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名城特色风貌:具有独特历史格局!

中国历史名城特色风貌:具有独特历史格局!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峦叠嶂的终南山与格局规整的西安古城构成和谐的韵律。与城市几何形状相联系的是城市的空间格局。中轴对称、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是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基本思想。

中国历史名城特色风貌:具有独特历史格局!

二、具有历史特色的城市格局和风貌

具有历史特色的城市格局和风貌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又一物质构成要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所根植的自然环境,二是历史演进形成的城市的独特形态。

(一)城市的自然环境

城市所在地的山川、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城市文化景观的基础,有特色的地貌和自然景观经人类的利用、改造成为城市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色彩。

古都西安,八水环绕,南北山峰对峙,特别是南边秦岭横亘,太白山、终南山作为城市的对景山,俨然成了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秦始皇就曾在终南山的峰巅上立木,作为秦都的门阙,由终南山上下来便直达阿房宫前殿。在唐代诗人的笔下,终南山与城市建筑也常常相提并论。如杜牧长安秋望》:“楼倚霜树外,境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李白《望终南山,赠紫阁隐者》:“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重峦叠嶂的终南山与格局规整的西安古城构成和谐的韵律。

承德因“康乾盛世”的历史文化遗存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而成为中国北方为数不多的著名风景游览城市之一。避暑山庄的选址除考虑到地处京师通向漠北交通干线“襟喉”的优越位置外,还考虑了这一地区的气候和山川因素。承德的东北是阴山余脉、大兴安岭余脉和七老图山的交汇处,塞罕坝(阴山在木兰围场境内的一段)和七老图山像一个“∧”形的天然屏障,削弱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同时又将顺滦河、潮河流域上溯的海洋性季风、暖流阻挡于坝下,因之承德一带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清凉舒爽,森林茂密,草原广阔,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地形则高、凹、曲、深兼备,富于变化;山中流泉富集,随处可引,又有温泉,具备造园的理想条件。山庄之内,山峦异势,林原广布,云容水态;山庄之外,更有磬锤峰、蛤蟆石、僧冠峰、罗汉山、鸡冠峰、双塔山、元宝山等千奇百怪的丹霞地貌造型。围绕山庄建成的承德城山环水绕,城景相融。

绍兴城始建于春秋越王勾践七年(公元前490),是少有的建成至今城址稳定不变的名城之一。城处在会稽山脉北部的冲积平原上,城郊既有会稽山脉的支峰,又有宽阔的河流湖泊,使它具有优美多姿的城外环境和城内景观。城内八山中藏,较高的府山、塔山、蕺山三山鼎立,河道网布,桥梁繁密,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

山水名城桂林境内分布着占市区面积的68%以上的岩溶地貌,以岩溶峰林为主,包括峰林平原和峰丛洼地两大类,形成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辖区内有洞穴数以千计,市区附近的峰林平原有石峰220座,市内大小湖塘100余个,总面积达8 205公顷。桂林城在拥有众多优美山体的狭窄平原上,选择了一处最适中的地方作为城址,使城与山水结合得天衣无缝,真可谓“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见图4-1)。

高原古城拉萨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名城之一,它磅礴的气势、神秘的色彩得益于城内外的壮丽山河。拉萨城西北部是著名的念青唐古拉山脉,由西北转向东南环绕;南部冈底斯山脉呈东西向分布。四周东有觉母丝丝、东南有明珠孜日、西南有曲加拉日、西北有岗彭吾孜等大山相连环抱。这些山峰云雾缭绕,姿态各异,有似宝瓶,有似海螺,有似莲花吐艳,每座山都有一段娓娓动听的神话故事。拉萨境内江河纵横,较大的有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尼木河、曲水河,其中属雅鲁藏布江水系的拉萨河流经拉萨市区,水面宽阔,是拉萨的母亲河。境内还有大小湖泊500多个,总面积60多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中,多为冰川湖泊,如颗颗明珠镶嵌于高山群峰之间。这些绵亘的众多巨大山脉,奔涌的无数湍急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涛声万里的林海,映衬着威严的宫殿、寺庙,使拉萨城愈显雄浑奇伟,景象万千。

img39

图4-1 桂林山水与城市平面关系示意图[8]

(二)城市的独特形态

城市的独特形态是人们创建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产物,包括城市的几何形状、格局形态、空间构成、建筑形式、绿化景观等。这些形态植根于城市所在的地理环境,受地理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形成于城市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与其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和兴衰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按《周礼》的要求,最理想的城市几何形状是矩形,不仅都城,包括府、州、县城都最青睐这种形状,在气候干燥、地势平坦的地区尤其如此。北京、西安、平遥、榆林,甚至南方的苏州等名城古城区都采用矩形;大同、安阳、寿县、大理古城基本呈正方形,保定府城也接近正方形,唯西南部为便于挖掘护城河而突出。其次还有象征天的圆形、椭圆形。为了顺应山峦起伏和河流弯曲的地形,城的平面结构也会呈不规则的形状,这在南方较为多见,如南京、常熟、景德镇、赣州、佛山阆中等等。有些城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双重城或多重城,如呼和浩特老城是由归化、绥远二城组成的双重城;天水则由五城并联形成带形城;山海关由关城、东西罗城、南北翼城等组成防守严密的多重城;遵义由湘江两岸的老城和新城组合而成,呈极不规则的圆形和带状相结合的形态,是很罕见的城市格局。个别的城区呈现动物的轮廓,传统观念认为这些动物具有祛魔除邪的力量。如昆明城被认为是拟龟形而建。明洪武十五年(1382)筑云南府城时,将北部的圆通山、翠湖围入城中,位于盘龙江西岸的东墙较平直,西墙北段和南墙东段也较平直,北墙则略呈弧形。据说南门为龟头,北门为尾,东西四门为足。龟寿千年,是吉祥平安的象征,同有“龟城”之称的还有成都和平遥。泉州旧城被称为“鲤城”,因形如跳跃的鲤鱼而得名,象征着好运。

与城市几何形状相联系的是城市的空间格局。中轴对称、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是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基本思想。明清北京城是这方面最杰出的代表,从永定门起直到鼓楼、钟楼,贯穿着一条长达8千米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是城市布局结构中的脊梁,皇城正门天安门、紫禁城正门午门、外朝三大殿、内廷后三宫、全城制高点景山万春亭以及鼓楼、钟楼都位于这条线上,其他的一些重要建筑也都沿线对称布置。内城的道路系统比较整齐,大多是正南北、正东西走向的街道,呈“棋盘式”格局,外城因为平民所居,道路多沿用旧路或在废沟渠上修筑,所以弯曲不规整,有不少斜街。矩形的城市大多采用与北京城类似的布局,一般的县城道路系统呈“十”字形,如平遥;府州城干道系统呈“井”字形,如安阳。不规则形的城市在其核心部分也往往会采取方正的格局,如泉州最早修筑的子城(传为唐天祐元年(906)节度使王审知时筑)平面和一般古代城市一样,由方城和正对四门的十字形街道形成骨架。宁波城也是如此。宁波城位于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汇合处,受河流地形影响,平面呈不规则形状,但内部布局仍遵从地方政治中心城市的布局模式,城市道路呈十字形,在中心布置衙门、鼓楼等公共建筑,官署居中偏北,宗教坛庙多位于南部。

水网地区的城市,城市布局深受河道水系的制约和影响。如苏州城,是历史、文化、科技价值最高的古城之一,建城2 500年以来城址保持不变,水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城的平面呈矩形,道路呈方格形,城内较大的河道东西向有三条,南北向有四条,形成“三横四直”的骨架,许多小河与街道平行,呈现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前街后河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城内河道纵横,桥梁星布,民居临水而建,尽显水乡韵味;道旁或尽端建有塔等高层建筑,如城北的报恩寺塔(北寺塔)、凤凰街的罗汉院双塔、虎丘的云岩寺塔、城西南隅盘门内的瑞光塔等,这些高层建筑与城市道路和河道配合良好,打破低缓的城市天际线,丰富了城市的立体轮廓。(www.daowen.com)

今常熟城址确定于唐武德七年(624),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初扩城垣,元末腾山(虞山)筑城,成“城半在山高”的特有景观。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为防御倭寇重筑城墙,将虞山东部纳入城中,从而形成常熟古城的最终格局。常熟古城位于虞山东麓,地势高爽,虞山面尚湖,风景绝佳,“虞山十八景”脍炙人口;城东面是平川,唐代开凿的运河——琴川河纵贯城中,西侧是七条平行的支流,宛如琴弦,整体平面形状略呈圆形。城市空间轮廓的塑造也结合地形进行,南宋时在城市东部五条入城河道的交汇处建方塔(崇教兴福寺塔),作为虞山的对景;明代跨山建城后,又在城内西北的最高点建辛峰亭。城内道路主要结合水道建设,纵贯城中的琴川河是城市的主轴,沿河是城内最长的街道城东街,其余主街多面向各城门呈放射状布置。这样,古城形成了山、水、城一体的城市格局,放射状水陆通道的网络,“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城市形态,虞山、方塔呼应的城市空间关系与视廊,再加上城内外水网密布呈现出的烟雨胜景和水乡田园风光,体现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

(三)古城格局与城市风貌分析:以扬州为例

1.古城的范围

扬州明清古城区范围东、南至古运河,北至北护城河,西至二道河,面积509公顷。

2.古城的历史沿革

扬州的建城史始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争霸中原,开邗沟,沟通淮河与长江,并在蜀冈古邗邑之地筑邗城,周长约10里,形成扬州最早的雏形。公元前319年,楚怀王将邗城重加修筑,更名为广陵城。公元前195年,吴王刘濞在邗城址扩建广陵城,城周十四里半。东晋桓温曾重筑广陵城。隋代炀帝开凿大运河三游江都,扬州城市建设极尽豪华之能事。

随着运河功能的发挥,唐代扬州成为漕运中转和百货集散地,原先的城市规模已不能满足需要,遂向蜀冈以下发展。唐建中四年(783),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深沟高垒修筑广陵城,乾符六年(879)淮南节度使高骈“缮完城垒”。唐城分子城和罗城两个部分,子城为官衙集中区;罗城沿运河而建,面积约2 000公顷,呈长方形,主要为商业区和居民区,布局规整,与隋唐长安城类似。五代周世宗柴荣占扬州后,以城大难守,在故城东南隅另筑小城,称“周小城”。宋建炎元年(1127),为了抗金,利用唐代罗城南半部改筑成宋大城,周长约15里。南宋末年,蒙古军压境,又在蜀冈唐子城原址上筑宝祐城,并在宝祐城与宋大城之间近瘦西湖一带筑夹城,作为联系二城的军事通道,三城形似蜂腰,又称“蜂腰城”。

元代袭用了宋大城。元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攻下扬州,知府李德林以旧城墟旷难守,截城西南隅筑而守之,这就是扬州现在的“旧城”,周长1757丈。嘉靖三十五年(1556),为防倭寇,紧接旧城之东另筑城,把商业区和手工业区包入城内,周长约10里,称“新城”,新、旧两城的格局就此形成。清代沿用明城。如今扬州城的格局是在明清两代新旧城基础上加以发展和扩大的,旧城池的格局保存完好,成为扬州文化、居住的中心。

扬州城池自唐代起,城市布局以运河为主线,“逐河而城”,一直延续到清代。从唐至清扬州先后建有5座城池,宋大城(元)、明清古城都是在唐代罗城的基础上不断废兴。现存明清古城具有唐以后历代城池不断叠加的特征,历经近1 300年的时间跨度,基本在同一地域的位置上发展,积累了5个朝代的历史、经济、文化积淀,具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价值。

3.古城的自然环境

扬州古城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南临长江,北据蜀冈,东依京杭大运河,属里下河水网地区,气候温润。历史上扬州就以环境优美著称,河堤杨柳从隋炀帝下扬州时初具规模,“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9],“绿杨城郭是扬州”[10],杨柳树的绿色与多情已成为扬州城的象征。扬州还是著名的园林之城,古城区现存私家园林和遗迹尚有30多处,一、二级古树名木各13株,还有大量的三级保护树木。整座古城绿荫覆盖,花团锦簇,水连树,树连水,水树相映,自然风光秀丽多姿,体现了中国传统城市对自然生态的追求。

4.古城的街巷布局

扬州古城基本保留了明清以来“逐水而城”、“双城街巷体系并存”以及“河城环抱、水城一体”的城市布局特色。古运河、北护城河、二道河环抱城区,新旧城以小秦淮河为界相邻并存,留有400多条传统街巷。旧城区道路以十字形干道为主,形成方格网状道路系统,街巷排列有序,主次分明,纵横严谨,部分地段保留有唐代里坊制的痕迹;新城会馆园林密集,市场繁荣喧闹,街巷体系呈现自由随意的状态,体现出两种典型的城市设计理念。仁丰里和湾子街街区为二者的典型代表。仁丰里位于老城区西部中心,较完整地保留了唐代里坊制度的格局;湾子街街区历史上位于新城商业地区,城市格局是典型的“自上而下”设计布局,由此构成自由随机的街巷体系,沿湾子街两侧传统建筑以微妙的角度构成一种“向心式”的弧形空间肌理

5.古城的整体风貌

扬州古城环境幽雅,河堤杨柳依依,城中园林密布;除了旧城中心的文昌阁、四望亭及分布全城的寺庙建筑较突出外,整个城市的天际线低矮平缓,开阔柔和;街巷幽深古朴,首尾相连,内外相通,形成紧凑细腻的空间肌理;建筑风格兼具北雄南秀特征,传统民居建筑以徽派风格为基础,造型简洁硬朗,清秀典雅。这些共同组成老城区古朴的城市风貌,至今在局部地区仍得到较完整的体现。传统风貌保存较好的街区相对集中,主要在文昌中路以南、汶河南路以东地段,东关街、大东门街、彩衣街两侧也有成片分布。

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具有历史特色的城市格局和风貌从点、到线、到面、到立体空间,共同构成了名城景观实体。其中文物古迹是核心,历史街区最有价值、最有特色的内容通常表现在文物古迹上,城市独特的格局和风貌也往往通过文物古迹得到最集中的展示。离开了文物古迹,即无所谓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价值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名城的价值。后两者则划分了名城与个体文物古迹的本质界限,有了它们的存在,个体文物古迹点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城市也才有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风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