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澎湖特产牛柴和金薯:台湾民俗与旅游

澎湖特产牛柴和金薯:台湾民俗与旅游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去人们把澎湖同厦门、金门以及海坛称为“闽海四岛”,说“厦门富,金门贵,澎湖以贫闻。”澎湖岛上不长树木,也不产煤,老百姓煮饭、烧水、取暖等都成问题,为了对付艰难的生活,人们把牛粪晒干当柴烧,取其名曰:“牛柴”。原来澎湖因其风大,所以老百姓多种番薯和土豆,以解决粮食问题。切细晒干的番薯称为“番薯米”。澎湖人民为了纪念这位金巡抚,把这种番薯称为“金薯”。

澎湖特产牛柴和金薯:台湾民俗与旅游

过去人们把澎湖同厦门、金门以及海坛称为“闽海四岛”,说“厦门富,金门贵,澎湖以贫闻。”澎湖其所以贫,主要的是因为那里贫瘠无水,风又大,且常常是大风中夹带咸雨,浇洒岛上,使得那里草木不易生长。”山不长树木,地不易生粟”。岛上的人除了从事畜牧业外,多靠捕鱼为生,人们称为“海上耕作”。

澎湖岛上不长树木,也不产煤,老百姓煮饭、烧水、取暖等都成问题,为了对付艰难的生活,人们把牛粪晒干当柴烧,取其名曰:“牛柴”。说来也带有诗意。有句诗云:“更从牛后传餐火,曝向斜阳胜采樵。”那是指牛粪当柴烧这件事。只是牛粪需要晒于才行,如果碰上雨天可就难办了。为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想出了储备的法子,好天气时多晒一些积藏起来,以备雨天使用。

要使牛多拉粪便,首先要让牛吃饱,这得有足够的饲料。澎湖不易生长青草,牛何来足够的饲料?但那里有的是番薯藤、土豆叶,足够牛吃饱。原来澎湖因其风大,所以老百姓多种番薯和土豆,以解决粮食问题。番薯容易种植,产量也高。由于气候暖和,每年生长两季,遍地皆种。它既可熟吃,也可生吃,还可切细晒干储藏,成为终岁粮。有诗云:“天生甘薯海牛餐,细切银丝日炙于”。切细晒干的番薯称为“番薯米”。人们以海藻、鱼虾,杂薯米为靡,煮起来叫“禾粥”或“糊涂粥”。有诗写道:“——一碗糊涂粥共尝,地爪土豆且充肠。”这就道出了那里百姓一年四季靠番薯、土豆为生的情景。种植这些作物好处是藤多,牛就有了饲料。(www.daowen.com)

在澎湖,番薯分两种:一种实长而色白,另一种实圆而色黄赤。关于后一种,据说是明代万历年间从外国传来的。明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说是闽人于万历间得之吕宋国,初种于漳、泉各地,瘠土砂砾之地莫不可植。大概这以后传到澎湖。有一种说法是:番薯先从外国传到台湾,后再传到福建,由福建再传到澎湖。另一种说法是:福建人陈振龙从外国引进了番薯,先在大陆上种植,后传到澎湖和台湾。据载: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福建人陈第跟沈有容人台时已见到台湾种番薯了,澎湖大概比台湾更早。第三种说法是: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岁荒,人民多饥饿,福建巡抚金学曾从文莱地方引种回来,教老百姓种番薯,后得丰收,乃繁衍。澎湖人民为了纪念这位金巡抚,把这种番薯称为“金薯”。不难看出,种番薯、土豆、养牛,几乎成了澎湖农村农民生活、生产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