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原工业化的新视野:评《西欧原工业化的兴起》

原工业化的新视野:评《西欧原工业化的兴起》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工业化”:经济史研究的新视野——评王加丰、张卫良《西欧原工业化的兴起陈勇有关工业革命的研究著作汗牛充栋。过去的这些研究绝大多数都是从纯经济史的角度展开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愈发感觉到导致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远非纯经济史所能解决。相关学科,特别是社会学,人口学的发展,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一种把经济史和社会学,人口学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便呼之欲出。原工业化理论便是这种研究趋向的

原工业化的新视野:评《西欧原工业化的兴起》

“原工业化”:经济史研究的新视野——评王加丰、张卫良《西欧原工业化的兴起

陈 勇

有关工业革命的研究著作汗牛充栋。过去的这些研究绝大多数都是从纯经济史的角度展开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愈发感觉到导致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远非纯经济史所能解决。相关学科,特别是社会学,人口学的发展,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一种把经济史和社会学,人口学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便呼之欲出。原工业化理论便是这种研究趋向的典型代表。国内学者比较早就关注到原工业化理论及其相关的讨论。已故著名教授吴于廑先生在《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一文中,为说明近些年来,西方史学界对于西方工业史的研究,每每追溯到“前工业时期”,特别列举P克里特等编著的《工业化前的工业化》为佐证[15]。而这是一本颇具代表性的原工业化的史学著作。另有部分学者发表关于国外原工业化研究概况的文章[16]。而国内关于原工业化研究的史学专著却并不多,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只有两本,即杨豫的《欧洲原工业化的起源与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和王加丰,张卫良合著的《西欧原工业化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本文主要以《西欧原工业化的兴起》为对象提出一些自己的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原工业化”概念,我们首先对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做一简单的介绍。1969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博士生门德尔斯在其学位论文《18世纪佛兰德的工业化和人口压力》中,首次提出原工业化的概念。紧接着,1972年,门德尔斯又在《经济史杂志》上发表文章《原工业化:工业化的第一阶段》,系统地阐释原工业化理论,论述原工业化的主要特征以及原工业化与工业化的关系问题。在文中,门德尔斯将原工业化定义为“不仅是传统组织的,而且是市场导向的,主要是乡村工业的扩张。它也伴随着乡村经济空间组织的变化。”[17]原工业化对工业化的促进表现为通过原工业化,市场得到扩展,市镇商人积累起投资机器生产的资本以及管理和技术经验,同时还引起农业的商品化[18]

门氏的原工业化理论一经提出,立即引起经济史学界的普遍关注。学者们围绕原工业化理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1982年,布达佩斯召开第八次国际经济史大会,原工业化成为会议的“A”主题。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共提交了至少49篇关于原工业化的论文。综合学者的意见,门德尔斯做了“总报告”,可视为原工业化理论最成熟的形式。该报告指出,原工业化的主要特征包括:原工业化是一种地区现象,因此原工业化的相关假设应该奠基于地区的而非国家的或国际的分析之上;原工业化的核心特征是乡村工业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为市场而进行的手工业生产;产品不再是主要满足当地的需要,而是面向地区之外甚至国际市场;原工业化活动与农业的商品化之间存在本质联系;此外,原工业化地区的市镇为乡村工业提供了销售市场和指导生产活动的商人,因而也参与进原工业化活动之中。门氏还根据原工业化理论提出一系列的假设。即因参与原工业化活动,农民获得了农业之外的补充收入,家庭盈余增加,导致原工业化地区人口的扩张,打破前工业社会人口机制的自我平衡;经历人口增长和原工业生产发展的地区将遭遇利润降低的困境。因为生产的分散使得产品的收集和质量控制越来越困难,这导致生产的集中和节省劳力的机器生产的发明;原工业化还导致资本逐渐集中到商人,商品化农业生产者和地产主的手中;商人在原工业化活动中也积累起一定的市场经验和技术知识;原工业化与商品化农业的同时发展,有助于农业为城市化时期的粮食供应做好准备[19]

另外,克里特、梅迪克、施隆鲍姆等哥廷根学者对原工业化理论的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他们的理论观点与门德尔斯在框架上大体一致,但也存在一些不同。对门德尔斯而言,原工业化只是工业化进程的第一阶段。而哥廷根学者则认为原工业化是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第二阶段[20]。因而被西方学者视为新马克思主义者。王加丰等撰写的《西欧原工业化的兴起》一书的探讨正是基于这样的概念和研究背景。

原工业化理论实质是在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间插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传统观念是把工业革命视为前工业时代与近代工业时代的分水岭。原工业化理论却让史学界发现,在这两个时代之间还存在一个长达数个世纪之久的原工业化时期,而工业革命的动力正是在这个时期聚集起来的。”[21]因此,它也引起了一些问题。首先,早在原工业化理论形成之前,西欧学者就已经关注到农村家庭工业在工厂制工业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既然经济史学家早已对乡村工业进行了详尽的研究,那么原工业化理论的提出究竟有没有意义?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原工业化理论其实就是“新瓶盛老酒”,即利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对过去已经熟悉的历史事实重新进行解释。易言之,如前所述,原工业化理论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它的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即把经济史和社会史,特别是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模式、家庭结构的变化有机结合起来。原工业化的开山之作——门德尔斯的博士学位论文《18世纪佛兰德的工业化和人口压力》,就是一个典型。

著者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在第一章第二节,著者饶有兴趣地介绍到“原工业化研究的理论前史”,指出早在18、19世纪,西欧学者就已经关注到农村手工业的发展。但只是到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一种渐进的工业革命发展观,工业革命的农业起源说和经济增长的阶段理论才深入人心,对乡村工业的研究才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些理论和学说对原工业化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紧接着,在第四节,作者以原工业化理论是“一场成功的失败”为题,指出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有助于我们把此前分开进行研究的各个领域结合起来,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一方面,它的目的是以一种新的观点引入其前分开的经济、社会史;另一方面,它以经验的内容为基础提出了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一些假设”[22]。除了这些理论的探讨之外,作者还在第四章、第五章以小节的形式分别论述了佛兰德、英国的原工业化与人口、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本书的第八章,作者更是专辟一章,集中探讨原工业化与人口变化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指出门德尔斯的原工业化人口理论过度强调经济因素,忽视了制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且旧的人口模式要比门德尔斯所设想的要牢固得多[23]

另一个问题就是原工业化究竟能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介于前工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间的阶段?换句话说,前工业经济与原工业化之间是否存在如原工业化与工业经济之间那样显著的差别呢?门德尔斯援引西蒙库兹奈特(Simon Kuznets)所建立的标准,即一个特定的阶段必须具有可从经验上测度的特征,这些特征及它们的结合相对于另一个阶段而言,必须是这个阶段所特有的。门德尔斯认为原工业化时期符合西蒙的标准。原工业化区别于前工业化时代的独特性就在于,乡村工业生产区和农业生产区的专门化,乡村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是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而是面向地区之外的,甚至国家间的和国际的市场。“正是这些现象为原工业化的开始提供了一种类似经验主义的定义”[24]

此外,既然原工业化是介于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间的阶段。又正如并不是所有发生原工业化的地区都成功地完成了向工业化的过渡一样,并不是所有乡村工业存在的地区都发生了向原工业化的过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些乡村工业存在的地区成功地向原工业化过渡和一些原工业化地区成功地向工业化过渡?门德尔斯因为认识到原工业化向工业化的过渡原因复杂,不得不承认第一阶段乡村工业的发展能够导致第二阶段的工业化在程度和节奏上的巨大差异。自然资源,工业区位,社会政治结构和资本积累度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工业化的进程[25]。至于前工业社会向原工业化阶段的过渡则着墨不多。(www.daowen.com)

对这些问题,著者分别在第二章、第三章和第七章予以论述。在第二章“西欧中世纪农村手工业发展概况”和第三章“前工业社会农村手工业的盛衰与西欧原工业化的产生”里著者集中讨论了前工业社会农村手工业的特点以及前工业社会农村手工业向原工业化过渡的问题。在第二章,著者认为中世纪农村手工业的特征表现为人身依附关系较强,生产组织形式以庄园作坊,独立的手工作坊为主,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满足自身和本地市场的需要。而原工业化与前工业社会乡村工业的不同就在于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生产组织以家庭工业制度或外包制为主,生产向乡村扩展,乡村工业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地区之外市场的需要。

在第三章中,著者指出成功转变的原因主要是农奴制的解体,包买商能够自由行动,一定的竞争机制的形成以及原工业化启动后,出现的持续的市场拉动,“是原工业化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26]。作者还特别强调国外市场的作用,认为:“国内市场虽然是非常重要的,但要走向原工业化,国外市场是关键性的,因为国内需求只有达到一定的量才会出现原工业化,而光靠国内市场是很难达到这种一定的量的。”[27]除了这些导致原工业化兴起的一般环境而外,著者还认为原工业化的产生还有一些具体的原因,即原工业化主要发生在具有“生存农业区”特点的地区。所谓“生存农业区”,著者认为:“既指农业条件恶劣或比较恶劣的地区,也指人口压力过大使资源和人口失去平衡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农业自然条件可能是好的,但生活在这儿的农民因缺地、少地而在勉强度日和饥饿之间挣扎。”[28]著者对“生存农业区”新理解,一举解决了西方学者之间长期存在的争论,即关于原工业化不仅发生在农业条件恶劣的山区,而且也发生在农业条件相对较好的平原地区的争论。

在第七章专门讨论原工业化与工业化和非工业化的关系时,著者不仅指出原工业发展到工业化的一般条件,即原工业化为工业化积累了资本和培养了资本家,训练了一批熟练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市场的扩大和封建制的解体;而且还在对比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原工业化的特征后,指出英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向工业化过渡的特殊原因,即市场的扩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意大利和佛兰德的原工业化之所以走向衰落主要是因为缺乏市场,而不是生产能力不足。18世纪末,英国的原工业化之所以能够成功过渡到工业化,就是由于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加,使原工业化的生产体制无法满足世界市场的需求,只有发明机器加快生产速度才能解决问题[29]。但是,英国也并不是所有发生原工业化的地区都成功地完成了向工业化的过渡。因而著者接着又在第七章第三节中具体讨论了英国各个地区原工业化向工业化过渡成败的原因。成功过渡的原因主要是能方便地取得资源,及时发明和采用新技术,及时转向大众商品生产等。导致失败的原因是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缺乏能源和因为临近如伦敦这样的大城市,被纳入城市经济体系之中,转变为城市体系的粮食供应者。

相比之下,欧洲大陆有些原工业化的地区之所以没有成功地向工业化过渡,从外部原因看,主要是市场需求和资源的压力不足,缺乏替代原工业化生产的动力。内部原因则与前工业社会农村手工业没有向原工业化过渡的原因一致,即资源耗竭、政治动荡等。同时,著者也清醒地认识到原工业化尽管与工业化关系密切,但还不足以说明工业化的产生,原工业化只是导向工业化的一条可能的途径[30]

著者在书中对原工业化理论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前工业社会与原工业化阶段的区别与过渡,原工业化阶段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与非工业化,原工业化与人口变化的关系等均予以了关注,同时也指出了原工业化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要问题,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原工业化的成功作品。但在一些具体环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原工业化理论出现之前,传统的观点把工业革命视为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间的分水岭。前工业社会的含义比较清楚,即指工业革命以前很长一段时间的经济特征,可以指代农业社会,也可以向前延伸到狩猎和畜牧社会。但一旦把原工业化阶段插入进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间时,即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分为前工业社会,原工业化阶段和工业社会时,如果不给予前工业社会以重新定义,就容易造成理论认识上的混乱。因为依照传统的理解,前工业社会是包含了所谓的原工业化阶段在内的。而著者在第三章论述前工业社会农村手工业与原工业化的关系时,显然忽视了对前工业社会的重新定义。

其二,著者把英国原工业化的发生归因于市场需求的刺激,并认为市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31]。笔者认为值得商榷。英国为什么能够率先发生工业革命,历来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众多,即使是原工业化,也只是导致工业革命的一条可能的道路。而且,就是在英国社会内部,在相同的市场需求的压力下,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完成了向工业化成功过渡。克里曼列举了英国10个发生原工业化的地区,其中6个地区在向工业化过渡的过程中失败了,只有4个成功[32]。此外,市场有时也成为阻碍工业革命发生的因素。学者常常把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展的迟滞,归结为英国是一个殖民大帝国,垄断了广阔的市场。因此,资本家即使在陈旧的生产设备下也能获得较大的利润,导致他们不愿把资本投入到花费巨大的新设备的引进。可见,市场有时也是一柄双刃剑。而工业革命的发生原因极其复杂,不是某一个原因所能够完全解释清楚的。

其三,由于本书是合作的产物,因而在具体的材料运用方面难免会出现一些不一致之处。例如,在第三章第二节中,著者提出西欧的继承制度有利于原工业化的发生。这是因为长子继承制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淡漠,幼子终身不娶和被迫流落他乡,有利于劳动力的流动,为农村手工业的发展和地区性专业化分工提供了劳动力来源[33]。然而在第七章第三节中,在分析英国原工业化时期乡村纺织业兴起的原因时,著者又指出诸子析产制,或者说部分继承的习惯,使许多家庭占有的土地愈来愈少,单靠种植业不足以维持生计,迫使他们不得不从事副业即乡村纺织业以弥补生计[34]。既然两种截然相反的继承制度都可以用来解释原工业化的兴起,那么继承制度本身就不能成为一个因素了。另外,在同样实行诸子析分财产的中国,为什么家产平分制度反而成为阻碍原工业化发生的因素了呢?[35]

其四,原工业化的出现并不是仅仅局限于西欧的特殊现象,而是分布在欧洲各个地区。对于中欧、东欧和俄国出现的原工业化现象,著者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因为原工业化并不是只发生在农奴制解体的地区。相反,中东欧地区在出现“农奴制再版”的历史环境中,也同样发展起乡村工业,而且具有著者所给予定义的原工业化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是,事实上,这些地区原工业化的发展并不是如著者所说的那样,促进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反而造成了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

但无论如何,作为中国原工业化理论研究的前驱作品,该著作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陈勇,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