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打疗法的治病原理和治疗作用

三、拍打疗法的治病原理和治疗作用

拍打疗法之所以能治疗许多疾病,其治病的原理,离不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人体包含着广泛的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因七情六淫以及跌仆损伤等因素使阴阳的平衡遭到破坏时,就会导致《内经》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等病理变化,而产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等临床证候。这说明阴阳失调会引起人体生理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拍打疗法治病的关键就在于根据证候的属性来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拍打疗法的机理就是通过拍打,对体表的相关部位、经络和穴位施加一些有益的,包含某种补泻意义的刺激,使机体振奋,筋骨强健,内脏活跃,从而调整脏腑功能,改善内分泌,使人体某些激素水平得到调整,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达到阴阳平衡,从而收到很好的治病效果。

中医学还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比虚。”说明疾病的发生,是正气处于相对劣势,邪气处于相对优势而形成的。如果正气旺盛,邪气就不足以致病。假使正气虚弱,邪气就会乘虚侵入而致病。得病之后,机体仍然会不断地产生相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因素作斗争。若正能胜邪,则邪退而病向愈;若正不敌邪,则邪进而病恶化。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证疾病趋向良性转归的基本法则。拍打疗法治病,就在于能够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大凡长时间轻柔的缓慢的叩打,有扶正的作用;短时间的快速的较重的拍打,或桑枝棒击打致浅表淤血等,有祛邪作用,但在具体运用时必须结合腧穴的特殊性来考虑,例如:膏肓、气海、命门等穴,多在扶正时用;而十宣、人中、天枢等穴,多于祛邪时用。

拍打疗法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活气血,通经络。各种拍打手法,作用于体表,在外力的振动、传导和渗透下,使各组织和脏器的活力被激发,促进神经中枢的调节作用,使血液流量、淋巴液循环和器官组织之间的代谢过程加快,并有助于缓解和疏通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沉淀及血液和组织液循环所遇到的流通障碍,达到疗病的目的。《内经》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医宗金鉴》说:“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拍按之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其患可愈。”中医学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经络阻滞,气血虚弱,外邪入侵所致。因此通过辨证施治,对症拍打,给有关的部位、经络、穴位良好的刺激,可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从而攻克疾病,达到“诸脉皆通,通则疾除”的效果。

现代医学对拍打疗法的机理有如下认识:各种对人体有良好刺激作用的拍打手法,击打体表,通过皮肤的皮脂腺、汗腺、毛囊、丰富的血管和末梢神经产生物理反应,从而在作用部位引起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直接或间接由皮肤向深层组织渗透,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从而改善机体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