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城乡市场经济要素

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城乡市场经济要素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引进市场的改革,在深入发展中以其固有的逻辑,导致经济生活中市场经济要素的出现。尽管如此,这种市场机制起调节作用的经济运作方式,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广大群众大办商品经济的积极性,从而使农村经济、个体、私营、三资、乡镇等领域的经济活动表现出勃勃生机。

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城乡市场经济要素

我国引进市场的改革,在深入发展中以其固有的逻辑,导致经济生活中市场经济要素的出现。80年代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的改革[4],赋予农民家庭以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地位。集市贸易的发展,允许农民长途贩运[5],农副产品价格的逐步放开,这些及时而勇敢的措施,打破了我国农村多年实行的以指令性计划为特征的传统体制,从此农村经济运行不再采取由政府下达计划指标和由行政命令来推动的经济形式,而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由市场价格机制来引导农民家庭经济活动,实际上农村经济的一定范围已经开始转上市场经济的轨道。80年代农村沿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1978年由国家管的农产品达113种,此后逐渐放开,迄至1991年,除棉花烟草、蚕茧等仍属国家统管外,粮食计划收购只占农民销售量的1/3,少数省市已取消粮食定购;农民出售的农产品中计划定购部分已小于1/4,农村的市场经济得到增强。

作为改革成果的我国实际生活中的市场经济要素,是采取板块式而递次出现的。第一板块是农民家庭的农副产品生产与经营;第二板块是城市的个体工商业者和城市集体企业的市场性生产与经营,以及逐渐发展起来的私营企业和沿海地区的中外合资、独资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具有一种自我扩张的趋势。由于市场化业已起步,农产品和工业消费品以及工业生产资料越来越成为市场交换的对象;由于人民公社制度下附着于土地的劳动力开始流动,广大农民自觉投身于商品经济,开始离土离乡;也由于金融的开始搞活,生产者可以通过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信贷;在以上情况下,农村集体也被吸引入大办商品经济的潮流之中,出现了乡镇(村)集体办企业,首先是办工业的热潮。乡镇企业实行生产计划自己定,资金自己筹,原材料市场上找,产品从市场上销,“船小好掉头”,适应市场需要及时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它真正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在市场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可见,异军突起和迅速发展,占有工业总产值50%以上份额,成为我国工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镇企业,显然是采取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是我国经济生活中市场经济的第三板块。(www.daowen.com)

总之,我国80年代引进市场的改革,有一些经济领域突破了传统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产生了农民家庭市场性经营,城市个体、集体、私营、三资等企业的市场性经营,乡镇企业的市场性经营三大市场经济板块。当然,由于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还未从根本上加以改变,这些领域内的企业适应市场自主的经济活动,还要受到传统体制的种种限制和束缚,也由于真正市场性运行的种种要素,特别是市场体系和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形成,因而,这三大板块构成的市场经济,只能是一种改革初始阶段不完全的市场经济。尽管如此,这种市场机制起调节作用的经济运作方式,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广大群众大办商品经济的积极性,从而使农村经济、个体、私营、三资、乡镇等领域的经济活动表现出勃勃生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