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练琴方法
二 什么是好的练琴方法
在学琴这件事情上,练琴的重要性一点儿不比到老师那里上课小,不同的练琴方法会带来全然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同一位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水平也高低有别。
我们应该如何练琴呢?什么才是好的练琴方法呢?
说到练琴,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每天练琴的时间长度,我也曾被很多家长问过每天应练多久为宜。请大家不要把练琴时间妖魔化,似乎练琴要占用很多很多时间,严重影响生活和娱乐。对于以“培养兴趣”为目的的初学者来说,每天练二十分钟到半小时就完全够了;即使到了业余考级比较高的级别,每天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也完全能够弹得非常出色。也许有人会问:我家孩子每天就是练这么长时间呀,为什么考级没过呢?为什么老师觉得练得不够呢?这些问题我在后面会解答。
说到志在走上专业钢琴道路的学生或钢琴家的练琴时间,很多人都会闻之色变,觉得肯定要“每天弹八到十个小时”“除了练琴没时间干别的”,等等,其表情就像说到什么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事实并非如此。当然,一部分堪称“劳模”的钢琴家,他们常年坚持超长时间练琴的精神令我们无比钦佩。比如“美国钢琴夫人”史兰倩斯卡从三岁起每天练琴九小时,直到成年;第十届波兰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无冕之王”波格莱里奇在成为钢琴家之后还会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一天练琴十一个小时;钢琴家米夏·迪希特曾说自己有了孩子后仍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喝完咖啡,八点就坐在琴前,一眨眼就已经练到了下午六点吃晚饭的时间;美籍奥地利裔钢琴家鲁道夫·塞尔金的练琴时间也很长,总是练好多个小时,在练了五个小时之后,他才开始觉得手逐渐活动开了;我国著名钢琴家傅聪更是以勤奋刻苦为人称道,在家里的时候他每天练琴八到十个小时,而如果下午上大师课,他也要在上午练五个小时才行;钢琴家阿什肯纳奇即使是成名之后,在休假或音乐会之间的空闲几天,仍会每天练习五至七个小时。
要注意,并不是所有钢琴家都是这样的“练琴狂人”,比如钢琴家克莱涅夫在他九到十岁这种正是锤炼演奏技能的年龄,每天也只是练六个小时;女钢琴家欧塞特在八九岁时每天练琴也没有超过五个小时;钢琴大师布伦德尔在成为职业钢琴演奏家后每天也就大约练五个小时;俄罗斯钢琴家索科洛夫以精湛的演奏技术震惊世人,然而他的练琴时间也并不是那么夸张:他在十二岁时每天练五六个小时,成年后一般每天练六个小时,并分两次,在每天的早晨和晚上练。
钢琴家们的练琴时间经常是被他人以讹传讹或夸大其词的,不可尽信。比如,曾有过一个关于钢琴大师阿图尔·鲁宾斯坦勤奋练琴的传奇故事,即人们说他曾于1934年在一个马厩里发奋苦练,每天练琴九个小时。然而,这一说法后来被鲁宾斯坦本人证伪,他说自己那时每天也只是弹二至四小时。
不仅如此,在专业钢琴家中,还存在着很多坚决反对“过量练琴”的演奏家。钢琴家瓦萨里回忆说,当他还是孩子时,他的老师多纳尼听说他每天练四个小时,觉得他练得太多。多纳尼认为小孩每天只该练一小时。在乐迷心中神一般存在的女钢琴家维萨拉泽,童年时候每天只练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的琴,即使在成年后每天最多也只练三小时。巴赫音乐“女祭司”、钢琴家图雷克,在高中阶段,每天的练琴时间为二至三小时。被我国广大爱乐者封为“普神”的钢琴家普雷特涅夫也表示: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一天练三四个小时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即使是成年人,“普神”也告诫:“一个人如果喜欢的话,就应该尽可能多地练习,但不要强迫自己。只有当你对你做的事情感兴趣的时候,练习才有效果,而有时候这样最多能够持续四小时。”“普神”自己的练琴习惯则是:早晨练大约三小时,然后去散步;晚上八点会坐在钢琴前练到午夜。巡回演出时,他每天只练半小时。他会竭力避免一段时间不练琴,因为他认为间歇之后很难调整。被乐迷昵称为“大熊”的钢琴家贝瑞佐夫斯基,每天的练琴时间也只有四到五个小时。巴西女钢琴家诺瓦伊斯在音乐学院学习时,每天也只练四五个小时,考试前有时练到六个小时,但只是偶尔为之。诺瓦伊斯对那些每天要弹琴六七个小时或八个小时的人,感到“非常惊讶”。她认为:“可能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那就必然如此了。我从来没有练习这么久,我没有耐心,我喜欢弹一小时或一个半小时,然后去看看天色怎样了,再去工作。”即使在准备音乐会时,诺瓦伊斯也不会一直坐在琴前。诺瓦伊斯对我们的忠告是:“坚持练琴,甚至一天就练两小时也好,这样就可以保持你的技巧不退步。”
还有一些练得更少的例子。如钢琴家阿里欧拉大多数日子一天练琴不超过两小时,在巡演中每天不会练一个半小时以上;柯蒂斯音乐学院前钢琴系主任博列特竟然表态:“我必须说实话,我讨厌练琴,一直不喜欢练琴,但又非练不可。我必须练是因为我喜欢演奏钢琴。”
当然,正如瓦萨里所言:“练琴方法取决于:是开始练一首新曲子呢,还是半生不熟的?”巴西钢琴家纳尔逊·弗雷尔也表示:“我怎样练琴是由练的是什么曲子及要解决什么问题而决定的。对从没演出过的曲子,你总会感到练得不够充分,你总觉得不知道会出什么问题。”钢琴家斯洛博迪亚尼克要在音乐会上演奏新曲子时,每天就会练六小时到六个半小时。俄罗斯钢琴大神里赫特每天的练琴时间为五至十个小时不等,有时候也会连续五六个月不碰钢琴。有一次,他的老师涅高兹在上课时问他是怎么把一个极难的经过句弹好的,里赫特说:“这一段我整整练了六个小时,直到练好为止。”
此外,在人生的不同时期,练琴时间会有所不同,即使是职业钢琴家也是如此。比如在积累曲目阶段,以及备考专业院校、准备比赛、为演奏会赶练新曲目时,自然需要更多的练琴时间;在事业进入平稳期、手里已经有了一定数目的保留曲目之后,练琴时间就可以相对减少。
俄罗斯钢琴大师拉扎·贝尔曼在童年时每天练四五个小时琴,在音乐学院时则每天练六七个小时。钢琴家彼得罗夫在参加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之前,每天练七八个小时,而成为演奏家之后每天则不超过四个小时。钢琴家米夏·迪希特在十五岁决心成为一名钢琴演奏家后,便开始长时间练琴,最长时一天练十二个小时;成为钢琴家后,在旅行演出时每天练琴时间是四个小时,在学习新曲目时每天练六小时。一代宗师阿劳在年轻时,有时为了赶出演出合同指定的曲子,一天会练二十多个小时,但那绝不是他的常态;在不再有曲目压力之后,在演出之前的一天他会练习曲子中的困难部分,但也不会练得太久,演出当天阿劳的练习不超过两小时。在古典乐圈拥有超高人气的钢琴家基辛说,练琴时间是弹性的,有些日子根本不能练琴,或者练得很少。在音乐会开过后的几天,基辛一般完全休息,不练琴。九十多岁仍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钢琴家普莱斯勒,当年在准备在旧金山举办的德彪西国际钢琴比赛时,也曾每天练习八小时,而那也只是“非常时期”的做法。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钢琴家们的练琴时间都不少,但是每个人的练琴时长和习惯差别很大。在保证一定练琴时间的基础上,并不是练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而是有更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这个因素就是练琴的状态和效率。正是这个因素导致了有些孩子每天也练习一两个小时,但考级却没有过,老师也不满意。
古往今来,无数钢琴大师指出过练琴的状态和效率远远比练琴时长更重要这一真理。
钢琴教育大家莱谢蒂茨基就多次表示不相信“长时间的练习有好处”,让学生每天练习六到八个小时,是他连想都不愿想的事情,他更看重的是练琴时的专心致志。莱谢蒂茨基说:“这么做的话,谁也免不了变得像一架机器。而这正是我所不愿见到的。对任何人来说,两小时,或者最多三小时就足够了,只要他能聆听自己所弹奏的东西,并且严格要求每一个音。”
莱谢蒂茨基的高徒蔡司勒夫人和她的老师一样,要求练习时每一秒都要专心,要尽量全神贯注、集中所有思考力在一个中心点上。她说这样一个小时的专心练习,抵得上漫不经心地练习数个礼拜,那些不懂如何专心而无法充分利用练习时间的学生,其实浪费了多年的光阴。蔡司勒还具体指出要分配练习时段,每段不要超过两个小时,因为一次超过两小时,就会发现自己没办法专注。蔡司勒认为每天练四个小时对所有学生差不多都够了,而在这四个小时里,她建议一小时纯粹练技巧,一小时练习巴赫,两小时练乐曲。我们还应该牢记蔡司勒下面这句话:“练琴只是一种培养习惯的方法。如果一开始就弹对,你就养成了好习惯;如果弹得漫不经心、错误百出,那你的琴艺就只会越来越糟。”
被誉为“钢琴佛陀”的钢琴大师戈多夫斯基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人在与琴键苦苦搏斗时,以为自己是在处理技巧问题,事实上那只是在音乐体育馆里进行操练;尽管那些操练确实是必要的,但如果没有大脑指挥,大脑也没有经过弹琴技法的训练,那操练就毫无价值。
李斯特的高徒绍尔告诉我们,练琴时要保持神清气爽,让身体获得休息,这样专心练习一个小时,抵得过以倦怠的心、疲惫的身体练习四个小时。当脑袋疲乏时,手指只能在琴键上虚度光阴,一事无成。绍尔从自己的日常训练中发现,对他来说最好是早晨练两小时,当天稍晚时候再练两小时。苦练两小时后,因为注意力非常集中,他已经精疲力竭。他注意到,在这时再做任何练习都是浪费时间,“练习得太累,什么事也做不好”。
钢琴界有浪漫主义“雷神”之称的霍洛维茨通常每天只练一至两小时。他认为练太多并没有好处,一旦弹奏变得机械,再继续练下去就有害无益了。钢琴家巴什基洛夫在准备比赛的时候,一天弹四五个小时,他说这已经是他的极限了,再弹只是浪费时间。他说感觉最好的是一天弹三个小时。他对我们的建议是正常练琴时间每天应为四小时,同时他也强调说:“总的说来,不是数量而是质量才是重要的。”
第四届华沙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达维多维奇的练琴习惯也体现出了注意力集中的重要性。她通常每天练三个小时,有时会多练上一两个小时。每练完一个小时,她一定会稍微休息一下,哪怕只休息十分钟,为的就是防止注意力涣散。休息时,达维多维奇完全同音乐脱离,会做些别的什么,如喝喝茶,打打电话。但是,在两次休息之间的练琴时间里,她的注意力会保持高度集中。只要一开始练琴,就只想音乐,别的什么都不想,什么也打扰不到她,什么也不会使她分心,她只听自己弹出的琴声。
第八届华沙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加里克·奥尔森也认为练琴质量重于数量。他在不用“焦虑”地练新曲目的时候,每天只练两个小时。他说,这就足以满足他对音乐和钢琴的爱。两小时内,可以沉浸在音乐中,得到充分满足。而当有不熟悉的曲目或心情焦虑时,奥尔森通常每天会弹三到四个小时,“但也就这么多了”。如果弹的时间被迫比这更长,他会感到不愉快,他自称不属于长时间练琴的人。当然,在准备华沙肖邦大赛的六个月里,他每天的练琴时间高达六七个小时,他说“那是非同寻常的”。正如奥尔森所说,如果你能够在最佳状态下,也就是精神最集中的情况下练琴,你会发现,每天练三个小时已经算是很长时间了,在这三个小时里你已经可以做很多事情。对于练琴效率问题,奥尔森打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比方:“练琴时,我始终非常专注和投入,因为我相信应该用自己的头脑而不是臀部去练习。”
钢琴家尤里·伊果洛夫在家中的时候,通常从下午一点开始,练琴练到五六点,为的是晚上有空闲和自由的时间。但是,他练琴时并不是一连四五个小时都坐在钢琴前,而是会不时地停下几分钟,抽一支烟,来回走动走动。他也认为,平时在家中精力集中练四小时已经足够了。
十九世纪大钢琴教育家车尔尼也认为,要想在钢琴艺术上出类拔萃,练琴时必须全身心投入,时长则每天三小时就够了。车尔尼还进行了具体的时间分配:半小时用来弹基本练习,更多的时间温习旧曲子,剩下的时间学新曲子。接着,车尔尼进一步扫除了很多家长的担忧:“这样你就可以逐渐达到一个很优秀的水平,而不需要你放弃其他的爱好和娱乐。”
决定练琴效果和质量的,是练琴时的状态,是你的精神和注意力是否集中于所练的曲子上,以及由此产生的练琴效率。匈牙利钢琴家柯奇什说:“作为职业演奏家,如果你每天练琴超过四小时,就很容易糟蹋你的演奏效果。我知道很多钢琴家每天练琴长达十小时到十二个小时,但这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相反,短时间更加投入、更加集中精神的练习往往才会产生出好的效果。”我对柯奇什的最后一句话深有体会。有时候在一些事情开始之前,抓紧半小时练会儿琴,注意力高度集中,效果非常好;相比之下,有时用一上午的大块时间来练琴,反而注意力松散,练不出什么效果。这时,我深深感受到钢琴大师季泽金所说的“关键的问题不是你练了多久,而是在练习时你的思想集中到什么程度”。
从这些大钢琴家们的练琴习惯中可以发现,尽管练琴具有个体差异性,但是成功的钢琴家们练琴是有共同点的,比如练琴的规律性。在练琴上,自律的养成极为重要,绝不能“想练的时候再练”。每天练习半小时的效果绝对要好过几天不练,然后一天猛练几个小时的“暴饮暴食”。钢琴家舒拉·切尔卡斯基每天至少练四个小时,而且最有意思的是,如果练琴中途被人打断,他就重新开始计时。他说:“倒不是非练不可,更多的是一种自律。要当一个好的钢琴家,世界上没有比自律更重要的东西了。”当然,在出门旅行时,或一个学琴阶段结束之后中断几天练琴是可以的,有时候也是很有必要的。就像钢琴家巴什基洛夫说的:“我认为保持有规律的练习是尤其重要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夏天我们就不应该离开钢琴休息一下。”
对于练琴,除了规律地练习、形成良好自律,钢琴家们最重视的就是效率了。如果只是为练而练,不动脑子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会浪费大量时间。那么,我们应如何避免无效练琴、保持练琴的高效呢?
第一,在练琴过程中,我们要保持注意力集中于所练的作品和弹奏的音乐声之中,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成为“没有任何真正音乐意识的人形演奏机器”。练琴免不了重复,但一定要进行“聪明的重复”,即鉴别哪些小节、乐句或段落需要重复,哪些不需要,将重复集中在那些难点上,有针对性地练习。第二,练琴时要保持头脑清醒、耳聪目明。这也是一些钢琴家选择在早上练琴的原因,早上大脑最为清醒。第三,在练琴的篇幅上,对于较长的作品,要有计划地分段进行,而不是每次都从头到尾地弹。第四,在练琴的时长上,要学会根据自己的精力状态将时长分段,分几次练习,而不一定非要进行持续好几个小时的单次练习。保证练琴效率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要素就是专注,在练琴时一定要尽量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特别是在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练琴时请管住自己不要去刷手机、看小视频。当然,有些家庭练琴的干扰还来自“窗内”,比如不少家庭的钢琴和电视一起放在客厅,孩子练琴时,家里人就在旁边看电视,这样的练琴效果可想而知。
从长远来看,引领练琴效果一次次产生质的飞跃、往更高层面不断发展的,常常是个人审美趣味、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因此,“练琴”不仅限于双手在琴键上的时间,不在钢琴上练习的时候,也要让音乐和自己在一起。生活中的各种点滴感受都会给自己的音乐感觉、给自己正在练习的作品带来启发,使自己再次回到琴边弹奏时,有新的感悟。就像钢琴家伊曼纽尔·艾克斯说的:“我不觉得自己非要每分钟都练琴不可。我有好多时候不想练琴,但从来没有不想听音乐或者不想去听音乐会。音乐是我生活的根本形态。”所以,当练完琴走出琴房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把音乐也一起关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