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的社区—社区构成与组织的传播研究》简介
《传播的社区—社区构成与组织的传播研究》这本书是由谢静创作的,《传播的社区—社区构成与组织的传播研究》共有65章节
1
丛 书 序
中国改革开放激荡的35年,也是中国传媒业大发展的35年。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经济结构创新,科学技术发展,文化教育提升,这些既可以看做中国传媒业砥砺前行的大背景,同...
2
前 言
在个体化与全球化影响日甚的背景下,面临越来越令人炫目的传播革命,人们不禁要问:社区与组织等传统的社会构成形式是否依然具有价值?学者们的回答往往相互对立,正反不一...
3
第一章 社区:传播的构成
社区一词,承载了人们诸多美好的愿望与设想。无论是在国家治理方式变革的政治话语当中,还是在公民社会构建的学术研究框架之内,社区建设都是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
4
第一节 社区建构:从邻里到共同体
中文社区一词来自于英文community的翻译,而英语世界有关社区的理念,又深受德国学者滕尼斯的影响——滕尼斯以Gemeinschaft区别于Gesellsch...
5
一、社区与邻里
作为社会学一个关键概念,社区的定义并不统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希勒里(Hillery,1964)就曾对94种社区(community)定义进行比较,...
6
二、社区与组织
二、社区与组织 将社区概念中的社会性置于地域性之上,可能导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社区与社会学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比如组织、网络等。这些概念原本各有侧重,当人们...
7
三、社区与网络
如果说社区大多结构较为松散,不似科层体系般严谨、规范,那么其形式就更接近于网络。不过,社区与网络的关系并非仅限于此,网络概念所揭示出来的新型的人与群体关系,有助...
8
四、社区与共同体
如前所述,社区一词又可译为共同体。这个源自德文和英文的概念在中文里却变成了两个含义有所区别的词语,耐人寻味,似乎表明中文中二者的差别更加敏感。因此,我们将重新回...
9
第二节 社区构成:经由传播而组织
对于传播研究而言,传播与社区的关联具有特别的意义。从词语构成来说,英文中的传播与社区具有共同的词根,这表明,“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同样,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
10
一、理解传播:观念与维度
作为英文communication的翻译,中文“传播”一词也许不能完全对应。在汉语中,“传播”主要的意思是“广泛散布”,而communication一词中共同享...
11
二、经由传播而组织
在分别阐述了社区与传播概念之后,社区传播的意义并非自动浮现,因为还有一个问题尚未解决:社区与传播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从人们对于传播的不同理解中,我们大致已经察觉到...
12
三、建构性社区与构成性社区
结合“传播性构成”概念作进一步分析,我们认为,传播构成社区的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建构社区,主要指人们通过传播行为创造社区意象、共同意识的过程;第二...
13
第二章 地域性社区:虚拟与现实
社区原本是一个具有明确地域含义的概念,但是随着媒介使用和传播范围扩大,它似乎越来越脱离地域的限制,成为想象的空间。尤其是在网络社会,虚拟社区(virtual c...
14
第一节 媒介、传播与社区重构
...
15
一、城市社区重构的意义与困境
在全球化、后现代的语境下重拾地域性社区的概念,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传统社区似乎早已随着现代化进程而消亡。早在19世纪末,滕尼斯等古典社会学者就提出,在城市化过程中...
16
二、媒介与社区建设
传统的大众传媒曾经在城市社区发展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城市化过程中的报纸(Schudson,1981)。但是,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和媒介自身的发展,传统媒介距离社...
17
三、作为社区治理媒介的网络论坛
在被称作“网络社会”的现代社会,网络作为一种新型媒介所具有的功能,呈现出日益多样的可能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尤其是在“web2.0”时代,网络媒介的功能必然...
18
第二节 虚拟社区与嵌入的空间
对于许多建立于网络基础上的虚拟社区而言,由于脱离了地域的限制而成为抽离日常生活的媒体,而以地域为基础的社区网络论坛则不同,一方面,网络媒体为脱离具体地点的交往互...
19
一、社区网络论坛与新媒体事件
媒体实现其社会功能的机制复杂而多样,戴扬(D.Dayan)和卡茨(E.Katz)所揭示的媒体事件的仪式价值,对于探讨社区建设问题尤其具有启发意义。戴扬和卡茨把“...
20
二、社区网络论坛与社区空间的重构
对于两湾城的居民来说,群租房事件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与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社区事件。居民在日常生活的具体场景之中,可以亲眼目睹群租房现象及其所带来的问题,也可以...
21
第三节 社区空间实践与地点制造
在上节中,我们把社区网络论坛看做嵌入居民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从而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的二元对立。不过,社区网络论坛仍然是一种数字化生存,嵌入也主要体现在居民的社会关...
22
一、空间生产、地点制造与主体性建构
在以往的传播学、社会学研究中,空间本身很少成为问题,它大多作为环境或者容器出现,本身并无特别意义。比如,有关城市的研究,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城市’与‘社会’相分...
23
二、空间实践与社区传播
作为一种互动进程,地点制造的过程有赖于空间实践和社区传播,而空间实践与社区传播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根据王斯福的分析,地点制造是由人们的行为和建构而对一个地点进...
24
三、J市“健身坡”的案例解读
J市是位于中国中部的一个县级市,根据2010年11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市人口30万。J市地处山区,城市依山而建,蜿蜒于山谷和盆地之中。健身坡原本是城郊...
25
第三章 建构性社区:协商与共识
建构想象共同体的主要媒介是大众传媒,而占据大众传媒话语主导地位的则是新闻界。大众传媒与新闻界在建构各种类型社区中的作用与机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深入的研究,比如...
26
第一节 合法性协商与权威性建构
新闻媒介被视为社会的守望者,对各种组织机构、公共事务、公众人物负有监督和批评的职责。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新闻媒介的批评不绝于耳。但是,最令新闻媒介尴尬的就是新闻...
27
一、作为话语的媒介自我批评
媒介自我批评(self-criticism),是指新闻媒介关于自身实践及其产品的阐释与评价。狭义地说,媒介的自我批评,其批评者和被批评者是同一对象:同一媒介,或...
28
二、作为中国新闻专业规范的知情权话语
一种理念要成为一个专业的主要、甚至核心规范,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其中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具有关键作用。美国学者舒德森(Schudson,2001)在研究美国新...
29
三、协商知情权——协商专业合法性
一段时间以来,新闻媒介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是媒介围绕知情权展开批评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2003年的海城豆奶中毒事件。这一事件的影响远比随后发生的SARS事件小,但...
30
四、协商知情权——协商专业边界
专业权威与合法性也可形象化为“势力范围”,即专业边界。新闻业除了直接以知情权话语建构专业的合法性,还利用知情权来廓清专业边界,对内建构身份认同,对外协商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