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流水,幽趣无限——评《实用钢琴教程》
二 繁花流水,幽趣无限——评《实用钢琴教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从零开始学习钢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曾几何时,“老琴童”已经成为学琴大军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可是,虽然“老琴童”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但是始终没有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真正适用于老年人学琴特点的钢琴教材出现。在老年钢琴教学中,要么是使用儿童和青少年的钢琴教程,要么是使用一些成人钢琴教程,或者干脆根据学生兴趣选曲。很多从事老年钢琴教育的老师都表示,如果能有针对老年人的优秀钢琴教材问世,一定会大大提高老年钢琴教学的质量。
然而,编写一套有水平、经得住推敲和教学实践检验的钢琴教材,谈何容易。其对编写者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当然要深谙教育学,并具有较高的钢琴演奏及教学水平,熟知钢琴演奏的技术技巧、钢琴学习的规律、钢琴学习者的需求;同时,为良好把握教材的架构和曲目的选择,编写者还要对音乐发展史上的乐曲文献了然于心,并能够从音乐美学和音乐心理学的高度来审视这些作品,使曲目在达到训练目的的同时,还能保证其趣味性和艺术品位,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审美鉴赏力。此外,为更好地体现教材的教学理念,使用编写者自己的原创作品是最理想的,而这又要求编写者需具备作曲理论的功底……
近日,我欣喜地看到一套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广东省老干部大学组织编写,何英敏、王小玲和罗小平三位教授主编的《实用钢琴教程》。从教程的前言知悉,这套教材是三位教授根据多年的老年钢琴教育经验,专门针对老年琴友,在出版了两套中老年钢琴教材的基础上,更加精益求精完成的教程。教程的封底对三位编写者进行了介绍:何英敏教授为资深钢琴教育家,并曾担任广东省钢琴考级的评委及教材编委;王小玲教授是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和研究生导师,在和声领域出版多本专著并发表数十篇论文,并曾创作出版大量钢琴曲和声乐曲,编写过多本钢琴教材及钢琴视奏教程;罗小平教授则是一位享誉音乐学界的音乐心理学与音乐美学领域的专家,出版专著及发表论文数百万字。这三位编写者所组成的编写团队,可谓是“梦幻组合”,涵盖了钢琴、作曲、审美及心理等教材编创所需的方方面面。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三位教授并不是“各管一摊”式的合作,而是对彼此的专业有着很深的了解及很高的造诣。比如王小玲和罗小平两位理论专业教授,在自身领域的研究之余,均从事了几十年的钢琴教学。笔者曾在网上看到罗小平教授在自己的师生音乐会上的演奏视频,其演奏水平之高、演奏技巧之娴熟、音乐之活泼灵动,真的令笔者大为惊讶。因此,可以说,罗教授和王教授编写钢琴教材,是有着大量亲身实践经验为依托的,绝非“纸上谈兵”和“隔靴搔痒”。这样的三位教授发力编写的钢琴教程,何其难得!
这套教程分为四册,从最基本的“认识键盘及触键练习”开始,采用钢琴技巧与乐理知识双管齐下的教学思路。第一册是对五线谱的音符、休止符、节奏节拍、全半音、音程及连线、跳音等基本知识的学习,每个知识点都对应钢琴作品的练习;从第二册开始,所学作品以调式调性思维来统筹,从C大调开始直到较为复杂的调式调性,每个调式调性都在练习其音阶琶音的基础之上,弹奏该调的作品。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本教程除了学习西洋大小调,还对中国的民族调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学习,很好地做到了中西兼顾。在钢琴演奏技巧和触键方法的讲解上,教材从弹钢琴的姿势、手型等最基础的知识讲起,循序渐进,清晰易懂。同时,教材还配备了相关的照片来说明正确的坐姿和手型等问题,极大地增强了直观性。
这套教材为学习者提供了足足三百三十八首中外作品,真的可谓是干货满满。这些作品根据其难易程度,对应学习程度的由浅入深,从五指位置、八度位置逐渐过渡到更为宽广、开放的手指位置,安排非常合理。曲目与所讲知识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同时,笔者在通篇试弹了教程中的曲目后发现,这些曲子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以及强烈的可听性,比如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埃尔加《爱的致意》、肖邦的圆舞曲、威尔第《饮酒歌》等,甚至还有乔普林的爵士风格作品。这些都是西方古典音乐中雅俗共赏的瑰宝,体现了编写团队所具有的审美境界。
一本钢琴教程,如能加入编者自己高质量的原创或改编作品,会极大地提升教程的含金量及有效性。在这套《实用钢琴教程》的三百三十八首作品中,由编写者自行创作或改编的作品数量竟然多达二百一十一首,占了作品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多,而且这些自创及改编的作品,弹奏之下即可发现,蕴含着创作者举重若轻、妙笔生花的深厚功力,既不是缺乏作曲修养的粗制滥造,同时又没有在和声语汇上的故作高深与卖弄技法,而是化繁为简,力求以与普通学习者能力相通的音响效果来实现知识的传递。比如何英敏教授改编的《太阳出来喜洋洋》《啊!苏珊娜》《铃儿响叮当》《很久以前》《庆翻身》《小红帽》《红河谷》,以及为让学生了解复调中的倒影手法而以民歌为元素编写的《倒影》;王小玲教授改编的《故乡的亲人》《波斯市场》《美丽的小天使》《索尔维格之歌》《送别》《伏尔塔瓦河》《重归苏莲托》《当我们年轻时》;罗小平教授改编的《天鹅》、《红莓花儿开》、《绿袖子》、《天鹅湖》、《拉德茨基进行曲》、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都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钢琴的同时,达到理论与审美修养的共同提升。
在以往的钢琴教学中,有不少老师提出,国外的钢琴教程虽好,但由于是舶来品,在中国本土民间音乐的学习方面是空白的,因此导致很多学习钢琴的学生不熟悉中国音乐、不会弹中国作品。针对此种现象,一些以中国元素为曲目的钢琴教程应运而生。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教程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比如,有些试图以全盘中国曲目来完全取代西方钢琴教程,这种做法对于代表着西方音乐文化的钢琴来说,显然是不可行的。试想一个学生在学习多年钢琴之后,一首国外经典钢琴曲都不会弹,是很荒唐和不可想象的。还有一类民族风的教材,采用自己创作五声音阶作品,安上与中国民俗相关标题的方式,似乎非常中国化。然而,这种做法实际并没有向学琴者传授中国传统的出色的音乐作品,而变成了民俗文化方面的普及,自然也无法得到钢琴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在这本《实用钢琴教程》中,三位编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教程采用了中国本土音乐作品与西方音乐作品并重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兼顾中西、互为补充。其次,教程中选择或改编的都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最为优秀的作品,在帮助学生熟悉中国音乐语汇的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中国音乐文化的喜爱。如罗小平教授改编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无锡景》,何英敏教授改编的《茉莉花》《开花调》《在银色的月光下》《玛依拉》《送我一支玫瑰花》《在太行山上》,王小玲教授改编的《三十里铺》《拔根芦柴花》《渔光曲》《孟姜女》《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特别可喜的是,教程中还有一些根据我国流行音乐改编的作品,如罗小平教授改编的《小草》《我和你》《来生缘》,何英敏教授改编的《鸿雁》等。这些作品的加入,极大地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和时代感,彰显了编者不拘一格、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实用钢琴教程》还具有一个特点,即十分重视教师“身教胜于言教”的示范作用以及师生同乐、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这体现在教程中的多首四手联弹作品中。这些四手联弹作品也多改编自古今中外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如《小草》、《欢乐颂》、《啊!朋友再见》、《温柔的倾诉》(电影《教父》插曲)等。另外,还有一些有特殊教学目的的四手联弹作品,如帮学生熟悉黑键的《欢乐的黑键》等,弹来趣味盎然。这些作品可以由老师与学生共同演奏,也可以由两个学生来演奏,不论在钢琴课堂上还是在师生音乐会上,它们都将是令人兴奋的环节。
总之,这套《实用钢琴教程》以其强调基础,力求简单易学的课程设计,少而精的教学内容,兼顾经典与流行、民族与国际的多元曲目,从乐感培养入手的育人宗旨等,形成了自己十分突出的特色,是一套不可多得的、经得住实践检验的优秀钢琴教材。这套教材不仅适用于老年钢琴教学,也完全可以用于各年龄段的业余钢琴教学以及专业院校钢琴副科的教学之中。在此,笔者衷心地希望,这套教材在我们未来的钢琴教育事业中,充分发挥其巨大的潜能和价值,成为钢琴教师们得力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