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的未来平民教育:改变中国未来的关键

的未来平民教育:改变中国未来的关键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每个平民获得有效的教育,国情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这部纪录片历时一年,从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集中跟踪拍摄了一组家庭的孩子们一个学年的教育经历,将目光锁定在“中国第一状元县”安徽休宁,选取了休宁中学、海阳中学、木工学校、平民学校4所学校,试图展示中国教育在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激变背景中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一所平民学校,是为了改变农村、改变中国基础教育而诞生的。平民教育做不好,精英永远冒不出来。

的未来平民教育:改变中国未来的关键

只有每个平民获得有效的教育,国情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

———聂圣哲

不少中产阶级家庭近几年迷恋上了美国那个让孩子们在沙漠中劳作生存的深泉学院,以孩子能进入深泉学院为荣。2014年看到这样的新闻,我忍不住写下这篇文章《你不曾知道的“中国深泉学院”》:

这几天被深泉学院刷屏了其实你不曾知道中国也有自己的深泉学院”,而且是公益类的它对人的改造从7岁孩童开始而不是即将成人的高中生

至少我就知道有这么两所德胜平民学校德胜鲁班木工学校

2008年3月29日英国BBC播出的纪录片中国学校》,让140多个国家的观众印象深刻这部纪录片历时一年从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集中跟踪拍摄了一组家庭的孩子们一个学年的教育经历将目光锁定在中国第一状元县安徽休宁选取了休宁中学海阳中学木工学校平民学校4所学校试图展示中国教育在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激变背景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4所学校其中的2所校训都是诚实勤劳爱心不走捷径”,比起崇尚牛仔精神的深泉学院更懂得如何通过劳动让教育回归本质这2所学校就是2003年2005年先后创办的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和德胜平民学校

先来看看平民学校的一天

清晨6时校长张晓琳用铁榔头将挂在松枝上的一段旧铁轨敲响。“钟声在山谷间回荡唤醒163个熟睡的孩子们从一年级不到7岁的孩童到5年级12岁的孩子们穿衣叠被清洁卧室洗漱……像一群训练有素的军人一样孩子们把自己收拾齐整接下来用20分钟的劳动开启新的一天

20分钟的劳动其实就是生活技能的培训有的被安排去洗衣服有的去厨房帮厨有的负责打扫厕所有的收拾餐厅……劳动结束时学校的每个角落窗户到桌椅板凳纤尘不染

一天的劳动并未结束下午还有一堂劳动课七亩水田七分菜园四亩山场一个猪圈一个编竹室一个缝补室一个碾米厂一个木工房两个洗衣房就是孩子们劳动课的场所在这里他们在竹器编织组养殖组碾米组种植组木工修理组缝补组等课程学会整地播种栽苗施肥除草缝纫养猪……

一年下来孩子们的劳动成果是1400多斤油菜7000多斤稻谷200余柄扫把80多顶竹编斗笠40多条冬瓜3头肥猪其中两头400多斤),当然还有吃都吃不完的辣椒白菜萝卜油菜菠菜……吃不完的菜送到几里外的木工学校让那里学木工手艺的大哥哥们享用

20分钟的晨起劳动与下午一堂劳动课之外孩子们在这里接受的教育用的是自编的教材先学做人

一年级的课本上字很少大都是图画第一课的画是这样的一个老者一个孩子地上是碎花瓶画面下两个字诚实

这些画大都是简单的线描画还有不少是校长张晓琳从绝版老教材上直接裁下来的

再看看五年级的教材上有这样的课程受到委屈怎么办如何召开辩论会我们是公民……

为了编写这些教材学校创办者聂圣哲曾抱着几大摞老书包括由丰子恺叶圣陶等教育学者编著的教科书摆到张晓琳面前让她看完这些半文言文半白话文的教材重新编一套适合现在孩子的基础教材后来聂圣哲还把自己的中学老师姚允杜一起拉进来和张晓琳一起编教材从1年级到5年级从品德课到科学……一以贯之的理念就是———“生活就是教育”。

这样特立独行的平民学校参加全县统考成绩排进前三孩子们没有因为劳动耽误了学习反倒比那些只在学校学习的孩子掌握了更多的本事

中国学校纪录片播出后张晓琳被美国邀请访问学者身份参加有关中国农村的经济和扶贫项目

这样一所平民学校是为了改变农村改变中国基础教育而诞生的2005年9月德胜管理体系创立者聂圣哲由其2004年牵头成立的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出资联合休宁县一起创办了德胜平民小学和德胜⁃鲁班木工学校招收的学生都来自山区的贫困人家到2010年平民小学招生规模达到163人平民小学的试验成功让创始人聂圣哲又在计划着创办德胜平民中学他的梦想是在中国探索出一条让每个平民都能获得有效教育的道路孩子们在这里学会说平民话做平民事过脚踏实地的平民生活这样的平民学校,“至少要存在200年”。

2003年德胜洋楼与休宁政府联合创办德胜鲁班木工学校招生的学生大都是贫困家庭的农村孩子上不起大学又没有一技之长

来到木工学校他们的作业是这样的

第一学期独立制作一把方凳

第二学期独立制作一根长条凳

第三学期独立制作一对太师椅

第四学期独立制作一张八仙桌

两年下来每个学生平均消耗掉了16立方米木材足足可做300把太师椅这里的教材也都是出身木匠世家的老师编写如何用锯如何开料凿眼榫接……

毕业典礼上学校邀请父母一起见证孩子们从大学教授手中接过匠士学位在当地这些孩子凭木工手艺往往两三年就能让家庭脱贫有一位孩子工作了两年回老家给父母盖上了两层大房子

木工学校的学生和平民学校的孩子们一样首先要学的依旧是做人226条的学生制度读本》,教会他们如何讲卫生孝敬父母甚至还建议每次假期回家要给父母洗一次脚他们在这里接受的人生六戒不许把人作为偶像不许随意发誓起赌咒不许贪恋别人的财物不许懒惰不孝不感恩不许偷盗奸淫谋杀人不许撒谎害人做假证

木工学校从来不锁大门但这些孩子们从不到校门外的游戏厅里打游戏闲暇时他们更喜欢在操场上打篮球

2010年木工学校的毕业生已达247名聂圣哲期待这些匠士既传承祖先的精巧技艺又具备瑞士德国工匠的严谨成为世界第一流的职业技能大师

被深泉学院刷屏的这几天我对聂圣哲说你看美国人的深泉学院让中国人趋之若鹜你的木工学校和平民学校从孩童抓起让孩子们在劳作中学会生存技能学会做人哪一点比深泉学院差了

聂圣哲嘿嘿一乐

他心里清醒得很游历了40多个国家后他曾说他知道了中国教育的出路

到底是什么我问

平民教育平民教育做不好精英永远冒不出来

平民教育做不好,精英永远冒不出来。这与中国制造工艺做不好,创新永远出不来是一个道理。因此,希望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聂圣哲,十几年前开始尝试用平民教育改变中国的实践。种种不易,是聂圣哲十几年来坚持平民教育历程中的常态。平民教育的超前行动,加上聂圣哲的多年呼吁,最后终于有了顶层设计的改观:

教育部2014年5月宣布,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将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的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

2015年,教育部又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三至九年级学校开设劳动与技术课,原因是今天的学生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

聂圣哲推动的平民教育,在半个多世纪前,由他的安徽老乡陶行知先生开了头。可惜,战乱让伟大的平民教育尝试终止。比陶行知多了企业管理经历的聂圣哲,让平民教育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和落地,这一次,中国的平民教育实践又能走多久?

本节最后,我们重温一下陶行知先生当年平民教育的招生规则,以及聂圣哲关于平民教育的想法。如果陶行知的平民教育一直坚持下来,中国会怎样?历史无法假设,只愿今天的平民教育,能够引起更多人重视,从根子上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精造”找到对症药方

1927年初陶行知的晓庄师范开始招生招生规则如下

培养目标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

考试科目农务或木工操作一日智慧测验常识测验作文一篇五分钟演说

本校准备田园二百亩供学生耕种荒山十里供学生造林最少量经费供学生自造茅屋住中心学校数处供学生实地教学指导员数人指导学生教学(www.daowen.com)

投考资格初中高中大学一年级半程度有农事或土木工之经验及在职教师有相当程度并愿意与农民共甘苦有志增进农民生产力发展农民自治力者皆可投考

特别声明少爷小姐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来

什么是平民教育?

聂圣哲

对于平民教育,我首先想纠正大家包括我自己以前的一个错误认识,我们以前认为平民教育就是社会底层百姓子弟的教育,就是打工子弟学校。其实不是这样,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平民教育有两个定义。

第一个定义是平常百姓,特别是社会底层家庭的子女都可以享受的教育,这是从教育政策角度来定义的。第二个定义,指教育人做一个寻常的人,也就是: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长大做一个遵纪守法、勤劳、诚实、有爱心、不走捷径、有正义感的合格公民,这是从教育哲学价值观的角度来定义的。以前我们往往是从第一个角度来说的,而从第二个角度来说的很少。

平民教育的三个最基本理念

开启世界现代教育先河的国家,总的来说应该是美国。我觉得从美国教育消费者的角度,美国教育的基本特征,那就是平民教育。

美国教育有三个基本理念:

第一,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历史,但不能没有有效的教育。这是美国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我们一些人总觉得美国这个国家没有多长的历史,但是各位知道美国教育部成立于哪一年呢?成立于1867年。我刚去美国留学时,觉得自己来自五千年文明之邦,觉得美国人都是土豪暴发户。我去的斯坦福大学,在美国也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却是1888年开始准备创办的,而中国最老的三所大学是光绪皇帝颁旨成立的,也就是在1896年。美国抓有效的教育,抓得早、抓得实在。

第二,智力有时是天生的,但优秀是教出来的。

第三,不论出身,每一个6~16岁的少儿都必须得到有效的教育,这是无条件的。否则对国家与政府来说,就有可能多一个不合格的公民,多一个社会问题,从而削减了国家的整体实力。不能说农民工的孩子就不是孩子,受到不好的教育,这样对一个国家来讲是有问题的。教育在西方一些国家,又称为“人生重新洗牌的过程”,人生之所以能够重新洗牌,就是因为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美国这三个基本教育理念都充分透露出平民教育的色彩,都充分透露出他们治国的务实、平和,和对人性、对国家、对公民的尊重。

美国教育还有一张隐性文凭

美国教育发给学生的是两张文凭。第一张是显性文凭,即一般意义上的文凭,大家容易理解。另一张则是隐性文凭。

所谓的隐性文凭这就是具有平民意识的公民文凭,即我刚才说的做一个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谦卑公民。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由家庭、社会、学校的互动来完成的。我觉得美国这张隐性文凭的质量是比较高的,这张隐性文凭将伴随一个人走过一生。一个国家给公民一张什么样的隐性文凭,或者给不给隐性文凭,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与平民教育相对的是精英教育,美国人认为,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并不矛盾,平民教育是精英教育的基础,没有平民教育的精英教育是不存在的。只要平民教育做好了,精英教育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抓精英教育而忽视平民教育的教育只有惨败的结局。精英多数情况下是很难被人们提早发现或选择定位的,精英也是很难从小就被指定并通过人为主观拟定培养方案就能培养的。真正伟大的天才不是一般的教授可以发现的,爱因斯坦就申请过两次博士学位。一个国家要把教育办好,就要把平民教育做好,没有平民教育的精英教育都是空中楼阁。

一个国家不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爱因斯坦,更不能用培养爱因斯坦的方法来培养所有的学生。教育的目的就是能够使一个学生将来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在美国教育界的解释

1.把一个只适合做木匠的人培养成博士和把一个只适合读博士的人培养成木匠都是教育的失败。把适合于做木匠的人培养成木匠和把适合于读博士的人培养成博士,这样的教育才叫成功。

2.把孩子的真实情况告诉家长是美国教育的重要部分,学校里的老师有着重要的作用。从一年级起,老师就和家长开始沟通、交流,家长到了孩子高中毕业时基本上就能够知道孩子未来适合于做什么。

3.地位的平等,绝不可能认为教授比一个优秀的工匠地位高。

4.客观对待辍学,认同最优秀孩子也可能不去读硕士或博士的价值观,这样会给孩子,特别是那些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客观对待辍学就是一种平民教育的观念。

5.在美国,学历并非越高越好。在一个法治的市场经济社会,政治家、商人的地位肯定是很高的,他们不需要高学历。这是我切身的体会。在美国人看来,市长更多应该是体验民情,应该20多岁到社区服务、在社区演讲,了解平民百姓的疾苦,而读完博士的人应该去做研究。相比之下,中国人往往把学位当做是一个提高地位的表现。

让孩子读书的目的

孩子从六七岁开始上学,那时的孩子对自己的命运并不具备完全主宰的能力。特别是6~12岁的孩子,基本上只是家长想让他读什么就读什么。

将来尽量少花力气多挣钱或当大官,是很多中国人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时的基本出发点。而美国人读书的目的各种各样,有为兴趣而读书的,也有为工作而读书的。

美国人从灵魂深处认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价值观,并认真传承这种价值观。美国人读书的功利性不强,拿着一千美元到街上去送人,十个美国人有八个是不敢要的。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平民教育告诉他们,没有理由接受这笔钱,他会问你这个钱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送给他?这样有效的教育使每一个公民都具有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我没有付出劳动,怎么能够拿你的钱呢?

国家再穷,教育预算也应该是最高的;家庭再富裕,也绝对不能让孩子挥霍。只有养成孩子非常节俭的习性,他才能够去接受平民教育,否则就会变成纨绔子弟。

遵守公共秩序依靠平民教育

美国的教育教给孩子们的基本原则是,无论以任何理由都不可以侵害他人的利益与权利。由于教育的有效,优良的价值观不断重复,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似的对公共秩序的遵守。

有学者说中国必须优先发展经济,经济实力不强,所以中国的公共汽车才这么挤,不挤就上不去。他说的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平民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从潜意识里去遵守秩序,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最后从公众的角度来讲就能实现最大的获益。当遵守秩序成为一种习惯,整个民族的素质就提高了一步,这都是靠教育来完成的,而且是靠平民教育来完成的。

美国教育过程中不能碰的高压线

诚实、公平、公正的观念是美国教育明确树立的观念。如果有人讲话语气里流露出一点点对某个国家学生的歧视,别的学生就会指责他。学生们的潜意识当中,这种意识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美国校园文化中,有一组不需要写进校训的规定———“人生六诫”,这些都是美国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明确不能触碰的高压线。

一诫,不许把人作为偶像拜;

二诫,不许随意发誓起赌咒;

三诫,不许贪恋别人的财物;

四诫,不许懒惰不孝不感恩;

五诫,不许偷盗奸淫谋杀人;

六诫,不许撒谎害人作假证。

最后分享两个与美国教育有关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帮助俱乐部”。有一天,我在美读书的女儿找到我。要跟我商量一件“重大的事情”,说是准备花一美元参加俱乐部。我问是什么俱乐部呢?她回答说是“帮助俱乐部”。俱乐部的总经理是三年级的学生,总共有30人参加,专门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我开始也没有太在意,过了几个月,有一天我翻《洛杉矶时报》,发现了一则报道,内容就是“帮助俱乐部”。我女儿说,帮助俱乐部总经理和报社签了合同,他们提供的报道,稿费比其他报道贵三倍。他们就是通过这些方式赚钱,去给社区穷人家的小朋友发巧克力等。最后还盈利了1000多美元。“帮助俱乐部”里有富家子弟,也有官员的孩子。他们都是在一个平台上接受平民教育的理念,做一些大人看起来似乎没有意义,但是对孩子的成长却极有利的事情。

第二个故事是“美国新生上哈佛”。我一个同事的孩子考上了哈佛大学。我们表示祝贺之后,就问孩子什么时候去哈佛,他回答说大概提前一个月,准备骑自行车去,从洛杉矶骑自行车到新泽西州。过了一个多月,他父亲就把孩子一路去上学的照片拿给我们看。他一路上骑着自行车,或是搭便车,在沿途的饭馆打工,并做社会调查,比如客人数量、客人消费状况,到了学校就把厚厚一本资料交给学校。出发前,孩子的父亲给了他300美元,结果他到学校之后,还了父亲这300美元,手头还剩不少。了解美国人的教育,总让人充满危机意识,我们的教育如果不往前走,就会被落得越来越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