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类和爬行类
1 前言
19世纪下半叶,西方学者开始进入云南从事博物学考察,主要在滇西地区开展标本采集,昆明市少有考察和采集标本的记录。20世纪40年代中国学者张玺(1943)在云南境内开展过两栖类和爬行类调查,调查涉及昆明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有刘承钊(1958、1960、1961)、成庆泰(1958)、黄祝坚(1958、1963)、江耀明(1992)、赵尔宓&杨大同(1997)、寇志通(1960、1984)、吴介云(1995)、赵尔宓(2006)等人在云南进行过两栖类和爬行类调查和标本采集,但是在昆明地区的调查研究极少。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组1973年成立之后,在云南境内进行了多次考察。著有《云南两栖动物志》(杨大同等,1991)、《云南两栖爬行动物》(杨大同等,2008)等专著,并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合作,在云南横断山地区进行过野外调查,出版有《横断山区两栖爬行动物》(赵尔宓、杨大同,1997)。在昆明市地区仅有少量标本采集工作。
2008~2009年为轿子山建立自然保护区,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彭华牵头,组织了轿子山的综合科学考察,由昆明动物研究所饶定齐负责两栖类和爬行类调查。考察结果写成《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书,于2015年出版。这是首次有学者对昆明市某个区域进行的两栖类和爬行类专项调查。2016年10~11月,韩联宪带队对寻甸钟灵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开展陆栖脊椎动物调查,对两栖爬行动物做了快速调查。2017年5月,韩联宪带队对宜良老爷山县级保护区开展动物调查,对两栖爬行动物做了快速调查。2020年6月至2021年8月,韩联宪团队对滇池流域的爬行类和两栖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野外调查,2020年冬季至2021年春季,韩联宪团队进行安宁市湿地脊椎动物调查期间,对两栖类和爬行类做了快速调查。
昆明市爬行类和两栖类资料散见于一些分类学专著如《中国蛇类》(赵尔宓,2006)、《中国动物志·两栖类》(费梁等,2006;赵尔宓,1998)、《云南两栖爬行动物》(杨大同等,2008)、《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费梁等,2012)。
由于昆明市的两栖类和爬行类本底调查工作不多,所以能够收集的文献和标本信息相对有限。
2 数据来源与审核方法
2.1 数据来源
在整理昆明市爬行类和两栖类的过程中,尽量收集国内外的文献和相关数据信息。数据来源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专著。包括最近100年以来的全国涉及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区系、分类、分布的专著。例如《云南两栖类志》《云南两栖爬行动物》《中国蛇类》《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中国龟鳖原色图鉴》等。
(2)综合考察报告。由科研机构、大学等单位负责组织开展的保护地或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包括《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彭华、刘恩德,2015)、《寻甸钟灵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动物调查报告》(韩联宪等,2016)、《宜良老爷山县级自然保护区动物调查报告》(韩联宪等,2017)、《安宁市湿地脊椎动物调查报告》(韩联宪等,2021)、《滇池流域两爬类调查报告》(韩联宪等,2021)等。
(3)期刊文献。收集并整理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国内外有关昆明市的两栖类和爬行类分类研究的文献,包括新种、新记录种的报道,专科专属的分类整理、修订,系统发育与分类研究等。
(4)标本凭证。整理统计昆明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收藏的采自昆明市的两栖类和爬行类标本。
(5)摄影记录。动物摄影爱好者在昆明市行政区域内拍摄的有地点和日期的两栖类和爬行类物种凭证照片,并经专家判断不属于放生或逃逸的物种。
2.2 数据处理
(1)分类系统确定。近年来随着分子系统学在分类学方面的运用,新物种不断被发现,很多亚种被提升种,属与科的分类阶元也有变动,整个分类体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形成不同时间、不同学者的多个版本名录。昆明市爬行类和两栖类多样性名录编制,采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蒋志刚等,2021)的分类体系和分类阶元,对物种的目、科、属、种的中文名、拉丁名进行整理收录。
(2)数据信息提取。首先,整理提取收集的专著、调查报告、研究论文、标本记录、摄影记录中的昆明市有分布记录的爬行类和两栖类物种,形成《昆明市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之两栖类和爬行类部分的初稿。
接下来将物种分为接受、重点审核和存在疑问两类,对重点审核和存在疑问物种进行核查,若依据不足予以剔除,或移入存疑物种名录,加注予以说明。
最后,对初稿进行修订,形成咨询稿。
2.3 同行审查评议名录(2021版)
邀请本省熟悉云南爬行类和两栖类区系、分类和分布的资深同行专家对咨询稿进行审核评议,针对专家审查评议意见,核查物种遗漏或错误、分类地位变更等,进一步查证物种信息来源,形成咨询稿(修订版),再请相关专家审查,并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形成二次修订版。
2.4 项目组核查
在两轮同行专家审查和修订基础上,项目组对每个物种的相关记录进行核查,对科学名、中文名、保护等级、受胁评级进行核查,形成定稿。
3 结果与分析
3.1 物种多样性概述
昆明市共记录两栖类2目9科18属26种,占云南省两栖动物189种(《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的13.76%,占全国两栖动物406种(费梁等,2012)的6.40%。昆明市两栖动物中无尾目(Anura)为多数,有无尾目8科16属22种,物种数占昆明市两栖类的84.62%。在两栖类9科中,蛙科(Ranidae)7种、蝾螈科(Salamandridae)4种、角蟾科(Megophryidae)4种和姬蛙科(Microhylidae)4种为主要的科,其物种数占昆明市两栖类的73.08%。
昆明市共记录爬行类2目14科34属52种,其中龟鳖目4科4属4种,占云南省爬行动物209种(孙航等,2017)的24.88%,占全国爬行动物461种(蔡波等,2015)的11.28%。昆明市爬行动物仅有2目,即龟鳖目(Testudines)和有鳞目(Squamata),最大的是有鳞目,共10科29属48种,种数占全市爬行动物种数的92.31%。在昆明市爬行动物14个科当中,最大的科为游蛇科(Colubridae),有26种,占全市爬行动物总数的一半,其余较大的科有蝰科(Viperidae)5种、石龙子科(Scincidae)5种和鬣蜥科(Agamidae)4种。
3.2 区系组成
昆明市记录的26种两栖类,属于东洋区广泛分布的有饰纹姬蛙(Microhyla f i s s ip e s),东洋区西南华中华南分布型的有黑眶蟾蜍(D u t t ap h ry n u s m e l a n o s t i c t u s),东洋区西南华中分布型的有平顶短腿蟾(M eg op h rys platyparietus)、华西雨蛙(Hyla annectans)、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云南棘蛙(Na n o ra n a yun n a n ens is)等种类,东洋区西南分布型的有呈贡蝾螈(Cyn ops ch enggo ngens is)、蓝尾蝾螈(Cyn ops cyan urus)、滇螈(C.wo lterstorffi)、大蹼铃蟾(B ombina maxima)、滇蛙(Nidirana p leuraden)、威宁蛙(R.weiningensis)、无指盘臭蛙(Odorrana grahami)、云南臭蛙(O.andersoni)、云南小狭口蛙(G lyphoglossus yunnanensis)、多疣狭口蛙(Kaloula verrucosa)等物种,东洋古北两界广布的物种仅有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两栖类区系和分布型构成以东洋界西南区物种占绝对优势。
昆明市记录的52种爬行动物,其区系组成以东洋界成分占绝对优势。东洋界广泛分布的物种有铜蜓蜥(Sphenomorphus indicus)、蓝尾石龙子(P lestiodon elegans)、山烙铁头(Ovophis monticola)、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黑头剑蛇(Sibynophis chinensis)、紫灰锦蛇(Oreocryptophis porphyraceus)、王锦蛇(E lap h e ca ri n a ta)等种类,东洋界西南华南华中分布型的有颈棱蛇(Pseudagkistrodon rudis),东洋界西南华南华东分布型的有细脆蛇蜥(Dopasia graci lis),东洋界西南华南分布型的有昆明龙蜥(D ip loderma varcoae)、云南龙蜥(D ip loderma yunnanensis)、中国钝头蛇(Pareas chinensis)、紫沙蛇(Psammodynastes pu lveru lentus)、绿锦蛇(Gonyosoma prasinum)、红脖颈槽蛇(R habdophis helleri)等物种,东洋界西南分布型的有云南闭壳龟(Cuora yunnanensis)、云南半叶趾虎(Hemiphyllodacty lus yunnanensis)、长肢滑蜥(Scince lla doriae)、昆明滑蜥(S.barbouri)、脆蛇蜥(D opasia harti)、云南竹叶青(Trimeresurus yunnanensis)、颈斑蛇(P lagiopho lis blakewayi)、黑领剑蛇(Sibynophis co llaris)、黑线乌梢蛇(P tyas nigromarginata)、双全白环蛇(Lycodon fasciatus)、老挝白环蛇(L.laoensis)、八线腹链蛇(Hebius octolineatus)、棕网腹链蛇(H.johannis)等物种。东洋界和古北界广泛分布的有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和赤链蛇(L.rufozonatus)2种。
3.3 特有性
昆明市两栖类属于中国特有物种的有蓝尾蝾螈、滇螈、大蹼铃蟾、峨山掌突蟾(Leptobrachella oshanensis)、沙坪角蟾(Megophrys shapingensis)、华西雨蛙(Hyla annectans)、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滇蛙、威宁蛙、多疣狭口蛙等10种,占记录种数26种的38.46%。
爬行类中国特有物种有云南闭壳龟、昆明滑蜥、裸耳龙蜥(D ip loderma dymondi)、昆明龙蜥、云南龙蜥、中国钝头蛇、云南竹叶青、八线腹链蛇、棕网腹链蛇、颈棱蛇等10种,占记录种数52种的19.23%。
3.4 重点保护物种21版)
昆明市记录的26种两栖类动物,无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二级保护物种有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1种。
昆明市记录的52种爬行类动物,无国家一级保护物种,其中云南闭壳龟、脆蛇蜥、细脆蛇蜥、眼镜王蛇等4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3.5 红色名录评估情况
26种两栖类动物,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区域灭绝(EX)的有滇池蝾螈1种,评估为极危(CR)的有呈贡蝾螈1种,评估为濒危(EN)的有云南棘蛙1种,评估为易危(VU)的有云南臭蛙1种,评估为近危(NT)的有红瘰疣螈、蓝尾蝾螈、威宁蛙、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无指盘臭蛙等5种,其余17种类为无危(LC)、数据缺乏(DD)或未评估物种。
52种爬行动物中,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CR)的有云南闭壳龟1种,列为濒危(EN)的有中华鳖、脆蛇蜥、细脆蛇蜥、眼镜王蛇、三索锦蛇(E.radiata)、黑眉锦蛇(E.taeniura)、王锦蛇等7种,列为易危(VU)的有玉斑锦蛇(E.mandarina)、绿锦蛇、黑线乌梢蛇(Ptyas nigromarginata)、乌华游蛇(Trimerodytes percarinatus)、白头蝰(Azemiops kharini)等5种,列为近危(NT)的有云南半叶趾虎、峨嵋草蜥(Takydromus intermedius)、蓝尾石龙子、白环链蛇(L.aulicus)和山烙铁头等5种,被列为无危(LC)和数据缺乏(DD)的有34种。
3.6 新种与新记录种
昆明市两栖爬行类无新种发现。因过去未整理形成昆明市爬行类和两栖类名录,难以确认自1991年以来是否有新记录种发现。
3.7 情况说明部分在昆明曾有记录而又有争议的物种,在没有实际调查资料来证明其在昆明没有分布的情况下,暂时保留在名录中,如滇螈等。
牛蛙(R.catesbiana)、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等外来物种现在昆明野外已形成可生存和自然繁殖的种群,也包括在本名录中。
鉴于项目组目前认知水平有限,此次昆明市两栖类和爬行类名录的审定难免存在缺漏和错误,敬请批评指正。
4 讨论与展望
此次修订的昆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物种名录是基于前期调查和研究的阶段性结果,在有新的发现(新种、新记录种、新的分类研究成果)时将适时更新、修订和完善。
名录的编制工作,能够增进对昆明地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多样性的认识,并对分类系统做出进一步整理,有利于科研讨论及有关物种利用和保护工作的开展。
昆明生境类型复杂多样,野外调查力度不均衡,需要进一步系统和全面地调查。同时,在分类各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整合更多物种类群,使研究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名录。
物种名录的修订更有利于在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自然保护地规划、物种利用和开发、工程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就类群来说,爬行动物的龟鳖类整体上亟须给予重点关注和保护。另外,一些特有的重要而特殊的物种也需要给予重点关注和保护。
5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波,王跃招,陈跃英,等.中国爬行纲动物分类厘定[J].生物多样性,2015,23(3):365-382.
[2]费梁,胡淑琴,叶昌媛,等.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下卷)无尾目蛙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费梁,胡淑琴,叶昌媛,等.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中卷)无尾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费梁,叶昌媛,胡淑琴,等.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蚓螈目有尾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费梁,叶昌媛,江建平.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6]何晓瑞,王紫江,吴金亮.昆明地区爬行动物的研究[J].四川动物,2002(1):8-11.
[7]何晓瑞,周希琴.云南省爬行动物区系及地理区划[J].四川动物,2002(3):161-169+112.
[8]何晓瑞.昆明地区的蛇类[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3):40-47.
[9]彭华,刘恩德.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
[10]孙航,高正文.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7.
[11]史海涛.中国贸易龟类检索图鉴[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12]杨大同.云南两栖类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13]杨大同.云南两栖爬行动物[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
[14]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5]赵尔宓.中国蛇类:上[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6]赵尔宓.中国蛇类:下[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7]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爬行动物图鉴[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8]周婷,李丕鹏.中国龟鳖分类原色图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19]周伟,蔡永寿,张成生.昆明两栖动物分布与栖息环境关系初探[J].四川动物,200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