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更好地背谱

六 怎样更好地背谱

背谱是钢琴表演绕不开的一环,钢琴演奏者们的舞台恐惧和怯场,绝大部分都来源于背谱。因此,如何有效背谱,如何让自己背得快、记得牢,就自然成了学琴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与背谱紧密相关的是记忆力。那么,什么是记忆力呢?一本百科全书上是这样定义记忆力的:“记忆力是先天能保存并重复资讯的能力。”这个定义中有个关键词,那就是“先天”。这说明,记忆力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但记忆力也是天生存在个体差异的,如有人生来就“记得快”,有人可能会相对慢一些。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通过后天的锻炼,辅以正确的方法,增强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记忆能力。

此外,人的记忆还有层次之分。其中有来自祖先的生物记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刻在基因里”的记忆。这些记忆存在于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中,保证着我们的健康和安全。比如对一些东西本能的害怕、对一些疾病的先天免疫力等。除了身体本身的生物记忆,还有很多记忆是我们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我们开车、阅读等,这些被称为神经系统记忆。而与我们背谱演奏关系最紧密的,是另一个层面的记忆,即再现记忆。这也是最复杂的记忆层面,主要指我们通过经验来重复、再现一些对象。

对于我们已有的记忆,还可以分为两大类: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所谓短时记忆,就是常说的“瞬间记忆”,特点是记忆容量小,而且一会儿就忘了;而长时记忆则是一段时间甚至是终生的记忆,其存储容量非常大。

如果将记忆力的定义套用到演奏上,来描述我们背谱的过程,那就是我们通过反复练习谱子上的乐曲,将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形成一连串不假思索、条件反射似的身体动作,并在表演时准确地将整套动作重复再现出来。

一些感觉背下来了的曲子,却在演奏中忘谱,或是一段时间不弹的曲子,就背不下来了,都是因为曲子中的一部分还停留在短时记忆状态,没有储存为长时记忆,也就是常说的“背得不扎实”。而要把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反复练习是不二法门。很多人可能都有和法国钢琴大师卡扎德絮一样的体会:“背奏的唯一办法就是反复练习,然后离开谱子弹,经过一段时间就背下来了。”或是大师阿劳说的:“首先把整个曲子都弹了,但不去考虑背它,直到它融进自己的身体中。”抑或是像第四届华沙肖邦大赛冠军达维多维奇那样“从不专门坐下来背谱,而是在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下来”。

然而,背谱并非总是那么自然而然,就像钢琴家瓦萨里说的那样:“演奏时,手的机械动作和思维的记忆活动是携手前进的,有时候真不知道是谁在起主导作用,有时是两者,有时是其中之一。如果只是手或脑单方面操纵,那将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所以我赞成手指和脑子要协作统一起来。”这说明,背谱其实涉及了多种记忆方式,如“肌肉记忆”(或“手指记忆”“动作记忆”)——下意识的手指、手臂和身体动作、“位置记忆”——手在键盘上的位置、“视觉记忆”(或“照相记忆”)——眼前能浮现出乐谱、“听觉记忆”(或“声音记忆”)——对作品音响的记忆等,这些都发生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时大脑形成资讯代码的过程,其中包含了感官神经码、运动神经码和符号码等多种资讯代码。在背谱演奏过程中,肌肉记忆、位置记忆、视觉记忆、听觉记忆和乐谱符号的记忆是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链条的。如果是单纯依靠不走脑子的机械练习而获得的肌肉记忆,很容易在演奏时出现忘谱的舞台事故。因为肌肉记忆主要是一种条件反射,而这种条件反射很容易因上台的紧张焦虑、演奏环境的改变等而被破坏,导致记忆的断裂。因此,就像钢琴大师鲁道夫·塞尔金说的:“手指记忆是一件很恼火、很危险而又靠不住的事。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自己会不断地改变指法,一时的冲动、钢琴的条件、音乐厅的环境、情绪、睡眠状况等,都会影响我的指法。”所以,在背谱中,肌肉记忆固然不可或缺,但是一定要同时配合头脑有意识地来记忆,来加固和保障,而分析乐谱、理解作品结构和作曲手法,都是帮助头脑背谱极有效的手段。

钢琴宗师阿劳曾说他有四种记忆音乐的方式:肌肉记忆、视觉记忆、声音记忆和分析记忆。阿劳建议背谱有困难的学生在练习时只看一个版本的乐谱,因为这有助于他们的视觉记忆,会联想到弹到哪一页了。阿劳还表示他这四道记忆工序是有一定顺序的,其中分析记忆是最后一道工序,是在曲子已经深入到自己的肌肉、耳朵和眼睛之后才使用的。阿劳认为最重要的记忆方式就是分析,并为我们具体讲述了分析乐谱的方法:“能够确切而有把握地知道紧接着要弹的是什么,就等于具备了一个几乎不会失误的、有分析能力的记忆力,比如接下去是这个乐句的反复吗?接下去是减慢吗?是转调吗?是离开另一个调进入某个调吗?每个声部你都熟悉吗?你能凭记忆把左手的声部弹出来吗?能把赋格的各声部背奏出来吗?这就是有分析能力的记忆力,是最可靠的。”鲁道夫·塞尔金也说过:“要有意识地把曲子分析分析,不了解曲子的结构就不可能演奏它。”

由此可见,背谱是一项包含着听觉声音、视觉图像、手指触觉、身体动作和分析理解等多面向的活动。除此,情绪也会对记忆有辅助作用。比如我们会发现,同等难度下,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曲子,会更容易背下来。

背谱除了在琴上的“生理练习”,在练琴之余用大脑来回想作品的“心理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常建议学生在休息时脑中默想谱子,看看能不能在脑海中把作品完整地演奏一遍,以此来加深记忆并检验谱子背得是否牢靠。就像鲁道夫·塞尔金说的:“用回忆的办法,过了一定时间,曲子就牢牢地记住了。”如果中间遇到接不上的地方,那就是记忆上的漏洞。此时,应像钢琴大师霍夫曼(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被题献者)建议的那样,在回忆乐曲时,“遇到接不下去的情况时,应满足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并让脑子下意识地思索,不断试图找到断掉的乐思。如果实在觉得什么都记不起来了,就去拿起乐谱,查看这个连接处——但仅此而已——找到之后就合上谱子继续回忆,当再次遇到接不下去的地方时,就重复以上程序,直到你能从大的轮廓上,而不是所有的细节上,回忆到乐曲的结束”。

钢琴家巴什基洛夫有一个检验自己背谱情况的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那就是看看自己是否可以凭记忆在曲子的任何一个乐句上开始弹。

另外还有一个方法可以推荐给大家,用来攻克一些记忆难点,那就是把谱子“唱”出来。因为在我们人类祖先的生理代码中,人声的代码特别重要。比如我们会把说出的东西转为视觉讯息,这就像音乐家把作品的声音转化为乐谱记录下来。实验发现,唱谱能极大地帮助解决演奏中的问题,并能帮助记忆乐谱。因此,大家可以在背谱时试一试这个方法。

我在教学中还发现,有些学生一旦把曲子背下来,就不再看谱子练琴了。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我们背谱是为了在舞台上从容演奏,是为了能在演奏中尽量照顾到乐曲的所有细节。正像鲁道夫·塞尔金说的那样,“记住曲子和记住曲子上的记号是两回事,所以必须用谱子来校对自己的记忆”。我们的记忆总会有缺失,如果长时间不看谱练琴,对乐曲记忆的缺失就会越来越多,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不看谱练琴的学生常常越练越差、错误越来越多。就像霍夫曼说的,要“看谱练习一首已经记住的乐曲,并细心、正确地看谱,以防止错误潜入”。

还要提醒大家的是,一首刚刚背下来的曲子,可以拿到台上去锻炼,但通常还达不到你对这首曲子的最好呈现。因为作品常常需要和你一起“成长”一段时间,才会变得成熟。对此,很多钢琴大师都深有体会。钢琴家约翰·布朗宁说:“我一遍一遍地弹奏一首乐曲,直到烂熟于心。记忆中的乐曲应静静躺在头脑中,慢慢酝酿到它感到自己已适合被演奏的时候。”这是因为,刚刚背下来的作品其实还没有完全被吸收。这就像阿什肯纳奇说的:“有些作品虽然已经记忆在我头脑中、耳朵里,但我必须把它们纳入我的整个系统,它们必须成为我的一部分,这样我才无须集中心神于下面该弹哪个音符和该用哪根手指。”

还有一个常被问到的问题,那就是弹熟背熟的作品总是会忘,该怎么办?的确,人脑非电脑,绝不是一次写入之后就永不遗忘。因此,如果想让某一个作品成为自己的保留曲目,那就需要不断重复写入及强化,也就是要定期拿出来复习。另外,上台表演对强化和加深记忆也是十分有用的。此外,即使真的忘记了,我们也不必沮丧,忘了的曲子绝不等于白练。尽管人脑不同于电脑,但人脑似乎有着更加神奇之处,那就是只要是已经写入的曲子,即使貌似“遗忘”了,其实也还储存在记忆的深处,在有需要的时候,一经复习,就会被召唤出来。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为了演出重练一首久违的、“遗忘”了的作品,远比练一首同等难度的新作品要快。就像钢琴大师维萨拉泽所说:“如果一首作品你学习得非常透彻,在你的记忆中与你的手指上牢牢地扎了根,那么不需要花很久时间,它就可以回到你的生活中。”

我们的记忆最终的物质基础还是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为了能够保持和提升自己的记忆能力,为了更快更准更牢地背谱,让身体和大脑减少不必要的损耗是十分重要的。给大家的建议是:保持规律饮食,避免紧张焦虑的情绪,保持专注,保持学音乐和弹钢琴的欲望。

另外,有研究表明,运动对负责形成记忆的海马体的发育有很大帮助;而在睡眠期间,神经系统会对我们之前学习和背下来的成果进行巩固和强化。因此,适量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也是我们良好背谱能力的必需“营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