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
1 前言
昆明市至今未开展过系统的哺乳动物多样性调查,20世纪50~80年代,云南大学生物系结合学生毕业实习,在昆明市的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晋宁、安宁、富民等区县做过哺乳类标本零星采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西山区花红园、呈贡马金铺等地进行过零星的哺乳类标本采集。
1986~1988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韩联宪在西山区团结乡、谷律乡开展白腹锦鸡生态学研究时,对当地鸟类和兽类做了观察记录,并为团结乡提供过当地的鸟类和兽类名录。
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为做好滇池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西南林学院组建了综合考察团,对滇池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合科学考察。由西南林学院韩联宪等人对滇池水域、湖滨带、西山森林公园、观音山以及注入滇池的主要河流盘龙江中上游区域进行了哺乳类多样性快速调查。
2008年7月至2009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彭华牵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师范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参加,对禄劝轿子山进行了生物多样性本底综合考察,由昆明动物研究所蒋学龙团队负责兽类调查,在轿子山以及周边区域记录哺乳动物79种,分属8目25科59属。
2016年11~12月,西南林业大学韩联宪团队对寻甸县钟灵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兽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快速调查。
2017年5月,西南林业大学韩联宪团队对阳宗海风景区管委会位于宜良县老爷山的县级自然保护区的兽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快速调查。
2020年6月至2021年8月,为掌握滇池流域生物多样性本底,滇池保护基金会委托西南林业大学牵头,组织开展滇池流域综合科学考察。由云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韩联宪团队对滇池流域的哺乳类进行调查,除了进行样线调查、访问调查和文献查阅外,分别在嵩明滇源镇、晋宁西部山地布设红外相机,开展兽类调查,红外相机拍摄记录的兽类有野猪(Sus scrofa)、鼬獾(Melogale moschat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北树鼩(Tupaia belangeri)、赤腹松鼠等种类。
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云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韩联宪团队对安宁市湿地的脊椎动物进行调查,在安宁车木河水库周围山地布设红外相机进行了哺乳动物调查。
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云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韩联宪团队在进行黑颈长尾雉专项调查期间,在石林县圭山国家森林公园布设红外相机开展调查,拍摄到赤麂、豹猫、鼬獾等哺乳动物照片。
由于昆明市的哺乳类本底调查工作开展较少,收集的文献和标本信息相对有限。
2 数据来源与审核方法
2.1 数据来源
在整理昆明市哺乳类名录工作中,尽量收集国内外文献和相关数据信息。数据来源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专著。包括最近100年以来全国涉及昆明市地区的哺乳类区系、分类、分布的专著。例如《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第一卷哺乳动物》(上、中、下册)(蒋志刚等,2021)、《中国兽类野外手册》(安德鲁·史密斯、解焱,2009)、《中国哺乳动物彩色图鉴》(潘清华等,2007)、《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王应祥,2003)、《中国野生哺乳动物》(盛和林等,1999)等。
(2)综合考察报告。由科研机构、大学等单位负责组织开展的保护地或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正式出版物有《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彭华、刘恩德,2015),非正式出版物有《寻甸钟灵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动物调查报告》(韩联宪等,2016)、《宜良老爷山县级自然保护区动物调查报告》(韩联宪等,2017)、《安宁市湿地脊椎动物调查报告——兽类》(韩联宪等,2021)、《滇池流域陆栖脊椎动物调查报告——兽类》(韩联宪等,2021)等。
(3)专题研究文献。收集并整理国内外涉及昆明市地区的哺乳类分类和区系研究文献,包括新种、新记录种的报道;专科专属的分类整理、修订,系统发育与分类研究等。
(4)标本凭证。查阅在昆明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收藏的采自昆明市行政区域内的哺乳类标本。
(5)观察记录。笔者在昆明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开展的动物调查记录,尚未发表的哺乳类物种分布数据。
(6)动物摄影记录。动物摄影爱好者在昆明市范围内拍摄的有地点和日期的哺乳类物种凭证照片,并经专家判断不属于放生或逃逸物种。
2.2 数据处理昆明市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
(1)分类系统确定。近年来,随着分子系统学在分类学上的运用,哺乳类的部分亚种被提升为种,属与科的分类也发生了较大变动,整个哺乳类分类体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形成不同时间、不同学者的数个版本名录。昆明市哺乳类名录编制,采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蒋志刚等,2021)中的哺乳类分类体系、分类阶元、物种中文名和拉丁科学名。
(2)数据信息提取。首先,整理提取收集的专著、调查报告、研究论文、标本记录、观察数据中昆明市有分布记录的哺乳类物种,形成《昆明市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之哺乳类初稿。
其次,将物种分为无争议接受和存在疑问两类,对存在疑问的物种进行核查,若依据不足,予以剔除或移入存疑物种名录,加注说明。
然后,对初稿进行修订,形成咨询稿。
由于真盲缺目和啮齿目动物在昆明采集的标本很少,其中收录物种主要参考蒋志刚等人2021年出版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第一卷哺乳动物》(上、中、下册),该书中文字记述昆明或云南有分布,但没有具体分布地点,然而在该种分布范围地图中昆明市位于其分布区范围内,则作为昆明市有分布的物种予以收录;如果分布区在昆明市边缘,不能确定昆明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是否分布,则不予收录。
对访问获悉过去曾经有分布、现在多年没有看见的大中型哺乳动物,目前昆明市并不具备这些动物栖息生境的物种,例如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金钱豹(Pantherapardus)、狼(Canis lupus)、豺(Cuon alpinus)等兽类,在名录中不予收录。
2.3 同行审查评议
邀请本省熟悉云南哺乳类区系、分类和分布的资深同行专家,对咨询稿进行审核评议,针对专家审查评议意见,核查兽类物种遗漏或错误、分类地位变更等,进一步查证兽种信息来源,形成咨询稿(修订版),再请相关专家审查,并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形成二次修订版。
2.4 项目组核查
在两轮同行专家审查和修订基础上,项目组对每个物种的相关记录进行核查,对目、科、属、种的科学名、中文名、保护等级、受胁评级进行核查,形成定稿。
3 结果与分析
3.1 物种多样性
昆明市哺乳类名录共记录哺乳类9目28科69属108种(含2种外来种)。其中土著种占云南的哺乳动物312种(《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的34.62%,占全国哺乳动物673种(蒋志刚等,2015)的16.05%。昆明哺乳动物最大目为啮齿目(Rodentia)7科21属39种,占记录种数的36.11%,其次为翼手目(Chiroptera)26种、食肉目(Carnivora)15种、真盲缺目(Eulipotyphla)16种,其中啃齿目和翼手目物种即占半数以上(60.19%)。最大科为鼠科(Muridae)17种,其次为鼩鼱科(Soricidae)12种、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11种、松鼠科(Sciuridae)10种。
3.2 区系组成与分布型
昆明市108种哺乳动物中属东洋界和古北界均有分布的广布种,有普通伏翼(Pipistrellus pipistrellus)、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亚洲长翼蝠(Miniopterus fuliginosus)、中国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猪獾(Arctonyx collaris)、水獭(Lutra lutra)、豹猫、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侧纹岩松鼠(Rupestes forresti)、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北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小家鼠(Mus musculus)等43个种,其余65个物种为东洋区分布物种。昆明市哺乳类区系构成,以东洋区物种占优势。
从分布型来看,热带非洲、热带亚洲至旧大陆温带分布型物种有野猪。
旧大陆温带分布型有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普通伏翼、赤狐(Vulpes vulpes)、水獭、白腹管鼻蝠等种类,亚洲热带至温带分布型有亚洲长翼蝠(Miniopterus fuliginosu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黄鼬(Mustela sibirica)、豹猫等种类。
东亚分布型可以分为8个亚型:(1)日本、朝鲜半岛、中国、中南半岛至阿富汗分布亚型有东亚伏翼;(2)朝鲜半岛、俄罗斯西伯利亚、中国东部至青藏高原、巴基斯坦北部分布亚型有亚洲狗獾;(3)朝鲜、中国、中南半岛至东喜马拉雅分布亚型有中华斑羚和貉;(4)中国东北至印度支那北部分布亚型有北社鼠;(5)华南至东喜马拉雅分布亚型,其分布区域从中国东部长江以南各省区、西南山地、印度支那北部,向西经缅甸至不丹、尼泊尔东部,有中国穿山甲和中国豪猪(Hystrix hodgsoni);(6)华南、华东、华北至横断山分布亚型有隐纹花松鼠;(7)华东、华南至横断山分布,为中国特有种,有南蝠(Ia io)、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毛冠鹿(E laphodus cepha lophus)、猪尾鼠(Typh lomys cinereus)、暗褐竹鼠(R h izomys sini cus)等物种;(8)横断山至东喜马拉雅分布亚型有白尾鼹(P arascap tor leucura)、小纹背鼩鼱(Sorex b ed fordae)、灰褐长尾鼩鼱(Episoriculus macrurus)、间型菊头蝠(R hinolophus affinis)、斑灵狸(Prionodon pardicolor)等物种。
热带亚洲分布型可以分为以下5个亚型:(1)热带南亚至东南亚分布亚型有小菊头蝠(R h i no loph us pusi l lus);(2)热带南亚东南亚至华中分布亚型,从南洋群岛、印度南部向北分布到喜马拉雅南坡和横断山区南部,向东分布到长江流域以南,有小灵猫(Viverricu la indica)、赤麂(Muntiacus vagina lis);(3)南洋群岛、马来半岛、中国南部至东喜马拉雅分布亚型,有利安德水鼩(Ch i m arroga le leand er)、大马蹄蝠(Hipp os i d eros arm iger)、三叶小蹄蝠(A s e l liscus sto li czkan us)、果子狸(P agum a larva ta)、金猫(C a top um a temminckii)、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 lneedwardsii)、灰头小鼯鼠(Petaurista ca n i ceps)、青毛硕鼠(B ery lmys b o wers i)等物种;(4)马来半岛、中国南部至东喜马拉雅分布亚型,有灰麝鼩(C ro c i d ura a tten u a ta)、北树鼩、猪獾(Arctonyx co llaris)、大灵猫(Viverra zibetha)、食蟹獴(Herpestes urva)、赤腹松鼠(Ca llosciurus erythraeus)、栗背大鼯鼠(Petaurista albiventer)、大足鼠(Rattus nitidus)等种类;(5)印度支那、华南、横断山至东喜马拉雅分布亚型,有微尾鼩(A nourosorex s quamipes)、华南中麝鼩(Crocidura vorax)、皮氏菊头蝠(R h ino loph us pearsoni)、托氏菊头蝠(R h ino lophus th omasi)、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黄腹鼬(Mustela kathiah)、鼬獾、珀氏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黑白飞鼠(Hylopetes alboniger)、黄胸鼠(Rattus tanezumi)、白腹巨鼠(L eopoldamys edwardsi)、锡金小鼠(Mus pahari)等物种。
特有分布型可分为3个亚型:(1)横断山区特有分布亚型,有云南鼩鼱(Sorex excelsus)、灰黑齿鼩鼱(B larinella griselda)、长吻鼩鼹(Uropsi lus graci lis)、长尾鼩鼹(Scotonyx fusicaudus)、滇攀鼠(Vernaya fulva)、大耳姬鼠(Apodemus latronum)、澜沧江姬鼠(Apodemus i lex)、川西白腹鼠(Niviventer excelsior)、大绒鼠(E o th en o mys m i le tus)、滇绒鼠(E o th en o mys e l e us is)、昭通绒鼠(Eothenomys o litor)等物种;(2)云贵川特有分布亚型有侧纹岩松鼠和齐氏姬鼠(Apodemus chevrieri);(3)云贵高原特有分布亚型有云南兔(L epus comus)。
昆明市的哺乳类组成表现出南北混杂、东西交汇的特点。
3.3 特有性
昆明市记录的哺乳动物中有西南中麝鼩(Crocidura rapax)、小麂(Muntiacus reevesi)、侧纹岩松鼠、红白鼯鼠(Petaurista alborufus)、滇绒鼠、大绒鼠、昭通绒鼠、澜沧江姬鼠(Apodemus ilex)、齐氏姬鼠、川西白腹鼠(Niviventer excelsior)等10种为中国特有种,占记录昆明市本土哺乳动物108种的9.26%。
3.4 重点保护物种
昆明市记录的哺乳动物,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中国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林麝等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猕猴(Macaca mulatta)、水獭、赤狐、貉、黄喉貂、斑灵狸、豹猫、毛冠鹿、马来水鹿(Cervus equinus)、中华斑羚、中华鬣羚等11种。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护护动物占记录物种数的13.89%。
3.5 红色名录评估情况
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列为极危(CR)的有中国穿山甲、林麝2种,占记录物种的1.85%;列入濒危(EN)的有水獭、滇攀鼠2种,占记录物种的1.85%;列入易危(VU)的有白尾鼹、长吻鼩鼹、长尾鼩鼹、利安德水鼩、无尾蹄蝠(Aselliscus frithii)、大灵猫、小灵猫、斑灵狸、果子狸、毛冠鹿、赤麂、中华斑羚、中华鬣羚等13种,占记录物种数的12.04%;列入近危(NT)的有灰黑齿鼩鼱、灰褐长尾鼩鼱、大菊头蝠(Rhinolophus luctus)、赤狐、黄喉貂、食蟹獴、豹猫、赤麂、马来水鹿等23种,占记录物种的21.30%;列为无危(LC)和数据缺乏的共有68种,占记录物种的62.96%。
3.6 新种与新记录种
依据文献资料,自1991年以来,昆明市范围内没有发现描述哺乳类新种。因为过去未有系统的哺乳类物种多样性调查和名录整理,没有足够数据判断是否有新记录种增加。除了麝鼠为引入种,能确定的第二个引入种是刺猬,该种被人为放生在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植物园,已经形成具有繁殖能力的小种群。
3.7 其他情况说明
昆明市哺乳类中有少数物种,50年来未有观察记录,按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胁评估标准,为区域灭绝。依据经验和栖息生境分析,这些哺乳类动物再次出现分布于昆明市的可能性极小,因此不予收录,黑熊、豺、狼、云豹、金钱豹等大型食肉目动物属于此类情况。
物种4 讨论与展望
名录(2021版)
本研究是在现有文献、资料、标本系统整理下完成的,每一物种均有明确依据(文献和/或标本凭证)或说明,为昆明市哺乳动物提供了第一份完整的、阶段性的物种名录。在此工作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昆明市哺乳类物种信息。昆明市各县(市、区)迄今未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哺乳类物种、分布和保护种类的种群数量仍然不明确,急需加强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的调查,掌握分布区域和种群数量,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建议市政府安排调查经费,开展昆明市各县(市、区)哺乳类多样性调查和评估,掌握昆明市哺乳类的本底数据、重要物种的分布区域和种群数量。同时,对引入物种加大研究和监测力度。麝鼠作为毛皮兽被人为引入中国,在滇池周边释放。目前麝鼠在昆明市尚未形成明显危害,暂时不需要采取人工干预措施控制,但应加强对其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的监测,一旦发现分布范围扩大、种群数量增加,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应立即采取人工控制措施清除。
5 参考文献
[1]大泰司纪之.中国野生哺乳动物[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2]蒋学龙,王应祥,马世来.中国猕猴的分类及分布[J].动物学研究,1991(3):241-247.
[3]蒋志刚,吴毅,刘少英,等.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脊椎动物 第一卷哺乳动物(上、中、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4]雷伟,李玉春.水獭的研究与保护现状[J].生物学杂志,2008(1):47-50.
[5]李致祥,林正玉.云南灵长类的分类和分布[J].动物学研究,1983(2):111-120.
[6]刘文华,佟建明.中国的麝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现状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4):28-32.
[7]潘清华,王应祥,岩崑.中国哺乳动物彩色图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8]彭华,刘恩德.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
[9]孙航,高正文.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7.
[10]王应祥,蒋学龙,冯庆,等.云南豹猫资源量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J].兽类学报,1997(1):32-43.
[11]王应祥.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12]吴民耀,王念,惠董娜,等.林麝保护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1):34-39.
[13]吴诗宝,马广智,唐玫,等.中国穿山甲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2002(2):174-180.
[14]杨光荣,王应祥.云南省啮齿动物名录及与疾病的关系[J].中国鼠类防制杂志,1989(4):222-229.
[15]杨奇森.中国兽类彩色图谱[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6]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志 卷六 动物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17]张荣祖.中国哺乳动物分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