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

鸟类

1 前言

20世纪初就有西方学者对昆明地区的鸟类进行过调查,但昆明只是他们考察云南鸟类途中经过的地方,对昆明的鸟类调查并不系统全面。对昆明地区鸟类做过调查记述的,有英国驻厦门海关公务员拉图史(La Touche,1923~1924),英国鸟类学家罗思柴尔德曾对云南的鸟类进行过资料搜集和整理(L.Rothschild,1921~1926),在他们的著作中记述采自昆明地区的鸟类标本60余种。中国学者最早对西南地区鸟类进行科学考察和鉴定记述的是常麟定先生,1933~1934年间,他在大理、蒙化(现巍山)、景东、镇沅、普洱、思茅、元江、石屏、建水、剑川、晋宁、昆明、威信、盐津等地调查,采集鸟类标本1675号,经整理鉴定为96种和亚种,隶属9科58属,描记1个新亚种。1937年用英文发表于《中国科学院动植物国立研究院学报》第8卷的3~4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动物学工作者对云南省的动物资源进行过多次考察,但当时的考察多关注边疆地区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热带地区。20世纪50~60年代,云南大学生物系结合学生毕业实习,在当时昆明市所辖的五华、盘龙、官渡、西山4区和呈贡、晋宁、安宁、富民4县进行了部分鸟类调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滇池、西山区花红洞、呈贡马金铺等地,也做过部分鸟类标本采集调查工作。20世纪80年代,王紫江等人(1984)对云南大学在昆明地区采集的鸟类标本进行整理,发表了昆明地区鸟类区系的研究论文。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岚等人1983~1985年对云南高原湖泊越冬水鸟进行调查时,对滇池、阳宗海的冬季水鸟开展了考察。1986~1988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韩联宪在西山区团结乡、谷律乡开展白腹锦鸡生态学研究时,对当地鸟类进行过观察记录,并为团结乡提供过当地的鸟类和兽类名录。1998年之后,我国香港与欧美等地的观鸟爱好者来云南观鸟,经常在西山森林公园、筇竹寺、郊野公园、滇池、大观楼等地观鸟。随后中国内地的观鸟爱好者在云南观鸟旅行时,也经常在上述地区观鸟,记录了不少鸟类物种信息。2002年西南林学院韩联宪指导野生动物保护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实习,在滇池西岸地区对越冬水鸟进行了系统调查。杨岚等人编著的《云南鸟类志》(1995,2004)对在昆明地区采集过标本或者有观察记录的鸟类做了整理和记述。

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组织开展了滇池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西南林学院韩联宪研究团队对滇池水域及湖滨带、西山森林公园、观音山以及注入滇池的重要河流盘龙江上游地区进行了鸟类调查。2011~2020年,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项目鸟类观测网络委托西南林业大学韩联宪研究团队,在昆明市区的西南林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东陆校区、翠湖公园、圆通山动物园、西华园、关上森林公园、月牙潭公园、盘龙江市区河段共布设10条监测样线,每年春季开展两次鸟类观测。在滇池湖滨沿岸布设40个固定观测点,每年12月至翌年1月,对滇池冬季水鸟进行为期2天的监测。2015年,云南大学王紫江团队对昆明地区历年的鸟类调查和观鸟记录数据进行了梳理,在《四川动物》第34卷第4期发表了昆明地区50年鸟类变化的研究论文,记录昆明地区鸟类422种,覆盖区域包括昆明市各县(市、区)。2020年云南大学廖峻涛编写出版了《滇池流域鸟类观察手册》,记录滇池流域鸟类225种。西南林业大学罗旭等人2020年出版了《西南林业大学校园鸟类》,记录了西南林业大学校园鸟类94种。2020年6月至2021年8月,西南林业大学在滇池保护基金会的支持下,启动了滇池流域生物多样性综合考察。云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韩联宪团队负责滇池流域陆地和市区鸟类调查,滇池研究院鲁斌等人负责滇池湿地和沿岸水鸟调查。依据实地调查数据,综合整理历年在滇池流域湿地、市区绿地、周边山地的调查数据,记录滇池流域鸟类311种。

2 数据来源及审核方法

2.1 数据来源

在整理昆明市鸟类名录的过程中,尽量收集国内外的文献和相关数据信息。数据来源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专著。包括最近100年以来的全国涉及鸟类区系、分类、分布的专著。例如《云南鸟类志》《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中国鸟类分布名录》等。

(2)综合考察报告。由科研机构、大学等单位负责组织开展的保护地或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包括《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彭华、刘恩德,2015)、《滇池流域鸟类观察手册》(廖峻涛,2020)、《宜良老爷山县级自然保护区动物调查报告》、《寻甸钟灵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动物调查报告》、《云南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及鸟类监测报告》(韩联宪等,2018~2020)、《安宁市湿地脊椎动物调查报告》(韩联宪等,2021)、《云南冬季水鸟观测报告》(韩联宪等,2011~2020)等。

(3)专题研究文献。收集并整理国内外涉及昆明市的鸟类分类和区系研究文献,包括新种、新记录种的报道,专科专属的分类整理、修订,系统发育与分类研究等。

(4)标本凭证。查阅在昆明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收藏的采自昆明市行政区域内的鸟类标本。

(5)鸟类调查记录。笔者在昆明市所做鸟类调查尚未发表的数据。

(6)观鸟摄影记录。观鸟爱好者在昆明市范围内拍摄的有地点和日期的鸟类物种凭证照片,并经专家判断不属于放生或逃逸鸟种。

2.2 数据处理21版)

(1)分类系统确定。近年来随着分子系统学在分类学方面的运用,鸟类的很多亚种被提升为种,属与科的分类也发生了较大变动,整个鸟类分类体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形成不同时间、不同学者的多个版本名录。本次编制昆明市鸟类名录采用《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郑光美等,2017)中的鸟类分类体系和分类阶元,据此对鸟种的目、科、属、种的中文名、拉丁名进行整理收录。

(2)数据信息提取。首先,整理提取收集的专著、调查报告、研究论文、标本记录、观察数据中昆明市有分布记录的鸟类物种,形成《昆明市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之鸟类部分初稿。

其次,将物种分为无争议接受和存在疑问两类,对存在疑问的鸟种进行核查,若依据不足则予以剔除或移入存疑物种名录,加注说明。

部分鸟类记录如黑背白鹡鸰(Mo t a c i l l a l u g e n s)、细嘴黄鹂(O r i o l u s tenuirostris)、鹩哥(Gracula religiosa)、云南雀鹛(A lcippe fratercu la)、棕头鸦雀(Paradoxornis webbianus)、华西柳莺(Phylloscopus occisinensis)等自然分布存疑或分类地位不明确的鸟种,不录入本次整理的昆明市鸟类名录。

然后,对初稿进行修订,形成咨询稿。

2.3 同行审查评议

邀请本省熟悉云南鸟类区系、分类和分布的资深同行专家对咨询稿进行审核评议,针对专家审查评议意见,核查鸟种遗漏或错误、分类地位变更等,进一步查证鸟种信息来源,形成咨询稿(修订版),再请相关专家审查,并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形成二次修订版。

2.4 项目组核查

在两轮同行专家审查和修订基础上,项目组对每个物种的相关记录进行核查,对科学名、中文名、保护等级、受胁评级进行核查,形成定稿。

3 结果与分析

3.1 物种多样性概述

本次结果统计表明,截至2021年8月,记录鸟类19目69科223属482种,分别占郑光美(2017)记录1445种中国鸟类的33.36%,占全国鸟类1372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15)的35.13%。按生态类群划分,游禽和涉禽类的水鸟有雁形目(Anseriformes)、䴙䴘目(Podicipediformes)、鹤形目(Gruiformes)、鸻形目(Charadriiformes)、鹳形目(Ciconiiformes)、鲣鸟目(Phalacrocorax)、鹈形目(Pelecaniformes)等7个目的鸟类;猛禽有鹰形目(Accipitriformes)、隼形目(Falconiformes)、鸮形目(Strigiformes)3个目的鸟类;陆禽有鸡形目(Galliformes)、鸽形目(Columbiformes)的鸟类;攀禽有鹦鹉目(Psittaciformes)、夜鹰目(Caprimulgiformes)、鹃形目(Cuculiformes)、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犀鸟目(Bucerotiformes)、啄木鸟目(Piciformes)等6个目的鸟类;鸣禽均为雀形目(Passeriformes)鸟类。其中,雀形目36科110属272种,占昆明鸟类种数的56.43%,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鸻形目8科23属56种,占昆明鸟类种数的11.62%;鹰形目2科13属26种,占昆明鸟类种数的5.39%;雁形目1科10属25种,占昆明鸟类种数的5.19%,这4个目的鸟类合计占昆明市记录鸟种数的78.63%。在科一级上,最大科为鹟科(Muscicapidae),有45种,占昆明记录鸟种数的9.34%;其次为鸭科(Anatidae),25种,占5.19%和鹰科(Accipitridae),25种,占5.19%;再次是鹬科(Scolopacidae),24种,占4.98%。

3.2 居留类型分析

昆明市记录鸟类482种,其中有留鸟275种,占记录鸟类种数的57.05%;夏候鸟58种,占记录鸟类种数的12.03%;旅鸟和冬候鸟149种,占记录鸟类种数的30.91%。少数鸟种的居留类型发生改变,例如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骨顶鸡(Fulica atra)过去鸟类学专著描述为云南冬候鸟,现在发现有部分个体夏季在云南滇中、滇西北地区繁殖。

3.3 区系组成

以昆明市记录的繁殖鸟分析鸟类区系组成,482种鸟类中有留鸟275种,夏候鸟58种,繁殖鸟共计333种。属于东洋区种类的为185种,占繁殖鸟类种数的55.56%;

属于东洋、古北两区广布的种类有147种,占繁殖鸟类种数的44.14%;属于古北区种类的1种,占繁殖鸟类种数的0.30%。昆明市的鸟类区系组成,东洋种所占比例高于广布种,表明昆明市所处的滇中高原地区,鸟类区系组成以东洋区种类为主。由于禄劝县轿子山高海拔山地记录鸟类较多,因此有相对较多的广布种。

3.4 特有鸟类(2021版)

昆明市记录的482种鸟类,依据《中国鸟类特有种》(雷富民等,2006)划分,完全分布于中国或分布区以中国为主的中国特有鸟种有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宝兴歌鸫(Turdus mupinensis)、画眉(Garrulax can orus)、灰喉鸦雀(S inosuthora a lph ons i ana)、白领凤鹛(P arayuh ina diademata)、滇䴓(Sitta yunnanensis)等6种,占记录鸟类种数482种的1.24%。

3.5 重点保护鸟类

昆明市记录的鸟类,根据2021年2月5日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一级和二级保护鸟类有83种,占昆明市记录鸟类482种的17.22%,所占比例较高。

昆明市记录的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黑鹳(C i c o n i a n i gra)、青头潜鸭(Aythya baeri)、乌雕(A qui la c langa)、草原雕(A qui la rapax)、白肩雕(A qui la he liaca)、金雕(A qui la chrysaetos)、黑颈鹤(Grus nigrico llis)、黄胸鹀(Emberiza aureo la)、彩鹮(P legadis fa lcinellus)等9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黑颈䴙䴘(Podiceps nigrico llis)、白琵鹭(P lata lea leucorodia)、栗树鸭(D endrocygna javanica)、棉凫(Nettapus coromandelianus)、鸳鸯(A ix ga lericu lata)、鹗(Pandion ha liaetus)、黑冠鹃隼(Aviceda leuphotes)、凤头蜂鹰(Pernis pti lorhynchus)、黑翅鸢(E lanus caeru leus)、黑鸢(Mi lvus migrans)、蛇雕(Spi lornis cheela)、白头鹞(Circus aeruginosus)、白腹鹞(Circus spi lonotus)、白尾鹞(Circus cyaneus)、鹊鹞(Circus melanoleucos)、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褐耳鹰(Accipiter badius)、赤腹鹰(Accipititer so loensis)、松雀鹰(A ccipi ter virgatus)、苍鹰(A ccipi ter genti lis)、雀鹰(A ccipiter nisus)、普通鵟(B uteo buteo)、棕尾鵟(B uteo ru finus)、大鵟(B uteo hemi lasius)、林雕(Ictinaetus ma layensis)、白腹隼雕(Hieraaetus fasciatus)、鹰雕(Spizaetus nipalensis)、黄爪隼(Falco naumanni)、红隼(Falco tinnunculus)、红脚隼(Falco vespertinus)、灰背隼(Falco columbarius)、燕隼(Falco subbuteo)、游隼(Falco peregrinus)、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白鹇(L ophura nycthemera)、白腹锦鸡、灰鹤(Grus grus)、棕背田鸡(P orza n a b ico lo r)、紫水鸡(P orp hyri o p orp hyri o)、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翻石鹬(Arenaria in terpres)、厚嘴绿鸠(Trero n curviros tra)、针尾绿鸠(Trero n ap i ca u da)、楔尾绿鸠(Trero n sp h en u rus)、灰头鹦鹉(Ps i tta c u la fins ch i i)、大紫胸鹦鹉(Psittacula derbiana)、小鸦鹃(Centropus benga lensis)、仓鸮(Tyto alba)、草鸮(Tyto longimembris)、领角鸮(O tus lettia)、西红角鸮(O tus scops)、雕鸮(B ubo bubo)、褐鱼鸮(Ketupa zey lonensis)、褐林鸮(Strix leptogramm ica)、灰林鸮(S trix a lu co)、领鸺鹠(G la ucid ium bro d iei)、斑头鸺鹠(G la u c id i um cucu loides)、长耳鸮(Asio otus)、短耳鸮(Asio ammeus)、白胸翡翠(Ha lcyon smyrnensis)、栗喉蜂虎(Merops phi lippinus)、红喉歌鸲(Ca lliope ca l liope)、蓝喉歌鸲(L u s c i n i a s v e c i c a)、黑喉噪鹛(G a rru lax c h i n e n s is)、眼纹噪鹛(G arru lax maximus)、橙翅噪鹛(Tro cha lopteron c l lio ti i)、画眉、银耳相思鸟(L eiothrix argentauris)、红嘴相思鸟(L eiothrix lutea)、红胁绣眼鸟(Zosterops erythrop leura)、滇䴓、巨䴓(Sitta magna)等74种。

3.6 红色名录评估情况

昆明市记录的482种鸟类,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 R)的有青头潜鸭1种,占记录鸟类种数的0.21%;列为濒危(EN)的有棉凫、乌雕、白肩雕、褐鱼鸮、巨䴓、黄胸鹀6种,占记录鸟类种数的1.24%;列为易危(VU)的有黑鹳、栗树鸭、林雕、草原雕、金雕、白腹隼雕、黄爪隼、黑颈鹤、紫水鸡、林沙锥(G a llinago nemorico la)、大紫胸鹦鹉等11种,占记录鸟类种数的2.28%;列为近危(NT)的有白琵鹭、鸳鸯、罗纹鸭(A nas fa lca ta)、白眼潜鸭(Aythya nyroca)、鹗、凤头蜂鹰、黑翅鸢、蛇雕、白头鹞、白腹鹞、白尾鹞、鹊鹞、凤头鹰、褐耳鹰、苍鹰、棕尾鵟、鹰雕、红脚隼、灰背隼、游隼、中华鹧鸪(Franco linus pintadeanus)、血雉、红腹角雉、白腹锦鸡、灰鹤、红胸田鸡(Porzana fusca)、水雉、长嘴剑鸻(Charadrius p lacidus)、斑尾塍鹬(L imosa lapponica)、白腰杓鹬、厚嘴绿鸠、针尾绿鸠、楔尾绿鸠、翠金鹃(Chrysococcyx macu latus)、仓鸮、雕鸮、褐林鸮、灰林鸮、短耳鸮、短嘴金丝燕(Aerodramus brevirostris)、棕胸佛法僧(Coracias bengha lensis)、栗背伯劳(L anius co llurioides)、白颈鸦(Corvus torquatus)、黑胸歌鸲(Calliope pectoralis)、紫寿带(Terpsiphone atrocaudata)、长尾鹩鹛(Spelaeornis choco latinus)、银耳相思鸟等47种,占记录鸟类种数的9.75%;被列为无危(LC)和数据缺乏(DD)的有417种,占记录鸟类种数的86.51%。

3.7 新种与新分布记录种种名录(2021版)

自1991年以来,在昆明市未发现鸟类新种,鸟类分布新记录种有印度池鹭(A rdeo la grayi i)、彩鹮、楔尾伯劳(L anius sph enocercus)、小滨鹬(Ca lidris minuta)、黑腹滨鹬(Ca lidris alpina)、中杓鹬(Numenius phaeopus)、翻石鹬等7种。

3.8 与前人研究对比

2015年王紫江等人发表的《昆明地区50年鸟类变化》论文,文中记述至2013年12月,昆明市记录鸟类18目56科422种,本次昆明市鸟类名录编制,记录鸟类19目69科223属,增加了60种。

资深观鸟人士张浩辉整理的昆明市鸟类名录为528种,他整理鸟类名录依据国际鸟类保护联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发布的分类系统,该系统把很多亚种提升为种。此外,较多的记录由观鸟者提供,部分鸟种认错的可能性较大。

本次昆明市鸟类名录分类依据《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郑光美等,2017),物种数差异与分类体系有关,也与观察数据的可靠性有关。将张浩辉整理的云南各州市鸟类名录列出,供读者参考。

云南各州(市)鸟类多样性(张浩辉统计)

3.9 情况说明

以下几种鸟类记录情况,作为存疑鸟种,暂不收入正式名录。

(1)仅有1次观察记录,未有鸟种凭证照片。

(2)虽有2次以上观察记录,也提供了凭证照片,但昆明不属于该种的已知分布区,距已知自然分布区较远,大于200千米距离。

(3)依据专家经验判断,该种自然分布于昆明市行政区域内的可能性极小。

争议鸟种不列入正式名录,列为存疑物种,鼓励大家继续调查,收集更多证据证实其在昆明市有分布。

4 讨论与展望

《昆明市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之鸟类部分收录了鸟类482种,19目70科224属。该工作一方面厘清了昆明鸟类物种资源现状,为后续的基础研究和鸟类多样性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过程,说明随着调查工作的深入,还会不断有新记录种被发表。由于分类工作的开展,物种的分类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为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名录也将相应予以更新,以便为制定切合实际的保护管理政策提供最新的科学数据。

在梳理昆明鸟类名录、掌握物种多样性变化的同时,也发现物种的分布和数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方面,部分昆明原来没有分布的鸟类从其他区域进入昆明,虽然增加了昆明市的鸟类多样性,但是这些物种对昆明市的原有物种和生态系统会造成何种影响,是否会带来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不得而知,还需尽早进行研究。另一方面,部分物种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区减小,且片段化明显,目前在野外很难发现其踪迹,其分布和种群现状极为濒危,还需进一步加强这些物种的调查和保护工作。同时由于物种的变化,在保护这些珍稀物种的同时,还应全面开展云南鸟类资源状况的调查和评估。

5 主要参考文献

[1]白皓天,罗康,王紫江,等.云南发现小滨鹬[J].动物学杂志,2013,48(6):833,994.

[2]韩联宪.安宁市湿地脊椎动物调查报告[R].2021.

[3]韩联宪,陈崇祥,初涛,等.云南昆明滇池冬季水鸟调查[C]//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2000.

[4]韩联宪,韩奔,邓轶星.昆明西山森林公园鸟类[R].2021.

[5]西南林业大学.宜良老爷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调查报告[R].2017.

[6]西南林业大学.滇池流域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13章鸟类[R].2021.

[7]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寻甸县钟灵山国家森林公园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R].2016.

[8]西南林业大学.寻甸黑颈鹤保护区黑颈鹤与鸟类监测报告[R].2020.

[9]黄光旭,白皓天,张文,等.云南省寻甸县和开远市发现楔尾伯劳[J].动物学杂志,2019,54(4):606-607.

[10]雷富民.中国鸟类特有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1]廖峻涛.滇池流域鸟类观察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12]罗旭,段玉宝,唐甜甜.西南林业大学校园鸟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0.

[13]彭华,刘恩德.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

[14]孙航,高正文.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7.

[15]王荣兴,吴飞,杨晓君.云南昆明发现印度池鹭[J].动物学杂志,2016,51(4):716.

[16]王荣兴,吴飞,杨晓君.云南昆明发现印度池鹭[J].动物学杂志,2016,51(4):1.

[17]王荣兴,杨晓君.云南鸟类新纪录:大滨鹬[J].四川动物,2015,34(4):598.

[18]王智斌,白皓天,赵雪冰.云南省鸟类新纪录:斑胸滨鹬、三趾滨鹬[J].四川动物,2017,36(3):284.

[19]王紫江,赵雪冰,罗康.昆明地区鸟类50年的变化[J].四川动物,2015,34(4):599-613.

[20]王紫江,何纪昌,匡邦郁.昆明地区的鸟类区系[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2):57-73.

[21]王紫江,匡邦郁.昆明地区冬季鸟类的生态分布[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00):131-141.

[22]颜重威,赵正阶,郑光美,等.中国野鸟图鉴[M].台湾:翠鸟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23]杨岚,韩联宪,王淑珍,等.云南水禽资源的调查研究[J].动物学研究,1988(S1):23-31.

[24]杨岚,文贤继,韩联宪,等.云南鸟类志(上卷 非雀形目)[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

[25]杨岚,杨晓君,文贤继,等.云南鸟类志(下卷 雀形目)[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26]约翰·马敬能,卡伦·菲利普斯,何芬.中国鸟类野外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7]赵雪冰,陈明艳,和之雪,等.云南省鸟类新纪录:黑腹滨鹬、彩鹮[J].四川动物,2013,32(1):59.

[28]赵雪冰,和之雪,王英,等.云南省鸟类新纪录:中杓鹬[J].四川动物,2013,32(1):155.

[29]郑光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0]郑光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31]郑作新.中国鸟类分布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

[32]J.D.La Touche.On the Birds of South-East Yunnan,S.W.China[J].Ibis,1923:65.

[33]Csb E.A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Eastern China (Chihli,Shantung,Kiangsu,Anhwei,Kiangsi,Chekiang,Fohkien and Kwangtung Provinces)[J].Nature,1928,121(3050):568-568.

[34]W,S.Rothschild,on Birds of Yunnan[J].The Auk:Ornithological Advances,1921,38(4) :614-615.

[35]Rothschild L.On the avifauna of Yunnan,with critical notes[J].Novitates Zoologicae,1926:189-343.

[36]Rothschild L.Supplemental notes on the avifauna of Yunnan[J].Novitates Zoologicae,1927:395-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