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藓

苔藓

1 前言

苔藓植物是藻苔纲、角苔纲、苔纲和藓纲四个门类的非维管植物统称。苔藓植物因其植物体受精卵具有胚结构的存在,且植株组织具备类似根、茎、叶的功能分化,故在中国被划分为高等植物。然而苔藓植物却没有特异化的水分传导组织(即维管束),于是普遍个体偏小,故被视作最“低”等的高等植物类群。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首先,不少种类在极端的环境条件下仍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它们能在极端干旱、极端低温以及土壤缺失等维管束植物的生存禁区中拓展生境,占据着其他高等植物的生态位空隙,并在局部尺度上逐渐改善那些“恶劣”的生境;其次,苔藓植物在除海洋以外的所有自然生态系统中均是植物群落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并促进生态系统内部的水分和养分循环。当然,苔藓植物群落的存在也支撑了局域尺度上的生物多样性,如为昆虫、节肢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甚至哺乳动物提供着必要的庇护场所、栖息地和间接的食物来源。

遗憾的是,绝大多数苔藓植物都没有经济利用价值,加之其植株个体太过微小,在野外的观察与物种识别均需借助放大设备的使用,且后续准确的物种鉴定依赖大量的文献资料收集和长时间的专业认知积累。这使得苔藓植物自然而然成为植物学领域中,从业人员最少、各项交叉学科研究最为滞后,同时也是最为冷门的领域,古今中外,无不如此。

云南省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成为国内研究苔藓植物的前沿阵地,于2007~2010年之间出版的《云南植物志(苔藓卷)》也为昆明市苔藓植物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引用植物志书及分类学文献资料中所记载的苔藓植物物种,然后结合查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馆藏于昆明、禄劝、东川等地的实物标本,最终汇总形成昆明市辖区范围内苔藓植物的本底名录。

2 数据来源及审核方法

苔藓植物的物种数据主要源自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的植物学志书:《云南植物志》(第17~19卷)、《中国苔藓志》(第1~8卷)、Moss Flora of China(Volume 1~8)。

(2)在植物分类学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新记录及新种,期刊主要包括The BryologistJournal of the Hattori Botanical LaboratoryJournal of BryologyTaxonAnnales Botanici FenniciPhytotaxa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1tionCryptogamie BryologieAnnual Botanical FemciTropical BryologyBryophyte Diversity and EvolutionHikobia等。

(3)充分地研究和鉴定了笔者于2019~2022年对昆明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次实地调查所获得的450余号苔藓植物标本。

审核的标准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策略,所有出现的物种均有确切发表文献作为依据。对于一些保护区考察报告中所出现的新记录种类,如果没有引用凭证标本,则不予收录到本名录中。收录的所有物种的学名均经过考证,反映了目前最新的分类学研究成果。

3 结果与分析

3.1 物种数量

昆明地区今报道苔藓植物93科238属602种1亚种,分别占目前中国已知科、属、种数量的80.9%、47.0%和20.9%。就物种数量而言,比《云南植物志》和《中国苔藓志》等国内权威分类学志书所记载的产自昆明的物种增加了130个。所有新增物种均有对应的实物凭证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其中,多纹泥炭藓(Sphagnum multifibrosum)和桧叶白发藓(Leucobryum juniperoideum)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昆明市、安宁市、嵩明县、禄劝县和寻甸县有分布。

3.2 特有物种

本名录中共收录中国特有种23个,如王氏黑藓(Andreaea wangiana)、钝叶扭口藓(Barbula chenia)、亚灰白青藓(Brachythecium subalbicans)、云南陈氏藓(Chenia zanderi)、云南青毛藓(Dicranodontium tenii)、亮叶绢藓(Entodon aeruginosus)、短柄绢藓(E.micropodus)、玉山绢藓(E.morrisonensis)、宝岛绢藓(E.taiwanensis)、陕西碎米藓(Fabronia schensiana)、陈氏耳叶苔(Frullania chenii)、尖叶高领藓(Glyphomitrium acuminatum)、中台白齿藓(Leucodon temperatus)、中华细枝藓(Lindbergia sinensis)、树型鞭枝藓(Mawenzhangia thamnobryoides)、木生葫芦藓(Orthodontopsis lignicola)、昆明羽苔(Plagiochila kunmingensis)、大坪丝瓜藓(Pohlia tapintzensis)、中华立碗藓(Physcomitrium sinensisphaericum)、细小金发藓(Pogonatum minus)、中华片叶苔(Riccardiach in ens is)、钝叶扭毛藓(Streb lo trich um o b tus i fo lium)和单羽藓(Th u idi um unipinnatum)。

3.3 外来类群的说明名录(2021版)

由于绝大多数苔藓植物的繁殖体均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呈现出远距离跨洋跨大陆甚至世界性分布特点的物种比比皆是。随着科学考察在标本采集薄弱区的不断深入,一度认为是地域性特有的物种往往都是因为其标本采集范围不足所致。基于这样的事实,外来物种在苔藓植物中尚无明确的定义,故在本名录中未单独标注。

3.4 其他说明

本名录数据是在参考《云南植物志》(第17~19卷)和《中国苔藓志》(第1~8卷)中所收录名录中的物种顺序依据科名和属名的拉丁学名排序,科级分类单元的概念综合参考了Crandall-Stotler等(2009)、Goffinet等(2008)、Renzaglia等(2008)、贾渝&何思(2013)和赵建成&刘永英(2021)所界定的范围。

部分物种虽然在《云南植物志》、《中国苔藓志》、Moss Flora of China中有确切的记载,但由于错误的物种鉴定,这些物种在中国并无分布,故从名录中删除。

4 讨论与展望

本名录汇集了一批对苔藓植物具有浓厚科研热情的苔藓学科研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对标本的物种鉴定准确度和对物种界限的划定反映了当下学界的主流认知。尤其是在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补充调查,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昆明市苔藓植物多样性组成,为今后生物多样性的监测提供了客观翔实的依据。未来,结合物种的分布数据,这些名录中的物种信息可为昆明各级政府评估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比较的科学数据,进而将这些可量化的指标应用于评价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各项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速率,从而推动昆明市环境保护事业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今后的工作将把重点放在研究国内各大标本馆中的馆藏未鉴定历史标本上,并不失时机地在一些空白区域开展地区性的苔藓植物多样性综合调查,重点关注水生、洞穴和人工经济林等特殊生境下的苔藓植物物种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整理和分析基于实物标本所代表物种的分布数据,从而为客观评价昆明市范围内的稀有及濒危物种提供依据。

5 参考文献

[1]高谦,曹同.云南植物志 第十七卷 苔藓植物:苔纲、角苔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黎兴江.云南植物志 第十八卷 苔藓植物:藓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黎兴江.云南植物志 第十九卷 苔藓植物:藓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孙航,高正文.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7.

[5]赵建成,刘永英.中国广义真藓科植物分类学研究[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

[6]贾渝,何思.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第一卷 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7]Crandall-Stotler B,Stotler R E & Long D G.Morph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Marchantiophyta,,in Goffinet & Shaw Bryophyte Biology 2nd ed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1-54.

[8]Goffinet B,Buck W R & Shaw A J.Morph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Bryophyta,in Goffinet & Shaw Bryophyte Biology 2nd ed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55-138.

[9]Renzaglia K S,Villarreal J C & Duff R J.New insights into morphology,anatomy and systematics of hornworts,in Goffinet & Shaw Bryophyte Biology 2nd ed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