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个案描述

二、个案描述

世界特殊奥运会是国际特奥会(Special Olympics International,SOI)为全世界智障人士设立的运动会。作为“全球特奥运动的管理机构”,国际特奥会成立于1968年,由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的妹妹尤妮丝·肯尼迪·施莱佛(Eunice Kennedy Shriver)女士创立,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特区[9]

2007年10月由上海主办的第12届特奥会是该项赛事首次在亚洲举行,被视为2008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前奏和预演,以积累组织经验;同时,它可以改善中国的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素质,受到中央和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残联、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政府等29家成员单位组成了2007国际特奥会组委会,执委会则由上海市民政、残联、体育、外办、新闻等58个部门抽调专职人员组成。同时还成立了各区县执委会,并针对每个竞赛项目相应建立各区县竞赛委员会和接待保障委员会。

本届特奥会有165个国家和地区的7 000多名运动员参加,连同家属、专家学者、贵宾、政要、记者约20 000余人,志愿者达5 000多人。除了21个体育项目,还举行了6个非体育项目,即执法人员火炬跑、社区接待计划、健康运动员计划、家长论坛、青少年峰会和学校教育计划。不过,本书分析的SO项目不在此列。

SO项目是由国际特奥会直接协调、联合中美五所大学共同完成的特奥会视频制作项目,参与视频制作的大学生志愿者有270人。另外,SO项目还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比如批准进入赛场),以及摄像机、电脑等设备生产厂家的赞助。因此,这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多元主体合作项目。

SO项目的任务是建立视频报道网站(网址:http://www.specialolympicslive.org)。“这是国际特奥会历史上首个视频报道网站,它开辟了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网络视频报道的先河。”[10]这个网站为每一个运动员建立了个人页面,视频报道覆盖所有项目,而且在比赛结束后仍然可以观看,这是传统媒介无法做到的(参加国际特奥会报道的中外记者共1 427人)。更重要的是,SO项目力图践行国际特奥会的理念:认可、尊重每一个运动员,而不仅仅是冠军。

项目的创意来自国际特奥会的A先生[11],从比赛前两年开始筹备。2005年10月,A先生找到美国的甲大学要求合作,由甲大学的B教授具体领导项目的实施。作为新媒体技术方面的专家,B教授规划了项目的进程,并结合自己和同事所教授的3D制作、多媒体纪录片等新媒体课程,组织学生开始设计网站的基本内容。而A先生则开始为项目筹募设备和资金。2006年9月,在甲大学的提议下,A先生邀请上海的乙大学加入合作,为网站在上海进行内容采集打下地缘基础。

2006年10月,甲大学与乙大学共同派出志愿者对上海世界特奥邀请赛进行现场拍摄和后期编辑,并对已经搭建的网站平台进行上传测试。2007年1—5月,为使网站核心团队与中国志愿者的沟通更为流畅,经选拔,乙大学5位学生和1位教师赴美前往甲大学交流学习——参加B教授的多媒体技术课程,赴美国各地拍摄特奥运动员纪录片,以及制作上海标志性建筑的3D模型。

2007年3—6月,由国际特奥会和乙大学出面,联系上海其他三所大学丙、丁、戊参与该视频报道项目,共同分担各高校所在区域附近场馆的拍摄任务。同时,开始在各校招募志愿者。

2007年6—8月,由项目领导团队确定各高校具体负责的比赛项目和志愿者人数。同时完成志愿者的招募和登记工作,与上海特奥组委会协调,确定入场证等问题。进一步确认编辑机房和后勤保障问题,安装和调试网络服务器,与赞助商进行最终谈判,签署协议确保所需设备按时到位。

2007年9—10月,建立完成24小时提供服务的“苹果”编辑机房,测试四所大学的校园网连接传输情况;在四所大学对志愿者进行摄像、编辑技能培训;带领志愿者前往赛场实地考察;在特奥会期间,每天向网站上传运动员比赛视频。最终,SO项目共拍摄视频素材近500小时,编辑完成7 563个短片。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ESPN网站等均开辟了专栏链接视频报道网站,并作介绍;国际特奥会主席蒂姆·施莱佛(Timothy Shriver)在参观乙校“苹果”编辑机房时,赞扬该项目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特奥会闭幕以后,国际特奥会与“苹果”公司合作,在“苹果”网站上提供有关视频的收费下载,所得订阅费用全部捐助给以后的特奥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