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陆章 活财神刘海蟾

第陆章 活财神刘海蟾

刘海戏金蟾年画源自刘海的传说故事。传说中的刘海原是一个不修边幅的清癯老人,人称“海蟾”,或者把海蟾二字分开,直接称其为刘海。

刘海戏金蟾年画最早构图可能源于明代文人画。明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明代前期,画院兴盛,人才辈出,宫廷中拥有不少卓有成就的山水人物画家。现存于石家庄市博物馆的明代刘俊的《刘海蟾图》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透过它可窥见明代“院体”人物画之风采。

明刘俊的《刘海蟾图》为绢地设色,画中刘海蟾神情怡然,步态从容,身着长袍,足登云履,腰系葫芦与紫芝,左手托三足金蟾,漂波于碧涛之上。背景远山一抹,海天辽阔。

该画有一股清新自然之气扑面而来。在浩瀚无垠的大海和辽阔无边的天空映衬之下,刘海蟾的神仙气质脱颖而出。画家摄取了刘海蟾信步波上的瞬间,虽无情节,却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他是到蓬莱赴会众神仙,还是到凡间赐福世人?这正是画家构思的奇妙之处。

《刘海蟾图》源于民间传说。刘海戏蟾的“仙迹”在明代已有传说,明人李日华《六砚斋笔记》中记载:“皇越石携来四仙古像……一为海蟾子,哆口蓬发,一蟾玉色者戏踞其顶。手执一桃,莲花叶,鲜活如生。”

后来白发老人的形象转变为饱满、憨稚的童子模样,在民间代代相传。民间俗称“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所以刘海成为钓钱散财之神,也称招财童子,反映出民间百姓希望发财富裕的愿望。

在传统年画中,刘海的神像常常与和合二仙、天官、财神配合,更增添了喜庆、吉祥的寓意。

刘海戏金蟾年画最早构图可能源于明代文人画。明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最初,刘海戏金蟾年画主要是张贴在窗户中央或室内。后来,刘海戏金蟾年画演变为门神画,为左右对称两童子戏耍,左边一童子红衣紫裤,右边一童子绿衣黄裤,运用了强烈的对比色系,色彩浓艳。人物形象朴拙,线条粗犷,动态和谐,构图饱满。而不同产地的年画在色彩和构图上都略有变化,体现了各地独有的风格。

明清之际,“刘海戏金蟾”的年画非常盛行,多为刘海用缚着一串金钱的绳索和金蟾玩耍的情景。清初以来,更是常见于表示喜庆、吉祥的传统年画上,寓意发财、富贵。

年画中的刘海蟾十分可爱,特别是刘海戏金蟾出现在大量的民间年画中,历代画家也有不少这一题材的佳作传世。在这些作品中,刘海皆是手舞足蹈、喜笑颜开的顽童形象,其头发蓬松,额前垂发,手舞钱串,一只三足大金蟾叼着钱串的另一端,作跳跃状,充满了喜庆、吉祥的财气。

年画中的金蟾有其特殊的形态,其为三足蟾,大嘴咬着钱,胸前挂有钱。虽然其满身的钱味,但并不让人觉得俗气。硕大的嘴,暴突的大眼,以及喜气洋洋的神气,平添了一缕情趣,亦寓意财源兴盛,生活幸福美好。

这金蟾为吉祥物,被看作是一种灵物,古人认为得之可以致富,可镇宅驱邪,还可吐宝发财,使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旧时结婚时,人们常张贴刘海戏金蟾的吉祥画,以取吉利,表示日子越过越发红火,生活越来越美满。

2004年1月14日发行的《桃花坞木版年画》特种邮票,第3图就是“刘海戏金蟾”,图中一赤足儿童,手拿一串金钱,戏耍脚下边的三足蟾蜍。

关于刘海戏金蟾,全国各地民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

刘海戏金/潍县年画

在中国民间信仰的众多财神中,有一类只能算作是准财神,意为未得财神封号,并非正式的财神和主要的财神,但由于俗信此神能为人们带来一定的财运,承担了一部分财神的职责,于是人们就将其作为财神看待。刘海蟾、和合二仙、灶王、钟馗、土地神、八仙等,就是属于准财神之列。

刘海蟾是民间传说人物,至今有刘海戏金蟾的俗语,谓刘海戏金蟾时,金蟾吐金钱,他走到哪里,就把钱撒到哪里,救济了无数穷人。人们敬奉他,称他为“活财神”。刘海是以“蟾”为道号而闻名,又以“刘海戏金蟾”的传说被抬上了财神的宝座。

刘海戏金蟾/新绛年画

刘海捉金蟾的方法是根据金蟾的“习性”,以一串金钱引诱并钓住它,用计收伏了修行多年的金蟾,得道成仙,即民间所谓“刘海戏金蟾,步步撒金钱”“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或“刘海戏金蟾,金蟾吐金钱”。他走到哪里,就把钱撒到哪里,救济了不少穷人。

刘海戏金蟾/绵竹年画

金蟾是民间传说中能吞吐金钱的灵物。把蟾与金钱联系起来,可能是由于蟾身布满类似金钱的斑纹的缘故。

刘海戏金蟾/桃花坞年画

孟籁甫所著的《丰暇笔谈》记载:相传苏州有户贝宏文家,素以商贸为业,平日乐善好施,积德甚多。康熙年间,有自称“阿宝”之人,上门请作仆人,贝家收留之。阿宝干活勤快。一月下来,发给其工资也不要。平时干重活不怕累,不吃不觉饿。有次家人令阿宝洗刷便壶,他竟能将便壶翻里翻外地洗刷。

当年元宵节晚上,阿宝抱了小主人外出观灯,至三更后才回家。主人抱怨阿宝如此晚才回来,他却说今晚苏州之灯不好看,抱了小主人去福建的省城看灯的。众人不信,但见小孩手中拿了几个荔枝,始知其是位神仙,于是待阿宝如上宾。

数月后,阿宝从贝家的井内,钓到一只三足大蟾蜍,用彩绳拴了负在肩上。此后即不知所终。至此,人们方知阿宝是为井中蟾蜍而来,他就是刘海蟾等等。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刘海戏金蟾”,可能正是取材于此传说。

刘孩金钱/平度年画

黄山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黄山脚下的汤口村,住着一位姓刘的老农民,夫妻只有一个儿子,因为黄山又称黄海,所以取名叫刘海。

刘海自幼跟随父亲劳动,学得一手好农活,挖山耕地、砍柴种茶样样都行。刘海长得秀气俊俏,心地忠厚,还学会了吹笛子唱山歌。

南海龙王有个女儿叫巧姑,自幼生长在水底龙宫。

一次,龙王带巧姑去北海龙宫赴宴,往返途中的美景给她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一次,她趁龙王外出的机会,变作一只金色的蟾蜍跃出桃花溪白龙潭,伏在一片翠绿的荷花叶上观赏四周的景色。

就在小金蟾游兴正浓之际,突然腥风呼啸,草木摇荡,有一条凶恶的大蟒吐着可怕的毒舌向她扑来。这可把小金蟾吓坏了,她刚喊了一声“救命啊!”便被大蟒紧紧地缠住了。正在桃花峰下砍柴的刘海,听见了呼救之声,便手持柴刀向大蟒劈去。大蟒见势不妙放下金蟾,卷起一阵腥风便逃走了。

好心的刘海捧起被吓昏了的小金蟾,把她轻轻地放在了白龙潭边的荷花叶上。

金蟾醒来只见自己又上了荷叶,山上有一位英俊的年轻人在对自己点头微笑,便怀着真诚的感恩之情,向岸上的刘海频频点首,又从口中把一颗龙珠吐在荷叶上,示意是她赠送给刘海的纪念之物,然后恋恋不舍地跃入水中回龙宫去了。

刘海见那金蟾口吐龙珠下水去了,知道这是赠给他的礼物,便俯身拾起回家去了。此时的刘海已经二十三岁,母亲已去世,父亲年迈,家中的一切都由他一人操办,又加上他家的房子陈旧得几乎不能住了,需要盖两间新房。他是多么需要有一位同他情投意合的姑娘,成为他的妻子,帮他赡养父亲,操持家务啊!

之后,巧姑深深爱上了刘海。一天,她思念刘海心切,又偷偷跑出了龙宫,变作金蟾爬上荷叶盼望能再次见到刘海。

那天,刘海伐树累了,走到潭边喝水,忽然发现在他的身边有一串金钱。他四顾无人,喊了几声也无人答话,便准备回家。

那串金钱竟叮叮当当地响了起来,原来这钱是金蟾暗中放在他身边的,那串着金钱的丝线就在她的手里。刘海要走,她便在水下牵动丝线,让那串金钱响起来。刘海感到奇怪,聚精会神地端详那串金钱为什么自己会响。不提防上次那条吞吃金蟾未成的大蟒,从背后向刘海扑来。

龙女在水下看得清楚,急忙从水中跃出,从刘海眼前跳向他的背后,引导刘海转过身发现已经扑到面前的凶蟒。刘海眼疾手快,抽出砍柴刀,迎面一刀,把那条恶蟒斩作两段。

刘海见是小金蟾在危急中救了他的命,十分感激。他轻轻地把那牵金钱的丝线系在金蟾的颈项上,牵着她在溪边玩了起来。

刘海牵着金蟾在前面走,金蟾在他的身后轻快地跳跃着。忽然间刘海觉得手中的丝线一下沉重了起来,回头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那金蟾变成了一位漂亮的姑娘,跟在身后朝他微笑。

那姑娘羞涩地对刘海说:“从此以后,晴天我给你烧饭,下雨我给你补衣衫,好吗?”刘海听罢,想起了小金蟾赠他龙珠的事,明白了这姑娘的来历,真是喜出望外,连忙说:“好,好!”

于是两个人收拾起柴刀、牵着牛、扛起松树,高高兴兴地回了汤口村。

刘海得金蟾,得到了幸福。这说明蟾是幸福的象征。

刘海戏金蟾/开封年画

河南民间传说,刘海是后梁燕地广陵(今河南息县)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9称他于五代仕燕主刘宗光为相,先遇正阳子点化,辞官寻道,后遇吕纯阳,授以丹道,乃归隐代州凤凰山。

《历代神仙通鉴》中有云:

一日,有自称正阳子(钟离权)的道士来见,刘海以礼相待,道士为其演习“清净无为之示,金液还丹之要”!索积蛋十枚,金钱十枚,以一钱间隔一蛋,高高叠起成塔状。刘海惊道:“太险!”

道士答道:“居荣禄,履忧患,丞相之危更甚于此!”

“如何摆脱这危险呢?”刘海问。

道士并不作答,而是拿起鸡蛋、金钱,掷之地上,然后长笑而去。

原来,道士是说刘海现在身居高位,这高位就像叠垒起来的鸡蛋一样,随时有可能坠毁。而要摆脱危险,免去杀身之祸,就要抛弃荣华富贵,就像道士将鸡蛋、金钱掷于地上一样,弃荣华富贵如敝屣。

刘海很快明白了道士的用意,当晚摆了一桌丰盛的酒席,美美吃了一餐,然后砸碎所有的宝器。第二天,解下相印,穿上道士的服装,假装发狂而舞,出了燕国,远游秦川去了。

在路上他又遇到那位道士,道士授给他服丹成仙的口诀,刘海方知他是正阳子,即钟离权。

两年以后,燕王刘守光僭称大燕皇帝,不久就被朝廷剿灭,刘守光遭诛灭九族之祸。而此时,刘海正云游天下访道。

刘海戏金蟾/杨家埠年画

刘海戏蟾的故事,至迟在北宋时便已产生了。北宋词人柳永曾写道:“清旦朝金母,斜阳醉玉龟。天风摇曳六铢衣。鹤背觉孤危。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相将何处寄良宵。还去访三茅。”(《巫山一段云》)这是最早的刘海戏蟾记载。可见,当时已有刘海蟾狂戏蟾的戏曲演出。

刘海戏金蟾/潍县年画

刘海戏金蟾/潍县年画/墨线版

刘海蟾戏蟾最初的目的是除蟾祟,所以刘海蟾所到之处,蟾声消绝。考究起来,其所谓“戏”是一种巫术动作。《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邵武县志》说:“刘海蟾,名元英……或曰:元英本名海,尝以道力除蟾祟,故称为海蟾云。”

刘海戏蟾的故事几经演变,喜剧色彩越来越浓,刘海的“戏”的巫术驱邪意义逐渐消失,蟾已不再是除祟的对象,而是施行法术的灵物。

传说中刘海所戏的金蟾并非一般蟾蜍,而是三足大金蟾,举世罕见,是被神化了的蟾。《太平御览》引《玄中记》云:“蟾蜍头生角,得而食之,寿千岁,又能食山精。”当时人们把蟾蜍当成了避五病、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物。金蟾被看作是一种灵物,古人认为得之可以致富。这是刘海被塑造成财神的主要根据。

刘海戏金蟾/潍县年画

三脚蟾的故事说:神仙刘海有一次化身为一位有钱人家的仆人,一天他跳到一口井里,捉到一只三条腿的大蟾蜍,用彩色的绳子系住,放到他的肩膀上,又跳到外边让人们观看,然后缓缓地飞到天上。此后,人们就把这一故事广为流传,并且画成画,在过新年时贴在家里,祈求吉祥。

刘海戏金蟾/潍县年画/墨线版

刘海戏金蟾/高密年画

刘海戏金蟾/凤翔年画

陕西凤翔年画《刘海戏金蟾》或取材于陕西关于刘海的传说。“刘海生来有仙根,家住户县曲抱村。”这是流传在陕西关于刘海的民谣。

相传刘海从小家贫,靠打柴养活着双目失明的老母。他干活勤快,为人老实,对母亲也十分孝敬。

一日,刘海打柴回来,于村西小石桥边的三角泉内偶遇一金蟾,生三只脚,背黄腹白,见他过来不躲不闪。刘海觉得甚是稀奇,每次路过,都要和它戏耍一番,才肯离去。

年复一年,刘海长大了,担的柴也多了。有一次,他担柴下山,被一位年轻女子挡住去路。那女子说她叫梅姑,从小看刘海在这儿打柴,勤俭老实,要下山与他结为夫妻。刘海先是不允,梅姑苦苦恳求,追缠不舍,逼得刘海无法,才答应回家和母亲商量后再说。

回到家里,母亲听得此事,十分乐意。第二天,刘海就答应了梅姑,一同下山结成夫妻。梅姑来后,果然对母亲十分孝敬。不久,母亲去世,他们依然相亲相爱,刘海打柴回来也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高兴得他整天乐悠悠的。

这一天他又从桥边走过,想把自己的欢乐告诉那只金蟾,但金蟾却不见了。正疑虑间,有一跛足道人朝他走来,对他说:“刘海呀!听说你娶了个好媳妇,但她虽好,却不是人,是个狐狸精。”

刘海不信,说他胡说八道,那道人嘿嘿一笑说:“你若不相信,今日回家就装着肚子疼,她便给你一颗宝珠,你把这个宝珠吞下肚子,便知道她是谁了。”说着,道人不见了。

刘海怀着不安的心情回到家里,放下柴担就声称肚子疼。梅姑百般抚慰并熬汤医治,都无济于事,她便转过身去,从嘴里吐出一颗宝珠,交给刘海,让他噙在嘴里。刘海得了宝珠,肚子也不疼了,连忙爬起来就要朝肚子里吞。梅姑看出破绽,经再三盘问,刘海才把遇见跛足道人的事告诉了梅姑。

梅姑听罢,对刘海说:“那跛足道人,是桥下的金蟾脱化,它也修炼了五百年,同样有一颗宝珠,这宝珠就是修炼的仙丹。多年来,它欲夺我仙丹,凑成千年,急欲成仙,却未能得逞,如今又想破坏你我美好婚姻。”刘海这才恍然大悟,把宝珠还给梅姑,提起斧头,要去找金蟾算账。梅姑连忙拦住他,又把宝珠交给他,然后嘱咐了几句,才把他送走。

刘海来到石桥边,照着梅姑的嘱咐,拿出宝珠,金蟾一见就要吞。刘海逗着它左转十八圈,右转十八圈,不一会儿那金蟾果然浑身哆嗦,心口作呕,吐出了宝珠似的丹来,刘海连忙吞下肚去。金蟾失去仙丹,只得依附于刘海,刘海就让它吐出金灿灿的钱来。

从此,刘海得了仙道,不再打柴,云游四方去了。刘海戏金蟾,金蟾吐金钱,走到哪里就把金钱撒到哪里,救济穷人。人们热爱他,感激他,叫他“活财神”。

现在户县曲抱村西边还保留着刘海庙和金蟾吐丹的“吐丹桥”“金蟾池”等遗迹。刘海的故事被编成戏曲,广为流传。

刘海骑金蟾/红船口年画

淮北民间传说,刘海是淮北蒙城人,一天正从井里汲水浇菜,忽然从井里跳出一只青蛙,伏在他脚下流泪。他在惊骇不解时,见到后面跟着蹿出一条青蛇,向青蛙射去。

刘海心里立即明白,便急忙抄起扁担,狠狠一下,打死了青蛇。这时,青蛙破涕为笑,一下变成了一只金蟾。刘海见了非常喜爱,就和金蟾戏耍起来。

猛的金光一闪,金蟾又变成一个苗条美丽的姑娘,亲热地喊着:“刘海哥!”刘海又惊又喜,急忙打听起金蟾姑娘的身世来。原来。金蟾姑娘本是王母娘娘玉池里的一只金蟾,她因一次私自出来玩耍,被打下凡间,坠入水中受苦,王母娘娘派了一条青龙看管。这天,金蟾出来,被青龙发觉,要对她进行惩罚,幸亏刘海打死青龙救了她。

刘海听了金蟾的故事,很同情金蟾,于是,和金蟾结为夫妻。

为了和天庭对抗,他俩来到黄山寻找八仙救助。八仙中的何仙姑是刘海的同乡邻居,救刘海心切,便领着七位师兄,在黄山的上空击败了天兵天将,救了他二人的性命。

从此,这个故事便在黄山留下了一个美景:刘海戏金蟾。

刘海骑金蟾/杨柳青年画

戏金蟾/杨柳青年画

北京民间传说刘海是五代时燕山府人,曾为辽朝进士,后事燕王刘守光为丞相。刘海即刘海蟾,本名刘操,字昭远,又字宗成。刘守光僭号燕帝,刘操谏之不听,遂托疾挂印弃官而去,改名刘玄英,道号“海蟾子”。刘海素习“黄老之学”,还写了几本著作,著有《还金篇》《黄帝阴符经集解》等。

刘海蟾戏金蟾/朱仙镇年画

刘海蟾戏金蟾/朱仙镇年画

据清初《坚瓠五集》记载:刘海戏蟾,“举世无不知其名者”,“今画蓬头跣足嘻笑之人”,即刘海也,“持三足蟾弄之”。

《丰暇笔谈》的叙述更加神乎其神:刘海“汲井得三足大蟾蜍,以彩绳数尺系之,负诸肩上,喜跃告人曰:‘此物逃去,期年不能得,今得之矣。’于是乡里传述……争往看之,至拥挤不得行”,此后民间舞还出现刘海以金钱戏三足蟾,为吉祥之兆。

陕西汉中文物局保存的《刘海戏蟾》石刻,为儿童舞蹈。因此,三足蟾成了不可多得的吉祥物,后来不仅出现了刘海戏蟾的年画、雕塑,而且也出现了单个的三足蟾形象,如口含金钱的三足蟾、皮肤表面有疙瘩的三足蟾、体态圆胖的三足蟾等等。

真是活财神来到咱家/高密年画

刘海是个顿悟后弃富的道士,本与财神无缘。刘海成为财神也许是源于他的道号——海蟾子,慢慢地讹传为“刘海戏蟾”。

关于刘海捉金蟾的目的,民间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刘海以金蟾为食。

金蟾是民间信仰中的灵物,刘海以之为食,说明他神奇非凡。

一说刘海捉金蟾是令金蟾吐金,施济天下穷人。

由刘海戏金蟾演变为钓金蟾,其目的也由除蟾祟演化为获取金钱,刘海遂成一位财神。人们尊敬他,感激他,称他为“活神仙”。这位财神爷以其特殊的本领给人间带来金钱,他钓金蟾,金蟾则吐出金钱,金钱又被源源不绝地撒布到人间。

为此,古代一些地方还修建了刘海庙,把他的故事编成戏剧,到处吟唱:“刘海本是一大仙,四季发财万万年。”现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抬进一口聚宝盆,头前引路是财神,见我家中多吉利,喜似刘海撒金银。”

刘海戏金蟾/凤翔年画

传说刘海曾归隐代州凤凰山,遇上了吕洞宾,授之以秘法,乃得道成为真仙。从此,刘海以钟离权、吕洞宾二位仙人为师,追随他们遁迹于终南、太华之间。刘海得到吕洞宾传授的清静无为、养性修命及金液还丹诸法后,传门人董凝阳、张紫阳。

刘海被道教全真道尊为五祖之一。元世祖封为“明悟弘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刘海蟾与八仙一样,是喜剧色彩很浓的神仙。明朝《列仙全传》中,刘海被列为八仙之一,到了《八仙出处东游记传》中,刘海的位置才被张果老顶替。但在所谓下八仙中,还有刘海的名字。

刘海戏金蟾/潍县年画

古代民间还有一个传说,说三脚蟾是刘海的母亲。相传刘海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去世后变为蟾,刘海想续孝,但不知道怎么才能找到母亲,有人告诉他用母亲活着的时候爱吃的东西可以找到,云云。刘海便在树枝上面放上点甜的东西放在井口,果然有只三脚蟾从井里爬了上来,那便是刘海的母亲。刘海是个有名的孝子,后来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