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选择合适的音乐会
二 怎样选择合适的音乐会
走进音乐厅欣赏音乐会是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培养审美素养、身临其境地获得审美体验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音乐厅的秩序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人们。尽管每次音乐会都倡导文明欣赏,反复强调关闭手机、禁止拍照等,但是总有些人置若罔闻、我行我素。与此类似,儿童欣赏音乐会的问题也常常是音乐厅欣赏秩序的问题。但儿童这一群体有特殊性,他们不是故意的或素质低下。
儿童时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审美趣味养成的重要时期。一个人一生的审美偏好、审美习惯和审美取向,绝大部分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因此,让儿童走进音乐厅,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是格外重要的,对他一生的成长都会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对于正在业余学习演奏乐器或演唱的小朋友来说,观摩音乐会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儿童常常会成为音乐会欣赏秩序的破坏者。例如:在演出中经常会听见孩子突然爆发的哭闹声、喊叫声;一些音乐院校的音乐厅举行的音乐会,由于没有专职的剧场工作人员来维持秩序,全凭观众自觉,常常出现演出期间小孩子在场内跑来跑去,中场休息时许多小孩甚至跑上舞台的混乱场面。这是为什么呢?
种种现象的产生,不能仅仅归结为家长管教不严、音乐会礼仪不够普及等原因。其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很多音乐会的曲目与小孩子的承受能力不符,超出了孩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的家长带孩子去看电影的时候,都知道挑选适合小孩子的电影类型,如儿童电影、科幻电影、魔幻电影等,而不会带孩子去看过于深刻的、血腥的、恐怖的、苦难的或哲理性的影片。然而,家长面对音乐会的节目单时,却显得无所适从。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古典音乐像电影一样是可以分“级”的,有些音乐作品可以说是“儿童不宜”的。当家长带孩子去听一场由“儿童不宜”的曲目组成的音乐会时,就像带孩子去观看沉闷、晦涩的影片一样,孩子会由于不懂而坐不住,加上儿童自控力差,就成了音乐会的“和弦外音”。音乐作品的“儿童不宜”,并不是影视剧作品的那种血腥、暴力、色情之类的,而是指作品的创作初衷不是对儿童进行古典音乐启蒙和熏陶,其某些方面的特性超出了儿童的审美能力。“儿童不宜”的作品在古典音乐的曲目中绝非少数,下面笔者将尝试着对这些作品进行分类,以期能对这个问题进行更加具体的说明和论述。本文所讨论的儿童,指的是从事音乐专业学习之外的儿童。音乐学院附小、附中的孩子,由于多年浸淫在音乐专业学习中,再加上自身的天赋,大部分孩子年龄虽小,审美能力却已经相对较强,审美水平也相对较高,“儿童不宜”的划分对他们是不适用的。
“儿童不宜”的作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过长的作品。其实,一个作品是否过长,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审美能力不一样、艺术修养不一样,导致能够集中精力欣赏古典音乐的时长也不一样。众所周知,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长是远远短于成年人的。比如一个五岁儿童的专注时间一般只有一刻钟左右,想让孩子像成年人那样长时间保持专注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如果音乐会中的曲目太长,即使是旋律优美的世界名作,也难以一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古典音乐中,对孩子来讲太长的曲目很多,比如大量的交响乐、奏鸣曲、协奏曲。这里面有很多家喻户晓的名曲。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海顿的《惊愕交响曲》;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热情奏鸣曲》;贝多芬的《皇帝钢琴协奏曲》《春天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肖邦的两部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的几首著名的协奏曲;等等。这些名曲的主题毫无疑问都是极具魅力的,是人类音乐中的神来之笔,小孩子也一定不会抗拒和排斥。但是,完整地欣赏这些作品,每一部都需要半个小时至四十分钟。这样的时长对于小孩子来说是很难承受的,他的注意力必然会涣散,其后的欣赏对他而言就成了一种煎熬。而且很多音乐会都是由两三首这样的作品构成的,一个孩子的欣赏体验之差可想而知。
第二类是过于复杂的作品。这里所说的“复杂”,包括很多层面。其中有:
1.旋律的复杂性
实验显示,儿童对于明确清晰的旋律比较容易感知。然而,包含较多半音的旋律、变化较多的旋律、轮廓不十分明朗的旋律,孩子就难以捕捉和把握,无法跟随旋律进行欣赏和集中注意力。
2.和声的复杂性
和声是一个音乐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人曾说,在音乐国度,如果旋律是国王,那么和声就是王后。这句话恰当地指出了和声在一首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性。简单地说,和声和旋律一样,也有简单和复杂之分。简单明了的和声比较易于被孩子接受,而复杂的和声就会令孩子无所适从。和声的复杂通常表现为和声非常暧昧、和声色彩变化很多、和声导向性不强等,欧洲晚期浪漫派作品的和声就常常具有这样的特点。到了二十世纪,无调性作品出现后,由于其取消了传统调性及和弦的功能性,和声效果完全不同于我们日常所听到的调性音乐,这就远远超出了孩子的理解力。
3.声部的复杂性
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复调作品。通俗一些说,复调的意思就是同时进行多个旋律,这些旋律之间彼此没有服从关系,每条旋律都有自己的起伏。德国作曲家J.S.巴赫的名字是和复调作品联系得最紧密的,但是古典音乐中的复调作品远远不止巴赫一位作曲家的作品,可以说复调的创作手法贯穿整个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如与巴赫同时代的其他巴洛克作曲家,亨德尔、维瓦尔第等,也有很多复调作品;古典时期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也写了很多著名的复调乐章;浪漫主义作曲家同样没有忘记复调写法,如门德尔松、舒曼,肖邦的很多晚期作品中也使用了非常多的复调手法;二十世纪的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等更是十分喜爱复调音乐的创作。复调作品体现了作曲家理性智慧与感性智慧的高度统一和平衡,是音乐创作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由于声部错综复杂、彼此缠绕又相互独立,缺乏欣赏经验的听众很难抓到重点,在欣赏上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而这对于一个在这方面毫无概念的孩子来说更是如听天书一般了。
4.节奏的复杂性
有这样一种现象,即不论一首作品的音响结构多么复杂,只要在下面一直“铺上”一个强有力的、持续不变的鼓点,小朋友就会被音乐带动跟着手舞足蹈起来。这也是人们比较容易被流行音乐和轻音乐带动和感染的原因。然而,古典音乐除了一些小品,几乎都不会从头至尾保持一个固定节奏型,很多乐曲更是频繁变换节奏节拍和节奏型。节奏变换过多,或者作品中长时间没有鲜明的节奏出现,这些都很难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第三类是过于枯燥、单调的作品。这里的枯燥、单调既指一首作品本身高潮不明显、起伏不大(如很多艺术性较强的作品),也包括某些音乐会比较单一或学术性的曲目安排。如有些钢琴家在自己的独奏会上演奏整场的巴赫《十二平均律》,或全套的斯克里亚宾钢琴奏鸣曲,抑或整场音乐会都是由一部作品构成的(如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等等。这样的音乐会在学术上是极具价值的,能够让听众在一场音乐会里有针对性地欣赏和了解某个作曲家的某类作品,对表演者来说也是极具难度和挑战的。但是,这些价值只有专业人士或是资深爱乐者才能体会和感受到,能够获得巨大的审美快感。从音乐普及性欣赏这一角度来说,特别是对于小孩子,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这样的音乐会就显得不够丰富和多样。“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句老话,正是这一欣赏现象的准确描述。
第四类是过于深刻、抽象的作品。很多作曲家力图在自己的创作中注入人生的感悟、哲学的智慧等非常抽象的内容和元素,然而如果欣赏者对此毫无了解,则很难直接从作品的音响中听出作曲家想要表现的这些内容。如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是作曲家的一部自传式的作品,表现的是作曲家对于自己人生的回顾和思考,涉及奋斗、爱情、宗教等许多成人化的情感,这些内容就是用语言讲给小孩子听都听不懂,更何况是用音乐这种没有明确语义性的手段呢?这样的作品并不少,如勋伯格的《升华之夜》,理查·施特劳斯的《死与净化》《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约翰·凯奇的《空洞的话语》《结构》……这些作品的题目就已经超出了一个小孩子的理解能力,其音乐本体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上述是笔者认为不适合儿童去音乐厅欣赏的几类音乐。在我们的音乐实践中,上述几种元素常常交织在一部作品中。如贝多芬的《槌子键琴奏鸣曲》,就既长(欣赏全曲需五十多分钟!)又复杂(除旋律不易把握,还有一个长的赋格段),而且还深刻难懂。一位著名钢琴大师曾感叹说:“人的生命如此短暂,以至于都学不完一首贝多芬的《槌子键琴奏鸣曲》。”对演奏家来说都如此难以参悟,遑论一个小孩子了。笔者建议家长们为孩子挑选音乐会时,先了解一下音乐会的曲目,询问一下专业人士该曲目是否适合孩子们欣赏、是否属于“儿童不宜”的范畴。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儿童不宜”的曲目对于很多非音乐专业的成年人来说,也是非常难以欣赏和陶醉其中的。然而,很多家长竟然指望这些自己都难以承受的东西,可以吸引自己的孩子,带给孩子艺术熏陶,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笔者在此提醒这些家长,不加选择地带孩子听音乐会,不但不能让孩子爱上古典音乐,甚至可能会引起孩子对古典音乐的反感,让其觉得古典音乐原来如此沉闷,如此无聊,如此折磨人。欣赏音乐会没有错,但一定要有所挑选,不能盲目。那么,什么样的音乐会是适合带孩子去欣赏的呢?
最适合带孩子去欣赏的一类音乐会,就是专门针对儿童进行音乐普及的音乐会。这类音乐会现在在我国很多音乐厅都会举行,时间一般是周末或假期。这些音乐会,曲目会有针对性地挑选,常常还有讲解,还会与孩子互动。这些都可以有效地调动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起到艺术熏陶的作用。如果想带孩子去欣赏一些普通的音乐会,那么就要挑选其演奏的作品适合儿童欣赏的音乐会。挑选适合儿童欣赏的音乐会,第一个标准就是时长。尽量挑选每首作品都在五分钟左右,最多不超过十分钟的音乐会,这样能够让孩子尽可能保持专注。正在业余学习乐器或演唱的小朋友,还可以去参加一些音乐家面向琴童的演奏会和公开课。这些演奏会及公开课往往也都有和台下琴童的互动,有时还会请一些琴童到台上表演,这对于激发孩子对音乐和所学乐器的兴趣非常有好处。音乐会的种类繁多,但是只要家长主动而非被动地去进行筛选,就一定可以给自己的孩子真正有效的艺术熏陶和审美教育。
最后,再说一点,是否在儿童阶段就不能接触那些“儿童不宜”作品了呢?当然不是。对于这些作品的欣赏,可以先潜移默化,比如家长可以在家里为孩子播放这些音乐,把它当作背景,让音乐与日常生活同在。久而久之,孩子就熟悉了这些作品,这时再带他们去音乐厅欣赏,他们就能一下辨认出这些“老朋友”,从而顺利地听下去。这个方法也可以有针对性地使用,即在每次欣赏音乐会之前,先让孩子在网络上听熟音乐会的曲目。这样,当孩子走进音乐厅,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