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
1 前言
地衣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地衣型真菌与相应藻类或蓝细菌的胞外共生群落。地衣的科学名称是“共生群落中的地衣型真菌”,其中绝大多数隶属于子囊菌门,极少数为担子菌门(Nash,2008)。目前全球已知地衣约有2万种(Lücking et al.,2017),其中中国已知约3085种(魏江春,2018)。由于地衣的共生特性,其在全球各类环境中都有分布,具有极强的生态适应性。在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生长过程中能产生特殊的地衣酸类化合物对基物生物风化,逐渐改变基物表面的生态环境,为其他高等植物创造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姜汉侨等,2004),因此,地衣被誉为“荒漠的拓荒者”。地衣对大气环境、水体变化极为敏感,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都能导致地衣共生解体和死亡,因此,地衣也被誉为“环境监测的最佳生物材料”(Nimis & Purvis,2002)。
在地衣产生的化学物质中,初生代谢产物主要是地衣多糖,次生代谢产物主要有缩酚酸类及其衍生物、蒽醌类、萜类、脂肪酸及甾体类,正是这些独特化学物质使地衣的食药用价值不同于其他生物,不但可用于传统药用和食用,也可广泛用于香料、染料及化工原料中(王立松、钱子刚,2013)。
本次发布的昆明市地衣物种名录共计318种,约占中国地衣总物种数(3085种)的10%,尽管该名录还有物种遗漏、部分物种缺乏深入调查等问题,但该名录不仅是第一部昆明地衣名录,也为《昆明市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提供了更完整的生物物种家底基础信息,为全面认识和了解昆明地区生物多样性组成、环境监测、资源保护及生物物种群落演化等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 数据来源及审核方法
2.1 文献数据收集
由于中国地衣研究起步较晚,可参考的文献资料有限,主要来自《中国地衣志》,以及其他专著和相关研究论文。(1)《中国地衣志》:现阶段可参考的志书只有《中国地衣志》第11卷,地卷目1和第4卷,梅衣科1以及第13卷,厚顶盘衣目1,本名录首先对这三部志书中昆明有分布的物种进行了检索和统计。(2)专著:1991年魏江春主编的《中国地衣综览》一书中收录了中国报道过的地衣,对这些物种信息进行核实并整理昆明有分布的物种;2012年王立松编著《中国云南地衣》共收录了云南地衣216种,从中提取了涉及昆明地区分布的物种。同时对《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和《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中记载的昆明地区分布物种开展原始文献逐一核对,进一步核实昆明有分布的物种。(3)研究论文:中国目前相关地衣研究论文主要发表在国内的真菌学、植物学等刊物上,以及国外期刊如Lichenologist等上,通过对“Recent Literature on Lichens”数据库逐年检索,可统计和检索涉及昆明地衣的研究论文。
2.2 标本信息统计
通过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的数据库检索,以及其他国内主要标本馆的馆藏标本信息收集(如HMAS、SDU、XJU等),统计昆明有分布的地衣物种标本,其中包括了一些有标本而文献尚未报道的昆明地区有分布物种,并在名录中对这些物种增加了标本的引证。
2.3 异名核对
早期地衣分类研究是基于形态学,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介入,地衣分类系统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现了大量新名称及相关异名。首先通过文献收集获得昆明地衣物种名称,并对每个种名进行核对,排除异名,明确正确名称;同时使用网络资源如Index Fungorum、MycoBank和Species 2000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对同模异名,需考证物种来源及相关文献,依据最新和正式发表的论文查证和所发表的原始文献进行订正。
3 结果与分析
根据文献和馆藏标本考证,共确认昆明地区的地衣物种317个,隶属于33个科,90个属。中国特有种71个,其中云南特有种38个、昆明特有种4个。易危物种(VU)1个,即绿丝槽枝(Sulcaria virens);其中梅衣科、蜈蚣衣科和石蕊科是物种数量最多的三个科,分别占物种总数的31%、11.6%和7%,这三个科的物种数约占昆明地衣总数的一半。
模式产地在昆明地区的物种共计33个,约占昆明已知物种总数的10%,可见昆明地区具有极高的物种丰富度。目前盘龙区、西山区、嵩明县、禄劝县、东川区的地衣物种记录及调查较多,其中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为禄劝县,昆明地区将近一半的物种在禄劝县有分布(157个)。
4 讨论与展望物物种名录(2021版)
在此次的昆明地衣名录中,大型地衣(如:梅衣科、石蕊科等)占比较高,约占70%,此类地衣分类学资料较多,因此鉴定率相对较高;壳状地衣类群(如茶渍科、网衣科等)仅占总数的约30%,这类地衣物种丰富多样,但由于这类地衣体较小、采集困难和资料匮乏等因素,导致分类学研究不足、物种认知不清,有待进一步调查和研究。根据目前馆藏的地衣标本和研究情况,将会有更多经过鉴定的物种加入本物种名录的后续工作中,随着将来对昆明市部分调查和研究不足的县(市、区)开展工作,地衣生物物种及在昆明地区的分布记录也会大幅更新,《昆明市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将在不断的研究和积累中得到更科学、精准和更完善的扩充。
5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健斌.中国地衣志 第四卷 梅衣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姜汉侨,段昌群,杨树华,等.植物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贾泽峰,魏江春.中国地衣志 第十三卷 厚顶盘衣目(I)文字衣科(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4]孙航,高正文.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7.
[5]魏江春.中国地衣综览[M].北京:万国学术出版社,1991.
[6]魏江春.中国地衣学现状综述[J].菌物学报,2018,37(7):812-818.
[7]吴继农,刘华杰.中国地衣志 第十一卷 地卷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8]王立松,钱子刚.中国药用地衣图鉴[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
[9]Lücking R,Hodkinson BP,Leavitt SD.The 2016 classification of lichenized fungi in the Ascomycota and Basidiomycota-Approaching one thousand genera[J].The Bryologist,2017,119(4):361-416.
[10]Nash TH III.Lichen Bi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11]Nimis PL,Scheidegger C,Wolseley PA.Monitoring with lichens-monitoring lichens.An introduction.In:Nimis PL,Scheidegger C,Wolseley PA (eds.):Monitoring with Lichens-Monitoring Lichens[M].Kluwer: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