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至隋时期的百戏散乐-《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

汉至隋时期的百戏散乐-《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要是能供人愉悦的歌舞、器乐、角抵、武术、杂技、幻术、滑稽表演等,统统称为百戏散乐,这是一种包含各种表演艺术门类的总称,其中包含戏剧因素较多的是角抵戏。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中,但是百戏散乐却不绝如缕。尽管隋朝的开国之君不喜欢百戏散乐,但其后继者隋炀帝追求声色享乐,十分重视百戏,建迷楼、观歌舞,讲求排场。所以到了隋代,百戏散乐无论是在种类还是技艺方面都比以前有所发展。

汉至隋时期的百戏散乐-《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

汉武帝在元鼎五年设置乐府,其人员达八百多人,这个庞大的官署机构的职能一是谱曲新声曲辞、训练乐工、教习歌舞,二是采集和整理民歌,这样的举措推动了乐舞的发展。宫廷舞蹈名目繁多且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戏剧性,民间娱乐活动更是蓬勃兴起,争奇斗妍。《唐会要》卷三十三《散乐》云:“散乐历代有之,其名不一,非部伍之声,俳优歌舞杂奏,总谓之百戏。”只要是能供人愉悦的歌舞、器乐、角抵、武术杂技、幻术、滑稽表演等,统统称为百戏散乐,这是一种包含各种表演艺术门类的总称,其中包含戏剧因素较多的是角抵戏。角抵戏是由蚩尤戏发展而来的,也叫角斗或者竞技,原因是传说与黄帝相战的蚩尤头上有角并且以角抵人,于是有人创造出蚩尤戏,戏中多以角力竞技为主要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中,但是百戏散乐却不绝如缕。曹魏时期出现了借题发挥、诙谐逗趣的《说肥瘦》及男扮女装、嬉亵过度的《辽东妖妇》,蜀国则产生了《许胡克伐》。到了南北朝时期,百戏散乐更是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种类繁多,计有100 余种。

尽管隋朝的开国之君不喜欢百戏散乐,但其后继者隋炀帝追求声色享乐,十分重视百戏,建迷楼、观歌舞,讲求排场。每年正月万国来朝的时候,皇帝便调集四方散乐齐聚洛阳,锣鼓声中上万衣着华美的乐人载歌载舞,还有角斗的、耍杂技的、吐火的穿插其中,戏场长达数里、表演千变万化,规模庞大,通宵达旦。所以到了隋代,百戏散乐无论是在种类还是技艺方面都比以前有所发展。(www.daowen.com)

百戏散乐不一定都是戏剧,但它因为技艺高超、娱乐性强,始终深受各阶层喜爱,并且为中国戏曲的诞生提供了条件和环境,戏曲和其他艺术如歌唱、舞蹈、武术、杂技等结下不解之缘,并广泛吸收营养,形成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这也是有人把百戏散乐称作中国戏曲的摇篮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