乡。文昌帝君庙就在这里,当地人称为七曲山大庙。
文昌帝君不是神话人物,而是张亚子。
明末张献忠在这里设伏兵大战杨嗣昌,“梓潼一战,累骨如山,十三省大军,丧歼殆尽”。张献忠大喜,率众到此祭祖,指着文昌大帝说:“此吾祖也,吾祖助我”,“你姓张,咱老子也姓张,咱们联个宗吧”。奉文昌张亚子为“始祖高皇帝”,敕封文昌宫为“太庙”,清代因为避讳改为“大庙”。
全国都叫“文昌宫”“文昌阁”“文昌殿”,这里是文昌故乡,却叫“大庙”,或许就是各类张姓人物杂居于此的原因吧。

财神献瑞/漳州年画
历史上文昌的形象是雍容慧颜,骑白驴,有两个童子陪伴。现在,上海城隍庙里文昌帝君的形象是坐相,穿袍、长须、慈眉、慧眼,头戴饰玉官帽,书生气十足。
漳州年画《财神献瑞》画面就是文昌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