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汪伪政权揭秘:抗日战场实录及幕后真相

汪伪政权揭秘:抗日战场实录及幕后真相

时间:2024-04-1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探秘汪伪政权始末曾经的革命英雄当年汪精卫给自己取这个“精卫”的笔名,一方面是想激励自己的革命信念,另一方面也怀着舍身成仁的决绝之心。同年孙中山成立同盟会后,已成为孙亲信的汪精卫被推选为评议部部长。汪精卫不断反思,其思想由此走向温和反暴力的一面。汪精卫认为机会来了,在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多次暗示中日两国应该开展和谈,并声称国民政府从来没有关闭和谈的大门。

汪伪政权揭秘:抗日战场实录及幕后真相

探秘汪伪政权始末

曾经的革命英雄

当年汪精卫给自己取这个“精卫”的笔名,一方面是想激励自己的革命信念,另一方面也怀着舍身成仁的决绝之心。

“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首豪情壮志、直冲霄汉的励志诗一度被人与文天祥的《正气歌》相媲美,在北洋时期传诵甚广,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投身救亡图存的革命浪潮中去。这首诗的作者,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富有争议性的人物——汪精卫。但是,今天的人们已经无法再把二者联系在一起。

汪精卫于1883年5月4日出生在广东三水,本名汪兆铭,字季新,因为常用“精卫”的笔名,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本名反而很少被提及。

十三四岁的时候,汪的父母相继离世,他只得前去投奔同父异母的兄长汪兆镛。1904年,他通过考试,获得了广东省公派留学日本的机会。这年他21岁。

图18–1 年轻时的汪精卫

在日本学习期间,汪精卫主修法学,从而得知了国家和主权在民的观念。此外,他还认真研读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神》、斯宾塞的《政治进化论》,并被这些西方民主政治思想所折服。也就是这段时间,他坚定了推翻封建专制王朝、建立西式民主共和国的信念。

1905年,汪精卫第一次见到了刚从法国辗转至日本的孙中山,从此成为“三民主义”的服膺者,追随孙中山左右达20年之久。同年孙中山成立同盟会后,已成为孙亲信的汪精卫被推选为评议部部长。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遭遇多次失败,革命遭受沉重打击。为凝聚实力厚积薄发,孙中山决定暂时中止不成熟的起义活动。面对革命的低潮和“远距离革命家”的侮辱称号,满腔热忱的汪精卫一度走向极端,试图通过暴力暗杀来改变中国现状,解决纷繁复杂的中国问题。

精卫相传是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中溺水而死,死后化身为鸟,发誓要将东海填平,于是不停地衔来石头和木头投入海中。可见当年汪给自己取这个笔名,一方面是想激励自己的革命信念,另一方面也怀着舍身成仁的决绝之心。

1909年,汪精卫组织了一个针对清朝权贵的暗杀团体,前去行刺前,汪精卫将《致南洋同志书》寄往朋友处,阐述自己的心志:“此行无论事之成败,皆无生还之望。即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

在谋杀清朝摄政大臣载沣失败后,汪精卫被捕入狱,在牢房里写下了《被逮口占》,就是本文开头那首流传很广的诗。

那时,晚清政府经历了预备立宪,已经有了一些开明的态度,开始对革命党人采取怀柔政策。精明老到的庆亲王奕img15在审问汪精卫时,就曾经这样说过:“你们革命总是有原因的,看我们清朝太坏了。但假如你们成功,我看也不能强过我们清朝。”

多年后当汪精卫忆起庆亲王的这段话,感慨良多:“我们今天成功了,还真不如人家清朝,弄得这么糟糕!”汪精卫不断反思,其思想由此走向温和反暴力的一面。

不久,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为展现与革命党人和谈的诚意,决定特赦政治犯,汪精卫也在其列。

走出牢房的汪精卫,发现自己当初日夜期盼的中华民国已经成立,而自己也成了妇孺皆知的大英雄。面对大摆功绩、争权夺利的革命党人,汪精卫大失所望,他明确提出“不做官、不做议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吸鸦片”的“六不主义”,谢绝高官厚禄,独自一人漂洋过海,到法国寻求西方民主政治思想。

九一八事变之后,已经回国的汪精卫发电斥责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严词要求张引咎辞职:

去岁放弃沈阳,再失锦州,致三千万人民,数千里土地陷于敌手,敌气益骄,延及淞沪。今未闻出一兵,放一矢,却不断向中央索要军款,乃欲藉抵抗之名,以事聚敛……惟有引咎辞职,以谢四万万国人,毋使热河平津,为东北锦州之续。

《重光堂密约》

随着中国频频不利的战事和日军侵华步伐的加快,汪精卫认为抗战前途渺茫,甚至连“抵抗”这两个字眼都绝少提及。他坚持利用非暴力的外交和平手段,不惜通过对日妥协和政治交易来实现所谓的和平。

1932年1月28日,上海爆发了一·二八事变。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但是国民党高官们却在这次战役中见识了日军的强大,汪精卫就曾表示:“须知数十年来,中国军事经济,在物质上着着落后,固不待言;即组织上亦幼稚不完善。”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大的军事实力,生性怯懦的汪精卫完全被恐日情绪所压倒,却无视中国的地大物博和高涨的抗战热情。随着中国战事愈发紧张和日军侵华步伐的加快,他认为抗战前途极为渺茫,甚至连“抵抗”这两个字眼都绝少提及。汪精卫坚持利用非暴力的外交和平手段,不惜通过对日妥协和政治交易来实现和平的目的。

1938年初,经蒋介石批准,“日本问题研究所”在香港成立。实际上这个研究所从事的是收集日本情报、与日本秘密沟通的工作。负责这个项目的高宗武,后来成为追随汪精卫的投降派。

1938年7月,汪精卫极力主张由蒋介石出面,再次推动中日双方的和平谈判。但此时国内抗战氛围浓烈,身为抗战领袖的蒋介石不能不顾及舆论,更不能置广大抗日军民的民心向背于不顾。汪精卫逐渐意识到,自己关于求和的主张难以通过党内决议的办法实现。

1938年10月,中国军队在抗日战场上屡战屡败,相继失守广州和武汉。在这个中国抗战最为艰苦的时期,日本也陷入了资源短缺的困境之中。为了尽快解决中国问题,将更多兵力投放到东南亚战场,日本对亚洲战略做出重大调整,两次发表“近卫声明”,公开向国民政府抛出和谈建议。汪精卫认为机会来了,在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多次暗示中日两国应该开展和谈,并声称国民政府从来没有关闭和谈的大门。

蒋介石仍不为所动,撤回了本已派出的和谈代表。日本政府把诱降对象锁定在了汪精卫身上。

图18–2 投敌后的汪精卫

不久,位于上海虹口一座无人居住的洋房(即日后的重光堂)里,代表汪精卫的高宗武、梅思平与日方代表今井武夫等人秘密展开了丧权辱国的谈判。

11月20日,汪精卫的两位代表在《日华协议记录》(又称《重光堂密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这份协议包括三个文件,规定要点如下:1.缔结华日防共协定,内蒙划为特殊“防共”地区,日本在此驻兵。2.承认(默认)满洲国。3.日本废除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归还日本的在华租界。4.华日经济提携,在开发利用华北资源方面,为日本提供特殊便利。5.补偿因事变而造成的日本在华侨民所受的损失,日本不要求赔偿战费。6.恢复和平后,日本在两年内撤军。

11月27日,汪精卫召集一众追随者进行商讨,一再表示有些条款过于苛刻,难以接受。其实不仅是他如此表示,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各自进行着利益权衡,考虑要不要接受密约脱离重庆,组建新的政府。

12月7日,在外视察的蒋介石突然回到重庆,汪精卫集团以为蒋有所觉察,纷纷乱了阵脚,被迫改变了部分出逃计划。

此时汪精卫虽然担心计划泄露,却还对蒋介石抱有一丝幻想,希望他能接受日方提出的和谈条件。这样一来,他就不必“冒天下之大不韪”,承担“反党叛国”的骂名。

12月16日,汪精卫主动邀请蒋介石单独进行了半小时的密谈,这也是两位国民党领袖的最后一次会面,具体内容谁也不知道。当晚,蒋介石在日记中只留下短短数字:“上午,与汪谈党政问题。”(www.daowen.com)

后人传言汪精卫在这次会面中,清楚地意识到与日媾和的行为将使自己陷入极大的争议中,这从他留给蒋介石的一句话中可以看出来:“君为之易,我为之难。”

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带着曾仲鸣、周佛海等人从重庆秘密逃到越南河内,这位曾经的革命英雄从此走上了背叛人民、出卖国家的可耻道路。之后,他公然发表叛国媚日的“艳电”,并且冠冕堂皇地宣称:中国抗战的目的在于谋求国家的生存独立,如果接受日本的条件,中国可以保全下来,那么抗战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图18–3 汪伪政权在南京举行还都典礼

1939年4月,在日本特务的秘密护送下,汪精卫等人进入上海,开始筹备伪中央政府。一番谋划之后,此前建立的北平、南京两地伪政权一并取消,于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正式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必然到来的审判

1948年1月5日,长达两年多的汉奸大审判宣告终结。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对外宣布:各省共审判办结汉奸案25 155件,14 932名汉奸被判刑,其中死刑369人、无期徒刑979人、有期徒刑13 570人、处以罚金14人。

汪伪国民政府成立之初,一度遥奉重庆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主席”,汪精卫任“行政院院长”兼“代主席”。其他主要官员有:“立法院院长”陈公博、“司法院院长”温宗尧、“监察院院长”梁鸿志、“考试院院长”王揖唐、“外交部部长”褚民谊、“财政部部长”兼“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周佛海、“苏浙皖三省绥靖军总司令”任援道等。

日本扶持汪精卫建立伪政权后,立刻向全世界宣布与中国政府达成和议。与此同时,日本开始调整对华政策,准备适应未来长期的世界范围内的持久战。

从1941年开始,之前日本维系其战争进口战略物资多被中止,特别是意大利、德国、印度、泰国等国宣布全面停止向日本出口物资之后,中国成为维系日军战略物资最为重要的能源基地。

为实现保证战争供给这一战略目的,侵华日军司令部决定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对其占领区加强管理控制。接到命令后,驻守上海的日本军队向汪精卫提出一份“肃清方案”,希望南京汪伪政权配合日军行动,剿灭各地区的抗日势力。这一方案与汪伪政权欲加强统治的愿望不谋而合。

图18–4 汪精卫在东条英机的陪同下访问日本

1941年7月1日,日伪开始合作进行所谓三步走的“清乡运动”。

第一步是军事清乡,主要目的在于消灭沦陷区的新四军等抗日力量。

第二步是政治清乡,他们建立了一套保甲制度,挨门挨户核查所有人员,身份确实后颁发良民证。为了在清乡中相互配合保持一致,日伪双方还签订了《清乡协定》,企图以此作为清查抗日人士、打击抗日力量的手段。

第三步是经济清乡,汪精卫美其名曰“改善经济”,实际上就是依靠军事力量,镇压抗日力量,大肆搜刮民间财物,以致沦陷区的老百姓把清乡叫作“清(老百姓)箱子”。

1943年1月9日,伪国民政府发表《宣战布告》,对英美宣战。汪精卫在各种集会上卖力地发表演讲,对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大肆吹捧,同时认为把欧美等西方殖民势力驱赶出境,中国就实现“独立自主”了:“我们知道中国在一百年以来,经过多次战争,内战不用讲了,外战呢,总是枝枝节节的,唯有这一回的战争才正是为‘独立自主’而战的战争。”

同年11月,日本在东京召开大东亚会议,汪伪政权、伪满洲国、泰国、菲律宾和缅甸等几个由日本扶植起来的傀儡政权派代表参加会议,汪精卫在会上宣誓愿与日本共进退。与会的各傀儡政权代表在日本的主导下,签署《大东亚共同宣言》,宣称各政权间实行文化交流,进而开放资源,建设所谓共存共荣的“东亚新秩序”。

图18–5 汪精卫的遗体由日本运回国内

东京大东亚会议结束后,汪精卫离开日本回到南京。此时国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已经投降,纳粹德国在欧洲战场上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汪精卫丧失了之前的斗志,再次陷入对自己前途的忧虑之中。

1943年11月下旬,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共同举行开罗会议。汪精卫得知这个消息后,心情更加糟糕。

1944年3月,汪精卫旧伤发作,前往日本名古屋帝国大学医学院进行治疗,11月10日,病发不治,死于异国他乡。汪精卫的遗体后来由日本运回国内,按其遗愿葬在南京中山陵西南的梅花山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次日,伪国民政府宣告解散。

全国人民对汪精卫的坟墓留在南京梅花山极为愤慨,纷纷要求予以铲除。在全国的一片呼声中,国民政府只得派工兵炸毁汪精卫的坟墓。一声巨响后,汪的遗体随硝烟崩散。

图18–6 江苏高等法院公审汪伪汉奸褚民谊

1946年4月1日,在南京朝天宫,高等法院正式成立,举世瞩目的中国汉奸大审判拉开了序幕。

这次审判的头号汉奸是“立法院院长”陈公博,对于这个汪伪政权的第二号人物,法官认为应该“从重处断,以为叛国者戒”,并在判决书中指出:“陈公博通敌谋国,图谋反抗本国,处死刑。”6月4日,陈公博被执行死刑。

汪伪“外交部部长”褚民谊同样因为积极勾结日本、出卖国家利益,被南京高等法院以汉奸罪判处死刑,后执行枪决。

汪伪“实业部部长”、“最高委员会”成员梅思平,经常公开嘲讽抗日是唱高调,被视为汪伪的八个“首义分子”之一。1946年5月,高等法院判决:“梅思平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处死刑。”9月14日,梅思平在南京被执行枪决。

汪伪“财政部部长”周佛海因主持伪政权期间向国民政府投降,并且维持政权过渡期间的社会治安,受到蒋介石的特别庇护,被判处无期徒刑,但是没过多久,他就病死在狱中。后来台湾公布的三卷本《戴笠与抗战》显示,他在1943年被戴笠说服,成为国民政府在汪伪政权的卧底。

1948年1月5日,长达两年多的汉奸大审判宣告终结,卖国求荣的汉奸们得到应有的下场。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对外宣布:各省共审判办结汉奸案25 155件,14 932名汉奸被判刑,其中死刑369人,无期徒刑979人,有期徒刑13 570人,处以罚金14人。

不过,有舆论认为此次大规模的惩奸并不彻底,有不少汉奸摇身一变,成为“曲线救国”的所谓“反正”英雄,另外,为了打内战,汪伪部队基本被国民党军队收编。

一些卖国贼在这次声势浩大的审判中成为漏网之鱼,“正能量”没有得到很好的宣扬和强化,那些侥幸逃过惩罚的人,后来在历史中依然扮演着墙头草的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