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泉州乡村文化记忆:姜母豆与山珍海味之寓意故事

泉州乡村文化记忆:姜母豆与山珍海味之寓意故事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峰尾人自古以来好学上进,科甲连登,且人们自以为是“朱子过化之地”,岂可让其先贤声名隐晦,所以峰尾镇各村奖学奖教,“松柏助学”蔚然成风,而刘镜宴师用“姜母、豆是、山珍海味”的故事也是表达对师长的崇敬之意。

泉州乡村文化记忆:姜母豆与山珍海味之寓意故事

《惠安县志》载“刘镜从朱夫子学”。峰尾先贤刘镜公(又名刘叔光)于南宋淳熙元年至十六年(1174—1189)师从朱熹并追随朱熹在闽各地劝学采风,筹建书院。致力传播“朱子读法”;又于庚戌至甲寅年(1190—1194)与好友张巽在惠安城西山中“龙津波之原”刘镜的“鉴湖别墅”内一起研讨,讲习朱熹之闽学;教授生徒,接续儒学道统。并不辞劳苦经常往返于峰尾,在家乡各祠堂、家塾中倾尽心力传教“朱子读法”。故有不少峰尾后代子孙以经学传世,如元代进士峰尾人卢琦成为元代全国十八良吏第三位,其著作《圭峰十集》成为如今泉港的文化标志之一。

据峰尾民间历史传说,宋宗光年间(1190),朱熹特地来圭峰看望他最得意的弟子刘镜。为恭迎恩师的光临,刘镜颇有创意地备办了一席别开生面的特色佳肴:在地上放着一个大簸箕,上面摆上一大碗麦米饭,一碟生姜(俗称“姜母”),一碟豆豉(俗称“豆是”),一碟“土卵”(峰尾本地一种滩涂海产品),两杯白开水。师生见面寒暄后,两人席地而坐,朱熹边吃边询问一些授学情况,刘镜向恩师简介峰尾庙学勃兴的一些盛况,朱熹听后十分高兴,勉励刘镜要向学生讲明“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师生俩尝得津津有味,吃得开开心心!

回去的路上,朱熹的一位随从问道:“老师为何您的学生今天既没设桌椅,又摆那些粗茶淡饭来招待您?”朱熹笑着向随从解释了刘镜的用意:刘镜把“大簸箕”放在地上,表示今天能欢迎老师光临寒舍,使他高兴得像月亮掉落地上(比喻像天上掉下来的贵客),所谓“清水美酒本无价,明月落地自有情”,而摆上的那些特殊菜肴,是“姜母、豆是、山珍海味”之寓意,这样的款待最能体现“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学生对老师最诚意的敬重。那位随从听了朱熹的解释后,茅塞顿开。朱熹又提示那位随从回头再看,见学生刘镜还在原地站立躬身送别,那位随从十分感动。(www.daowen.com)

一方水土因风雅而美丽,一部历史因名人而生辉。峰尾人自古以来好学上进,科甲连登,且人们自以为是“朱子过化之地”,岂可让其先贤声名隐晦,所以峰尾镇各村奖学奖教,“松柏助学”蔚然成风,而刘镜宴师用“姜母、豆是、山珍海味”的故事也是表达对师长的崇敬之意。

撰文:刘宗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