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钢琴梦——老年人学习钢琴的问题

一 永不褪色的钢琴梦——老年人学习钢琴的问题

2000年,笔者还是学生时,就受聘于某知名国企,在业余时间进行成年人的业余钢琴教育,一转眼已经十六个年头了。这十六年来,笔者接触了近千名成年业余钢琴学习者。笔者带领他们进入钢琴的美好世界,他们也令笔者得以从更多角度审视钢琴教学,收获很多心得与体会。在成年的钢琴业余学习者中,六十岁以上的老年钢琴学习者是主力。学习钢琴不仅可以丰富老年生活、陶冶情操,还能够锻炼老年人的手指灵活性、手眼协调性,对保持听力以及记忆力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甚至有专家认为,老年人学习钢琴可以有效延缓甚至是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然而,老年钢琴学习者的习琴目的、练琴方法和认知方式都与儿童和青少年习琴者显著不同,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希望从以下几个方面与老年习琴者共同探讨钢琴学习。

老年人能学钢琴吗

我在进行老年人钢琴教育时最常听到的问话就是:“我们这个岁数还能学钢琴吗?”“我们已经不是小孩了,还能学得出来吗?”每当面对此种情景,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件曾经发生在我的老师周广仁先生的钢琴教师培训班上的事。当时,周先生请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加培训的钢琴教师提问,一位钢琴教师站起来问道:“周先生,您看我现在已经四十岁了,我这个岁数练琴的话还能再上去吗?”这是一个让人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周先生立即机智幽默地反问了他一句:“你想要上哪儿去?”台下立刻一片哄笑。

我分享这个故事,是希望与广大老年朋友探讨学习钢琴的目的。如果是想要成为钢琴演奏家,别说退休后再学习钢琴了,就是十几岁开始学习都已经晚了。即使是从小学琴的人,成名成家的也是凤毛麟角。但是,如果是以丰富生活、陶冶情操、自娱自乐为学习目的,其学习理想是能演奏诸如《献给爱丽丝》,以及理查德·克莱德曼和久石让的钢琴曲这一难度的作品,那么我可以回答,只要方法正确、坚持练习,成年人是完全可以学钢琴的。

老年人要怎样保障练琴时间

钢琴学习的特点是,除了到老师处回琴、接受老师指点和布置作业,大部分的时间要通过自己的练习来掌握和消化老师课上教的内容。

一般而言,六十岁以上的退休老人,孩子已经独立,时间变得充裕起来,同时又没有二三十岁事业刚起步时的焦虑和压力,体力和精力还比较充沛。此时,人在各个方面都是比较轻松的,能够有时间和精力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也是这个年龄段的人成为成年人学习钢琴主力军的原因。当然,没有任何一个年龄段是可以完全心无旁骛的。这个年龄段,外出旅游、帮子女照看孙辈,或是继续在职业相关领域发挥余热等,也会打断钢琴的学习。

毫无疑问,我们的生活不可能只有弹钢琴一件事,就是钢琴家也不可能。但成年人的这种业余钢琴学习,是完全不同于儿童和青少年的钢琴学习模式的。因此,完全不必因为生活中的干扰因素而感到恐慌,偶尔中断或练琴时间不能保障都没有关系,只要持之以恒,从长远来看,学习效果不会受到多大影响。一些老年学生,可能会由于一些事情而影响回课,但是与儿童和青少年学琴者不同,他们有着较强的自律性和学习自主性,因此在上课和练习中,与老师的教学要求配合得非常好。如此,按照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上自身对音乐的热爱和乐感,演奏水平提高得也很明显。对他们而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演奏水平的关键。

老年人学习钢琴的正确方法

要点一:细嚼慢咽。

细嚼慢咽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练习当中的“慢”;二是学习进度上不可急功近利,要不怕“慢”。

⒈慢速练习的重要性

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和青少年,是专业学习还是业余学琴,慢速练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则。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赵晓生说:“慢练是克服一切技术障碍之本。通过慢练,应当使演奏者在一接触乐曲的开始就走上一条正确演奏的轨道。慢练犹如‘放大镜’,把乐曲中的一切细节都扩大了,使演奏者能谨慎地注意到音乐的每一个细胞。”大钢琴家霍夫曼说:“凡有这种耐心,把快速的艰难片段放慢八至十倍练习的人,必定比较容易达到人们望而生畏的峰巅。”然而,在练习过程中坚持慢速练习,却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特别是老年钢琴学习者,相对于儿童和青少年,他们对于钢琴演奏、世界名曲等都有了更为清晰完整的概念,对于光彩的演奏效果、漂亮的快速跑动也有着更为强烈的渴望和向往,因此更加不容易耐住性子慢练。他们不知道,只有良好的慢练,才能成就将来快意清晰的十指如飞;而之所以我们听到的常常都是模糊不清、跑动不均、东倒西歪的演奏,就是因为没有慢练作基础。很多初学者会抱怨说自己花了三四个小时练一首十六小节的作品竟然还没练好,他们不知道,伟大的钢琴圣手李斯特常常会花上两个小时来反复练习一个小节呢。

“慢练”不是不动脑子的“慢练”。之所以需要“慢”,恰恰是因为在练习时有太多因素需要去考虑和关注。这些因素包括:音高(各种变音记号)、节奏节拍、弹奏法(连线跳音)、力度变化、旋律线、句子的语气、伴奏的比例、音色控制……在如此众多的因素熟练成我们下意识的动作之前,只有慢速才有可能照顾全面,否则就会顾此失彼、左支右绌。

⒉学习进度与曲目的选择

相比儿童和青少年,成年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完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成年人学钢琴在理解力方面普遍好于儿童和青少年。同样,在教老年人弹钢琴的过程中,在概念的讲解、理念的传授等方面,会比较顺畅。老年人在学琴的起步阶段,也会比儿童和青少年进步得更快。另外,成年人相比儿童和青少年,更有主见,特别是在学习进度的安排和曲目的选择方面。比如成年人会主动练习老师并没有布置的作业,给自己制订教学计划。这种提前预习、对自己的学习有清楚的预期,如果方法得当,自然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更多学习者这么做的结果是拔苗助长,不利于钢琴的正常教学。

关于预习,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保证质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如果有余力,再去预习和浏览其他作品。在时间上也要掌握好比例,比如百分之九十的时间用来完成作业,百分之十的时间预习其他作品。当然,这个比例因人而异,但是绝不应该反过来。在教学实践中常常看到,很多学习者还没有把老师留的作业弹熟,就用大量的时间去“加餐”,结果导致自己没有一首能够正常完整弹奏的作品。这样对学习不但没有促进,反而会极大地影响教学顺利进行。钢琴学习的规律是:完整流畅地弹奏作品是底线。只有达到这个底线,学生才能从作品中获得能力的提升,进而学习后面的作品。如果所有作品都是浏览式的、结结巴巴的,到了一定程度就很难再走下去了。

急于演奏自己心中的名曲,也是成人学生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比如曾有学生还在学习《拜厄钢琴基本教程》的开始部分,就兴冲冲地拿来克莱德曼的谱子要学,被我劝阻之后就自己回到家里“硬啃”,第二次上课的时候要弹给我听(大概是想给我“惊喜”),结果不出我所料,几乎没有一个清晰的音,没有一个像样的句子,没有一个正确的节奏和踏板……但是,她自己浑然不觉。是的,因为在她的学习阶段,还没有建立起正确稳定的概念,弹奏那些作品只能是把音符敲出来而已。而且,对于演奏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老师也很难进行指导和纠正,因为很多要求学生根本还没有能力做到。

关于学习进度,起步阶段一定要学好基础,建立正确的识谱和弹奏习惯(比如不要通过指法去猜音高,要数拍子)。到了一定阶段后,老师会安排加快进度,按照成年人学琴的特点,跳出传统教学曲目的范围,根据学生能力和兴趣选择世界名曲和热门金曲来弹。只要你按部就班地夯实地基,在上面盖楼的日子并不像你想的那么遥远,而且大楼会比你想象的盖得更高。

在此,还要进行一点关于曲目分类的说明:像理查德·克莱德曼、马克西姆、久石让的作品,《夜的钢琴曲》以及难以计数的流行歌曲改编的钢琴曲,由于其技术简单、内容浅显、音乐风格单一,故而都属于钢琴曲目中的通俗音乐和“弹着玩儿”的范畴,在正规钢琴教程(比如考级教材)中都是不予采纳的。如果一个钢琴教师或专业钢琴工作者只会弹这类曲目,那一定是不入流的。然而,对于老年学习者而言,出于自娱自乐的目的,演奏这类曲目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要点二:细水长流,忌暴饮暴食。

在老年人钢琴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受到美妙音乐的感召,一天练习数个小时。但是,这样的练琴强度保持不了几天,老年人的身体也吃不消。随着热情褪去,又一连多日完全不碰钢琴。这样的练习方式是完全错误的,是不利于钢琴学习的。

钢琴的练习就像我们每天吃饭一样,要有着相对稳定和规律的练习时间。这个时间不见得很长,但是贵在坚持,贵在每天都练习。因为我们通过一次练习所获得的技能的增长,需要第二天的练习来巩固和强化。长此以往,形成练琴的良性循环,以及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果两次练习间隔的时间太长,技能就得不到巩固和提高。千万不要认为,一天突击练习七个小时然后休息六天,和一周每天练习一小时的效果是一样的。首先,一次练习过多,并不能全部吸收。其次,接下来不再练习,会导致之前的练习成果不但得不到巩固和强化,而且会荒废。这样等到过了几天再练的时候,又要从头开始。“暴饮暴食”的练习成果非常微弱,远远无法和“细水长流”的练习相比。

老年人学琴,首先要量力而行,不必一次练得过多,但是要养成尽量每天练习的好习惯。哪怕一次就二三十分钟,只要坚持不懈,钢琴演奏水准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提高。

除了以上论述,笔者对于成年人学钢琴还有几点想要强调和提醒的。

识谱与背谱

任何年龄段的钢琴初学者,识谱都是至关重要的学习环节。识谱习惯正确与否、读谱能力强弱,对钢琴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识谱背谱还可以很好地训练大脑。因此,对于老年学习者,正确识谱背谱,不仅是学习钢琴的基础,还可以锻炼大脑。

在识谱和背谱方面最常见的误区就是试图绕过看谱环节。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弹琴时不看谱。询问原因,常常得到这样的回答:“我弹一遍就记住了,于是就不看了。”如果真是如此,那老师真的该感谢上帝赐给自己一个天才学生,只看一遍乐谱就可以背谱演奏了!事实真是如此吗?这里就又涉及背谱的问题了。背谱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大脑识记和肌肉记忆两种,这两种方式在我们正确的背谱演奏中可以说是同时进行、缺一不可的。大脑识记就是在慢练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谱子往脑子里记,经过练习和多次反复有意识地记忆,将乐谱的细节尽可能全面地“印”在脑海里,这样在演奏中才会心中有数、心里有底;而肌肉记忆则是在反复地练琴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肌肉动作的记忆,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下意识”的动作。这种肌肉记忆通过大量的练习获得,并且在演奏中不可或缺。但是,正因为是“下意识”的,因此非常不可靠。如果演奏只凭肌肉记忆来完成,弹断和忘谱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完整性很难得到保障。这两种背谱方法都要通过多次练习才能真正将乐谱记准、背牢。显而易见,普通的初学者能够只弹一遍就把乐谱记住的,只有可能是《小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第一册开始部分的一些极为简单的作品。很多学生就是在这个阶段养成了不看谱弹琴的习惯(因为很容易就记住了)。弹一遍或几遍后就不再看谱的话,首先乐谱不可能在脑子里留下清晰准确的印象,没有达到锻炼记忆力的目的。而且,如果一开始识谱有错误,由于不再看谱错误就得不到发现,更谈不上改正。加上此时还没形成能够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于是造成了这类学生常常出现这样的弹奏状态:在脑海中搜索音符,演奏磕磕绊绊,自己无法察觉识谱错误,还一遍遍加深这些错误。这种习惯最为影响正常教学的地方是,当老师指出错误时,学生茫然不知在乐谱上的何处。

那些专业钢琴家,就是背得再熟的作品,在练琴过程中都不会完全不看谱。即使是已经上台几十次的作品,再次表演之前,钢琴家们还是要拿出乐谱来练习的。

另外,有些老年学生识谱的“窍门”是在五线谱上标简谱。这样做,虽然是在看谱,但我们并不提倡。不提倡的理由是:总用简谱当拐棍,会使五线谱的识谱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标简谱的环节标错音高,而他只看他标的简谱完全不看五线谱,致使只有指导老师指出,他才会发现这些错音,可是错音已经积习难改了。

首调音感

所谓首调音感,简言之就是将任意一个大调的主音都听成do。首调音感问题是老年钢琴学习者最典型的特点。老年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曾经有过一些音乐体验,参加过一些诸如群众合唱等音乐实践活动,而这些活动多是以简谱为主,因此很多人在耳濡目染中就形成了首调音感。首调音感的人会发现当五线谱不是C大调时,音符的唱名和自己内心听觉中的音高感不一致。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成人业余钢琴教育中,在音乐专业院校声乐、民乐学生的钢琴辅修课上也十分普遍,但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基本见不到。一个人如果从小学五线谱,大部分建立的都是固定调思维。在钢琴学习中,首调思维会对识谱形成一定的妨碍。而且,由于学生脑海中想的唱名和老师想的不一样,当老师唱谱子或指出谱子的某个部分时,学生会不知所云、反应不过来。在教学中很多老年学生曾经试图将首调音感转换成固定调音感,但是实践证明,这种转换是非常困难的。老年学琴者不必过于担心首调思维和固定调思维的不相容,更无须把首调思维“掰”成固定调思维。正确的做法是,先意识到自己的音高概念是首调的还是固定调的。如果是首调的,就要了解首调与固定调之间的关系,然后练习将二者进行对接和转换。这个其实并不困难。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首调思维的老年人,照样可以把琴弹得很流畅。这是因为,他们可以在脑子里将自己的首调音感和五线谱上的音符进行转化,然后弹奏出来。当把一首曲子练熟之后,首调音感其实并不会妨碍音乐的表达。

钢琴学习与即兴弹奏的关系

在学习钢琴的老年人中,有一部分人学习的目的是希望能够随手在琴上弹奏自己喜爱的简谱的歌曲,或者为歌曲伴奏。他们没有意识到,实现他们的理想所需要的技能,除了钢琴演奏,还有一种叫作即兴弹奏的能力。即兴弹奏(包括即兴伴奏)是在只有旋律谱而没有伴奏谱的情况下,弹奏者通过自身的编创为旋律声部即兴地编配出伴奏的音型与和声,并即时地弹奏出来,使作品听起来丰满、完整。简谱的歌曲都属于只有旋律没有伴奏的乐谱,若要将其在键盘上弹奏出来,自然需要即兴弹奏的加入。

即兴弹奏与钢琴学习是既有联系又独立的关系。相互联系,是因为即兴弹奏要以钢琴学习为基础,钢琴弹奏水平越高,即兴弹奏的水平才有可能越高。相互独立则是说,钢琴弹奏水平高的人,并不一定就会即兴弹奏。这是因为,即兴弹奏是需要创造能力的。钢琴学习可以提供即兴弹奏所需要的弹奏技巧、音型储备与和声的内心感觉,但是创造能力却端赖个人的灵感与创作才能,和作曲相近。甚至可以说,即兴弹奏就是在钢琴上的即兴作曲。因此,想要完成这种任务的老年学生,首先应学好钢琴教程,至少达到《车尔尼钢琴初步教程(作品599)》的程度,才有可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即兴弹奏;随着钢琴水平的提高,即兴弹奏才可能不断进阶。请注意,是可能,因为灵感和创造力是即兴弹奏不可替代的。

关于钢琴比赛

随着老年人学习钢琴人数的增多,社会上也开始有了专为老年人举办的一些业余钢琴比赛。对此,笔者提醒老年钢琴学习者不要盲目参加。

首先,老年人钢琴学习应以丰富生活、陶冶情操、自娱自乐为目的,更多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感受音乐之美。哪怕是一首很简单的作品,也可以弹得很有趣味。但是,如果注重相互比较、竞争,就会出现急于求成、作品求大求难的不良心态。上了年纪的人,这样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社会上有些老年钢琴班的学员,好胜心很强,彼此较劲,结果练琴时间过长引起身体诸多不良状况。

其次,目前的老年人钢琴比赛,在许多方面还缺乏统一明确的界定。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于“业余”的界定。目前普遍的认定似乎只要是不以钢琴演奏为职业的成年人就属于“业余”的范畴,可是实际情况却要复杂得多。比如有些老年人虽然不是钢琴演奏家,但是在退休前一直从事着钢琴或音乐相关职业;或者是早年曾在音乐专业院校科班学习,毕业后转行进入了其他领域。这些人都符合参加业余钢琴比赛的资格,那些真正在老年后才从零开始的钢琴学习者,如何能在比赛中与其较量?

因此,笔者不建议老年学习者把参加比赛作为激励自己学琴的方式。通过自己的学习,用自己的手指阅读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倾听自己弹奏的独一无二的琴声,感受自己对于美好的向往和热爱,关注自己不断成长的艺术情怀,才是我们弹钢琴的永恒主题和终极意义!

不参加比赛不等于不参加表演。钢琴演奏毕竟是一门表演艺术,以演奏为其最终呈现形式。故而,学习钢琴一定要多表演、多实践,比如应定期举办汇报演奏会、交流音乐会等,这样自己弹奏的作品才能在表演中真正成熟起来。正如周广仁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艺术实践是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搞表演艺术,一半是通过练习和上课,另一半必须通过舞台实践来提高。”

每当有老年学习者学习钢琴时,笔者常常感动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向往,希望这篇小文能装点广大老年爱好者的钢琴梦,助力他们的学琴路,实现老年琴友的最美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