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错的不明飞行物:球状闪电
第二节 看错的不明飞行物:球状闪电
2004年3月5日,墨西哥空军遭遇的UFO,当时有各方专家提出意见。有人说,它就是一种球形闪电。难道几个有上千飞行小时的战斗机飞行员会把不明飞行物当成球形闪电吗?这是一个个人理解问题,似乎不便多讲,但是飞行员的专业素养应该不容质疑。
而且球形闪电的生成就是有其原因的,不是在什么情况下它都能够产生的。与墨西哥事件的具体背景比较,我们会发现:
球状闪电多发生在夏天暴风雨前后,该目击事件是在2004年的3月5日,这在时间上有出入;二,球状闪电通常由电离气体构成,亮度很高,能量很大。强大的电流和磁场对雷达难道不起一点作用吗?球状闪电的运动速度缓慢。但当飞机接近该物体的过程中,它却以飞机无法达到的高速逃逸,这不是相矛盾吗?
这些UFO在飞行中排列有序,动作灵活,转弯角度很小。如果是球状闪电的话,是不可能有如此现象的。
球状闪电的特点
它是什么?
它常出现在暴风雨前后,它的身影常常伴随着强雷暴或者枝状闪电的出现;它被称为球状闪电,但不全是球形,也有可能是梨形或哑铃状的;它的直径通常在10~100厘米不等;它的颜色多变,但最常见的是白色、红色或橘红色,有时则呈明亮的绿色或蓝色;它有时默不作声,有时会发出轻微的呼啸声、咝咝声,也有时会发出强烈的噼啪声;它的行动不可琢磨:有时“静若处子”——一动不动,有时“动若脱兔”——可以水平移动,可以前进或后退,也可以上升或下降;它擅于 “钻洞”,即使是一个细缝也难不倒它,甚至能从玻璃中穿过;它出现的时间非常短暂,一般只有几十秒,最多不过几分钟,然而它所爆发的能量有时令人心惊胆战……它的爆炸常常伴随着巨大能量的释放,其能量密度等同于10千克TNT炸药的威力,而其物质密度仅是对方的千分之一;当它在空中游荡时,不仅能够干扰地面的无线电通信,影响电器设备和发动机的正常工作,甚至还能造成雷达监测系统的失误。
有关它的所有描述,只能使人们更想去深入地了解它。然而它来无影,去无踪,使科学家们一筹莫展;在民间,它被当作是上天派来的执法者——“我若有失,必遭天打五雷轰”。
它就是大自然最神秘的大气现象:球状闪电。至今人们也没有搞清:它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它是由什么构成的?它的出现带给人们一个又一个的不解之谜。在它的面前,人类的知识显得那么贫乏,更何况是对整个宇宙来讲——人类需要弄明白的事情还多着呢!
古文有记
例一: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的科学笔记《梦溪笔谈》中曾谈到它:
“……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扣者,银悉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鎔为汁,而室亦俨然。”显然这个火球放过了窗纸(仅仅把它熏黑)、木架、漆器甚至是刀鞘,那么它何以独独选择银扣和鞘中刀作为它破坏的对象?
例二:1955年8月23日傍晚的奥加湖,在一次暴雨中前苏联物理学家德米特列耶夫经历了一次非同寻常的现场目击。在一个强烈的闪电过后,他看见离地面2.5米的空中,出现了一个淡红色的火球,还向外溅着黄色、绿色和紫色的火星(不知一般UFO爱好者如果看见这一幕,会作何感想)。它缓缓向他飘来。在接近他时又开始向上浮动,然后停留了几秒之后,向远处飘去。最终“降落”在一棵树上(这算不算不明飞行物的智能行为呢),迸发出耀眼的火星,然后消失殆尽。
物理学家在短暂的发呆之后,迅速取来烧瓶采集到当时的空气样品。经化验,该样本中含有大量的臭氧和二氧化氮。这简直不可思议,臭氧和氮的化合物至少也要在15000℃的高温下才能发生化合反应。他到底目击到的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化学反应?
例三:前苏联《真理报》曾报道过,1981年飞行员科罗特科在驾驶“伊尔-18”从黑海边的索契市起飞后,在升至1200米高空时,天空晴朗,据报雷雨云在40千米之外的地区。当时飞机时速520千米,却突遇一个直径0.1米的大火球。该火球钻进驾驶舱,发出剧烈的爆炸后消失;几秒之后它穿过密封舱进入乘客区,在乘客的一片喊叫声中“镇静”地漂过机舱;接着又进入后舱,爆裂成两半,最后又形成一个火球穿机而出。经检查,飞机头尾部都有裂洞,机载雷达和其他仪器也失灵了,但它却没有损坏飞机内壁,更没有伤害一位乘客。但是最令科学家疑惑的是,该火球在进入飞机之前,曾一直在飞机前部“引航”,它何以有这样的速度?
假说种种
这些关于球状闪电的目击事件,使人们一再被球状闪电的巨大威力和诡异性格而惊叹。面对这种神秘的火球,不止是普通大众,更有许多科学家都在焦燥地询问着:“它是什么?它究竟是什么?”
于是,各种假说应运而生:
气体化合物说
法国科学家马季阿萨认为,球状闪电是在特定情况下产生在地球大气中的氮氧化合物的特殊结构,它们在闪电周围形成,又随闪电的结束自然消失。
前苏联科学家普·切尔文斯基认为,它是一种带强电的气体混合物,结构很不稳定,因此容易发生爆炸,但是当它遇到某些导电体时也会因自然放电而减弱消失。
还有学者认为,球状闪电的出现是因为大气中小的水滴(如雨水)落进闪电槽中,其分子粘满正离子和负离子,因而形成一个特殊的球形结构。
也有科学家认为,它是一种产生于闪电通路急转弯处的气体漩涡,是一团带有高电荷的气体混合物,主要由氧、氮、氢及少量的水组成的。如此看来,似乎枝形闪电成为产生球状闪电的必然条件。
等离子体说
一些学者认为,球状闪电实际是一个脱离开原子的电子离子混合物,但它不是由热核反应形成的,因此是“冷”的,而它的能量主要是从闪电那里“借来”的。
另一些学者认为,球形闪电是一团密度不大的常温等离子体。太阳风和宇宙射线的轰击,把地球大气电离成正、负离子和自由电子,从而形成围绕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当电离层中的这些离子和电子在某种情况下“聚集结块”时,就有可能形成球形闪电。
还有人从实验的角度出发,认为球形闪电是被电离的空气与水结合时形成的炽热等离子体球。他们在实验室再现了这一反应过程,也确实产生了球形闪电的效果,但这种实验制品与自然界的相比显然是太小了,存在的时间也太短了。
硅离子氧化物
目前,还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大气放电引发土壤中石英汽化,这种含有硅的纳米蒸气升腾到空中,以化学能的形式吸收了雷电的能量。当它达到一定高温时,就会被氧化并释放出能量。能够得到旁证的是,硅的这一纳米微粒的氧化速率正好与球形闪电平均8秒的生命周期相一致。
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阿布拉汉森博士称,对球状闪电原理的研究最终一定会被引入与极细微粒发生化学反应的方向,而且这一化学过程有可能与人体自燃或其他非常规自燃有关。
其他假说
有人还提出,球状闪电是一种时空有序的耗散结构。它是在云层中的物质及放电产生的极高能量受到有序扰动后产生的,但是当该有序度逐渐下降时,它也就自然瓦解消失了。但是如果这个变化较为剧烈,则因为等离子态中的大量电子和离子结合时会放出巨大的能量而爆炸。
也有学者是从球状闪电的衍生气体考虑的——球形闪电之后会产生浅褐色的二氧化氮和味道清新的臭氧——因此推测,球形闪电有可能是某种气体进入臭氧集中区后,使臭氧发生分解而形成的。
离它远点
无论怎样,没有哪种假说能够彻底解释球形闪电的种种特点,甚至在科学家开始着手为球状闪电寻找独立特征时,也遇到了麻烦。因为在很多目击者对球状闪电的描述中,往往有许多互相矛盾的地方——这是最让人感到困惑的地方。
有时它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大爆炸,有时却“平静”地穿过障碍,自行消失。
有时它在接近人体时,并不辐射热量;然而对它的衍生物的测试表明,反应需在上万摄氏度的高温下才能够进行。
有人说它行为缓慢,大约每秒2米;但有时它却出现在高速飞行的飞机旁边“跟跑”。
有人说它的特质是随风向而动,而有时它的行为又明明不受任何风力或地球引力的影响。
有时它接近一些易燃物(如树林、纸张、干草)时,并没有造成火灾;但有时却能轻易烧掉潮湿的树木或者熔点极高的金属。
也许正因为它是这样神奇,因此对普通人来说,无法将它和不明飞行物区分开。据统计,迄今为止人们报告的各类不明飞行物目击案中,有95%是自然现象或人为所致,而这其中又有50%~60%是对球形闪电的错判。实际上,对照以上三个例子,人们不难发现,它们确实与一些目击者的描述非常接近。这种情况不仅仅局限在球状UFO目击案例中,实际上当球状闪电周边的空气也被电离时,由于大气密度并不均匀,会让地面的目击者看到形态各异的“UFO”——碟形的、光环形的、雪茄形的等等。
那么,如果当你碰到这一喜怒无常的空中“精灵”时,该怎么样呢?
俗话说的好:“惹不起,还躲不起嘛。”——雷雨天请紧闭门窗,拔掉电源插头,尽量关掉所有电器,避免穿堂风。如果真的发现它近在眼前,请慢慢移开它有可能经过的地方,千万不要跑(它可是最喜欢“跟风”的),更不要去碰它——还好,它只在雷雨天才有可能出现。
【知识链接】
墨西哥:不明飞行物在麦田里留下神秘图案
据墨西哥当地媒体2004年3月28日报道,墨西哥北部新莱昂州村民最近发现一个闪着光亮的飞行物在村庄附近上空盘旋,随后停在广袤的麦田里,被飞行物压倒的麦子组成一幅线条分明的长方形和环形状图案。这一“怪事”已引起当地科研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极大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