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能不能走钢琴专业道路
十一 如何判断能不能走钢琴专业道路
我到各地演出、做讲座时,经常有琴童家长告诉我,他们一直在犹豫是否要让孩子将来走钢琴专业道路,并征求我的意见。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把一些口语化的概念定义明确,否则不好回答。最需要定义的就是何谓家长口中的“走专业”?根据我的理解,“走专业”就是指将来成为钢琴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以钢琴的相关工作为主要谋生方式。那我们就要知道,世上三百六十行,每个行业都是有着多种分层的。比方说金融行业,有金融巨子、金融寡头,有银行家,有银行行长,也有银行普通职员;再比如公务员领域,既有国家领导人,也有普通科员;还有影视演员们,既有万众瞩目的影帝影后,还有“千年配角”,也有跑了一辈子龙套的群众演员。总之,所有行业都存在着职业分层,钢琴专业自然也不例外。“走钢琴专业”也有着多种分层和可能性,比如钢琴演奏家、钢琴教育家、钢琴伴奏家、大专院校钢琴教师、培训机构钢琴教师乃至钢琴调律师、钢琴制造商、钢琴销售等,都应该算在钢琴行业中“走专业”了。
因此,在回答家长有关孩子能不能“走专业”之前,还要明确目标定位。如果只想将来成为钢琴行业中普通一员,那只要按部就班学琴,也不需要学得很辛苦,基本上都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大多数家长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潜台词都是要像某某某钢琴演奏家那样扬名立万、出大名挣大钱。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要在孩子具有天赋的基础上,做好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人力、物力的准备,而且即使已经全力以赴,还要加上一点点“运气”才行。因为每个行业顶尖人物的成功,除了本身的勤奋、努力等“人事”,都还有“听天命”这一环。这个“听天命”,就是“运气”这个小概率事件。随着期望值的提升,难度会越来越大,对天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更多,同时也更加依赖运气。
考虑到大部分人谈到在钢琴上“走专业”的时候,都是以“钢琴演奏名家”为心理诉求的,在这里我们就主要讨论走这条路所需要的一些前提。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孩子的天赋。
在对孩子天赋的判断上,家长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对于“神童”现象,要分清天才与早熟。当今,在各种网络短视频中,常见到一些年龄很小就可以演奏具有一定难度作品的小朋友,网友惊呼“神童”“天才”。这种现象并不新鲜,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有“神童”层出不穷之势,只不过这些“神童”中的大部分,后来渐渐都销声匿迹了,其原因就是家长没有分清自己的孩子是早熟还是真正的天才。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样的人可被称为“天才”。简单来说,“天才”就是定义行业高度和天花板的人,他们永远冲击行业上限,不断刷新行业的可能性,引领行业的发展方向。比如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就都既是“神童”,也是“天才”,他们从童年到成年,其天赋不管在任何年龄段都遥遥领先于同龄人,他们的音乐才能直到今天都令我们叹为观止,定义着这个领域的最高水平。
那么“早熟”是什么呢?最常见的早熟就是孩子要么属于“开窍”较早,要么是在家长的高压下,比其他孩子更早地开发出自己的潜能,使得他能在五岁时做别的孩子十岁甚至十五岁才能做的事情。然而,由于这样的孩子只是自身潜能提前开发,而并不真正具备超于常人的巨大潜力,因此当其潜能开发到一般成年人的正常值后,就不会再有令人惊奇的表现了。于是就会出现这种现象,他在五岁时做到别的孩子十五岁才能做的事,而当他到十五岁时,却没有什么提升,而此时别的十五岁孩子也都能达到这个水平了,他自然就“泯然众人”了。
让我们听听钢琴大师霍夫曼对家长们的忠告:“有些神童令人失望,那只是由于人们被他们的早熟所震惊,而不是被他们的天才所吸引,或者是这些孩子被他们不审慎的父母或经纪人给毁了……如果你的孩子显示出比早熟更多的天赋——例如:他不仅在五岁就能弹别的十岁孩子所弹的东西,而且表现出音乐上的特殊才能——那么,你才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认为他是前途无量的。”
在天赋之上,自身的努力付出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需要找好的老师严格把关并指引学习方向,以及进行大量行之有效的练习。我们要知道,世界上除了“天才”,还有“人才”。能够很好地胜任本职工作,就是“人才”。你要相信,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即使你没有非凡的天赋、没有令人艳羡的运气,你至少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下面我们来说说成功之路上的“运气”。历史上帮助音乐大师们起飞的“运气”有各种形式,最常见的是在自己名不见经传之时,突然得到代替某生病的钢琴名家出场的机会,然后一举成名。最著名的就是乌克兰钢琴家霍洛维茨的经历,他刚离开苏联开始演奏生涯之时,演奏会几乎无人问津,曾有过只给十几位观众演奏的窘境。然而,在1925年的某一天,在德国汉堡的他从动物园游玩回到酒店,有人正在焦急地找他,让他几小时后于当晚临时代替晕倒的钢琴家海琳娜·齐默尔曼上台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正是那场演出,令霍洛维茨一鸣惊人,开始了巨星之路。
除了“天降良机”,运气还有一种体现方式叫“贵人扶持”。比如钢琴家基辛,尽管他在十三岁时因演奏肖邦的两首钢琴协奏曲已经小有名气了,然而直到1988年与指挥大师卡拉扬合作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才真正在乐坛确立了地位,站稳了脚跟。卡拉扬的这份“贵人扶持”,帮他省去了成名前参加各种比赛、四处毛遂自荐的起步过程,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他们本身的才能。
即便是通过国际比赛获奖成名的钢琴家,也包含着运气的成分。比如说,国际比赛多如牛毛,顶级赛事也不止一个,参加这个而没有参加那个,冥冥中就是一种命运的安排。比赛过程中,难以预测的因素更是不计其数,如评委的组成。同一钢琴比赛,每一届评委通常都不尽相同,这就会使评判结果产生偶然性。经常有人说,一个比赛,同样的选手,换成另一批评委打分,结果可能很不一样。你参加某个比赛,碰上某些欣赏或不欣赏你演奏风格的评委,都是可能的。另外,选手在比赛当天的身体情况、心情状态、临场发挥情况,无不受到偶然性影响。
现实中,有很多具备一定音乐才能却没有选择音乐道路的人,同时也有不少对自己的才能盲目高估、最终心灰意冷的例子。对自己的才能有一个客观的评价非常重要,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善于扬长避短,找准自身能力与社会需要的对接点。对于志向是当钢琴演奏家的年轻人,霍夫曼建议:“演奏生涯一定要从取得人们的好评开始。自己不论多么公正,永远不能成为评价的标准。如果你有真才实学,就将会闯出自己的道路,有能力的人总是能闯出来的。”
关于是否“走专业”的话题,难以一言以蔽之。对于内心始终无法确定是把音乐当专业还是业余爱好的人,霍夫曼奉劝他们还是把音乐作为业余爱好比较好。对那些并不热爱音乐和钢琴,而只是想把它当作获取功名富贵、实现飞黄腾达人生梦想的人,我真心地劝告他们趁早选择别的专业,因为钢琴专业真的不是一个容易当明星挣大钱的专业,钢琴专业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性价比”比较低的行业。正如霍夫曼诚恳地指出的那样:“职业钢琴家的生涯远不像他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在千万个有才能的音乐家中,或许只有一两个能取得一般的财富和声誉,而其他的人,在花费了金钱、时间和精力之后,失望地放弃了这个行业,甚至带着怨恨之情选择了其他职业。”
职业钢琴家之路并非是今天才变得如此不易,早在十九世纪的李斯特时代就已经如此,李斯特本人曾对此有过生动的描述:
一个年轻人受了富有诗意和虚幻的梦境的诱惑,从自己的家乡来到首都,以求培养自己相当突出的才能。我们假定,命运对他特别厚爱,让他在考试中战胜了对手,得到了稀有的恩宠,被录取进音乐学院。之后我们看到他把自己关进一间琴房,为了得到技巧上的表现而从早到晚刻苦用功,身心俱疲。每星期他用四分之三的时间上课、弹奏某种乐器,到最后他也并不了解在艺术上自己在干些什么,或者说为什么要这样干,为什么要那样干。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与优秀艺术家简直无缘,他看到的只是冷漠,内心充满怨恨、无知和疲乏。经过三至四年,在耗尽了他微薄的财产,心力交瘁之后,在他彻底把自己搞糊涂之后,有一天他的老师对他说:学业到此结束了,他是一个生活有保障的人——一个艺术家了。
这是多么辛辣的嘲弄!之后他会发现,举办一场音乐会所碰到的多重障碍使大多数艺术家只好对此计划忍痛割爱。
因此,是否选择在钢琴行业“走专业”,除了天赋的考量,还有对钢琴和音乐热爱程度的考量,只有确定自己的确对钢琴和音乐情有独钟、乐而忘返,愿意为了钢琴和音乐“衣带渐宽终不悔”,再决定走这条路。就像傅聪先生在回答“为什么学音乐”这个话题时所说的那样:如果学音乐是为了成功,而“不具备对音乐那种‘没有它就不能活’的爱,那还是不要学音乐”,因为学其他行业成功的机会要大得多!傅聪先生告诉我们,在钢琴和音乐的学习上,正确的态度是:“假如有发展,就往这条路上走,没有的话,也是一件好事,可以构成我的人格修养、精神境界里一个很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代表了一种精神价值。精神价值现在真是太缺乏了,全世界都一样!”
最后再说一句,如果决定“走专业”道路,就要趁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