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买琴那些事

四 买琴那些事

我在和一些钢琴教师、琴童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得知,一些家长非常纠结要不要给孩子买琴。纠结的原因多是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对钢琴有没有兴趣、能不能坚持学下去、能不能学好。我们这一节就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1.初学者要不要买琴

我们来聊第一个问题,即初学钢琴要不要买琴、学到什么程度需要买琴。很多家长经常担心孩子学两天就“没兴趣,不想学了”,怕买琴的钱白花了,且钢琴那么大,放在家里也很占地方。所以,他们在初期会选择不买琴,每天到琴行去租琴练。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家里没有钢琴对学钢琴是很不利的。在钢琴学习过程中,特别是业余学琴的学生,一定要学会利用碎片时间来练琴。一方面,很多孩子没有可以连续练琴的时间;另一方面,碎片化练琴的效果也未必比持续练琴效果差。因此,家里有一架琴,让孩子可以随时坐下来弹一会儿,是十分必要的。去琴行练琴,每次往返,无形中已经耽误了很多时间;再加上,遇上天气不好、琴房紧张或者惰性战胜了练琴的决心等情况,都可能让练琴计划泡汤。所以,家中无琴,是根本无法保证有规律地练习的,必然会影响学琴的效果。

而且我认为,不买琴不仅仅会影响到练琴,更会影响到孩子学钢琴的态度。常言道,“态度决定一切”,学钢琴也如此。根据我的观察,家长的态度,往往决定学生学钢琴的成绩。为了支持孩子学钢琴,而买一架钢琴放在家中,这种仪式感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动力。反之,如果孩子都已经学了一段时间了,但是家长迟迟没有买琴,每次提到为什么不买琴,家长的说法都是“怕你坚持不下去”,那么孩子收到的信息就是,学琴这件事家长也不是很有决心,不想学的话可以“坚持不下去”。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每个人在上小学前,是不是家长早早就给准备好了各式各样的文具以及开学第一天穿的衣服?这种强烈的仪式感让每个孩子都意识到,上学是一件家长极重视、对自己极重要的事情。试问,有没有家长在孩子上学前对孩子说:“就先不给你买文具了,万一你对上学没兴趣,坚持不下去,就浪费了。你先借别人的用吧。”家长们一定觉得这种假设很荒谬可笑,会说“上学怎么可能这样嘛”。那么,为什么学琴就可以这样?重视程度是不是高下立见?正是重视程度的差异,使我看到的大部分结果是:但凡学琴不买琴的学生,其学习情况都不理想,要么渐渐学不下去了,要么在买琴后才慢慢走上正轨。

2.买什么样的钢琴

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知道的是,钢琴可不是“能弹响”“能出声”就行的,不同的钢琴所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从构造来说,钢琴是一件由无数零件组成的精密仪器,其选材、工艺等方面的差异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给钢琴整体带来极大不同。所以,钢琴的制造是一个极为精细、复杂的工作,制琴师只有拥有高超的技术与多年的经验,才能造出一架好琴。有一部电影叫《钢的琴》,讲述一位工厂的工人,因为买不起钢琴,就和同事一起在厂里探索着为孩子做了一架钢琴。这份慈父之心的确令人动容,可是那架琴的声音实在不敢恭维。这也让我们知道,钢琴制造是一个专业度极高的过程,绝不是依葫芦画瓢、徒有其表就可以的。

从使用的角度,钢琴的好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觉得主要是音准、手感、音色等项。在音准层面,调律师把钢琴调准之后,没有重大温湿度变化或搬运的情况下,好的钢琴能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而较差的钢琴,音准保持时间相对比较短,表现为调完音之后音准很快又不准了。如果说音准是钢琴较为基本的层面,那么对演奏者们来说高级的层面就是手感和音色了。弹奏时的手感和音色可以说是钢琴的灵魂。当然,好的调律师可以在这方面对钢琴作出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是是有限的,而且只能在这架琴本身的可能限度内调整。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手感与音色,能够令钢琴学习事半功倍,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孩子从小就建立什么是好的声音的概念。不仅如此,我还发现,乐器本身常常就是孩子对音乐及学琴产生兴趣的源泉。奥地利钢琴大师德慕斯从小就对祖父的老式伊巴赫钢琴充满好奇。六岁生日时,他主动向父母要求学钢琴。很多钢琴家在回忆中都曾表示过,正是因为小时候被钢琴发出的优美琴音所迷住,才开始学琴的。

衡量钢琴好坏还有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就是它品质和机能的持久性,即俗话说的是否“使得住”。有一些钢琴,在新琴阶段听起来和弹起来都还可以,然而弹奏两三年之后,状态就迅速变差;而好的钢琴,如果保养得当,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还有不错的状态,甚至可以成为传家之宝。

面对纷繁的钢琴品牌,对钢琴完全不了解的购买者应如何选择呢?大家首先关心的可能就是买什么价位的好一些。关于这点,大家要知道,虽说并不是价格高的钢琴就一定比价格低的好,但是好钢琴一定不会太便宜。因此我建议,即使是初学,也要尽可能靠近预算上限来买琴。其实好的乐器对于初学者可能更为重要,因为,声音概念、手指触感的“初体验”,对学音乐来说具有大楼地基一般的意义。

确定预算之后,对于品牌的选择,我建议不要过于依赖网上的评价。因为有不少评价都来自品牌的“水军”,把别的品牌贬得一无是处,把自己吹上天。如果你追求最好的质量,要买的是一线品牌的琴,其实有一个特别简单的办法,那就是看看录像中、晚会上、音乐会上那些钢琴家们用的多是哪些品牌的琴,基本就八九不离十了。当然,买琴过程中遇到的情况会很多很复杂,咨询一下自己信任的钢琴专业的朋友,也是很好的办法。

还有家长问,三角琴与立式琴如何选择。对此,我的回答是,如果是同一品牌的立式琴与三角琴,只要家里的空间够,当然要买三角琴。这是因为,三角琴与立式琴的区别并不仅仅在外观,而是有着内部构造的区别。大家应该会注意到,在音乐厅或正式的演出场所,使用的都是三角琴。立式琴诞生的最大意义就是节省空间,将音板直立起来,最大限度节约摆放空间。然而外形的改变,也带来了制造上的变化。首先,三角琴的音板与地面平行,榔头击弦是自下而上的(《猫和老鼠》里画的榔头从上方击打弦是错的),击打完弦后榔头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回落;而立式琴由于音板竖直,榔头也为直立击弦,击弦后榔头靠弹簧复位。二者的区别带来了两种琴榔头反应速度的不同,这一点体现在每秒击打同一琴键的次数上,据说立式琴同一琴键每秒最多可击打八次,而三角琴则可以达到十三到十四次。其次,钢琴非常重要的部位——踏板,在三角琴和立式琴上有着很大区别。三个踏板中,只有最常用的右踏板(即延音踏板)是大体一样的,其余两个踏板可以说在工作原理和作用上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左踏板,在立式琴上是使榔头离琴弦更近、减少摆动幅度,从而减弱音量,因此在立式琴上踩下左踏板会看到琴键有些许下沉;而在三角琴上,左踏板则是令整个击弦机右移,使榔头从原本击打三根弦变为击打两根弦(在钢琴上,正常情况下,除了低音,每个音都是由三根弦同时振动发出的),由此不仅使音量变弱,更会带来音色的变化。三角琴与立式琴的三个踏板中,最本质、最明显的区别是中踏板。在立式琴上,中踏板的工作原理是令一层毛毡挡在榔头和琴弦中间,从而使琴声变小(立式琴上的左踏板和中踏板的本质作用都是减弱音量,这正是从立式琴多用于琴房或家中练习出发而考虑的);而三角琴上的中踏板则有很神奇的“选择延音”功能(篇幅所限,其具体原理就不在此赘述了)。相信说过这些,大家对三角琴与立式琴的区别已经了解一二了吧。

最后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钢琴与其他电子产品不同,并不是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琴,音色就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有时相去甚远。因此,如果想买到一架手感和音色都合乎自己心意的爱琴,即使你不会弹,也要亲自去弹弹,去听听,去选选。

3.可不可以用电钢琴替代钢琴

在买琴这个环节上,买电钢琴还是买钢琴也是一个困扰一部分家长的问题。一部分家长考虑买电钢琴,往往是因为电钢琴更轻便和节省空间。好的电钢琴已经模拟出了真钢琴的手感;好的电钢琴里的钢琴声音是采样于世界上最好的钢琴,发出的是最好钢琴的音色;最重要的和令人心动的一点是,电钢琴不会出现音准问题,永远不用调律。

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如果您把学弹钢琴等同于学打字,终极目的就是能够对应乐谱按准琴键,那完全可以使用电钢琴,因为二者的键盘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您学琴的目的是要掌握弹琴的各种发声技巧、营造音乐的层次,那么,电钢琴和钢琴可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乐器,电钢琴是无法替代钢琴的。

钢琴从构造上来说属于完全“不插电”的乐器,它全身上下没有一处电子设备,其声音都是通过机械装置发出的;而电钢琴的发声靠的是电子元件,这是二者本质的不同。由于钢琴的实际发声位置在榔头和音板,而不是琴键,所以在钢琴学习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核心演奏技术就是如何把键盘想象成自己手臂和手指的延伸,把键盘当作手臂、手指与钢琴内部击弦机的连接点,从而控制自己所弹的声音。可以说,这项技术是钢琴演奏技术中的重中之重、基础中的基础。然而,在电钢琴上弹琴,可以说从根本上取消了这项技术的训练与这个理念的建立,学生下键的速度、力度和深度对发声几乎没什么影响。而且正如前面所说,电钢琴发出的音色是由预设的采样决定的,和演奏者的控制没什么关系。此外,很多电钢琴虽然会随着演奏者力度的不同而有音量变化,但是由于其手感是模拟的,其敏感性和幅度与钢琴比完全是两回事。

电钢琴上的踏板也是通过电路实现的,而不是控制制音器等。所以在学习踏板技巧时,自然也无法从原理上透彻明了。

综上所述,常年在电钢琴上学习钢琴,是无法培养出心、脑、耳、手、脚之间敏锐的配合与反应的,更谈不上稍微深入一些的声音控制能力的训练,只能是学学对着五线谱练练手罢了。使用电钢琴的学生,等到某一天演出或比赛,换到钢琴上弹,会一下子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我建议,从一开始就要用钢琴学。

好了,聊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于买琴的问题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一架钢琴,可以陪伴一个人的童年、成年,甚至一生,将与你一起见证每一个日子。所以,一定要爱护你的钢琴,要尽可能让它发出最美的声音。

那么,就让我们在自己心爱的钢琴上开始演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