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清明节,节气与节日相结合,文化十六讲

中国传统文化:清明节,节气与节日相结合,文化十六讲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明是一个以节气兼节日的传统大节,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在和煦的春风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墓祭本是寒食独特的景象,最终融入到清明的节俗之中。唐宋之后,清明更是逐渐置代了寒食,人们往往选择在清明这天祭祖扫墓。后来墓祭改在清明进行,自然再无禁火要求,焚烧纸钱不再禁止,于是墓祭烧钱与挂纸习俗并存。

中国传统文化:清明节,节气与节日相结合,文化十六讲

清明是一个以节气兼节日的传统大节,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淮南子·天文训》说:“(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在和煦的春风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

清明刚开始时只是指示农事生产的自然节气,因为和寒食节在时间上的紧密相连(寒食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所以随着历史的发展,两个不同的节日最终融合并只留“清明”之名。

清明习俗有祭祖扫墓,春游踏青,戴柳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等。下面主要介绍祭祖扫墓和春游踏青。

墓祭本是寒食独特的景象,最终融入到清明的节俗之中。先秦时期已零星出现墓祭行为并逐渐形成风气。汉代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论语》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可见对于祖先的追念是后世子孙必须慎重操持的大事。坟墓是现世祖先魂魄的承载,上墓祭扫因而显得尤其重要,墓祭之风更盛。唐玄宗曾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的积极引导,继续扩大了墓祭风俗的影响,并以官方的形式将扫墓习俗固定下来。因为时间上的紧密相连,寒食的墓祭习俗延伸到清明。唐宋之后,清明更是逐渐置代了寒食,人们往往选择在清明这天祭祖扫墓。(www.daowen.com)

扫墓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烧钱挂纸和修整坟墓。祭拜祖先必定伴随着焚烧纸钱等仪式,然而墓祭源于寒食,寒食期间禁火,后人扫墓便只能将纸钱插、挂在墓地或墓树之上,或是压在坟头以表其诚。后来墓祭改在清明进行,自然再无禁火要求,焚烧纸钱不再禁止,于是墓祭烧钱与挂纸习俗并存。扫墓时还要修整坟墓,清除杂草,培添新土。根据墓上有无杂草、新土可判断墓主有无后人的存在。人们一方面通过扫墓追忆感念祖先恩德,另一方面以坟墓的良好维护显示家族后代的兴旺。同时对逝去亲人的情感牵挂更令人们无论身在何方,心中都放不下故乡亲人那一方小小的墓地。

扫墓之后便是春游踏青。清明时节草长莺飞,风和日丽,在屋子里被闷了整整一个冬天的人们,正好可以走出户外,探春踏青,呼吸一点春的气息。《论语·先进》就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春游情景。根据《东京梦华录》所描述的“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䭅、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的情景,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热闹逍遥的场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