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神庙<br />(四幕歌剧·大纲)
南海神庙
(四幕歌剧·大纲)
第一幕
(第一场)
传奇时代。
火神祝融与恶神共工大战。
共工撞倒了天、地间的支柱——不周山。
天塌。
地陷。
山崩。
海啸。
黑云翻卷。
风声凄厉……
(海——海水、潮汐、岁月的合唱。
(祝融独唱。
(共工独唱。
(祝融与共工二重唱。
无数生命沦于无边无际的深渊之中……
民众陷于灭顶之灾;水族——鱼、虾、蟹、鳖、蚌等——濒临灭绝。
一条小船,在汪洋大海间沉浮。船上的一个少女坠入海中,被一巨蚌托起。她在浪尖波谷翻卷……
(海的合唱。
(少女独唱。
祝融败逃。
共工穷追不舍。
相柳助纣为虐。
危急之时,祝融偷来天帝的“息壤·定海神珠”。
神中之妖相柳,恶意以言语相激。
祝融不顾有悖于天条,奋力将神珠掷向大海……
(海的合唱。
蚌中之少女接过神珠,擎起,顿时风平浪静……海中,分开一条通透的水道。被卷于浪底的人们,跟随着高擎神珠的少女走出了深渊。
(共工独唱。
(相柳与共工之二重唱。
(祝融独唱。
(相柳独唱。
(祝融、少女、相柳、共工之四重唱。
(海的合唱。
天空飘下一片片天庭之桑树的绿叶……少女与众人踏叶为舟。众生得救了!
民众跪拜。
少女还珠天神。
(少女独唱。
(少女与祝融之二重唱。
(海的合唱。
只见一白衣秀士(祝融)踏虹而来,携神珠翩然入云……又有一人脸蛇身的怪物(共工),驾黑龙尾随而去。
(少女独唱。
(祝融与共工之二重唱。
(幕间)
(海的合唱:
啊……
白浪起时,
浪花拍天;
山骨折,
呼吸雷风。
啊……
黑云过后,
云芽拂渚;
海怀开,
吞吐星月。
啊……
(第二场)
昆仑山巅。
祝融在云雾缥缈处,操五弦古琴。
天帝与诸神降临。
神中之妖相柳向天帝报告,祝融偷用了天宫之“息壤·定海神珠”。
(祝融抚琴独唱。
(诸神合唱。
(相柳独唱。
天帝震怒。
天帝听取祝融的辩白。
天帝下旨:火神祝融虽违天条,但情有可原,贬至神州南海之黄木湾上结庐为庙,聊享人间烟火;恶神共工撞倒不周山,罪不可恕,投生到人间扶胥地,为一官府小吏;告密的妖神相柳,亦流放南海,变身一尾有毒的鸡泡鱼……
(诸神合唱。
(祝融独唱。
(天帝独唱。
(诸神合唱。
第二幕
农历二月十四、十五。
人间花朝节。
“海不扬波”的石牌坊。
数百年来,中国历代皇帝的屡屡赐封,当年结庐为庙的小屋,如今已成了巍峨壮观的神祠。南海神庙的庙前,四乡八里,男女老少,熙熙攘攘来赶庙会。红粉村姑、青楼女子结伴拜神、祈祷、卖花、买花……
踏青。
游春。
(民众的合唱。
(各式小贩的表演唱。
有一树早开的木棉,将火炬高擎如云。
(木棉花神独唱。
有四季花婆及百花仙子巡演
——兰。
——莲。
——菊。
——梅。
——歌舞:倚兰操。
——歌舞:爱莲说。
——歌舞:菊颂。
——歌舞:香雪谣。
(牡丹仙子独唱。
——歌舞:国色天香·牡丹颂。
一来自顺德的养蚕女,与同伴踏游其间。
民俗,有蛋家女子背泊船之男子上岸
——任其摸弄、耍完,恣意调情于悠然春光之中。
(村姑踏春之女声小合唱。
(养蚕女独唱。
(蛋家女背男子表演唱。
黑衣小吏(共工)在一肥妹的背上,放荡不羁……
他有意撞向养蚕女,养蚕女避之不及。
有多事者趁机调笑。
(共工独唱。
(共工与肥妹调情表演唱。
(养蚕女与共工对唱。
(众无赖之男声小合唱。
是日春光明媚,祝融心情大好。他走下庙之神坛(不料,恰被扮作一丑陋渔婆之相柳——鸡泡鱼所窥见)。
祝融摇身一变,只见一位神采翩翩之白衣秀士,在踏春赏花的人群中漫步。
祝融听到养蚕女之呼叫,赶紧趋向前去,扶起养蚕女。
养蚕女觉得白衣秀士似曾相识。
白衣秀士与黑衣小吏两相对峙。
黑衣小吏叫来官丁。
白衣秀士凛然不可敌。
(祝融独唱。
(祝融与养蚕女二重唱。
(祝融与共工对唱。
(官丁与民众之合唱。
一丑陋之渔婆鸡泡鱼(相柳)向黑衣小吏(共工)告密:亲眼所见,此白衣秀士就是走下神坛的南海之神。
渔婆又谓之,南海之神乃龙之身。龙者,大蛇也。脑后七寸即为死穴——龙之吻。
(相柳独唱。
(相柳与共工二重唱。
黑衣小吏及众官丁即刻化为一群野蜂,向白衣秀士扑去。
养蚕女用身体迎挡着蜂群。
一黑翅巨蜂(共工)的毒刺,扎在南海之神的死穴——龙之吻上。
(野蜂合唱。
(养蚕女独唱。
(祝融与养蚕女二重唱。
(共工独唱。
白衣秀士(祝融)定身,再不能返回神坛,僵立于南海神庙前。
(祝融独唱。
黑衣小吏宣布白衣秀士为妖孽,将其绑在那一棵木棉树上,周围堆满了木柴——定于子夜之时,焚之。
(民众的合唱。
(共工独唱。
养蚕女哭倒在地。
她依稀觉得,这个白衣秀士就是无数次出现在自己梦中、在南海的惊涛里救出众生和自己的那一个天神。
(养蚕女独唱。
(祝融与养蚕女二重唱。
(民众的合唱。
第三幕
当晚。
南海神庙前。
满月。
海涛如歌。
白衣秀士(祝融)被绑在木棉树上,遥想结庐为庙以来,在南海为苍生谋福的往事,不禁心潮起伏。
(海的合唱。
(祝融独唱。
养蚕女装狗叫,骗开了庙前的看守。
她来到木棉树下,站在白衣秀士面前,向他倾诉民众数百年来的感恩之情。她表示甘愿舍命也要救出南海之神……
但却不知该从何处着力。
祝融深深地为养蚕女的真情所打动。
一个神与一个人在月光下的南海神庙前相识、相知、相恋……
(海的合唱。
(养蚕女独唱。
(祝融与养蚕女二重唱。
黑衣小吏(共工)带着鸡泡鱼(相柳)来了。
养蚕女匆匆躲在波罗树后。
共工洋洋得意,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祝融面前。
两个不共戴天的敌人——祝融与共工述谈着前世今生。
共工与祝融说着爱恨情仇。
祝融无怨。
共工无悔。
祝融规劝恶神——弃恶从善,
共工嘲笑火神——玩火自焚。
(海的合唱。
(共工独唱。
(祝融独唱。
(共工与祝融二重唱。
说着,说着,鸡泡鱼(相柳)忍不住告诉祝融:你知道吗?你的死穴就在脑后七寸——龙之吻,一根致命的毒刺,现在就扎在那里……只有你的妻子(祝融啊,你有妻子吗?)用她的嘴吸吮,一个时辰后方能把毒刺衔出。可是现在已近亥时,到了子时,你就灰飞烟灭了。
共工带着相柳哈哈大笑而去。
(相柳独唱。
(海的合唱。
养蚕女听到了这一切,她扑到祝融身上:让我做你的妻子吧!我一定要救你——再上神坛!
碧波南海不能没有你!
万物苍生不能没有你!
养蚕女以身相许。
祝融向天、海发誓,要永远爱这个女人!
祝融与养蚕女——以明月为证、以神庙为鉴——结为神、人夫妻。
祝融与养蚕女(明顺夫人)相吻。
(海的合唱。
(养蚕女独唱。
(祝融独唱。
(养蚕女与祝融二重唱。
一个时辰以后。
到了子时。
黑云遮住了满月。
一队官丁举着火把,来到木棉树前。
黑衣小吏(共工)问白衣秀士(祝融):还有什么话要说?
祝融面朝南海——感言,为民众——祈福。
(共工独唱。
(祝融独唱。
(海的合唱。
暴风雨将至。一道电光闪过……
共工拾起火把,向木棉树下的火堆掷去——烈焰熊熊燃起。
在火光之中,明顺夫人从祝融身后站起,她的口中衔着一根刚拔出来的醒目毒刺。
南海之神得救了。
祝融(白衣秀士)顷刻化作了一条金黄色的龙,如涅槃而后再生,腾空而起!将共工(黑衣小吏)与相柳(鸡泡鱼)等魑魅魍魉一扫而尽……
(明顺夫人独唱。
(海的合唱。
电闪。
雷鸣。
风雨大作。
金龙呼啸,逶迤渐远……
第四幕
(第一场)
又一年。
农历二月十三日——波罗诞。
(《南海神庙》——全剧之主题歌。
南海之神的诞辰。
——南海神庙前的一次隆重的祭海盛典。
——南海神庙前的一次最负盛名的庙会。
——南海神庙前的一次少男少女的节日:“第一游波罗,第二揾老婆”。
(民众的合唱。
疏星。
明月。
值正诞之前夜。
远近环集如市,楼船花艇,大舟小舸,连泊十余里;其船尾必竖进香红灯笼。入夜明烛万盏与江波辉映,管弦呕哑,嘈杂竟十余夕,连声爆竹,灯火通明……
——梨园戏。
——鸡公舞。
——舞麒麟。
——万花舆。
——人龙。
——醒狮。
——扮作达奚司空之波罗国舞。出石牌门,一路喊道:“波罗蜜,波罗蜜……”
(民众的合唱。
——表演:粤剧《伏波将军》。
——表演:波罗鸡公舞。
——表演:麒麟吉祥舞。
——表演:儿童万花舆。
——表演:舞人龙。
——表演:南狮跳桩。
——表演:面具波罗国武士面具舞。
(民众的合唱。
历尽沧桑的白衣秀士(南海之神)携养蚕女(明顺夫人)置身于欢乐的人群之中,几多欣慰(拜金花娘娘的童男童女),几多感慨(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几多难忘(赐字题匾留墨的历代君王文人名士)。
(南海之神与明顺夫人二重唱。
(明顺夫人与童声领、合唱。
(南海之神与达奚司空二重唱。
(南海之神、明顺夫人与历代文人名士——庚阐(晋)、贾岛(唐)、李纲(宋)、汤显祖(明)、丘逢甲(清)等——合唱。
(民众的合唱。
(第二场)
正诞。
朝日出海。
南海神庙前场,一派庄严肃穆。
(人与海的合唱。
巨大的铜鼓擂响
——声震八方!
(铜鼓鼓乐与舞蹈。
——神庙祭海仪式。
旗幡摇摇。
鼓乐声声。
列队。
跪拜。
祭师朗读——祭海辞。
(祭师吟唱。
是日午时。
五子——南海之神与明顺夫人的五个儿子:大安、元安、始安、长安、祖安——朝王。
共祝:万里波澄,天下平安!
(五位王子的小合唱。
——五子朝王盛典。
(南海之神、明顺夫人与五子的重唱。
(民众的合唱。
(木棉花神与四季花婆的五重唱。
(百花的合唱。
(人的合唱。
(海的合唱。
天帝与诸神立于云端……
(诸神的合唱。
(天帝独唱。
万民祈望:海不扬波——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南海之神与明顺夫人的二重唱。
(全体的合唱。
(全剧在辉煌的合唱声中落幕。
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
龙 狮 汇
文学创意与构想
文学创意 瞿琮
有美为鳞族,潜蟠得所从。
标奇初韫宝,表智即称龙。
大壑长千里,深泉固九重。
奋髯云乍起,矫首浪还冲。
荀氏传高誉,庄生冀绝踪。
仍知流泪在,何幸此相逢。
——【唐】无名氏·《骊龙》
石激悬流雪满湾,五龙潜处野云闲。
暂收雷电九峰下,且饮溪潭一水间。
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晓日浸东山。
回瞻四面如看画,须信游人不欲还。
——【唐】韦应物·《龙潭》
闪转腾挪气势狂,偶学人立抖毛长。
口中莫看无真齿,混入狮群也做王。
——【清】陌上桑下人·《观舞狮》
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子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跳前致辞。
——【唐】白居易·《西凉伎》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认可的世界遗产的新家族。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广泛,涉及人类全部历史和全部形态的文化样式,包括:口头文化(语言、口头文字、口技、口头艺术、声乐),体形文化(发式、服饰、文身、舞蹈、哑剧、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口头语言为主的综合艺术(话剧、说唱、歌剧),口头与形体并重的综合艺术(民间歌舞、小戏、傩戏、木偶戏等),当下的造型艺术(民间的传统建筑艺术与建筑物、民间艺人传人的民间美术、艺术家的造型艺术等)。
自2001年以来,被确认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批项目,包括:能剧——日本(2001年)、昆曲——中国(2001年)、阿卡俾格米人的口头传统——中非共和国(2003年)、土著亡灵节——墨西哥(2003年)、歌舞伎——日本(2005年)、皇家芭蕾——柬埔寨(2003年)、法国鼓乐——古巴(2003年)、古琴艺术——中国(2003年)、木偶净琉璃文乐——日本(2003年)、西西里木偶戏——意大利(2001年)、皮影偶戏——印度尼西亚(2003年)、格鲁吉亚复调唱法——格鲁吉亚(2001年)、短剑——印度尼西亚(2005年)、马头琴传统音乐——蒙古国(2003年)、吠陀传统颂歌——印度(2003年)、拉卡拉卡——汤加说唱舞蹈——汤加(2003年)、库提亚塔姆梵剧——印度(2001年)、梅菲勒维旋转祈祷仪式——土耳其(2005年)、穆尔镇的马隆人传统——牙买加(2003年)、巴兰基亚狂欢节——哥伦比亚(2003年)、龙舞与狮舞——中国(2003年)、呼麦——中国蒙古族(2009年)……
——《关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舞
(世遗编号107 Ⅲ-4)
铜梁龙舞——重庆
湛江人龙舞——广东
汕尾滚地金龙——广东
浦江板凳龙——浙江
长兴百叶龙——安徽
奉化布龙——浙江
泸州雨坛彩龙——四川
狮舞
(世遗编号108 Ⅲ-5)
徐水舞狮——河北
天塔狮舞——山西襄汾
黄沙狮子——浙江临海
广东醒狮——广东佛山、遂溪、广州
我们来看两个信息:其一,在华夏历史上,以龙为图腾的部族,叫百越族;其二,据民俗专家考证,中国龙舞110种,其中36种出自广东。这令人产生无尽的想象。岭南古称百越,意指越族部落之多。在这群龙聚首的百越王国里,每个分支族裔都有属于自己的龙图腾,都有自己的龙舞。岭南先民创造的文化,比我们所知道的要丰富得多。
——《关于广东龙舞》
从某种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方法、技艺、巧思,是巧夺天工。它存在于一代代的口口相传、手手相递之中。中国广东之龙兽舞,一代代人以动作相传,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篇章——舞龙、舞狮以及舞鹰、舞麒麟、舞貔貅、舞蜈蚣……岭南先民一代代动作相传,创造了独特的古文化。
——《我知之广东龙兽舞》
笔者札记之一——
龙 舞
龙舞简介
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因舞蹈者持传说中的龙形道具而得名。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图腾,被视为民族的象征。传说中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
龙舞,有的地方称为“舞龙”,也有的称为“龙灯舞”。龙舞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如广东、浙江、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及山西等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演出的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初一拜年、十五闹“红火”(闹“元宵”)的时候,也有一些地方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时表演,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民间艺术,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大多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龙舞中的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构成,龙身较长,是龙的主体。在制作这种表演的龙时,用竹篾或者铁丝为架子,外面抹上纸或布,龙身的节与节之间,用布缝成筒状连接,然后彩绘其形。龙身、龙头、龙尾制成后,在龙身的每节中部插置蜡梗,下部安置木柄,供表演的人用手抓握。
龙舞在开始表演时,由许多人每人各举一节木柄,左右挥舞,使龙体在空中悠悠蠕动。夜晚舞龙时,要点燃龙体内的蜡烛,辅以彩灯、莲花灯等各式花灯,同时施放烟火、爆竹,造成一定的声势,吸引观众,使龙舞呈现出不同凡响的风采来。
相关记载
据汉代学者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当时已经有了形式比较完整的龙舞:在祈雨的祭祀活动中,春季舞青龙,夏季舞赤龙或黄龙,秋季舞白龙,冬季舞墨龙;每次舞5~9条龙,龙可长达数丈。经过2000多年的创造发展,中国民间龙舞已具相当高的技巧(包括扎制艺术),表演形式也丰富多彩。
制作及表演形式
龙舞的造型制作与表演形式多种多样。
龙,本是华夏的图腾,是农耕民族所崇拜的神物。人们认为龙会行云布雨。春节舞龙,寓意风调雨顺;干旱时舞龙,可以求雨;舞龙到各家,可以消灾驱邪……此习俗一直延续下来。龙舞的道具制作,有龙灯、草龙、布龙、火龙以及段龙之分,其表演技法也随之而异。
流传较为广泛的有:
(1)龙灯。又称金龙。用竹篾和绸布扎成龙头、龙身(3~10节)和龙尾,彩绘龙鳞,每节龙身中都装有烛灯。起舞时,一人手持彩灯(象征宝珠)在前领舞,其他多人持龙头、龙身和龙尾下的木柄随舞,表演“二龙戏珠”、“金龙蟠玉柱”等。龙灯多在节庆之夜舞弄,以锣鼓、唢呐伴奏,同时施放烟花爆竹,蔚为壮观,热闹喜庆。
(2)草龙。亦称“香火龙”,用稻草、青藤扎成龙形,上面插满点燃的线香,夏夜舞耍时,流星闪烁,引来飞虫追逐,舞毕将草龙急插于水塘内把小虫淹死,娱乐之余还能除虫,因此舞草龙又有防虫灾的含义。南方农民在夏历五六月间,用柳条、青藤、稻草等扎成龙形。龙身上插满香火,傍晚以后在田间场院舞弄,看起来星火点点、香烟缭绕。过去多在闹虫灾或干旱时的祭祀活动中舞弄,有驱虫、祈雨之意。
(3)布龙。龙头与分段的龙身,都用布连接,上面绘制成龙形,表演人数根据龙形之长短而定。舞龙在一名持“宝珠”者的引导下进行,龙随宝珠忽跃忽伏、时缓时急,如凌空飞腾、潜海穿浪,气象万千。
(4)火龙。是在每节道具内燃烛,于夜间表演,同时燃放爆竹助兴,焰火中,火龙穿梭,火花四射,异常精彩。
此外还有一些龙身不相连接的龙舞,如流行于浙江一带的百叶龙,是由几十盏甚至上百盏荷花灯、荷叶灯、蝴蝶灯穿插串连而成,大荷花灯作龙头,蝴蝶灯当龙尾,来回穿梭游走。而江苏流行一种段龙,龙头、龙身和龙尾都由红绸扎成,轻盈优美,多由妇女舞弄,鱼贯走出许多队形,犹如一条彩虹在空中蜿蜒。龙舞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流行最广的民间舞蹈,世界上华人聚居区也以龙舞来表现社区传统文化。
笔者札记之二——
狮 舞
狮舞简介
狮舞在我国历史悠久,从北方到南方,从城市到乡村,逢年过节及庆典盛世都可以见到欢快的舞狮活动,它把老百姓的欢喜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根据狮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历史溯源
狮舞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那么它始自何时?《汉书·礼乐志》中就有“象人”的记载,何谓“象人”?三国时魏人孟康的注释说:象人乃如今(指魏国)扮演鱼、虾、狮子之伎人。可见,我国在2000多年前就有狮舞了。在唐朝,薛用弱撰写的《集异记·王维》曾详细地记述了一个与狮舞有关的故事:以诗画驰名于公卿之间、任太乐丞的王维,因手下伶人擅自舞《黄狮子》(《黄狮子》舞如皇帝不在场观看,是不能表演的),被免职贬作济州(今山东济宁)司库参军。在唐《太平乐》中记载有《五方狮子舞》。该舞表演时,由伎人扮演五头五种颜色不同的狮子,每头狮子由两名狮子郎牵着,狮子郎手里拿着红拂子逗引狮子,狮子做俯、仰、腾、跃各种动作,同时还有140人高唱《太平乐》伴舞。由此不难看出,当时的演出场面是十分壮观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诗中,对狮舞作了详尽的描述:“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从上述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狮舞在唐代从形式到技巧都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发展变迁
随着时间的迁移,狮舞的发展变得更丰富。在宋代的百戏中,有孩儿扮狮戏球舞,还有狮豹合舞。清代的狮舞更别具特色,加北京“走会”图中的狮舞,表现出一对大狮子,各带一只小狮子,旁边有两个狮子郎在逗引狮子。大狮子的形象显得威猛,很有情趣。在我国民间,上元节舞狮子是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盛事,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我国的许多城镇和乡村都要表演舞狮子。现在我国流行的狮舞,有文狮、武狮之分。文狮动作细腻诙谐,主要表现狮子的活泼及嬉戏神态,如抢球、戏球、舔毛、搔痒、打滚、洗耳、打瞌睡等,富有情趣性;武狮则重技巧和武功的运用,如腾、闪、跃、扑、登高、走梅花桩等高难动作,表现狮子的威武性格。
各地狮舞
在长期的流传中,通过民间艺人不断的创造,形成了不同地区的狮舞有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如北京高碑店的《狮舞》,以狮头重量见长,狮头重达90余斤;河北徐水县的狮舞动作矫健,能跃上五张方桌,在桌面上表演;安徽的《手狮子》小巧玲珑;山东的《大狮子》在硝烟弥漫中,腾空蹿跳,既惊险又显勇猛;四川的《高台狮子》和《地盘狮子》以演绎破阵法为特色。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舞狮子的习俗,青海省藏族的《雪狮》就很有特点。广东醒狮舞以其独特的造型、雄壮的鼓乐、南派武功等特色,在国内外都获得很高的声誉,影响甚远。
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狮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