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需要创造,也需要幻想
第五节 科学需要创造,也需要幻想
——访空中怪车报道第一人罗万雄
他是空中怪车事件采访第一人,可以说就是借由他的笔,空中怪车事件才在短时间内成为轰动国内外。
罗万雄现在是中国著名科普作家,《贵阳日报》、《贵阳晚报》高级记者,《健康之友》的副总编辑,贵州省青年科学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贵阳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已发表新闻科普文章120万字……
看到他的简历,你就可以完全了解为什么空中怪车事件是由他来报道出来。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早晨,《飞碟探索》编辑和刘涛驱车前往繁华的贵阳,寻找罗万雄。从白云区到贵阳市,是迅速从旖旎的山色风光向繁华的都市街景转换的过程,只有半个小时。我们来到贵州报业大厦门口时,已经身处最热闹的街道。虽然也有一段古色古香的青石铺就的街道,但街的两边处处是高楼厦,难怪贵阳人骄傲地说:“我们这儿高层建筑的密度比香港还要大呢!”从贵州报业大厦的楼上看,贵阳确实已经被无数座高楼厦顶了起来。
虽然是周末,但在罗总编看来,和平时并没有两样,因为几十年来他从来也没有过周末。听明我们的来意后,他非常高兴,打开书桌后面的书柜,里面高高地撂了一堆牛皮纸袋,每个袋子上都有空中怪车的字样。看来,他已经快成为空中怪车事件的百事通了。
“您是什么时候知道空中怪车事件的?”
罗万雄回答:“那是事件发生第三天,报社有一位记者无意中告诉我,贵阳北面一个林场的树全都被一阵‘怪风’吹折了。这就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就找到我的朋友,当时贵阳武警部队的支队长罗忠元。他一听也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就开着车到了那个地方。当时,我们算是去现场最早的一批媒体了。”
他们当时并不知道事发现场的确切位置,于是先去了白云区委。到了晚上六点钟才来到都溪林场,当时看见白花花一片断树。
他们随机采访了一些林场工人。那人说,那天晚上风大得惊人,他们想开门看看,但开不了门。第二天一早,他们又到现场看,发现马家塘林区方圆400多亩的松树林被成片接腰截断。
他记得,“在一条断续长约3千米、宽150~300米的四片带状区域里,只留下1.5~4米高的树桩,并且折断的树干和树冠大多都向西倾倒”。但奇怪的是,就在事发中心位置有一排白色的塑料大棚却安然无恙。他还记得,当时在现场还发现了一种银灰色的粉末。
当时,他还找到了贵州林业部门和气象部门采访此事。气象部门说有可能是龙卷风造成的。作为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研究生的罗万雄认为,这根本没有说服力。贵州地处山区,地面起伏不平,根本不具备龙卷风形成的基本因素。而且当时树木几乎都是平行倒下的,如果是龙卷风,当时的现场应该不具备这个特征。
他翻阅了白云区气象站1994年11月30日的记录,发现当天并没有大风降雨的记录,而是事后补上的。
12月3日,罗万雄在《贵阳晚报》周末版上最先报道了贵阳北郊一片林场被“神秘力量”损毁。消息传出,立刻引起了许多市民的关注。人们纷纷打电话来报社,希望得到更进一步的消息。于是,1994年12月31日,罗万雄又发表了《空中怪车偷袭贵阳》的新闻稿。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天《贵阳晚报》很快告罄。很多人还拿着《贵阳晚报》去复印,一时之间洛阳纸贵。很快大批市民拥进都溪林场,希望能亲眼见识一些空中怪车的威力。《贵阳日报》、贵州电视台也迅速赶赴现场,拍摄第一手资料。这一稿件不但引起了当地万街空巷的效果,也引起了国内外多家媒体的注意。《空中怪车偷袭贵阳》一稿当时被国内外680余家报纸、杂志、通讯社、电视、广播转载或播发,成为中国新闻史上转载率最高的新闻科学通讯,并获得中国科技新闻二等奖。
事件发生后,全国各地多批各学科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研究,莫衷一是,没有得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罗万雄记得,事发的第二年,1995年2月9日,又发生了一起飞机目击不明飞行物案件。后来,飞行员目击该不明飞行物坠落在贵州独山林场。因为有空中怪车事件发生于前,因此这次独山子事件也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当时中国科学院的一位陨石专家亲自前往独山子林场调研,却没有找到有关陨石的一点儿蛛丝马迹,最后只能无功而返。后来,独山子事件只能被定性为一起不明飞行物目击案。
正待各方意见争论不休之际,当时贵州省气象局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称空中怪车事件为龙卷风造成的。但是这一结论不仅没有平息人们的争论,反倒起到了火上浇油的效果。
罗万雄手上至今还保存有一份给当时贵阳市委书记李万禄的建议书《关于对“都溪之谜”进行多学科研讨和旅游开发的建议》,建议书的签名有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学家、气象学家、林学家、光学学家、植物学家、地理学家、航天技术专家等等,可见事情的重要性。
罗万雄记得,当时贵州省政府秘书长则向省长汇报,认为贵阳的这起UFO遗址,应该作为科学普及的基地进行必要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件事情被是被搁置了下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深入,2005年贵州省政协委员再次提出,以空中怪车事件为背景,由此开发相关的旅游资源,并且还编制了《白云区旅游总体规划》。
最后,罗万雄深思了一阵,讲道:“科学研究是没有止境的,知识也是没有止境的。郭沫若曾经说过,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嫦娥奔月、龙宫探宝,通过科学,今天大都变成了现实。因此,我认为,空中怪车事件的发生是可以激发科学灵感的。”
【知识链接】
冷水沟事件:
1996年6月6日晚19时15分,距贵阳都溪林场25千米的修文县扎佐林场冷水沟分场1000亩高约15~20米,平均树径30厘米,最大50厘米的华山松和马尾松在约2米高处向东北方折断,部分松树连根拔起向东北方倒伏。《贵州日报》、中央电视台均做了报道。贵州UFO研究会胡其国于13日到冷水沟林场进行考察,在冷水沟林场副场长胡云华等人的陪同下,考察断树分布区,登上林场了望塔观察林区全貌,拍摄照片,采访目击人。
被折断的松树和连根拔起的松树被毁情况与都溪林场事件完全相同,特别重要的是所有倒地树冠微枝和松叶、地面落叶完好无损,紧贴断树建筑物如房屋、围墙等也未受损。根据“蒲福风力等级表”风速每秒17米的8级大风树的微技折毁的陆地地面物征象,我们认为13日省科协组织气象林业新闻有关人员现场考察,气象人士把断树原因结论为风速可达每秒50~70米、破坏力极为巨大的“下击暴流”缺乏证据支持,因而“下击暴流”说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