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打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二、拍打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拍打疗法最早起源于何时,如今已无法考证。但它正如推拿疗法的起源一样,是人们在早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摸索出的一套方法,可能比药物的产生更早。远古时期,人们的劳动艰苦而原始,不可避免会产生伤痛,而人们发现抚摸或敲打疼痛部位,能减轻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断总结经验,就形成了一系列叩打的方法。《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其中的“砭石”,就是指的古石器时代,人们用一些经过磨制的锥形或楔形的小石器,叩击皮肤的一定部位,浅刺出血,以达到比一般拍打更好的效果。可见那时已有了拍打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群雄竞起,百家争鸣。我们在先贤们的著作中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好养生。而养生之法中,又主要是导引、按摩和自我拍打。这为后世按摩及拍打疗法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到了秦汉时期,诞生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内经》中有很多关于按摩及拍打疗法的记载,这也确立了按摩及拍打疗法在中医学体系中的地位。秦汉时期,还出现了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已佚)。由此可见,我国在秦汉以前,推拿及拍打疗法已被普遍应用。

隋唐时期,由于按摩疗法的被特别重视,拍打疗法也有了快速的发展。这一时期,不仅在太医院设有按摩专科,唐代还把按摩医生分成按摩博士、按摩师和按摩工的等级。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开始了有组织的按摩教学工作。隋代的《诸病源候论》每卷之末都附有导引按摩之法。隋唐时期,在人体体表施行手法时,涂上中药制成的膏,于是一种既可防止病人表皮破损,又可使药物和手法作用相得益彰的膏摩方法有了发展。这为拍打疗法时借助药物作为递质,和药棒拍打疗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对外的文化交流,也将按摩拍打之法传播至国外。

宋金元时期,按摩及拍打疗法的运用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到男女老幼,运用到内、外、妇科。这个时期更重视按摩及拍打手法的分析,和按摩治疗原理等理论方面的研究。《圣济总录》就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著作。如其中记载:“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之以手,摩之兼以药,曰按曰摩,适所用也……”。

明代,拍打疗法有了质的飞跃,它在推拿按摩手法的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穴位、经络理论为依据,结合武术、气功的排打、点穴等方式,发展形成一种独特的自然疗法体系。这一时期,小儿推拿发展很快,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而小儿推拿中的许多手法,都吸收了拍打疗法的方法,如捣法、打马过天河等。

清代,由于推拿疗法与骨伤科疗法的密切合作,使拍打疗法在治疗骨伤科疾病方面,有了全面的、较系统的总结。从《医宗金鉴》等一批著作中,我们不仅看到拍打疗法临床经验的日益积累,还看到了拍打疗法适应症和治疗法则等理论的很大提高。

民国时期,由于国民政府提出“国医在科学上无根据”,中医一律不许执业,使推拿及拍打疗法一度受到摧残。但这也使得这一疗法,在民间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如滚法推拿流派,内功推拿流派等。使得拍打疗法中,又添加了新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拍打疗法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理论和方法已非常完善,并建立了独特而完整的体系。随着拍打疗法的推广应用,其治病疗疾的良好效果,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深受人们的喜爱。它不仅在中医界被广泛运用,尤其在各种医疗保健场所被大家采用,更可喜的是,由于拍打疗法简便易行,它已经逐渐普及到家庭,在全民中广泛运用,人们热衷于学习它的理论和方法。总之,拍打疗法在医疗上、在保健养生上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