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肆章 文财神比干
第肆章 文财神比干
文财神比干也被称为公正财神,是最重要的文财神。文财神又称为“财帛星君”“增福财神”等,除了比干,还有范蠡、文昌帝君等,这些财神都善于发财,且乐于施财,均有招财进宝之意,所以受到世人的崇拜和喜爱。
比干,子姓,沫邑(今河南卫辉市北)人,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前1092年夏历四月初四日),卒于前1029年。
比干为商朝贵族商王文丁之子,名干,是商纣王时代的少师(亚相、丞相),是纣王的叔父,为纣王三大忠臣之一。比干为林姓宗祖,是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位谏臣,其忠烈为国尽节精神,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清代程大中《国书逸笺》引《孟子集记》云:“王子干,封于比,叫比干。”
比,今山东淄博一带。帝乙、比干、箕子皆殷商王太丁(文丁)之子,系黄帝三十三世孙。
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博学多才。他十几岁就参与政事,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比干青少年时代就头脑敏锐,深明时势,有很大的政治抱负。
按商朝继位法,长子继位,次子分封。比干20多岁就身为少师,既是皇室最高政务官,又是王子;既是辅佐哥哥商王帝乙的重臣,又是后来教抚、扶助幼主侄儿辛的元老。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称比干谓:“惟子在殷,实为梁栋。外赞九功,内徽辰共;匡率衮职,德音遐洞。”
帝乙死后,受辛登基为王,即纣王。比干牢记帝乙要他用心辅佐纣王的嘱托,为巩固殷朝的统治费尽了心血。他说:“千金岂其吾珍兮,皇舆实余所钟。”皇舆系指社稷、版图而言。比干不为钱财所动,全力用在社稷之上,希望纣王成为贤明有作为的英主。

文财神比干也被称为公正财神,是最重要的文财神。
比干从政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纣王在位的前十年,比干作为王叔和顾问大臣,受到纣王的尊敬和重用。比干也为扶助纣王立下了卓著功勋。
商朝是一个方国联盟的王朝,封有36镇诸侯,160个小邦之国。他们均向商朝称臣,一年两次来殷都朝奉进贡,四周蛮夷也皆服纣王所管。正如《史记·殷本纪》所说的:“诸侯皆服”。
比干致力于发展农牧,整顿武备,把帝辛王朝治理得像武丁中兴那样强盛,比干造就了盛世,使商朝达到富国强兵的康宁境界。
然而,比干的命运却比较悲惨。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为人刚直不阿,见纣王荒淫残暴、杀人取乐,常加劝谏。有一次,比干强谏,在朝廷中连站三天不动,非要纣王纳谏不可。纣王早已厌恶这位叔父的劝谏,加上妲己的挑拨,更是恨上加恨,见比干强谏,禁不住大怒:“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九个窍,我要挖出来看看,是不是如此。”说完就叫人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了比干的心。
比干虽遭横祸,却成了千古传诵的忠臣。由于他的坦荡无私,无心无向,人们相信他掌管财富必定公平可靠,民间将他奉为财神。

文财神比干/清

文财神比干/清
讲述财神比干,少不了要讲述商纣王(帝辛王)后来腐化堕落的故事。
本来,比干全力扶持商纣王,使得帝辛王朝强盛安定,但后来商纣王在歌颂声中,认为自己羽翼已丰,办什么事都可以有恃无恐,不需要比干这班老臣管束了。纣王不但不听劝告,反而沉溺酒色,暴虐无道。
《史记·殷本纪》云:“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重刑辟,有炮烙之法。”荒淫无道,残害忠良,使百姓怨愤,诸侯反叛。
在这种情况下,比干多次向纣王进言先王创业维艰,为政要行仁爱民、修政行德的道理,介绍“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使“百姓以宁”,国势复兴的故事,希望纣王能像太甲帝一样,洗心易行,保住殷商基业。
可悲的是,纣王不但不听,反而信费仲、尤浑等佞臣,导致朝政更加腐坏,日甚一日。纣王一方面大兴土木,扩建离宫驿馆,楼台亭榭,酒池肉林;一方面杀九侯,脯鄂侯,囚西伯。疏贤臣,亲小人,任用好利善谀的费仲和恶来,极尽倒行逆施之事,出现了“殷人弗亲,诸侯益疏”,民怨沸腾,众叛亲离的局面。

文财神比干/武强年画
《史记·殷本纪》载:殷商末期,很多诸侯背叛了纣而归服西伯。西伯的势力更加强大,纣因此渐渐丧失了权势。王叔比干劝说纣,纣不听,更加淫乱,毫无止息。
微子是商朝纣王的长兄,比干是微子的叔父。纣王荒淫无道,招致朝野上下强烈反对。微子曾多次劝谏,纣都不听,微子就和太师、少师商量,然后逃离了殷国。
另有一说:朝中大臣纷纷议论要废纣王、立微子。纣王听闻此事,便贬微子到微子国(今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微子镇一带)做诸侯。
微子来到微子国,同百姓一起放牧牛羊,垦荒造田,栽桑植木,勤耕善织,修建家园。数年后,便兴旺发达起来。
微子振兴国家的消息传到朝中,朝中大臣无不称快。一向忧国忧民的比干丞相,得知此事,更是喜出望外。他从国都朝歌来到微子国,找到微子。在微子国的所见所闻,使他兴奋不已。回朝之后,他向纣王进谏,劝他效法微子,救国救民。纣王哪里听得进去。
比干见微子逃走了,太师箕子也佯狂为奴,他非常痛切地说:“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
比干极力劝谏,一连三天犯颜直谏纣王。纣王问:“何以自恃?”比干说:“修善行仁,以义自恃。”

文财神比干/清
纣王愤怒地说:“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诸?”随后杀比干于“摘星楼”上,并剖腹摘心。
关于比干之死,在古代典籍和史料中还有多种说法,其中一说,因比干不断劝谏,纣王身旁的妲己不怀好意地说:“陛下,他不是说要为你敬献忠心吗?你应该把他的心拿出来,看看到底是红的,还是黑的?”
纣王听信谗言,竟当场将比干剖腹掏心。
比干被掏心之后,竟未死去。他忍痛徒步来找微子,走到微子国东一座土山上时,卧地而死。
后来,人们便在这里修了比干庙(三仁祠),塑起比干像,把这座土山叫作比干岭。
比干死后,其夫人妫氏甫孕三月,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比干为林氏之太始祖。
比干壮烈殉国的次年,姬发(周武王)大举伐纣。周武王和纣王对决的情景,在凤翔年画《黄河阵》中有所表现。
在朝歌南郊牧野决战中,纣王兵败,遂逃入朝歌城内,登鹿台自焚,殷商灭亡。

黄河阵三册/凤翔年画
在春秋时期,帝辛的罪状还只有“比干谏而死”而已。
到了汉朝司马迁的《史记》,帝辛已经是个比较坏的人了,比如《史记·殷本纪》记载帝辛“九侯女不憙淫,纣怒,杀之”“脯鄂侯尸”“剖比干,现其心”等事情。

黄河阵四册/凤翔年画
比干为妲己加害而死的传说,也有其他诸多说法,其中最主要的是妲己坏国。

苏护进妲己/凤翔年画
纣王失道,是因为妲己;比干成为无心财神,也是因为妲己。所以,妲己也是重要人物。
《史记·殷本纪》载:殷纣王的叔父比干,为人忠耿正直,比干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十分着急,常常直言劝谏。
《封神榜》中,具体描写了比干直言劝谏,妲己妖言迷惑纣王的故事。
自从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后,纣王迷上了狐狸精妲己,听信妲己妖言,制造酷刑,杀戮谏臣。虽有比干、商容等大臣直谏,纣王终不悔悟。
鹿台完工后,纣王听信妲己谎言,欲会见仙姬、仙子。妲己心生一计,于十五日夜请轩辕坟内众妖狐变成仙子、神仙、仙姬来鹿台赴宴,享受天子九龙宴席,迷惑纣王。
比干应纣王之命,赴鹿台迎接群仙降临,当酒过三巡之后,他发现妲己及其所请来的神仙全是妖狐化身。席上,狐狸臊臭难闻,功夫浅薄的妖狐竟露出了尾巴。
宴席上的纣王叔比干看得十分真切,宴后将此情景告知武成王黄飞虎,暗中请镇国武成王黄飞虎诛杀妲己的狐族。
经查,众妖狐都是轩辕坟内的狐狸精。比干便与黄飞虎领兵堵塞妖狐洞穴,放火将狐狸尽行烧死。
比干还捡未烧焦的狐狸皮制成一件袄袍,严冬时献于纣王,以惑妲己之心,使其不能安于君前。妲己见袄袍尽是其子孙皮毛制成,心如刀割,深恨比干,誓挖其心,设下毒计杀害比干。
一日,纣王正与妲己以及新纳妖妇喜媚共进早餐,忽见妲己口吐鲜血,昏迷不醒。喜媚道是妲己旧病复发,须玲珑心一片煎汤救治,并推算说惟比干是玲珑七窍之心。
妲己存心要害比干。妲己醒后,面带病容地对纣王假说自己心病复发,绞痛难当,记得幼时曾得异人相救,以玲珑人心一片,煎汤吃下,此疾就愈,但若无玲珑心则此命休矣。

苏护进妲己/凤翔年画古版
妲己又虚言比干是一位忠贤之臣,其心必定是七窍玲珑,可借一片食之,病愈即还给他。纣王信以为真,即命人急召比干。
比干闻之,既怒且惊,慌忙中打开了姜子牙留下的锦囊来看,看到内藏有符诀及救命法术:将符烧灰入水,饮服于腹中可护住五脏六腑。比干顾不得那么多,即依照锦囊内的方法去做。
比干破口大骂妲己:“妲己贱人!我死冥下,见先帝无愧矣!”又泣:“成汤先王!岂知纣断送成汤二十八世天下,非臣之不忠耳!”说罢,望太庙大拜八拜后,接剑自剖其腹,摘心掷于地,走出五门,上马而去。
关于这一细节,还有其他传说。说纣王为了得到比干的玲珑七窍心献给妲己,在比干一次劝谏时,纣王突然大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七窍!”
纣王急向比干索其心。比干怒奏曰:
心者,一身之主,隐于肺内,坐六叶两耳之中,百恶无侵,一侵即死。心正,手足正;心不正,则手足不正。心乃万物之灵苗,四象变化之根本。吾心有伤,岂有生路!老臣虽死不息,只是社稷丘墟,贤能尽绝。今昏君听新纳妖妇之言,赐吾摘心之祸,只怕比干在,江山在,比干亡,社稷亡!
纣王怒道:“君叫臣死,不死不忠。台上毁君,有污臣节,如不从命,武士拿剑去取心来!”
于是,方有比干剖腹取心之举。
比干剖腹取心或许是真事,但关于妲己的故事,就不一定是历史真实,而是一个神话,是神话小说《封神榜》的演义。关于历史上比干之死的真实情况,还是要看《史记·殷本纪》等史书的记载。

文财神比干/绵竹年画/清
从比干剖心故事看来,比干与中国远古上另一著名历史人物姜子牙有密切的关系。
比干是一个神奇的人物,把心剖下了,还能活着行走。为何比干剖心后还能行走上马呢?
原来,此前姜子牙离开时,曾前去相府辞行,他见比干气色晦暗,知其日后必有大难,便送比干一张神符,叮嘱在危急时化灰冲服,可保无虞。
比干入朝前,已预知自己必遇难,便服饮姜子牙所留符水,服食神符后可以保护五脏六腑,剖出心脏后仍然不死,故在剖心后能不流血而前行。
后传说,比干因服了姜子牙灵丹妙药并未死去,而是来到民间广散财宝。
《封神榜》记载,姜子牙曾叮嘱比干,剖心后若在路上遇见人卖无心菜,比干必须问他“人若是无心如何”?若卖菜人回答“人无心还活”,则比干可保不死;若卖菜人回答“人无心即死”,比干就会立即毙命。
结果比干剖心后遇见卖菜妇人,询问后,妇人回答:“人无心即死。”比干登时血流如注,大叫一声,一命呜呼。

姜子牙钓鱼/朱仙镇年画
纵观比干的生平,他似乎并没有发财伟绩,为何偏偏选这样一个无心的人充当财神呢?比干当财神有如下理由或说法:
第一,无心无向才能办事公道,办事公道才能当财神。
比干心被挖空后成了无心之人,正是因为比干生前公正无私,死后无心,无心就可以无向,可以办事公道,所以被奉为财神,受到人们爱戴和信仰。
第二,比干公正无心眼而成为财神。
也有人说,是因为比干无心眼,在他手下工作买卖者,大家公平交易,都没有“心眼儿”,不会耍小聪明,谁也不会坑骗谁。于是人们就把比干这位老幼无欺的君子立为财神,作为财神供奉起来,人人敬服。
第三,古有比干占卜法之说,占卜首先是预测财源,故而成为财神。
比干占卜法一词来自《封神榜》。《封神榜》中,以街道上过客的回答,作为占卜结果,这种占卜法是对比干的预言,并有比干参与,因而被命名为比干占卜法。
民间认为,占卜主要是言祸福,而福与财有关,有钱就有福,所以占卜首先是预测财源财运,因比干占卜法成为一法,故而比干成为财神。
第四,比干当财神与姜子牙追封有关。

吕岳法宝胜姜尚/杨家埠年画
比干死后,周武王灭商成功,姜子牙追封比干为“文曲星”,掌人间禄马财源、福德兴庆之事。因为当时尚无科举制度,文曲星在当时并不为人看重,当时人们更需要的是财神,所以,比干就由文曲星变成了文财神。
第五,玉皇大帝封比干为“天官文财尊神”。
民间还有一种传说,比干死后,精魂不散,灵魄不泯,英气直上天庭,玉皇大帝认为他无辜被害,无心就无法贪心,玉帝褒其忠良正直,因此封他掌管天下财库,赐封为“天官文财尊神”,作为文财神,掌管天下财库,享受人间香火。
比干在天上被册封为财神,在地上民间,也被大家所祭祀,又称“文财神”,并以金圣孔雀为坐骑。
当然,这是一种神话传说,但神话传说代表了人们的意愿。
第六,历代皇帝追封比干,这些封号演变为财神。
历代有为皇帝都尊敬比干,希望获得比干这样一个忠诚的谏臣,于是不断追封比干,比干具有了至尊地位,后来他的地位甚至高于关公和赵公明,这些封号也变成了财神。
比干死后,周武王为比干封墓(在坟上添土),赐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

文财神比干/高密年画
这么多封号和赏赐在民间演化为尊崇的具体化,民间将比干信仰具体化的行动就是把比干尊为文财神。
种种说法不同,但有一点相同,就是都认可比干是财神。俗云“财神无心”,就是说比干。所以也有人说,敬他的不一定富,不敬他的不一定穷,但人们还是对他顶礼膜拜,以求财运亨通。

文财神比干/明清
比干不是富豪而登财神宝座,由此可见,民间将一些历史人物奉为具有某种功能的神明,有时并不一定与其生平、身份有关系,多数是出自民间对他们的怀念和崇敬,比干被民间奉为主管财富的财神就是如此。
后人敬仰比干为财神是因为其人品,尊其为无心财神,民间大加敬奉,香火极盛。

文财神比干/南通年画
在中国财神文化史上,比干的财神地位曾经是最高的,甚至比赵公明和关羽的财神地位还要高,被尊为文财神正尊,而赵公明和关羽只能在左右作为配角。这可以从古代财神庙宇建筑的遗存中看出来。
比干为文财神正尊,在北宋时期已出现。山西省平遥县的财神庙建于北宋年间,建筑规模宏大,庙中供奉三尊财神爷。居中的是财神正尊——文财神比干,居左、右两边的分别是武财神赵公明与关羽。
历史上的山西平遥古城商业发达、经济繁荣,有着“富甲天下”的鼎鼎大名。关于财神正尊为文财神比干的依据,目前已无从稽考。有专家分析,以平遥古城为商业名埠,人才济济的名气,相信其信奉的财神正尊,必定为正统传承无疑。
台湾嘉义的文财神庙敬奉比干,始建于明末,由于神灵应验,信仰者成千上万,络绎不绝,工商业界巨子也频频前往敬奉膜拜,香火旺盛,其分灵副驾数百处。
虽然比干为财神正尊并未达到赵公明和关羽的名气,但是,人们对于文财神比干的认识、敬奉正在逐渐普及,这或许是这些古老的财神庙带给人们的印象。
比干财神庙规模最大、最为著名的是河南的一座比干庙,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城北七公里。
为何比干庙是在这里呢?因为比干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死谏君的忠臣,他多次对纣王倒行逆施的暴虐统治进行谏阻,纣王不听,比干最后只好以死相谏,死后葬在新乡卫辉。
比干墓从周武王克殷而封,迄今已有三千余年,庙建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因墓立庙。
比干庙院内碑碣林立,有百余幢。特别是北魏孝文皇帝拓跋宏“吊比干文”碑,1963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这是一件集文学与书法价值于一体,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石刻珍品。文内颂扬了比干“千金岂其吾珍兮,皇与宝余所中”的爱国节操。“吊比干文”碑历代金石集录多有收载,素与洛阳龙门二十品齐名。
比干庙被当地专家称为中国第一座墓、庙合一的建筑,始建于北魏,现存的建筑群为明代弘治七年重建。据当地人介绍,在中国古代名人遗留至今的著名古庙中,有孔庙、岳飞庙,但庙主的历史均比不上比干庙,比干庙比孔庙早500多年。
比干庙自唐朝以来历代英明皇帝加以封谥和维修,众多文人雅士以诗词的形式,高度评价这位亘古忠臣,并立碑纪念,使比干庙成为碑碣林立、古文化色彩浓郁的文物宝库。

文财神比干/清
民间年画中的文财神比干通常是文官打扮,头戴朝冠(或为宰相纱帽),身穿红袍,足蹬元宝,面容慈祥,容貌富态,五绺长须,一手持如意,一手托元宝,或一手持如意,一手抚膝盖。
比干身后通常有二童子为他打着日月障扇。左青龙,右白虎,口吐孔钱和元宝,显得这位财神爷神通广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源源而来的金银财宝。
有的文财神很像“天官赐福”中的天官,文财神比干的神像面目严肃,脸庞清癯,面容较为平静,不像天官那样神情慈祥,满面笑容。可见,文财神的打扮与天官相似,但二者的神情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