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海洋政策与管理
2025年09月10日
第三章 明清时期的海洋政策与管理
明朝政府的海洋政策与管理,主要体现在海外交通贸易和渔盐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在海外交通贸易方面,与宋、元时期相异,在隆庆改制以前的200年左右时间,基本上都实行“海禁”和朝贡贸易政策,不许民间商人出海,导致私贩盛行。隆庆改制,开放海禁,但措施不善,走私商船为数更多。“海禁”是明代海外交通政策的主体特征,走私贸易的盛行是这种政策影响下明代海外交通的一大特征。清代是中国海外交通的衰落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海外交通的空间已越来越有限,海外贸易政策所表现出的“抑商”与“怀柔”的两面性,畸形的外贸港口布局以及广州通商体制本身,都充分体现了清朝政府对外闭关的本质倾向。
在明代前期,市舶司作为官方控制海外贸易的一种机构,在设置上虽是承继了前代的做法,但其职责同宋代市舶司有较大的差别。明代后期,随着私人海外贸易不可遏止的发展,明政府设置督饷馆,制定了各种饷税的征收办法,使明代海外贸易从前期实行的朝贡贸易制转向后期的征收饷税制。清代的海洋贸易管理主要体现在“广州制度”上。粤海关的关税制度和十三行的公行及保商制度,是广州制度的最重要的内容。
明清时代的渔政管理是此时整个海洋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海洋安全第一的中心原则,渔政制度与措施纷纷出台,这是中国海洋渔政朝着全面、系统及法制化管理方向发展的时代,尽管其管理的宗旨及手段有不尽科学和合理之处,但总的看来对我们今天的海洋渔政管理仍有不少可资借鉴之处。
关于明清时期盐政管理的内容,本卷第一章已有论及,兹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