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话语对于新闻专业认同的意义
陆晔、潘忠党(2002)认为,中国新闻界不是没有关于专业主义的认知,但是缺乏谈论它的语境,因而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但正因为如此,专业主义话语的反复言说本身更为珍贵,这对于中国新闻业的专业化发展、从业者独立品格的塑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专业化发展水平又制约了专业话语的生产。在西方新闻业专业化过程中,市场和国家因素至关重要。没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育,没有细致的劳动分工,技术工作的专业化也难以实现。具体到新闻业,客观性原则等也是在新闻业市场的发展中逐渐产生的,没有新闻媒介在经济上的独立和受众市场的需求,专业主义就没有发展空间。但同时,专业主义又是反市场控制的,专业人员需要稳定的庇护、需要从经理阶层获得自我控制的权力,这些都要求国家力量的介入,比如,专业通过由政府发放许可证而获得合法的垄断权(Freidson,1994)。在西方各国,新闻记者没有许可证,但是都拥有一定的特权(如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而在中国,新闻媒介的市场化开始较晚,且范围有限,虽有利于专业主义的萌生,却无法提供全面支撑(Yu,1994),甚至在现有条件下,市场力量与传统行政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控制新闻业,从而排除了专业自主控制的可能性。
在这种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话语的生产往往以特殊的方式展现,具体地说,就是建构新闻业的社会身份。如果不能为某一特殊个体或群体代言,那么新闻媒介是什么?在记者下跪案例中,喻国明说是“社会公器”,不能私用;王军说记者要独立客观地调查、记录,也强调其公共服务的特性。在对于傅剑锋的“大尺度”报道的批评中,宋志标写道:“一定要把‘南周’首先看成是一张纯粹的新闻纸,它不是一份大开本的政治学教程”[116]。
但是,在激烈的争论中,我们看到,中国的新闻业在这些核心问题上并没有形成共识,专业主义话语还相对脆弱无力。这一方面是由于其社会基础的薄弱和专业机制本身的不健全,另一方面也由于民粹主义话语过于强大有力。作为一种话语策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俄罗斯、美国,还是拉丁美洲、中国台湾,民粹主义所具有的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为一个个事实所证明。有调查显示,中国新闻从业者总体上虽说认同服务公众的理想,但是,他们未能认识到实现这种服务所需要坚持的职业伦理原则(如客观性等),也远未形成专业主义模式所需要建立的共同伦理信仰系统(Pan,2006)。
更为重要的是,民粹主义和专业主义的诉求对象和认同机制完全不同。专业主义作为一种同行控制模式,强调同样拥有专业知识的同行之间形成共识并相互监督,而民粹主义直接诉诸公众,强调受众认同,更容易获得道德和市场的双重认可。在一些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中,同行认同占有重要地位,而这有利于共同体的形成。但是,新闻业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受众的评价具有无可争议的作用。“公众与记者之间互动,情绪的相互投射,有很强的激励暗示作用,……很多‘新闻英雄’就是这么产生的。”[117]从这一意义上说,新闻业与其说是一个具有独立权限的专业,不如说是各种势力角逐的场域。研究表明,中国新闻从业者在职业评价方面的排序为:受众共鸣、专业奖励、同行认可和领导表扬。新闻从业者经常发现自己处于一种道德困境:是坚持自己的道德标准还是跟自己的同行团结一致。这表明中国新闻从业者远未形成基于共享行为规范和标准的专业共同体(Pan,2006)。
因此,当新闻从业者、媒介批评者以民粹主义诉求争取公众支持的时候,不仅可能分裂新闻专业社区,而且可能破坏新闻专业主义的公众基础,使得新闻专业主义成长缺乏长久动力和支持。这也是一个悖论:民粹主义似乎本为修复与公众的关系而出现,却反而由于其如影相随的犬儒主义而损害了新闻媒介与公众的信任关系。作为民粹主义的共生物,犬儒主义正在国内蔓延,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弱者的抵抗形式,现代犬儒主义以不相信来获得合法性,体现了公共生活的规范危机、诚信危机和公共话语的伪善(徐贲,2001)。当记者客观报道时,是冷漠;当记者救人时,是作秀。新闻业的权威何在?公信力何在?在新闻话语中,怀疑主义和犬儒主义也有较为深远的传统,美国调查新闻即以此为基础。而且,由于怀疑主义和犬儒主义,新闻业自身难以达成共识、形成共同体;对于新闻媒介的批评也充满了悲观主义(Altschull,1990)。尤其是当商业主义与民粹主义合谋的伎俩被揭穿,失望、悲观的情绪便迅速蔓延,极大地影响新闻媒介的公信力和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声望。
当然,民粹主义也有其积极意义,它所具有的批判性往往是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当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逐渐演变为顽固的堡垒时,民粹主义的话语便带来了希望。然而,在中国目前专业主义力量如此脆弱的当下语境中,民粹主义话语更值得警惕。
【注释】
[1]有关维克的组织过程的论述及例证,详见本书第四章第一节《赋予意义与组织生成》的相关讨论。
[2]参见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在采访山西繁峙矿难事故中违纪11名记者被查处》。
[3]See Barry,D.,Barstow,D.,Glater,J.,Liptak,A.,&Steinberg,J.(2003),“Correcting the Record:Times Reporter Who Resigned Leaves Long Trail of Deception”,New York Times,2003,May 11,p.A1.
[4]《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9-11/27/content_12550262.htm,2009年11月27日,最后浏览日期:2013年9月16日。
[5]袁成本:《女记者被打引出老话题,采访权应受法律保护,中国行为法学会新闻侵权研究分会就此举行研讨会》,《法制日报》2001年11月4日。
[6]陈芸、朱玉、陈光明、杨成军:《辽宁豆奶事件:政府向公众隐瞒海城弥漫不信任》,《北京青年报》2003年4月16日。
[7]王海波:《同是媒体,为何两种声音》,《中国青年报》2003年4月18日。
[8]黄建林:《事关公众知情权就要“一追到底”》,《南方都市报》2003年4月21日。
[9]徐冰:《“第一时间”和公众的知情权》,《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4月9日。
[10]《北京青年报》的《辽宁豆奶事件:政府向公众隐瞒海城弥漫不信任》有此表述。另见李天伦:《公共信息公开必须法制化》,《羊城晚报》2003年4月14日。
[11]王海波:《同是媒体,为何两种声音》,《中国青年报》2003年4月18日。
[12]周瑞金:《推动信息公开,媒体责任重大》,《财经》2003年第12期。
[13]裴智勇:《假如媒体缺席……》,《人民日报》2001年8月27日。
[14]毕舸:《瞒报比疫情更可怕》,《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4月21日。
[15]贺卫方、杜导正、周瑞金、吴思、喻国明、展江、李强、焦国标:《中国媒体的责任与方向》,《南方周末》2003年2月28日。
[16]令伟家:《〈重庆商报〉女记者罗侠被打事件的前前后后》,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2001-11/01/content_94294.htm,2001年11月1日,最后浏览日期:2013年9月23日。
[17]许泉:《拒绝陪酒遭横祸重庆女记者被毒打的台前幕后》,《重庆商报》2001年10月25日。
[18]崔丽:《拒绝陪酒被暴徒殴打重庆女记者罗侠获法律援助》,《中国青年报》2001年10月31日。
[19]袁成本:《女记者被打引出老话题,采访权应受法律保护,中国行为法学会新闻侵权研究分会就此举行研讨会》,《法制日报》2011年11月4日。
[20]周瑞金:《推动信息公开,媒体责任重大》,《财经》2003年第12期。
[21]陈杰人:《不要“转让”民众知情权》,《南方日报》2003年1月22日。
[22]袁成本:《女记者被打引出老话题,采访权应受法律保护,中国行为法学会新闻侵权研究分会就此举行研讨会》,《法制日报》2001年11月4日。
[23]邹云翔:《如何来保护记者的采访权》,《南方都市报》2003年1月29日。
[24]潘洪其:《新闻记者担负神圣职责,要做到“富贵不能淫”》,《北京青年报》2003年9月28日。
[25]《抵制有偿新闻监督者更要有接受监督的勇气》,news.sina.com.cn/c/2003-10-14/17341920762.shtml,转引自红网2003年10月14日,最后浏览日期:2013年9月22日。
[26]孙毅蕾:《孙道临接受采访要收费!受访收费该不该?》,《羊城晚报》2005年2月23日。
[27]童雯霞:《教授见记者先索采访费,并嫌记者观念“老土”》,《羊城晚报》2005年5月3日。
[28]廖洪武:《外交学院教授收受采访费》,《京华时报》2005年6月18日。
[29]陈杰人:《学术垄断造就“采访费”》,《中国青年报》2005年6月21日。
[30]苏宁:《付费采访教授有三不妥》,《广州日报》2005年6月20日。
[31]易宪容:《采访教授是否付费该由市场决定》,《南方都市报》2005年6月21日。
[32]孙毅蕾:《孙道临接受采访要收费!受访收费该不该?》,《羊城晚报》2005年2月23日。
[33]十年砍柴:《你可以要钱但我不能给》,《新京报》2005年6月27日。
[34]展江:《与市场利益保持距离教授发言才有公信力》,《新京报》2005年6月21日。
[35]孙毅蕾:《孙道临接受采访要收费!受访收费该不该?》,《羊城晚报》2005年2月23日。
[36]同上。
[37]杨立新:《孙道临“索酬”有法可依》,《新京报》2005年3月3日。
[38]鄢烈山:《教授要求采访付酬,何错之有》,《南方都市报》2005年6月22日。
[39]杨立新:《孙道临“索酬”有法可依》,《新京报》2005年3月3日。
[40]一言:《外国记者付费采访值得深思》,红网,http://hn.rednet.cn/c/2004/11/18/634627.htm,最后浏览日期:2013年9月30日。
[41]张远山:《付费采访与知识产权》,《时代人物周报》2005年4月6日。
[42]马少华:《教授收采访费:“说出思想”的劳动价值》,《新京报》2005年6月20日。
[43]薛涌:《采访收费,公众是大赢家》,《新京报》2005年6月22日。
[44]冯玥:《教授收采访费是另一种有偿新闻在国外是丑闻》,《中国青年报》2005年6月22日。
[45]成梅,罗婷:《你怎样看待记者的采访要求》,《中国青年报》2005年3月8日。
[46]小七:《教授接受采访还是接受采购?》,《南方都市报》2005年6月23日。
[47]彭苏、陈静:《供求链上的“狗仔”》,《人物周刊》2006年6月1日。
[48]李锋、刘旭彬:《“帕帕垃圾”来了》,《南方周末》2006年3月2日。
[49]帕帕拉兹来自于意大利文paparazzi,原意为盯人虫,中文还可译为“帕帕拉齐”、“帕帕垃圾”等。为尊重原文,本书未加统一。
[50]金力:《“西方媒体极度自由”的怪胎/“帕帕拉齐”行为恶劣》,《文汇报》1997年9月2日。
[51]飞鸟:《黎明——你的觉悟太低了》,《东南快报》2006年4月3日。
[52]刘铮:《狗仔的伦理学问题》,《新京报》2006年3月30日。
[53]小川快评:《腕儿们得准备长期抗战》,《中国青年报》2004年11月10日。
[54]也有不少网络评述不经由媒介把关,但与媒介话语相互呼应,颇有意思,但受制于篇幅和精力,本书未予考虑。
[55]李锋、刘旭彬:《“帕帕垃圾”来了》,《南方周末》2006年3月2日。
[56]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2006年4月7日节目《你到我身边》(下)。
[57]2006年6月1日《南方人物周刊》“特别报道”的第一篇文章的标题即为《真假不重要,娱乐嘛》(陈静)。
[58]易立静:《怎么证明公众反感狗仔队?》,《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6月1日。根据上下文可以判断张楚寒即《青年报》的刘嵩,他和王小鱼、卓伟一起,是被提名最多的内地三个“狗仔”。
[59]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2006年4月7日节目《你到我身边》(下)。
[60]中央电视台《社会记录》栏目,2006年5月27日节目《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61]上海《青年报》记者刘嵩2006年5月30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演讲。
[62]牛文怡:《隐私权不是保护伞》,《新京报》2006年3月29日。
[63]易立静:《怎么证明公众反感狗仔队?》,《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6月1日。根据上下文可以判断张楚寒即《青年报》的刘嵩,他和王小鱼、卓伟一起,是被提名最多的内地三个“狗仔”。
[64]飞鸟:《黎明——你的觉悟太低了》,《东南快报》2006年4月3日。
[65]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2006年3月27日节目《你到我身边》(上)。
[66]李峰、刘旭彬:《“帕帕垃圾”来了》,《南方周末》2006年3月2日。
[67]2006年3月31日《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同时刊登列孚的评论文章,前者标题为《狗仔队的泛道德PK职业道德》,后者标题为《狗仔队还会继续》。
[68]李峰、刘旭彬:《“帕帕垃圾”来了》,《南方周末》2006年3月2日。
[69]李新烽:《残酷的“自由”》,《人民日报》1997年9月4日。
[70]易立静:《怎么证明公众反感狗仔队?》,《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6月1日。根据上下文可以判断张楚寒即《青年报》的刘嵩,他和王小鱼、卓伟一起,是被提名最多的内地三个“狗仔”。
[71]李新烽:《残酷的“自由”》,《人民日报》1997年9月4日。
[72]邱俪华、艾家静:《香港拟立法打击狗仔队偷拍/明星:面对无良媒体,我们是弱者》,《新闻晨报》2006年4月2日。
[73]彭苏、陈静:《供求链上的“狗仔”》,《人物周刊》2006年6月1日。
[74]王小峰:《大众需要狗仔队》,《成都商报》2006年3月30日。
[75]泊明专栏:《娱乐八卦对科学研究的贡献》,《新闻晨报》2006年4月2日。
[76]刘铮:《狗仔的伦理学问题》,《新京报》2006年3月30日。
[77]刘祖禹:《警惕低俗之风抬头》,《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2日。
[78]易立静:《病人崔永元》,《南方人物周刊》2005年9月21日。
[79]比如,《人民日报》2004年4月2日刊发的新华社文章《中国记协自律维权委员会呼吁新闻媒体:抵制低俗之风 提高娱乐报道品格格调》。
[80]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2006年3月27日节目《你到我身边》(上)。
[81]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2006年4月7日节目《你到我身边》(下)。
[82]李新烽:《残酷的“自由”》,《人民日报》1997年9月4日。
[83]邱俪华、艾家静:《香港拟立法打击狗仔队偷拍/明星:面对无良媒体,我们是弱者》,《新闻晨报》2006年4月2日。
[84]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2006年4月7日节目《你到我身边》(下)。
[85]聂远:《0.01厘米的距离》,《成都商报》2006年3月30日。“狗仔”的表述见《供求链上的“狗仔”》,《人物周刊》2006年6月1日。
[86]周洁:《让人欢喜让人忧——从戴妃之死看新闻媒介的作用》,《新民晚报》1997年9月。
[87]易立静:《南方人物周刊》引用清华大学郭镇之教授的解释,见《供求链上的“狗仔”》,《人物周刊》2006年6月1日。
[88]《怎么证明公众反感狗仔队?》,《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6月1日。根据上下文可以判断张楚寒即《青年报》的刘嵩,他和王小鱼、卓伟一起,是被提名最多的内地三个“狗仔”。
[89]同上。
[90]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2006年4月7日节目《你到我身边》(下)。
[91]中央电视台《社会记录》栏目,2006年5月27日节目《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92]惠晓霜:《男子被推下地铁无人施救被列车撞死(引)摄影师“见死不救”遭炮轰》,《北京晨报》2012年12月6日。
[93]陈俊妮:《理解阿巴斯 谴责〈纽约邮报〉——美国学界对〈纽约邮报〉刊登地铁死亡摄影作品的讨论》,《新闻记者》2013年第1期。
[94]段君伟:《倾情一跪》,《今日安报》2006年12月1日。
[95]卢曙光、游晓鹏、宋振科:《记者跪访被救助者10分钟惹争议网友称其不成熟》,《郑州晚报》2006年12月5日。
[96]徐英:《十位名记谈记者下跪采访》,《青年周末》2006年12月14日。
[97]欣文:《中国记者进入了“表演时代”?》,《中国青年报》2006年12月7日。
[98]中央电视台法治频道《大家看法》栏目,2006年12月18日节目《下跪采访该不该?》。
[99]卢曙光、游晓鹏、宋振科:《记者跪访被救助者10分钟惹争议网友称其不成熟》,《郑州晚报》2006年12月5日。
[100]卢曙光、宋振科、游晓鹏:《记者下跪采访续:八成网友力挺记者还以跪礼》,《郑州晚报》2006年12月6日。
[101]徐哲:《专家称记者首要职责是纪实以此取得社会效应》,《新闻晚报》2005年5月11日。
[102]《摄影记者及专家谈抓拍骑车人摔跤聊天实录》,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s/2005-05-16/23556659196.s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3年9月16日。
[103]李宏宇:《首先是记者,其次才是美国人——著名战地记者彼得·阿内特专访》,《南方周末》2007年4月12日。
[104]《打工仔拒绝与砍手党同流合污因被辞退怒杀主管》,《南方都市报》2005年7月11日。
[105]《南方周末记者傅剑锋作客网易访谈实录》,http://news.163.com/05/1108/11/221IM8A20001124T.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3年9月16日。
[106]刘畅:《忽视平衡意味忽视社会责任——阿星事件一些媒体报道反思》,《中国青年报》2005年7月18日。
[107]傅剑锋:《业务讨论:对宋志标诸同仁批评上期南周头条〈无户口婴儿之死〉的回复》,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7654540100056e.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3年9月16日。
[108]宋志标:《夯实文本基础启蒙本不足恃——谈谈对〈无户口婴儿之死〉一文的看法》,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7654540100056f.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3年9月16日。
[109]傅剑锋:《富士康诉一财记者的采访过程及对新闻职业主义的思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765454010005mz.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3年9月16日。
[110]傅剑锋:《当我面临困境时的职业态度》,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765454010006bi.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3年9月26日。
[111]傅剑锋:《业务讨论:对宋志标诸同仁批评上期南周头条〈无户口婴儿之死〉的回复》,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7654540100056e.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3年9月16日。
[112]中央电视台法治频道《大家看法》栏目,2006年12月18日节目《下跪采访该不该?》。
[113]易立静:《病人崔永元》,《南方人物周刊》2005年9月21日。
[114]张志安:《报道如何深入——关于深度报道的精英访谈及经典案例》,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115]傅剑锋:《什么是调查记者的护身符》,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76545401 0001cx.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3年9月16日。
[116]宋志标:《夯实文本基础启蒙本不足恃——谈谈对〈无户口婴儿之死〉一文的看法》,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7654540100056f.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3年9月16日。
[117]张志安:《报道如何深入——关于深度报道的精英访谈及经典案例》,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