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铁社会教育-乾县民国史稿中的民众教育

铁社会教育-乾县民国史稿中的民众教育

时间:2024-04-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铁社会教育孙中山先生重视民众教育,主张“用识字学文化”来唤起民众,以达共同建国之目的。国民政府也提出实施民众教育的政策。同时宣布每年4月3日为“强迫教育运动日”。民国17年成立县平民教育委员会,教育局长何宗基兼任委员长。民国27年,在原民众读报社的基础上改组成立民众教育馆。民国28年,县府按照省教育厅指示成立了社会教育委员会。民国33年,县民众教育馆内附设民众学校,由馆内教职员负责教学。

铁社会教育-乾县民国史稿中的民众教育

第六节 铁社会教育

孙中山先生重视民众教育,主张“用识字学文化”来唤起民众,以达共同建国之目的。国民政府也提出实施民众教育的政策。民国8年(1949),乾县在省城读书的部分学生组成演说团,回县宣传教育救国,讲演的主要内容有“我又来劝学”“识字学文化”等,在民众中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由于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收效甚微。

民国16年(1927),陕西省实行“强迫教育大运动”,推行平民教育。规定:“凡陕西人民已逾学龄期限而未曾入学者,均须受平民教育。办理平民教育者,将就其附近调查不识字之人民劝令入学,其不入学者,将酌情强迫之。”同时宣布每年4月3日为“强迫教育运动日”。乾县政府遵令执行。民国17年(1928)成立县平民教育委员会,教育局长何宗基兼任委员长。全县共建立平民学校10所,同时还在县城内中山公园附设民众读报社。该读报社地方宽敞,报章杂志较全,很多人都来这里阅览。民国18年(1929)平民学校停办。民国23年(1934),乾县在城乡大多数小学附设民众学校,承担平民扫盲教育的任务。民国27年(1938),在原民众读报社的基础上改组成立民众教育馆。民众教育馆设在城内东大街,后移至槐荫馆自成院落,傅至善、李烈如、胡安卿相继担任馆长。民国29年(1940),全县有平民学校12所,学员约550名,附设于各小学的民校204所,在册学员9286名。附设民校中有的有名无实,有的有始无终,推行平民教育的情况参差不齐,效果也未能尽如预期。民国28年(1939),县府按照省教育厅指示成立了社会教育委员会。除专设民校和附设民校外,又于城内平民织布厂、敬业土布改进社等工厂附设识字班。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中心小学附设民校学员2233名,其中妇女1058名。各保国民学校附设民校学员达30248名,其中妇女达17212名。民国30年(1941)以后,黄修吉任民众教育馆馆长。县府逐步充实民众教育馆,添购书报杂志,增设俱乐部和古物陈列室。馆内设教导和艺术组,配有7名教职工。各中心学校设有民教主任,专职负责民众教育。民国33年(1944),县民众教育馆内附设民众学校,由馆内教职员负责教学。民国34年(1945),民众教育馆以蒋介石提出的“管、教、养、卫”为基本内容,对民众实施教育,而扫盲仍为主要任务之一。据民众教育馆对县城内14—16岁人群文盲人数的调查,其中男性约2500名,女性约5400名。民众教育馆把县城按街巷划为20个分户自行施教区,全年办5期扫盲班,每期4个分户。扫盲班每期2个月时间,约扫盲1500名,县城内共计扫盲7500余名,取得十分显著的成绩。同时,乾县农业推广所呈请县政府同意,指示各乡镇中心学校及各保国民学校于冬闲设农民识字班,由各校教员兼职教授农民浅显应用文字和农业新知识。这一举措在各乡镇情况不一,而农民识字班的效果也很不明显。

【注释】
(www.daowen.com)

[1]1917年5月1日《秦中公报》。

[2]范紫东:《乾县新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