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标点小节:重视标点,改变句式意思

标点小节:重视标点,改变句式意思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撇开难,单打经济算盘,如近年标点正史二十几种,投入那么多人力和时间,如果作者做了,又何必如此大动干戈?所以鉴往知来,我们拿笔,一定要重视标点的使用。字相同,只是因为标点不同。就成为不同的句式,表示不同的意思。第句是疑问句,特点是一,发问,等待回答;二,“意”字声音上扬。

标点小节:重视标点,改变句式意思

广告,吹嘘货好,或则说日本原装,或则说中外合资。这表示我们炎黄子孙的大多数,已经不再相信“月是故乡明”。这对不对?广告根据的是买主心理,因而由买主看,追进口的,一点不错。且说这种情况也不是自丰田汽车松下电视机开始,近看,几千年前的“五四”时代,迎外来的赛先生(科学)和德先生(民主)为上宾,至少我看,也不错。这里想再说个小字号的,标点,当时称为新式标点,为本土所无,除林公铎等极少数人以外,也是都欢迎输入的。何以都欢迎?是因为我们原来没有,吃了不少苦头。

语言有口头的,有书面的。口头的是字音加节奏,字音包括声韵调,节奏包括长短、高低、断续等。变为书面,即由声音变为形状,我们的祖先是连写,只保存字音而不管节奏。这就带来多种困难。最大的一种是断句,所以汉人有章句之学。章句是读者代作者断句,有错的可能,如《古书疑义举例》一类书就举出不少。再如《论语》记孔子入太庙,问许多事,有人就嘲笑他不知礼,他说“是礼也”,“也”后断句没问题,但没有表示是叙述句还是疑问句,就还是不能知道确切意思。(叙述句表示自己应该这样,疑问句表示许多礼不合古法,不应该那样。)撇开难,单打经济算盘,如近年标点正史二十几种,投入那么多人力和时间,如果作者做了,又何必如此大动干戈?所以鉴往知来,我们拿笔,一定要重视标点的使用。

说应该重视,还因为都用对了并不容易。这里为篇幅所限,只举两种情况,一是含混不清,另一是错误,为例,以证明不容易,所以执笔为文不当粗心大意。

一种是引文,末尾既有引号后半又有句号,两个号的位置也容易安排得不对。常见的是以下三种:

(1)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这就是成语所谓“推心置腹。”

(3)司马迁《报任安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1)前有冒号,所引是整体,句号应该在引号前。(2)正好相反,前面没有冒号,所引是叙述语的一部分,不能独立,句号应该在引号后。(3)是引号和句号在一个竖线上,即不分前后,这是不负责,如果发表,句号在前在后就要由排字工人决定。

另一种是问号,在以下几种句式中,很多人经常误用。如:

(1)我不知道他明天来不来?(www.daowen.com)

(2)这还要问问他是否同意?

(3)有人想知道情况将如何变化?

(4)现在首要的是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5)用电话问这张汇票是真是假?

几种句式都是叙述句,因为感觉其中有不定的成分,就误用了问号,这是没有明白问号的作用,是表示疑问语气的。什么是疑问语气?比如下面两句:

(1)他同意。

(2)他同意?

字相同,只是因为标点不同。就成为不同的句式,表示不同的意思。以约“他”一同去春游为例,第(1)句是已知他也去,第(2)句是还不知道他去不去。第(2)句是疑问句,特点是一,发问,等待回答;二,“意”字声音上扬。上面误用问号的五句不然,既不是发问,等人回答,又不是尾字音上扬。那是叙述句,应该用句号。可是因为误用问号的太多,所以要加倍注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