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昆明,享“春城”之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云南省地理区位的中心地带,长江、珠江、红河三大流域分水岭地带,是云南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乃至中东、南欧、非洲的前沿和门户,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优势。昆明立体气候特征显著,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生态资源最富集和生态产品生产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
昆明市位于云南省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西部横断山脉向滇东高原不同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下所发育的生态系统类型交汇过渡的区域,其生物多样性虽不及滇南和滇西丰富,但在生态地理区域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及长江、珠江流域生态系统功能服务价值上极为重要。因此,昆明市生物多样性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对昆明市和金沙江与南盘江流域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其保护研究工作尤为重要,也是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能力水平的体现,在全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昆明的召开,更让昆明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向世界。
云南省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生物多样性宝库”的美誉,生物多样性居全国之首,各类群生物物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的一半,其中高等植物种数占全国的50.10%,脊椎动物种数占全国的51.40%。云南省地跨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的三大区域(印缅热带、东喜马拉雅、中国西南山地);涉及中国三大特有植物分化中心(滇东南—桂西、川西—滇西北和川东—鄂西);以仅占全国4.10%的土地面积,包括了地球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同时,云南省是中国特有物种分布最多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栽培作物和饲养动物野生型和野生近缘种及昆虫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云南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生物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资源与环境基础,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源泉,是国家核心战略资源的组成部分。因此,开展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工作,既要依靠于云南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也离不开对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基础及其成果。
云南省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保护工作受到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省内外各大高校与科研院所在过去几十年间就云南生物多样性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云南省的生物多样性编目工作处在全国领先位置,在植物学领域,历年出版的《云南植物志》(共26卷)和《云南树木图志》(上中下三册)、《云南竹类图志》首次反映了学者们对云南高等植物认识的阶段性成就;动物学领域中《云南鱼类志》《云南鸟类志》《云南两栖动物志》《云南两栖爬行动物》等专志,对物种及分布概况进行了系统的报道;而《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共收录了大型真菌、地衣、高等植物、脊椎动物25426种(部分类群含种下等级),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除了藻类、大部分微生物与无脊椎动物以外)的家底,标志着云南省的生物物种资料整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为各州市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为统筹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17年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昆明市生物多样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昆明市生态环境局,总体统筹、协调各部门和科研单位,推进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近年来,驻昆高校及科研院所支持昆明市开展了大量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和保护研究工作,但因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所涉及的领域广、部门多,数据信息碎片化、零星化问题突出,各单位引用生物多样性数据五花八门,影响了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推进。且近年来昆明市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研究发现了大量未记录物种,而城镇建设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引起的昆明市原有物种生境破坏和原生物种区系改变,很多原有物种已经丧失,昆明市物种分布情况和区系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加上近年来随着分类学和系统学的深入研究,部分科、属和种范围界定和系统位置发生变化,导致许多物种的分类地位和名称都发生了变化,昆明市原有的部分参考资料无法满足新时代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工作的要求。
因此,系统整合昆明市近年来开展的生物物种多样性基础调查研究成果,按照最新分类系统整理和编撰昆明市生物物种名录,出台一套昆明市生物物种多样性数据十分必要及迫切,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昆明市生物物种名录定期更新机制与数据信息库平台,对于促进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尤为重要。2021年,在昆明市生物多样性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支持下,昆明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西南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大学等驻昆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全面收集及整理近年来昆明市生物多样性各管理部门及驻昆高校、科研院所组织开展的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资料及其他相关研究资料,并参考《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编撰完成《昆明市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
《昆明市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资料和数据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出版的各类型动植物志,如《中国植物志》《中国真菌志》《中国地衣志》《云南植物志》《云南树木图志》《云南竹类图志》《昆明种子植物要览》《云南鱼类志》《云南两栖动物志》《云南两栖爬行动物》《云南鸟类志》等区域性生物多样性专著,以及市域内的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和动植物名录,如两期《轿子山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报告》《滇池生物物种名录》等;二是最新发表的分类修订、分子系统学相关的论文,例如鸟类与两栖爬行类在分子系统学上的相关进展及综述文献,同时还有近年来各学术期刊发布的新种以及记录名称;三是国内外在线数据库的信息,例如Species 2000、Reptile Database、Avibase、iPlant植物智、Mycobank、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等国内外各领域的知名数据库;四是云南省各大生物标本馆标本信息,如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博物馆、西南林业大学生物标本馆、云南大学植物标本馆等;五是整合了近年来昆明市组织的野外考察成果,例如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历年组织的滇池流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和西南林业大学主持的滇池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规划、云南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和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主持的滇池流域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轿子山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开展的科学考察资料等。此外,项目组在编撰过程中,大量参考应用了审核专家的意见,并将最新的标本鉴定结果和科学考察研究成果纳入了该名录的成果中。
为了保证《昆明市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的科学性、准确性与权威性,我们邀请了相关类群的分类学专家对内容进行审核把关,通过召开专家咨询会或在线审稿的方式,汇总各专家意见完成内容调整和补充完善,此外,课题组对所有名录内容根据在线数据库内容进行校核处理,对专家的意见进行逐一核实、审校和完善;对名录进行去除重复等处理,排除编辑和排版中出现的错误,最终编撰出《昆明市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的初稿。最后由昆明市生物多样性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昆明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组织专家评审会,对名录内容进行最终审查,审查通过后完成定稿。
《昆明市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共收录昆明市大型真菌、地衣、高等植物、脊椎动物11个生物类群共计6818种(部分类群含种下等级),其中,大型真菌832种,地衣317种,高等植物4856种,脊椎动物813种。涵盖物种名称、分布区域、濒危程度和保护等级等内容。
高等植物中,共收录苔藓植物93科238属602种(含种下等级为603种),蕨类与石松类植物27科83属323种(含种下等级为330种),裸子植物8科22属39种(含种下等级为50种),被子植物175科1114属3610种(含种下等级为3873种)。其中,种下等级包括亚种、变种、变型和栽培型等。
昆明市有脊椎动物813种,占云南省脊椎动物总数的35.77%,隶属于41目145科430属。其中鱼类共计9目25科85属145种,两栖动物2目9科18属26种,爬行动物2目14科34属52种,鸟类19目69科223属482种,哺乳动物9目28科69属108种。
昆明市有地衣33科90属310种(含种下等级为317种);大型真菌101科286属831种(含种下等级为832种,有部分物种的科级分类地位未定),占云南省大型真菌的30.22%。
《昆明市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共收录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共计186种,其中植物65种,动物121种。在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当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共5种,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1种、裸子植物3种、被子植物1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60种,其中苔藓植物2种、石松类和蕨类植物3种、裸子植物2种、被子植物5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共13种,其中鸟类9种、哺乳动物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08种,其中鱼类18种、两栖动物1种、爬行动物4种、鸟类74种、哺乳动物11种。
《昆明市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参考《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6版)》与《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2013版)》的数据,整理了名录中涉及物种的濒危等级,共评估了4706个物种的受威胁等级,共3865种为“无危”(LC),265种为“近危”(NT),120种为“易危”(VU),70种为“濒危”(EN),33种为“极危”(CR);另外有2个物种已被标记为“灭绝”(EX),351个物种被认定为“数据缺乏”(DD)。整理了各物种在昆明市各县(市、区)的分布情况,首次获得了精确至各县(市、区)的物种多样性资料,其中,昆明市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为禄劝县,共分布有3861个物种;其次为东川区,共分布有3126个物种;此外1785个物种在全市各县(市、区)均有分布,各县(市、区)的生物物种信息也间接地反映了近年来昆明市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工作主要集中在轿子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范围。
《昆明市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正文中,将原产自其他地区,经由人为引进的栽培物种,以及引进后逸生至野外,建立稳定种群甚至形成入侵的物种,都进行了不同的标记。在名录正文中,以三角符号标明栽培种,以星号标记外来种。
本名录收录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是基于整理文献资料形成的,昆明市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以昆明市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信息为准。
《昆明市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梳理工作在昆明市生物多样性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协调下完成,具体的日常组织工作由昆明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物种名录整理工作主要由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单位完成,其中,西南林业大学承担裸子植物、大部分被子植物和陆生脊椎动物的梳理工作;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承担鱼类的梳理工作;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承担大型真菌、地衣和苔藓植物等类群的梳理工作;云南大学则承担蕨类植物和一部分被子植物的梳理工作。课题开展过程中成立了1个数据信息工作组和7个名录整理工作组(大型真菌工作组、地衣工作组、苔藓工作组、蕨类工作组、种子植物工作组、鱼类工作组和陆生脊椎动物工作组),名录整理工作组人员由25名专家和研究生组成,审核专家由17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构成。
生物物种名录是一个自然地理单元和行政区域的生物物种多样性区系本底的重要基础性资料和科学信息。《昆明市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是迄今为止昆明市最全面、最系统,能够科学准确反映昆明市生物物种多样性家底的名录,本名录的编撰出版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第一,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昆明市生物物种家底,初步解决了昆明市生物物种本底不清问题、各部门数据不统一的问题,能够为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持续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第二,是云南省乃至全国第一个州市级生物物种名录,展示了昆明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上取得较大进展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动云南省其他州(市),甚至我国生物多样性编目工作的作用。
第三,相比其他名录整理工作,首次在物种名录中反映了精确至县(市、区)的分布范围,同时也首次按系统分类学成果将名录内容排序,反映了最新的分类学调查研究成果。
第四,该名录整理工作的完成充分体现了昆明市生物多样性领导小组统筹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单位间合作的必要性。昆明市也将在此工作基础上逐步开展昆明市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立工作,数据库的动态更新可以逐步实现昆明市生物物种名录的更新,为未来开展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奠定重要基础。
为编撰完成《昆明市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编者发掘了各方资源,依靠项目组的力量,在有限的时间内竭尽全力查阅、收集了相关的各种资料数据和信息,进行了大量的梳理归类与分类统计工作,提供给各分类群专题参考应用,在各专题组完成了名录初稿后,又进行了编辑整理和审核校对工作。然而由于编者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所限,加之生物分类学的组成类群复杂多样,各类群的专业性很强,在较短的时间内我们也未能找到更多的对昆明地区生物各类群分布较为熟悉的专家为我们审核,虽然追求尽善尽美,但依然力有未逮。因此本名录的一些物种信息出现错漏也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后期有机会及时更新和进一步完善。同时,分子系统学和谱系地理学的进步与应用使得生物分类学得以不断深化与创新发展,未来在昆明地区开展的科学考察活动,产生的成果也会使这份名录的内容得以不断更新和更加的精准,为昆明市和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