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流行期间,有些企业贪图蝇头小利,哄抬药品、消毒用品的价格,不仅被罚款,而且失去了信誉。相反,杭州的胡庆余药店坚持不提价,多生产,尽管赔了点钱,但却获得社会的广泛赞扬。这两种企业,前者占小便宜吃大亏,后者吃了小亏占了大便宜。
“文革”中批判“吃小亏占大便宜”,还把这句话的发明权加在刘少奇同志头上。其实无论这句话最早是谁说的,的确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对企业来说,这句话更是正确的经营之道。
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一个法制社会里,追求利润并不是为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可以上绞刑架,而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根本上说,企业只有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更便宜的物品与劳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正确之处就在于通过市场调节把企业的个体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协调在一起。
对于企业来说,实现利润最大化还要正确处理小亏和大便宜的关系。这就是说,利润最大化是长期利润最大化,而不是短期中一时一地的利润最大化。换句话说,企业只有在长期中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机制,尤其是激励机制,有正确的经营策略,以及良好的商业道德,才能真正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是企业的“大便宜”。那些惟利是图,不讲道德和信誉,甚至趁人之危谋利者,短期内可以有点小便宜,但长期中是要吃大亏的。翻翻一部企业史,有哪个企业是靠蝇头小利、不义之财成功的?
许多知名的成功大企业都是吃小亏才占大便宜的。在电视剧《大清药王》中,同仁堂乐老板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有一次由于红参短缺,作丹参丸时药师用了白参。白参比红参便宜,但疗效也差。乐老板知道后坚决把这批丹参丸烧掉,宁可赔钱也不出售。从短期来看,同仁堂吃了亏,但却树立了品牌和声誉,这才有了百年老店。那些与同仁堂同时代的药店,经常以白参代替红参,当时的确占了点小便宜,但现在还有哪一家仍然存在呢?(https://www.daowen.com)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现代。海尔集团当年曾经公开砸毁了质量不合格(也许只是有点小毛病)的冰箱。在许多人看来,产品有点小毛病难免,在冰箱热销的当时,同样抢手。何必吃这个亏?但张瑞敏先生坚持高质量,决不占这点小便宜。从短期看,海尔损失了几十万,甚至更多,但从今天看,没有当时吃那点小亏,能有今天的海尔吗?与海尔同时起家的家电企业不少,那些贪图一时小便宜,不注重质量和品牌者,哪一家成功了?
企业的生命是品牌和声誉。成功的品牌不仅来自创新和技术,而且来自高尚的商业道德,来自诚信。为了做到这些,在某一时期吃点小亏是正常的,这也是企业必要的成本。只有勇于吃小亏的企业,才有以后的大便宜可占。吃小亏是占大便宜的必要前提。从这种意义上看,吃小亏占大便宜这句话还是颇有点辩证法的。
我们的社会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这是一个历史大变革时期。与任何社会一样,这个时期难免有浮躁和迅速致富梦。也正是在这种风气之下,难免有惟利是图的人和企业,为一时的蝇头小利,置大义于不顾。那些在“非典”期间借一时供求失衡的状况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生产伪劣商品的企业就是这类“奸商”。他们的确占了点小便宜,但我敢断言,他们是短命的,即使他们逃过了政府的检查,最终不仅不会有大便宜,还会有灭顶之灾。中国自古以来讲诚信为本,讲做生意先要做人。这些话是至理名言,也是企业成功之本。
杭州的胡庆余药店是大商人胡雪岩创办的。这位一代巨商,给这家药店定的调子是“不图赚钱,治病救人”。看来今天的胡庆余还是坚持了胡雪岩先生的传统的。这是他们的成功之道。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多,中国的市场经济就前途光明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