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br />(弦操·钟鼓·箫管)
春江花月夜
(弦操·钟鼓·箫管)
(一间可容300~500位听众的室内音乐堂。
(呈梯形的座位。
(设备一流的可控音响设备。独立八声道。
(电脑程序化的舞台美术及灯光设计。
(环形的LED天幕、光电投影及大型原创中国画之画幕。
(厚重的帷幕起。
(纱幕上缀有行书、草书“春江花月夜”。
(灯光如诗如画。
(歌声起: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
(幕启。
(LED天幕上出现:
公元1925年·郑觐文(编曲)·《春江花月夜》
(画幕升起。
(灯光大亮。
(由国内名家绘制的大型画幕——《春江花月夜》。
序 民族器乐合奏·郑觐文(编曲)·《春江花月夜》
由弦操及钟鼓、箫管演奏。
有吟唱。
有合唱和之。
有翩翩起舞者众。
尾段唱词:
……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约在1925年,经江阴籍民乐大师郑觐文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
(LED天幕上出现:
公元前515年·孔子·《幽兰操》
(画幕升起。
(灯光大亮。
(由国内名家绘制的人物画幕——《孔子作幽兰操图》。
一 古琴与吟唱·赵季平(作曲)·《幽兰操》
沐浴更衣。
焚香膜拜。
暝神操琴。
再现孔子作幽兰操图之场景。
有伴舞。
古风。
由一古装仕女演奏并吟唱:
孔子·《幽兰操》
习习谷风,
以阴以雨;
之子于归,
远送于野。
何彼苍天,
不得其所。
逍遥九州,
无所定处。
时人谙蔽,
不知贤者;
年纪逝迈,
一身将老。
伤不逢时,
倚兰作操。
《幽兰操》赏析
《幽兰操》又名《猗兰操》,最早相传是孔子所作。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返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
乃止车援琴鼓之云: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何彼苍天,不得其所!
逍遥九州,无所定处;
时人谙蔽,不知贤者;
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伤不逢时,倚兰作操。
唐代著名诗人韩愈曾作同名作品,以唱和孔子。而影片《孔子》主题曲的歌词正是改编自韩愈这首名垂青史的诗作。
(唐)韩愈·《猗兰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电影《孔子》主题曲·《幽兰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LED天幕上出现:
公元1927年·刘天华(作曲)·《良宵》
(舞台上呈现大型民族交响乐团。
二 二胡与交响乐团·刘天华(作曲)·《良宵》
演奏员着中式盛装出演。
恬静。祥和。
暖色的光。
其乐融融的感觉……
《良宵》赏析
二胡曲《良宵》作于1927年,原名《除夜小唱》。当时,“国乐改进社”刚成立。
1927年除夕,刘天华的几个学生到江阴他的家里过年。那一晚刘天华心情特别好,再加上受到除夕欢乐气氛的感染,于是即兴拉弦作曲,一气呵成,写下了《除夜小唱》。全曲音乐形象单一、娴静,表现了曲作者怡然自得、轻松愉快的心情。这也是刘天华作品中写作时间最短的一首二胡曲。
此曲在1993年获评“世界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
(LED天幕上出现:
公元前100年·古曲·《苏武牧羊》
(画幕升起。
(灯光大亮。
(由国内名家绘制的人物画幕——《苏武牧羊图》。
三 埙与二胡·彭修文(编曲)·《苏武牧羊》
埙由一老者吹奏。宛如牧羊图之苏武。
独舞。
二胡由四位妙龄少女操演。
苍凉而又亲和。有操琴者吟唱。
《苏武牧羊》赏析
《苏武牧羊》的故事古今家喻户晓。《汉书·苏武传》载: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属国。有歌唱曰: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
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
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
终叫匈奴心惊胆战,
共服汉德威。
苏武决不背叛汉室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后人根据这一感人的历史故事,以汉族民歌《苏武牧羊》和琴歌《苏武思君》为音乐素材写成此曲。
(LED天幕上出现:
公元1932年·周少梅(传谱)·《十面埋伏》
(画幕升起。
(灯光大亮。
(由国内名家绘制的大型画幕——《霸王别姬图》。
四 鼓击与琵琶·周少梅(传谱)·《十面埋伏》
定点光照——台的两侧有鼓。
男女武士各一人,凛然擂之。
鼓声起伏跌宕。
时而肃杀。时而悠远。时而洋洋得意。
定点光灭。
暗转。
台上有帐。帐中有灯。灯下有操琴者。
朦胧的纱幕后,有舞者。
《十面埋伏》赏析
古曲《十面埋伏》由江阴籍音乐家周少梅,于1932年整理传谱。
乐曲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展开最后的大决战,刘邦起用韩信为大将,以30万汉军的绝对优势把十万楚军紧紧包围在垓下楚营内。夜间,刘邦的谋士张良令会楚地方言的汉兵用箫吹楚曲,唱楚歌,以此动摇楚军军心。项羽听到楚歌声以为西楚已失,被困的楚军则思乡心切,斗志瓦解,纷纷逃散,项羽身边仅剩下千余人,于是决定黎明突围,返回江东,项羽爱妾虞姬自知难以一同突围,遂自刎于军中。其间有一段琵琶长轮模拟箫声,隐约透出四面楚歌,喻示项羽最后兵败自刎,刘邦得胜回朝,音乐结束。
(纱幕后,呈现武士群舞及双人舞蹈画面——剑舞:霸王别姬——先后自刎……
(切光。
(呐喊声、兵器撞击声,不绝于耳……
(LED天幕上出现:
约公元前五世纪·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
(画幕升起。
(灯光大亮。
(人物画幕:名家所绘的国画《知音图——俞伯牙与钟子期》。
五 古琴演奏·古曲·《高山流水》
操琴者春秋战国士大夫之装扮。
有一樵夫立于一端。
宛如:知音图——俞伯牙与钟子期。
琴声悠远。友情绵延。岁月不再。
江涛声声拍岸。如闻踏歌之声……
《高山流水》故事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五世纪),晋大夫俞伯牙使楚,舟至汉阳江口避风浪。风停浪平,晚云月景迷人。伯牙琴兴致志,一曲沉醉陶然。琴酣际,弦丝嘈嘈切切;伯牙惊指,拨一弦断!
伯牙猜度:边岸有楚人窃听。即喝何来?
楚人朗答:先生勿疑,樵夫避雨,归家已成晚径。路聆你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驻足而听。
伯牙思忖:乡野樵夫,如何听懂我的音韵?便问:既懂琴声,就请你分辨弹的是一首什么曲谱。
樵夫笑言:先生方才弹的是孔子赞弟子颜回的曲谱。可惜,到第四句时,弦断琴哑。
伯牙大喜,邀其一叙。樵夫观伯牙瑶琴道:此琴名瑶,乃伏羲氏采佳木梧桐造。琴历典出,伯牙佩服。既兴二曲,再请辨意。逢琴声雄壮高亢,樵夫赞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同高山雄伟。当琴声流畅委婉,樵夫感言: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江河!似流水连绵。伯牙惊喜。琴韵心意被樵夫诠释。野郊之汀,竟遇久觅不寻知音。夫者姓钟名子期,两人结拜金兰。此一拜便成千古流传的知音兄弟。还约定翌年故地,中秋相会。
翌年中秋,伯牙如约赴汉阳江口。久待不见子期至。便抚琴唤知音,乃不逢。伯牙询翁问子期由,老翁悲凄:子期染病辞世,终前遗求,垒墓于汉阳江口,期待翌秋十五相会,再同伯牙月下说琴。
俞伯牙悲痛不已。端坐于子期坟前,凄楚狂弹旧曲之高山流水。奏罢,便挑断琴弦,将心爱瑶琴摔碎!一声叹息:知音不在,琴韵谁解?伯牙从此不再抚琴。
(LED天幕上出现:
公元1962年·黄海怀(作曲)·《江河水》
(画幕升起。
(灯光大亮。
(由国内名家绘制的大型画幕——《孟姜女哭长城图》。
(舞台上呈现大型民族交响乐团。
六 二胡与管子·桑雨(编曲)·《江河水》
管子为引子及缭绕之余音。
二胡操演主要乐句。
悲怆而不失缠绵。
透心的痛楚……
《江河水》赏析
《江河水》是著名二胡演奏家黄海怀的代表作,创作于1962年(一说改编于管子独奏曲)。这是一首令人心碎,也让人心醉的乐曲。它从一个侧面演绎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新婚刚过,丈夫就被抓去做劳役,一去几年不归。可怜的孟姜女决定千里寻夫,可在路上遇到回来的人,得知丈夫早已死去,她悲痛欲绝,来到数里外与丈夫分别时的河边失声痛哭……似乎那滔滔的江河水就是她倾泄不止的泪水。这也是乐曲《江河水》震撼人心之处。《江河水》完全是宣泄性的。宣泄了、倾诉了,过后更觉凄凉无助。乐曲的结尾,不是女主人公哭过之后精神得到片刻的解脱,是哭累了,是泪水哭干了。乐曲结束了,故事却无法完结。
(LED天幕上出现:
公元1063年·周敦颐·《爱莲说》
(画幕升起。
(灯光大亮。
(由国内名家绘制的人物画幕——《周敦颐作爱莲说图》。
七 筝与吟唱·赵季平(作曲)·《莲颂》
斜阳。
楼台。
芙蓉花开。
满池清涟……
舞者众。
琴声悠然。
如轻风一般,拂面而来。
有女抚琴吟唱《莲颂》:
瞿琮·《莲颂》
莲兮,莲兮,
中华古莲兮——
明艳其花,
甘甜其实;
莲兮,莲兮,
中华古莲兮——
人之楷模,
花之君子。
莲兮,莲兮,
莲兮,莲兮,
出淤泥而不染兮,
濯清涟而不妖兮。
莲兮,莲兮,
莲兮,莲兮,
莲兮,莲兮,
中华古莲兮——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莲兮,莲兮,
中华古莲兮——
香远益清,
亭亭静植。
莲兮,莲兮,
中华古莲兮——
明艳其花,
甘甜其实;
莲兮,莲兮,
中华古莲兮——
人之楷模,
花之君子。
(宋)周敦颐·《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LED天幕上出现:
公元1893—1950年·瞎子阿炳(作曲)·《二泉映月》
(舞台上呈现大型民族交响乐团。
八 二胡与交响乐团·阿炳(作曲)·《二泉映月》
操琴者以华彦钧当年之扮相出演。
乐曲在竹影之间……
如听月光之声。
如见惠山泉之皎洁。
如梦。如幻。
《二泉映月》赏析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阿炳——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世人倾诉他坎坷的一生。
(切光。
(幕间表演。
九 唢呐与川剧变脸·《白蛇传》
唢呐在台前演奏。
变脸艺术家穿行于台下。
场面活跃。
“川剧唢呐曲牌”赏析
川剧唢呐曲牌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川剧的各种声腔、打击乐、念白、表演、舞蹈动作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以至形成了川剧吹打乐器的独特风格。
在川剧中,使用川剧唢呐曲牌的吹奏,不但使川剧音乐色调更显丰富多彩,而且也增强了戏剧性,丰富了表现力。对于刻画人物、烘托气氛、描绘情景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川剧变脸”赏析
在中国的戏剧艺术中,川剧的变脸堪称一绝。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白蛇传》中的变脸,乃经典之作。
变脸是一种“瞬间艺术”,演员根据剧情的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在一抬手一拂袖一甩头之间,变换出不同的面目来。而不同的脸谱则代表不同的神态、情态和心态,用以表现剧中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突然变化,如惊恐、绝望、愤怒、阴险等,达到“相随心变”的艺术效果。
一句话:变脸是戏剧化的艺术性和技巧性高度结合的产物。
(LED天幕上出现:
公元2010年·徐沛东(作曲)·《牡丹赋》
(画幕升起。
(灯光大亮。
(由国内名家绘制的人物画幕——《汤显祖作牡丹亭图》。
十 京胡与昆调吟唱·《牡丹赋》
一老者焚香操琴。
有数女鼓击、弦操伴和之。
纱幕升起。
高台。
花幕。
长裙拖曳。
柳梦梅与杜丽娘盛装吟唱:
瞿琮·《牡丹赋·国色天香》
啊,国色天香!
啊,国色天香!
牡丹自古真国色,
花开时节播天香。
汇聚四方之靓丽,
集合百花之芬芳。
(一)
东海日出血之红,
西域霞落金之黄;
莽莽翠绿之南岭,
漫漫银白之北疆。
碧云天蓝得潇洒,
黑土地墨得奔放。
啊……
牡丹一十二色相,
尽显中国之辉煌。
(二)
春日幽兰之高雅,
夏时醒莲之端庄;
菊的谦和之秋风,
梅的傲雪之冬阳;
更兼玫瑰之雍容,
又得茉莉之寻常。
啊……
牡丹二十四重香,
最是神州花中王。
汇聚四方之靓丽,
集合百花之芳芬。
国色苑里真国色,
天香丛中最天香!
啊,国色天香!
啊,国色天香!
(明)汤显祖·《牡丹亭》故事梗概
南宋初年,唐代诗人杜甫后裔、江西南安府杜太守“二八”之女杜丽娘,情窦初开,游春时,偶遇风流倜傥青年男子、唐代文人柳宗元后裔柳梦梅,一见倾心。后在自家后花园牡丹亭里打眠时,再次与其相见,两情相悦,身心相许。可梦醒后落寞不已,陷入相思,一病不起,致使家人一筹莫展。弥留之际,将自己美貌画下,以留人世,并期望有缘人能够得到。然其魂魄被索命无常带走途经街市时,却发现了柳梦梅。赶考中的柳梦梅在画摊前无意中看到丽娘的画像后,怦然心动,遂将其买下。丽娘见此,急寻而去,她的魂魄与柳郎幽会,彼此互诉衷肠,山盟海誓。可这毕竟是人鬼相恋,当丽娘的魂魄被小鬼无常无情带走时,柳郎难舍别离,急追而去。在冥府,丽娘饱受磨难,却不改初衷,她面对判官,深情诉说与柳郎的恩爱之情,为自己争取爱和生存的权利。她的遭遇和执著令神鬼动容,判官最终裁决,打开地狱之门,送其走上了还阳之路。人间,柳郎历经艰辛,终于在杜府找到了丽娘,用爱将其唤醒。杜丽娘和柳梦梅这一对有情人,穿越生死之后,终成眷属。
(LED天幕上出现:
公元四世纪中叶·桓伊(传承)·《梅花三弄》
(画幕升起。
(灯光大亮。
(由国内名家绘制的人物画幕——《桓伊将军横笛吹梅花三弄图》。
十一 编钟与横笛·古曲·《梅花三弄》
击打宛如曾侯乙之编钟。
着汉装之妙龄少女舞之。
由一大将军装束乐手操横笛。
天际一抹晨光。
冬梅盛开之时。
野渡。
一泊船之上。
终段,选取古曲填词。
操横笛之大将军吟唱:
佚名·《梅花三弄》
红尘自有痴情者,
莫笑痴情太痴狂。
若非一番寒澈骨,
哪得梅花扑鼻香。
问世间情为何物?
只教人生死相许;
看人间多少故事,
最消魂梅花三弄。
(白:)
梅花一弄断人肠,
梅花二弄费思量;
梅花三弄风波起,
云烟深处水茫茫。
“编钟”简介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木棒分别敲打铜钟。编钟是西周时代祭祀、宴享等的主要和声乐器,尤其适合于伴奏,富有中国古乐的独特风貌。
《梅花三弄》赏析
《梅花三弄》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作品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LED天幕上出现:
公元1958年·陈钢、何占豪(作曲)·《梁祝》
(画幕升起。
(灯光大亮。
(由国内名家绘制的人物画幕——《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图》。
(舞台上呈现大型民族交响乐团。
十二 高胡协奏曲·何占豪(编曲)·《梁祝》
由首席胡琴操琴。
繁花掩映,有双人伴舞……
尾段“化蝶”将情绪推向高潮。
有歌者吟唱:
瞿琮·《梁祝》
江南三月百花开,
十八相送两无猜;
同窗三载情如海,
生死一别在楼台。
英台本是窈窕女,
老父逼嫁马文才;
山伯难偿相思债,
杜鹃啼血空自哀。
不求同生求同死,
英台殉情墓门开;
梁祝化作双飞蝶,
相依相伴翩翩来。
百花常开春常在,
天荒地老永相爱;
恋歌一曲传千载,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赏析
这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东晋时期,在浙江上虞祝家庄,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她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书生梁山伯,两人一见如故,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两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喻事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做媒,可是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泡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山伯被朝廷诏为鄞县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在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创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作品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乐曲的最终部分,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题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为一对蝴蝶,在花丛中自由飞舞,永不分离。此后,何占豪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改编为高胡协奏曲。
(LED天幕上出现:
公元1976年·陈耀星(作曲)·《战马奔腾》
(画幕升起。
(灯光大亮。
(由国内名家绘制的人物画幕——《成吉思汗马上图》。
十三 马头琴与呼麦·陈军(编曲)·《战马奔腾》
草原。
帐房。
蓝天。
盛开的萨日娜花。
有奔马之舞蹈。
操琴者着蒙古族盛装。
间有呼麦表演。
“呼麦艺术”赏析
“呼麦”是图瓦文xoomei的中文音译,又名“浩林·潮尔”,原义指“喉咙”,即为“喉音”,一种藉由喉咙紧缩而唱出“双声”的泛音咏唱技法。“双声”(biphonic)指一个人在演唱时能同时发出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另外,呼麦又称“蒙古喉音”。呼麦作为一种歌咏方法,目前主要流传于中国内蒙古,以及南西伯利亚的图瓦、阿尔泰、卡开斯和蒙古等地区。西藏密宗格鲁派的噶陀、噶美两寺,也有使用低沉的喉音来唱诵经咒的传承。
2009年10月1日,中国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呼麦·《命运与砝码》(节选)
飞瀑轰鸣河水激昂
群狼啸聚起伏短长
吐纳混元空谷鸣响
万马奔腾长空浩荡
烈酒烈焰浇洒出烈烈刚强
马蹄铮铮大地震颤
雁阵翻飞唳声高亢
猎猎旌旗长驱突闯
唯有——
唯有草原上的王者
还独自在旷野 仰头
凝视长空深处的天狼
《战马奔腾》赏析
《战马奔腾》创作于1976年。当时,二胡演奏家陈耀星在内蒙采风,一气呵成创作出《战马奔腾》。作品给听众带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一股硝烟滚滚、狂风潇潇、将士挥戈、万马奔腾的气息扑面而来。
(LED天幕上依次出现:
中国民歌·江苏六合·《茉莉花》
中国民歌·四川·《康定情歌》
公元1900年·里姆斯基(俄)·《野蜂飞舞》
(当代时尚生活的画面——模特走台、霓虹灯飞旋、热辣街舞……
(指挥的特写。
十四 时尚弦操与吟唱·李复斌、桑雨(编曲)·《茉莉花·康定情歌·野蜂飞舞》
演奏员着青春时尚的服装出演。
胡琴演奏者直立造型,走潇洒舞步。
热烈。激情。狂欢。
炫动的光束。
其乐融融的感觉……
(女声独唱:
江苏六合民歌·《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
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
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
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男、女声二重唱:
四川民歌·《康定情歌》
跑马溜溜的山上
一朵溜溜的云哟
端端溜溜的照在
康定溜溜的城哟
月亮弯弯 康定溜溜的城哟
李家溜溜的大姐
人才溜溜的好哟
张家溜溜的大哥
看上溜溜的她哟
月亮弯弯 看上溜溜的她哟
一来溜溜的看上
人才溜溜的好哟
二来溜溜的看上
会当溜溜的家哟
月亮弯弯 会当溜溜的家哟
世间溜溜的女子
任我溜溜的爱哟
世间溜溜的男子
任我溜溜的求哟
月亮弯弯 任你溜溜的求哟
(二胡齐奏:
《野蜂飞舞》简介
这首常用于小提琴或其他器乐独奏的乐曲,原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所作歌剧《萨旦王的故事》第二幕第一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插曲。原曲谱上记有:“从海面的远方,飞来一群大黄蜂,围绕到天鹅的四周,盘旋飞舞。”这里选用的是小提琴独奏的版本。全曲由半音阶的下行乐句开始,经过旋律轻快而有力的中段后,又回到了第一主题。最后半音阶上升乐句,则描写大黄蜂的离去,直到消失在视线以外。
(幕启。
(LED天幕上出现:
公元1937年·刘天华(作曲)·《光明行》
(天幕或舞台上叠现:50个可视的窗口。每个窗口出现一位二胡演奏员。共50个二胡演奏窗口,谓之100弦。
(百弦齐操——《光明行》。
(LED叠印百年抗争的珍贵历史镜头。
十五 百弦操·刘天华(作曲)·《光明行》
由首席胡琴演奏。
激昂。奔放。一往无前。
《光明行》赏析
1931年,刘天华37岁。此时,他的作曲技巧更加成熟,驾驭二胡的功夫也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这使他具备了足够的条件,能实现多年来的一个愿望:用二胡来表现重大题材,改变二胡在人们心目中固有的纤细、柔弱形象,给她一个崭新的面貌。于是一首里程碑式的划时代名作《光明行》,就在一代宗师的指间诞生。明朗的色彩,刚强的气概,是这首乐曲总的基调。乐曲开始是四个小节的前奏,“达,达达!达,达达!达,达达!达,达达!”似军鼓在敲击,音量虽然不大,力度似乎不强,却具有无形的震撼力,它能使沉睡者惊醒,使悲观者奋起,让人们在黑暗中窥见晨曦,预示着光明即将来临。接着进入第一主题,人们仿佛看到,一支队伍过来了,步伐坚定,气势不凡,如滔滔黄河,直流而下,痛快淋漓;如巍巍长城,蜿蜒起伏,坚不可摧。
“进行曲”原本是西洋音乐中常见的格式,刘天华拿来为己所用,一举成功,不是偶然的,这是他多年来学习、积累、消化、磨炼的结果。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举世闻名,韦伯的《猎人合唱》脍炙人口,肖斯塔科维奇曾以《第八交响乐》鼓舞着无数前方将士的斗志,而刘天华同样以一首《光明行》激励着中国人民。他的成功已超越了音乐的意义,他向世人宣告,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将永不屈服,绝不接受外来的侵略。向往光明是中国人民永远的追求!
(LED天幕上出现:
广东音乐·何柳堂(1870-1934)(作曲)·《赛龙夺锦》
(天幕叠现:五月端午龙舟竞渡的热烈场面。
十六 民族器乐合奏·李复斌(编曲)·《赛龙夺锦》
由弦操及钟鼓、箫管组成的大型民族交响乐团演奏。
有呐喊助威之声。
有舞伴之。
有歌和之。
《赛龙夺锦》赏析
广东音乐《赛龙夺锦》又叫《龙舟竞渡》,由何柳堂(1870-1934)创作。《赛龙夺锦》原是一首丝竹乐曲,后来为了表现乐曲的气势,改编为吹打乐合奏形式,增加了唢呐和打击乐器,全曲以曲首的音调为基础,加以不断衍生和发展。乐曲通过描述端午节民间举行龙舟赛,勇夺锦标的欢腾热闹场面,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勇敢、豪放、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2009年,作曲家李复斌将乐曲改编为民族器乐合奏曲。
(LED天幕上出现:
公元2009年·赵季平、刘荣等(作曲)·《泰山》
(画幕升起。
(灯光大亮。
(由国内名家摄制的大型画幕——《泰山览胜》。
十七 民族器乐合奏·赵季平、刘荣等(作曲)·《泰山》
管弦及钟鼓和鸣。
泰山之巍峨。
日出之磅礴。
尽显昂扬之时代精神。
《泰山》赏析
作者用民族交响音画的形式,成功诠释了一个伟大的民族符号——《泰山》。它的立意宏大。“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的泰山,独尊五岳之首,千万年来护佑着中华民族“疆场以宁,干戈以息,风雨以顺,稼穑以登”,成为“国泰民安”、“江山一统”的“龙脉祖根”。首段“云海观日”是泰山第一奇观,蓬勃的日出象征着作品精神的生成。终段“天地交泰”,则把泰山的自然景观归于“天人合一”的哲思层面。作品在取得曲终奏雅的艺术效果时,融入了新的元素和时代主旋律。
(谢幕。再现序曲之《春江花月夜》:
……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剧终。
天下少林
中国功夫情景剧
文学创意 瞿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