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职业称谓的意义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职业称谓的意义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老师这一职业为例,亦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上述所言四种情形,也只是中国古代称谓中很小的一部分内容。在社交礼仪中,称谓是十分重要的,姓名称谓、亲属称谓、职务称谓等只是最基本的称谓形式。中国古代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称谓,是因为古代有尊人卑己的传统,也是“礼”的重要体现。

职业称谓的意义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在古代,人们在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时,习惯在其姓名前面加上一个表明其职业的词,如庖丁、轮扁等。同样,古代有官位之人,人们习惯在其姓后加上官职来称呼,如王丞相、李太师、吴尚书、张大将军等。以老师这一职业为例,亦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如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论语》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之句。如“师傅”,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穀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如师父,《吕氏春秋·劝学》中载:“事师之犹事父也。”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先生、山长、教授等也皆为称呼老师之词。同样是对老师的称呼,学生又是如何称呼老师的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交礼仪中,学生以函丈、先生、坛席、讲席、道席、撰席、史席等词语称呼老师。如函丈,《礼记·曲礼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意思是老师讲席与学生坐席之间要留出一丈的空地。后来在书函中常用作对师长的敬称。宋陆游《江西到任谢史丞相启》:“早亲函丈,偶窃绪余,曾未免于乡人,乃见待以国士。”明徐渭《答龙溪师书》:“冒妄之深,伏希函丈裁之。”清黄宗羲《与陈乾初论学书》:“自丙午奉教函丈以来,不相闻问,盖十有一年矣。”

上述所言四种情形,也只是中国古代称谓中很小的一部分内容。在社交礼仪中,称谓是十分重要的,姓名称谓、亲属称谓、职务称谓等只是最基本的称谓形式。中国古代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称谓,是因为古代有尊人卑己的传统,也是“礼”的重要体现。(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