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结构工程施工与安全管理:工法开发平台管理模式

结构工程施工与安全管理:工法开发平台管理模式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工法开发模式也具有极大的复杂性,施工企业再也难以独自承担系统工法的开发角色。如何从创新模式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减少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成为工法开发管理的关键。(一)工法开发平台管理模式类型及其知识情景工法开发活动是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的复合性课题。因此,这种矛盾的存在,容易使建筑业产生工法开发的非连续性。

结构工程施工与安全管理:工法开发平台管理模式

施工企业的产品就是服务项目,或是加工某类建筑物的服务能力。从而,服务品种多少、服务质量高低、服务能力大小就是施工企业竞争制胜的决定因素。系统工法开发过程中需要多种知识和技能并且需要创造新知识。因此,创新主体对知识资源的获取成为复杂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组织之间的知识转移与共享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和复杂过程。在封闭式创新下,工法开发所关注的焦点仅限于企业内部的知识增加、整合与转移过程。随着大学等科研机构研究能力的提高以及供应商(包括材料、机械设备供应商)能力的拓展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知识创造难度和风险的显著提高,施工企业再也难以继续胜任独自进行知识创造的角色。由此,知识创造逐渐由传统的封闭模式改为开放模式。知识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工法开发模式也具有极大的复杂性,施工企业再也难以独自承担系统工法的开发角色。如何从创新模式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减少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成为工法开发管理的关键

(一)工法开发平台管理模式类型及其知识情景

工法开发活动是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的复合性课题。从技术层面来说,合作创新可以是纵向的,在建筑产品生产链中,经过几个环节的整合就可能带来技术创新;也可以是横向的,几乎所有相关技术都是已知的,把这些技术从不同项目团队或企业挑拣出来加以整合。合作创新还体现在管理中,每个施工项目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没有一种管理模式是普遍适用的。如何把管理中的各个环节组合成一个适合新项目的、崭新的模式,则是每个施工企业都值得思考和认真对待的创新课题。

工程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有两个维度决定:工程环境的变化程度和复杂程度。根据知识专用程度(横轴)和知识复杂与不确定程度(纵轴)来划分工法开发的不确定环境。首先是变化程度,即知识复杂与不确定程度。如果工程环境的构成要素经常变动,称之为动态环境。如果变化很小,则称之为稳态环境。另一维度是环境复杂性程度,即知识专用程度。复杂性程度是指工程环境中的要素数量以及所需要的与这些要素相关的知识广度。环境不确定性矩阵的每个单元代表了变化程度和复杂程度的不同交点。单元IV(稳定简单的环境)代表了不确定性水平最低的环境,单元I(动态复杂的环境)的不确定性水平最高。

(二)在工法开发过程中,规则、资源、活动和行为主体间的组合方式多样化

(1)高知识复杂性,高不确定性,低知识专用性:产学合作研究项目和协同研究联盟,联营企业

(2)高知识复杂性,高不确定性,高知识专用性:由施工企业参与资助的大学研究,学术咨询;

(3)低知识复杂性,低不确定性,高知识专用性:很少或没有大学参与的公司内研究;(www.daowen.com)

(4)低知识复杂性,低不确定性,低知识专用性:没有产业参与,公众资助的大学研究。

随着施工技术不断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知识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工法的复杂性大大增加。即使那些拥有非常多的技术资源的大型施工企业,也只能发展一些有限范围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我国建筑业企业大多数局限于单一的面向具体工程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产品供应链的上下游涉足较少。无论是在技术和管理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还是机械设备人均动力数方面都普遍偏低,对技术创新的开展产生很大的制约,使施工企业的工法创新活动只着眼于面向具体工程项目的工艺改造、管理技术的改进等,并且创新活动大多发生在企业承担的社会影响较大、能为企业带来巨大声誉的、企业着力创造的优质工程项目中。

系统工法是由一个创新网络来进行开发和制造的、跨组织的知识平台,可以促进创新过程中知识和信息的流动、扩散和应用。为了创新,施工企业不得不与其他的组织产生联系,获得发展资源。通过选择合适的合作形式,可以缩短合作双方的组织距离,最大程度地促进知识转移。知识区分并扩散到整个由相互依赖的供应商、客户和其他相关利益群体组成的网络之中。从而,从关系理论角度看,施工企业仅仅以内部的资源来实现复杂工法的创新是不现实的,必须发展组织间关系网络以获取不同的知识资源,组织间合作能使单个企业获得比自身多得多的企业外部知识资源。因此,对不确定性的处理已经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大型组织转向了跨组织的合作。具体来说,一部好的工法从选项、编写、应用、推广,需要建设单位和设计、施工、监理、科研等单位的共同参与和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三)工法平台组织间相互作用形式演变

建筑业创新的关键问题是施工工法的组织。尤其是组织施工的传统方式没有充分利用供应商的专门知识,抑制了设计中的创新,延续了传统施工企业的实践经验和无固定结构的管理方式,这些因素抑制了创新投资。一方面,勘查、设计与施工阶段的技术创新活动相互分离。实施过程相互脱节,一些设计的理念不能有效地传达到施工单位,而施工单位的新工艺、新技术也不能第一时间被设计单位所采用。另一方面,建筑业的技术创新存在于一个临时的、针对一个特定实施对象和过程的联合体组织中,这一工程完成后,这个联合组织也就解散。但是,工程集成的技术创新通常需要取得相应的工程设计、工程咨询、材料设备供应等单位的配合,是共同合作的活动。因此,这种矛盾的存在,容易使建筑业产生工法开发的非连续性。

一般来说,施工企业导入建筑技术分为三种基本模式:通过市场交易导入技术或者说是技术的市场购买模式、通过准内部化的方式导入技术或者说是通过介于市场和内部化之间的方式(战略联盟)导入技术。从而,工法的开发可以是施工单位自行开发,也可以与科研、设计、建设单位联合开发。组织间相互作用和协同程度正从市场谈判、合作、协作到协同。协同创新是复杂工法系统模块化开发的重要手段。其中,协同创新体系是由众多的创新单元或模块构成的,而这些单元(或模块)必须在一定的支撑基础体系上运行,使众多的单元(或模块)之间能够形成一定配合和协同,从而共同地完成工法开发任务。

由于系统工法开发活动的高风险、高投入以及高技术特点,需要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组织间合作强度与建筑业绩效密切相关。施工企业创新的重点是集成创新和再创新,除了自己建立研发平台、增加投入外,尤其要重视产学研结合,集成各方成果,组成工程施工系统或工法。工程承包商和分包商把加强竞争地位和进入新市场作为战略伙伴合作的重要动力POrter 和Fuller(1986)也认为伙伴和合作是一种比内部开发更快的增强竞争的手段,而且比合并成本更低,更具有弹性。美国铿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弗兰克盖里(美国建筑师)集合世界最杰出的建筑师和设计者共同组建一个志在改变未来建筑业和设计实践的战略同盟,意在通过应用和创新技术解决如浪费,延期和交流不畅等老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