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深度解析壁垒的定义和分类

深度解析壁垒的定义和分类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一般来说,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所形成的进入壁垒,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外生变量。在实践中,一些行业进入壁垒只是由于经济原因,一些行业进入壁垒则是由经济、战略和政策原因造成的。对于一个特定的新企业来说,进入壁垒通常是上述因素的结合,而不是单一的进入壁垒因素。我们看到进入壁垒分割了市场,形成了大大小

深度解析壁垒的定义和分类

在现实世界中,不同市场的生产者行为模式非常不同,一些市场缺少竞争。经济理论上,垄断生产者提供的产品没有替代选择,是唯一的供应商;事实上,由于法律上的障碍等原因,在现代经济中很难找到真正的垄断者,而寡头垄断更为常见。垄断者通过减少产量来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的能力被称为市场势力(market power)。生产小麦的10万农民无法拥有市场势力,因为每个农民只能以当前的市场价格出售小麦,但当地水务公司则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它可以提高价格而不至于失去很多客户,因为他们别无选择。作为增加利润的一个重要手段,垄断者可以降低产量并提高价格,这与完全竞争行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当竞争者进入市场时,经济利润通常是零,但在垄断的情况下,利润不会消失——垄断企业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现经济利润(保罗·克鲁格曼等,2012)。

如果一个有利可图的垄断继续存在,其他公司不会对垄断者的利润视而不见,然而其他公司并不是可以那么容易进入这个行业的,这些阻止或者不利于其他企业进入的因素就称为“进入壁垒”。Stigler(1968)将“进入壁垒”一词的意义限定于仅限于获得的而不是现有的企业面临的额外成本,进入壁垒可以定义为必须寻求到x行业的企业不是由企业承担(在每个行业的产出水平或某些生产成本)。在施蒂格勒看来,如果进入者能够获得与现有企业相同的企业成本曲线,那么规模经济并不构成进入壁垒。竞争者只能进入市场,产出与现有产品相同的产量,并享受与现有产品相同的低成本。施蒂格勒还认为,只有当企业的资本成本高于现有的企业成本时,至少对资本的高绝对需求所要求的最优规模经营是一种进入壁垒。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真的。同样,只有当进入者形成一个特定层次的差异化成本高于现有企业时,产品差异化才是进入壁垒(Stigler,1968)。冯·威泽克在进入壁垒的定义中引入了福利效应(Von Weizsacker,1980a,b),这进一步扩展了施蒂格勒的方法。他对进入壁垒的定义做了如下的描述:进一步提高进入壁垒的门槛必须是进入x行业,而不是企业已经成为行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生产成本意味着资源配置的扭曲。概括起来,七种主要的进入壁垒包括政策壁垒、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技术壁垒、产品差异化壁垒、绝对成本优势壁垒和策略性行为形成的壁垒。

(一)政策壁垒

政府鼓励发明和创造给予临时产权,相当于给予暂时的垄断,因此,现在最重要的政策垄断来自专利版权。此外,政府颁布的法律、法令和政策也会导致进入壁垒。政府宏观调控往往把新企业纳入政策和法律的管理和约束,形成准入壁垒。某些企业需要获得批准和许可,比如,相关的进出口许可证、融资的限制、专利制度、环境保护税收政策等,形成了巨大的交易成本和新企业的进入壁垒。因此,一般来说,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所形成的进入壁垒,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外生变量

(二)规模经济壁垒

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规模经济。当平均总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下降时,企业往往会扩张。在一个规模越来越大的行业里,通常是大公司盈利更多,而小公司被挤出行业。由规模收益增量所触发和维持的垄断被称为自然垄断。自然垄断的定义特征是,在一定的生产范围内,该行业的规模化产量正在增加。当企业的经营需要较大的固定成本时,某一大型企业生产的某一产品的平均总成本要低于两家或多家小型企业所需的平均总成本。现代经济中最明显的自然垄断是公用事业,例如自来水、天然气、电力、本地电信服务;大多数航空航天企业也具有自然垄断属性。

(三)必要资本量壁垒

必要的资本是新企业进入市场的基本条件。在不同的行业中,必要的资本数额随着技术、生产和销售的特点而大不相同。必要的资本越大,筹集的难度越大,新企业进入市场越困难,这是资本壁垒。比如,在化工行业,新企业进入市场的资本通常是非常大的,这不仅导致融资困难,而且,融资成本通常高于市场现有企业的资本成本。因此,必要资本量壁垒往往成为新企业进入市场的主要障碍。

(四)技术壁垒

那些所拥有技术持续优于潜在竞争对手的公司可能会成为垄断企业,因此技术优势显然是进入壁垒的一种。然而,技术优势并不是一个长期的进入壁垒,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对手也可能投入资金改善技术,并与技术领先者竞争。(www.daowen.com)

(五)产品差异化壁垒

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在向顾客提供产品的过程中,通过产品、服务以及销售上采取特殊的行动以引发客户的偏好,将自己的产品与其他企业的产品区别开来,从而在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产品差异化会因为企业的广告和法律的支持得到加强。产品差异化壁垒则是指潜在竞争企业面临的已在位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所占据的优势。

(六)策略性行为壁垒

这是指卖方高度集中在寡头垄断行业,通过相互协调和实施控制行业利润率,形成供求失衡、歧视性价格等影响新企业进入市场的行为。

在实践中,一些行业进入壁垒只是由于经济原因,一些行业进入壁垒则是由经济、战略和政策原因造成的。对于一个特定的新企业来说,进入壁垒通常是上述因素的结合,而不是单一的进入壁垒因素。航空航天业则是一个典型的多种壁垒叠加的行业,既有政策壁垒,也有资金、技术等壁垒。

(七)绝对成本优势

控制一个行业的重要资源或投入的垄断者可以阻止其他公司进入市场,包括原材料的控制,拥有技术专利、销售渠道和运输系统,控制市场和行业专家和技术工人拥有等,使得现有的各级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绝对低于潜在进入者,即存在绝对成本优势企业和形成了进入壁垒。

在中国,除了经济垄断,还在很多竞争性领域存在着非经济性垄断。一般来说,由于进入壁垒的存在,垄断利润总是高于社会平均利润,这也是髙额垄断利润的来源。然而,刘小玄、张蕊(2014)研究非经济垄断结果,发现其却形成了低于竞争利润的反常效果,究其根源是进入壁垒导致的,这一屏障保护了企业的市场份额和高成本。事实上,背后隐藏着高成本租金寻租、在职消费、高工资、福利、关联方交易等。这是垄断超额利润的另一个表现,它不创造新的价值,和进入壁垒的不合理垄断产生超额利润,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我们看到进入壁垒分割了市场,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非经济势力控制的局部市场。在这些势力范围内,垄断者在各种力量的帮助下构建障碍,从而为新进入者带来了巨大的隐性进入成本。进入壁垒带来的非经济垄断是造成社会效率损失的根本原因,也是企业效率低下的直接根源。

另外,在跨国的情况下,进入壁垒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原有的进入壁垒依然存在,但会根据进入国家对该产业的相关政策而被放大或者减小。当东道国对该产业实施保护政策的情况下,那么外来进入企业所遇到的进入壁垒会被放大,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和当地文化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壁垒会进一步变高。而相反,若是东道国对该产业实施引进政策,给予扶持和各种优惠政策的话,那么会大大降低进入企业所面临的进入壁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