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越史记》是依据中华典籍与地方传说编写的,其记安阳王事,依据的中华正史与康泰《扶南国传》《交州外域记》和《水经注》等书,甚为明显。康泰,三国吴人,受吴大帝孙权派遣,通市易于南洋,撰《扶南国传》。当时所谓扶南,实即今天的越南南部高棉人住区和柬埔寨。当时孙吴承汉制,抚有交趾、日南、九真诸郡县。实际疆界只到今天的岘港。岘港以南即是扶南国地。
《三国志·吴志·吕岱传》说:“延康元年,代步骘为交州刺史。……表分海南三郡为交州,以将军戴良为刺史。海东四郡为广州,岱自为刺史。遣良与(陈)时南人,而徽(九真太守士徽)不应命。……岱击,大破之。……斩获以万数。又遣从事南宣国化,暨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奉贡。黄龙三年,以南土清定,召岱还屯长沙沤口。”《太平御览》卷八〇八引《吴历》云:“黄龙四年,扶南诸外国来献琉璃。”《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引作“黄武四年”。孙权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即蜀建兴三年,蜀诸葛亮平南中之年。其后四年,吴改元黄龙。黄龙四年改元嘉禾,故黄龙无四年。则扶南献琉璃在黄武四年为是。盖因蜀平南中,南亚震动,故贡吴求庇也。康泰出使应在此时。
于时九真以北为吴国的交州,故扶南为“交州外域”。《水经注》所引的《交州外域记》,是否即是康泰的书,抑是晋、宋、齐间华人所纂,要其取材于泰之书可定[5]。
《太平御览》引有《吴时外国传》一条云:
扶南之先,女人为主,名柳叶。有摸趺国人字混慎,好事神,一心不懈。神感至意,意梦人赐神弓一张,教载贾人舶入海。混慎晨入庙,于神树下得弓。便载大船入海。神迴风令至扶南。柳叶欲劫取之。混慎举神弓而射焉,贯船通渡。柳叶惧伏。混慎因王扶南。[6]
这所说的《吴时外国传》,显然就是康泰、朱应撰的书。更还有题为《康泰行纪》的(见《太平御览》卷七八七)。《晋书》《南齐书》《梁书》《南史》《新唐书》皆有《扶南传》,亦皆依据康泰、朱应之书,而文字微异。例如《晋书》云:
其王本是女子,字叶柳。时有外国人混溃者,先事神,梦神赐之弓,又教载舶入海。溃旦诣神祠,得弓。遂随贾人汛海至扶南外邑。叶柳率众御之。混溃举弓。叶柳惧,遂降之。于是混溃纳以为妻而据其国。后胤衰微,子孙不绍。其将范寻复世王扶南矣。……[7]
《南齐书》云:
……其先有女人为王,名柳叶。又有激国人混填,梦神赐弓二张,教乘舶入海。混填晨起于神庙树下得弓。即神舶向扶南。柳叶见舶,率众欲御之。混填举弓遥射,贯船一面,通,中人。柳叶怖,遂降。混填娶以为妻。恶其裸露形体,乃叠布贯其首。遂治其国。子孙相传。至王槃况死,国人立其大将范师蔓。蔓病,姊子旃篡立,杀蔓子金生。十余年,蔓少子长,袭杀旃,……旃大将范寻又杀长,国人立以为王。是吴,晋时也。晋、宋世通职贡。……[8]
《梁书》云:(https://www.daowen.com)
……扶南国俗本裸体,身被发,不制衣裳。以女人为王,号曰柳叶,年少壮健,有似男子。其南有徼国,有事神鬼者字混填,梦鬼神赐之弓,乘贾人舶入海。混填晨起,即诣庙,于神树下得弓,便依梦乘船入海,遂入扶南外邑。柳叶人众见舶至,欲取之。混填即张弓射其舶,穿度一面,矢及侍者。柳叶大惧,举众降混填。混填乃教柳叶穿布贯头,形不复露,遂治其国。纳柳叶为妻。生子分王七邑。其后王混盘况,以诈力间诸邑令相疑阻,因举兵攻并之。乃遣子孙中分治诸邑,号曰小王。盘况年九十余乃死。立中子盘盘。以国事委其大将范蔓。盘盘立三年死。国人共举蔓为王。蔓勇健有权略,复以兵威攻伐旁国,咸服属之。自号扶南大王。乃制大船,穷涨海攻屈都昆、九稚、典孙等十余国,开地五六千里。次当伐金邻国,蔓遇疾,遣太子金生代行。蔓姊子旃,时为二千人将。因篡蔓自立。遣人诈金生而杀之。蔓死时,有乳下儿名长,在民间,至年二十,乃结国中壮士袭杀旃。旃大将范寻又杀长而自立。……吴时遣中郎将康泰、宣化从事朱应使于寻国。……晋武帝太康中,寻遣使贡献。穆帝升平元年,王竺旃檀奉表献驯象。诏曰:此物劳费不少,驻令勿送。其后王桥陈如,本天竺波罗门也。……[9]
分析这些关于扶南国的资料,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1)今天高棉人分布的地方(柬埔寨和澜沧江三角洲)在三国时为扶南国。由康泰开始记载其历史。晋、宋、齐、梁人续有补充。《交州外域记》与其他许多关于扶南的记载,辗转抄袭,至于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寰宇记》的引据,就淆乱纷庞,失其先后依据了。至于叶柳与柳叶颠倒,混填与混溃,激国与徼国字讹之处尤多。其事迹叙述之任意改窜更难免了。唯自三国至梁陈,只三百年,扶南与六朝国君,使节往还,商船互通,所传史事大体皆同。小处讹误无足轻重。
(2)范寻为扶南王“在吴、晋世”。“晋武太康中,寻遣使贡献。”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灭吴,上距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扶南入贡,只五十五年。阅历了盘况、盘盘、范蔓、范金生、旃长六王才到范寻。盘况九十余岁乃死。盘盘“在位三年”。金生不算,王旃“十余年”,足见康泰、朱应至扶南在盘况时。《梁书》称“混盘况”,而其与混填之间,不详世代。足见混填入据扶南事,为康泰所记,已未能详混填下至盘况之世代,后来者更无依据。则混填与柳叶事更远,唯泰得其传说而已。康泰之书如此,《交州外域记》亦当如此。故齐、梁史不能补。
(3)《水经注》所引《交州外域记》说安阳王败于赵佗后,“下船径出于海”。并未说他败死。越南人撰的《大越史记》竟说他“自溺死,蜀亡”,是没有根据的。像安阳王那样能率几万人于亡国之后远征到习俗全不相同的民族地区去,建成国家的,是断不会因一次兵败遂蹈海自溺死的。不仅国王不会,即其相从来到瓯雒建成国家的人,亦必不肯。他们既肯不守其“平道县后王宫城”而“下船,径出于海”,就必然还有几千几万军士与族人相随。那时雒越以南沿海民族都无强大组织,挟其武力所至皆可生活,皆可重建国家,并非山穷水尽(如南宋末陆秀夫蹈海之时),则何至于蹈海自沉?
(4)最值得注意的是:《交州外域记》所记安阳王的“神弩”,和传说的“能持此弩,王天下。不能持此弩者,亡天下”两句话。隐然如说因疏于治弩,而失瓯雒。因能修复此弩而又得建国于扶南。《交州外域记》说神弩“一发杀三百人”,齐、梁时书说混填的神弩“贯船通渡”,或说“贯船一面,通,中人”,或“穿度一面,矢及侍者”(也都是射穿船板伤及其人之意)。实际都只说的其人文化技术高,善制弓矢,足以威服土人,与安阳王之能征服瓯雒相似。而当时东亚地区唯蜀人善制弓矢,已如前述。是故可以设想:安阳王既因弓矢弛废败于南越,乃率其众,弃瓯雒王城入海企图休息后整治弓矢,再图反攻。其休止处,似在吴交州九真郡外的真腊(后称土赤)地界(今越南岘港以南)。因吴晋争夺交趾,先后配备兵力皆强大,统治很缜密,无机会反攻。乃于王混填时更向南取地建国,而通好于吴。康泰之书本以安阳王与混填通为一事。《水经注》与齐、梁人乃割绝为二耳(齐、梁世仍占有交州,并增置郡县,故记扶南只记混填)。
(5)各书记扶南土俗,皆谓其旧时土著“人皆丑黑,拳发,裸身,跣行”(《晋书》)。是原属棕黑人种。而今之高棉人,则体形肤色并与汉族相似,且较越南人更与汉族相似。窃疑其最初进入之黄种人是汉藏语支之蜀人,而非越语支之民族。高棉人的族源,是否由安阳王之族与扶南土著通婚所繁衍,值得研讨。即如上举史料,混填为善弩民族,柳叶属扶南土著,二人结婚,子孙分王属邑。晋宋时仍是姓混,齐、梁后乃因信奉佛法而名为竺某某,是已由混血之高棉人为王。
(6)再如《晋书》称“外国人混溃”,溃字当讹,“外国人”三字不讹。应是哪个外国呢?《太平御览》引《吴时外国传》作“摸趺国”,《南齐书》作“激国”,《梁书》作“徼国”。冯译伯希和《关于越南半岛的几条中国史文》(载商务印书馆2025年出版的《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谓即《太平御览》卷七八七引《扶南土俗》的“横跌国”。以为是印度“有一婆罗门到扶南”。由于高棉族信奉佛教很早,这样设想仅有可能。但所谓横跌国或摸趺国究竟在哪里,问题就多了,伯希和也并未找到。我从激与徼两字去着想,古今无此两字之国名。亦与摸趺之音不叶。横跌可与激叶。但《扶南土俗》说“横跌国在优钹之东南,城郭饶乐不及优钹”。又说“优钹国在天竺之东南可五千里,国土炽盛,城郭、珍玩、谣俗与天竺同”。那么优钹就该是泰国,横跌就该是柬埔寨(扶南)的邻近之国了。所以《梁书》写作“徼国”。徼国即有边徼相共的邻国之意。末世安阳王上船入海,先据真腊,正与扶南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