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焦点 万元归宗——收敛思维
什么是收敛思维?请看——
数百个日军地堡变坟墓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从海上对日本发动进攻,首先进攻的是琉球群岛。盟军在逐个攻占岛屿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日本人在海滩附近建造了很多地堡,导致登陆的盟军部队伤亡惨重。这些紧密排列的地堡形成了强大的交叉火力,相互支持,使登陆部队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不能前进一步。为了减少损失,盟军指挥部命令部队在登陆之前,先用猛烈的炮火对海滩附近的地堡进行打击,但这样做收效甚微,因为琉球群岛的绝大多数岛屿都是由火山岩构成的。日本人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在熔岩下建立起来的地堡相当坚固,即使地堡表面有一些损坏,也不会被完全击毁,这样盟军登陆时仍会有很大伤亡。
盟军指挥部军官仔细分析了形势之后认为:地形是敌人的最大优势,密集分布的地堡、交叉的火力,对登陆部队造成严重的威胁。地势平坦,使登陆部队完全暴露在敌人的交叉火力之下,这也是敌方的优势,而盟军的重武器对坚硬的熔岩却无能为力。能不能将敌人地堡密集、地势平坦的优势转化为劣势,就成了能否赢得这场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于是盟军发动大家想了许多克敌制胜的战斗方案,经过评审,盟军司令官最后敲定了一个方案。
盟军司令官最后敲定的战斗方案是:用水泥混凝土将地堡的出口封死。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专门将数十辆普通坦克改装成能推混凝土的坦克。这样盟军在几乎没有使用多少弹药的情况下,只用了几百吨水泥就将日军的数百个地堡口封死,使其成了坟墓。
盟军指挥部是如何设计出这个方案的呢?指挥部军官们在讨论敌我双方优势时,想到地势平坦是盟军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造成重大伤亡的原因,但同时又是盟军部队迅速靠近地堡的有利条件。另一个有利条件是因为地堡空间小,不可能有重武器,所以不能对坦克等装甲部队造成威胁。在比较多种方案后,他们想到的办法是:将拌好的混凝土用坦克式推土机推到地堡口,把地堡枪眼堵死。为了解决一般的推土机容易被地堡的火力所摧毁的问题,盟军指挥部将一批重型坦克改制成坦克推土机,当坦克推土机将大量混凝土推到敌人的地堡面前时,地堡里的敌军因为没有对付坦克的重武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堆堆水泥将地堡的洞口堵死,从而活活地被闷死。这样一来,盟军几乎没有费什么力就将岛上敌军全部闷死,演绎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一、收敛思维的定义与特征:明晰概念 把握功能
收敛思维是指:以某个思考对象为中心,尽可能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将各种信息重新进行组织,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将思维集中指向这个中心点,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思维方式。
收敛思维又称为“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综合思维”“辐辏思维”等。
收敛思维也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形式,与发散思维不同。发散思维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从这一问题出发,想的办法、途径越多越好,总是追求更多的解决办法;而收敛思维也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在众多的现象、线索、信息中,向着问题一个方向思考,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或发散思维中针对问题的最好办法去得出最好的结论和最好的解决办法。
请看——
怎样带走20个鸡蛋
有一个篮球运动员,有一天只穿了一条内裤,戴了一块手表,在球场上练习投篮。有个人给了他20个鸡蛋,这个人把鸡蛋放在球场边的地上就走了。这时,球场边上没有任何可以用来装鸡蛋的东西,也找不到可以帮忙的人,实在让这位运动员感到为难。可是,他想了一会儿,还是想出了办法。
这个篮球运动员想了许多办法,最终选择了一个方案,那就是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利用挂在手表带上的两个挂针和篮球,用挂针把篮球的气放掉,并把篮球弄成盆状,然后把鸡蛋装在里面,把20个鸡蛋拿走。这就是收敛思维。
二、收敛思维的方法:进一步认识收敛思维
1. 辏合显同法
“辏”,原意是指车轮辐集于毂上,后来引申为聚集(收敛)。
我们可以把辏合显同法定义为:辏合显同就是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
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讲,“辏合显同”也是一种富有创新性的思维活动。“辏合显同”不仅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着不容置疑的作用,而且在科学研究中也是相当有用的。
请看——
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
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拉,提出了两个猜想。其一,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是两个素数之和(质数只能被1和这个数本身整除的整数,如2、3、5、7、11……质数又称“素数”);其二,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均是三个素数之和,这便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从猜想的思维过程来看,主要是“辏合显同”的作用。我们以第一个猜想为例,“辏合显同”的实施步骤就可了然于胸:
4=1+3(两个素数之和)
6=3+3(两个素数之和)
8=3+5(两个素数之和)
10=5+5(两个素数之和)
12=5+7(两个素数之和)
……
这样,通过对很多偶数进行分解,“两素数之和”的共性就显示出来了。
再看——
徐光启治蝗
我国明朝时候,江苏北部曾经出现了可怕的蝗虫,飞蝗一到,整片整片的庄稼被吃掉,人们颗粒无收……徐光启看到人民的疾苦,想到国家的危亡,毅然决定去研究治蝗之策。他搜集了自战国以来两千多年有关蝗灾情况的资料。
在这浩如烟海的材料中,他注意到蝗灾发生的时间:103次蝗灾中,发生在农历四月的19次,发生在五月的12次,六月的31次,七月的20次,八月的12次,其他月份总共只有9次。从而他确定了蝗灾发生的时间,大多在夏季炎热时期,以六月最多。另外他从史料中发现,蝗灾大多发生在“幽涿以南、长淮以北、青兖以西、梁宋以东诸郡之地(相当于现在的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河南东部,安徽、江苏两省北部)”。为什么多集中于这些地区呢?经过研究,他发现蝗灾与这些地区湖沼分布较多有关。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向百姓宣传,并且向皇帝呈递了《除蝗疏》。徐光启在写《除蝗疏》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运用的思考方法就是“辏合显同法”。
辏合显同法的实施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称之为“混沌初清”期。顾名思义,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带有“显示”的意识看待各种感性材料(现象),但这个时候,材料是杂乱无章、无序的,犹如醉眼中所看到的朦胧,至多不过是一个大致的轮廓。不过,随着感知活动的深入,开始意识到观察对象一些突出的个别特征。
第二阶段,可称之为“肢解分析”期。该阶段,开始把在第一阶段中所“感觉”到的“共性”单独“肢解”开来进行分析,也将观点和事实相联系,取得合理的假设。如果在第一阶段中感觉到的特征找不到足够的材料来支持,就必须放弃它,这时便又回到第一阶段去了。如果有足够多的材料证明了第一阶段的想法,就形成了以某一特征为核心的若干“分解群”。不过,这时候各种“分解群”之间是缺乏联系的。把全部材料各自进行分层统计,寻找主要特征是该阶段最明显的特征。
第三阶段,也是最后的阶段,是“同质呈现”期。这一阶段,整个认识对象本身形成了一个和谐体,各个组成部分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它的本质特征以一种较为完善的形式被揭示出来。另外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在第一、第二阶段中析离出来的各个特点这时候有可能合并了几个,故特征的数量往往会有所减少。
通过上述三个阶段,我们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辏合显同法的精髓,但关键还是在于运用。
在实际操作中依据辏合显同法,我们根据不同的对象又可派生出浏览法、集中法、定义法和共变法。
浏览法。这种方法(技巧)要求我们在辏合时,应将诸对象逐一地进行分析,分析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进入辏合对象共同特征的阶段。接下去的“浏览”(分析)则是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些共同特征,证实之后“显同”就出现了。
请看——
卡片的颜色、形状和边数
例如,我们面前有一大摊卡片,每一张卡片都有三种属性:
(1)颜色(红、黑、绿)
(2)形状(圆、角、方块)
(3)边数(一条边、三条边、四条边)
我们可以一张一张地翻看,然后形成一个大致的认识:这些卡片的共同点是都只有四条边,再往下分析,看一看这一设想是不是正确的。不正确,推倒重来;正确,就确定了“共性”。
集中法。此法不同于浏览法,它要求我们在进行“辏合显同”之前,先做一番预测,估计一下可能得到的“共性”,然后再进行分析验证。当然,分析验证了预测的错误,同浏览法一样,需要再更新预测,重新分析。以此类推,这种方法对科学实验特别有用。
请看——
远红外线热疗法治疗癌症
对于有些癌症晚期患者,医院认为采用传统的手术割除、化疗和放疗均已无效,只好回家等待死亡。但是,这类病人中竟有2至3人不治而愈,与常人无异,这就引起了有心者的高度关注。这万分之二三不治而愈者,有其“共性”——都持续发过高烧,于是引发了对“高烧”治疗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研究.
由体内自然发烧改为人工制热使患者体内产生41.5 °C~41.8 °C的高温,这个温度区间可以杀死患者体内的癌细胞,而最佳途径是利用产生远红外线物质来加温——远红外线全身热疗法发明了。经对癌症晚期患者试验,在98人之中,特别有效的和有效的占64%,这仅仅是治疗一次的效果,如果以后再给予热疗,效果还会增强。与此同时,可产生一个新的判断,治癌远不如防癌。设想正常人如果定期进行一次远红外线热疗,估计癌症的发病率会有所下降。当然,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求索,才能得到证实。
定义法。这种方法通常是用来概括认识对象的,即给对象下定义。定义要包括对象的形态、运动过程、功能,通过一番概括,我们就能找到事物的共性,也就锻炼了自己的辐辏思维能力。
请看——
给“缘分”下一个定义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恋爱、结婚、生育等方面。如今,离婚率居高不下,人们对“缘分”的看法也不一样。以前很少有人对人人都知道、人人又说不太清楚的“缘分”下定义。
那么如何认识缘分的本质,如何把各种各样的离异与结合抽象为人人都能认可的定义,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呢?我们试着给“缘分”下这样一个定义:所谓缘分,就是甲乙对对方的长处、优点欣赏、赞美的程度和对对方短处、缺点宽容、容忍程度的结合,并能在心灵上沟通,长期和谐地相处。这个定义把各式各样的离与合都说得清清楚楚。
对事物下定义的过程就是辏合显同的过程,我们应该经常主动地、自觉地对一些事物下定义,尝试通过这种技巧来训练我们的思维。
共变法。该法是当我们对某种本质特征不能确定的时候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它遵照这样一个原理:如果某种事物条件发生变化,所研究的现象也随之发生变化,那么,这种变化了的条件就是该现象的本质特征。
请看——
探究疟疾之病因
过去疟疾曾在欧洲大陆肆虐,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在我国也同样如此。人们发现在干旱的地方,这种疾病极少发生,而在沼泽地发病率很高,于是人们便把疟疾流行归罪于沼泽地,误认为是受到过重水气的侵袭所致。但是人们远离了沼泽地后并没有阻挡疟疾的继续发生。后来人们才发现,是由于蚊子携带疟原虫,蚊子叮咬人体所致,而沼泽地只是适合疟蚊生长而已,只要避免了疟蚊的叮咬就避免了疟疾的发生。
这样,疟蚊叮咬导致疟疾发生的本质特征就可以确定了。
通过以上的实际应用,说明辏合显同法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辏合显同的核心特征是把诸多因素(对象)聚合起来,所“显示”出来的是一种抽象特征,在很多情况下,它往往是一种新的特征。熟练掌握辏合显同法能提高我们理论思维的能力。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我们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辏合显同法去解决问题。现在我们将它条理化,加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辏合显同思维更加理性,通过训练和实践必将会大大增强这种能力。
2. 间接注意法
间接注意法,即用一种拐了弯的间接手段去寻找“关键”技术或目标,达到另一个真正目的。也就是说,要求你把东西分类别,分类的过程导致另一个结果。对被分类的东西进行仔细考察,去评估每一种有关的价值,这才是使用间接注意法的真实意图。
在军事战略理论中,英国的战略家利德尔·哈特提出了著名的“间接战略”原则。他认为,间接战略路线就是要使战斗行动尽量减少到最低的限度,其主要原则是避免正面强攻的直接作战方式。他认为,在战略上,最漫长迂回的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
军事上的典型战例有:围魏救赵、欲擒故纵、围点打援、迂回进攻、声东击西等。
请看——
让丝线穿进有弯曲通道的玛瑙球
古代同时有几个邻国的使者来聘波斯国公主。皇帝说:“我要出一个题目考考你们,谁最聪明,谁就可聘到公主。”
他拿出一个有着弯曲通道的玛瑙球,要求使者们用丝线穿过去。谁穿过去了公主就嫁到谁的国家去。第一个使者用金丝钩钩着丝线直接往里穿,穿了个眼冒金星也没穿进去。第二个使者换了个花样,用嘴在玛瑙的另一端直接吸气,想把线吸过去,累了个满脸通红,也没把丝线吸过去。第三个是吐蕃国的使者,他将丝线系在一个大蚂蚁腰上,在玛瑙的另一端涂上蜂蜜。蚂蚁为了吃到蜂蜜,在弯曲通道里急速前进,很快地就将丝线穿过了玛瑙球。使者通过蚂蚁间接地实现了穿线的目的。
林肯的辩护词
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总统之一——林肯,早年曾当过律师。有一次,他接到这样一件案子:一个叫阿姆斯特朗的人被人诬告为谋财害命的杀人凶手。证人福尔逊一口咬定,亲眼看到阿姆斯特朗在半夜行凶杀人。对此,阿姆斯特朗难辩冤屈,眼看就要定案。林肯接案后,经过大量调查、访问并亲自勘察现场,终于明白了真相。一开庭,林肯就巧妙地逼使证人一起“爬雪坡”,采取不直接揭露证人的谎言,而是迂回一下,让证人自己露出马脚的办法。下边是当时对质的记录:
林肯:你起誓说认清了阿姆斯特朗吗?
福尔逊:是的。
林肯:你说你在草堆后面,阿姆斯特朗在大树底下,两处相距二三十米,能认清吗?
福尔逊:看得清清楚楚,因为月光很亮。
林肯:你敢肯定不是凭衣着猜测的吗?
福尔逊:我肯定认准了他的面容,因为月光正照在他脸上。
林肯:你能肯定凶杀时间正是晚上11点钟吗?
福尔逊:绝对肯定,因为回家时,我看了时钟,为11点一刻。
林肯通过迂回办法,首先将证词一一敲定,让福尔逊自己“爬上雪坡”,然后再“往下滑行”。于是林肯从正面发起攻击。
林肯向法庭宣布:“证人是个十足的骗子。他发誓说18日晚上11点钟月光照在凶手脸上,使他认出了阿姆斯特朗。但是,请法庭注意,10月18日是上弦月,不到11点月亮便已下山。就算月亮没有下山,月光照到被告脸上,这时被告脸朝向西面,而证人在树东面的草堆后,根本看不到被告的脸。即使被告回头,因为月光照不到脸,证人也无法辨认。”
林肯靠着出色的思维技巧和辩护才能(以调查为依据)迫使福尔逊当场承认自己提供伪证,为被告获得无罪释放的判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 层层剥笋法
层层剥笋法也叫“解剖麻雀”法,它往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一层比一层更接近事理本质。
这一层与下层的关系就像逻辑链条一样紧密相连,使说理更加充分。鱼贯而行,环环相扣。
请看——
布鲁塞尔博士的推理
1940年11月16日,在纽约爱迪生公司大楼一个窗沿上发现一个土炸弹,并附有署名FP的纸条,上面写着:“爱迪生公司的骗子们,这是给你们的炸弹!”此后,这种威胁活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猖狂。1955年竟然放上了52颗炸弹,并炸响了32颗。对此报界连篇报道,并惊呼此行动的恶劣,要求警方予以侦破。纽约市警方在16年中煞费苦心,但所获甚微。所幸还保留了几张字迹清秀的威胁信,字母都是大写。其中,FP写道:我正为自己的病怨恨爱迪生公司,要使它后悔自己的卑鄙罪行。为此,不惜将炸弹放进剧院和公司的大楼,等等。警方请来了犯罪心理学家布鲁塞尔博士。博士依据心理学常识,应用层层剥笋的思维技巧,在警方掌握材料的基础上做了如下的分析推理:
(1)制造和放置炸弹的大都是男人。
(2)他怀疑爱迪生公司害他生病,属于“偏执狂”病人。这种病人一过35岁后病情就加速加重。所以1940年是他刚过35岁,现在1956年他应是50出头。
(3)偏执狂总是归罪他人。因此,爱迪生公司可能曾对他处理不当,使他难以接受。
(4)字迹清秀表明他受过中等教育。
(5)约85%的偏执狂有运动员体型,所以FP可能胖瘦适度,体格匀称。
(6)字迹清秀、纸条干净表明他工作认真,是一个兢兢业业的模范职工。
(7)他用“卑鄙罪行”一词过于认真,爱迪生也用全称,不像美国人所为,故他可能在外国人居住区。
(8)他在爱迪生公司之外也乱放炸弹,显然有FP自己也不知道的理由存在,这表明他有心理创伤,形成了反权威情绪,乱放炸弹就是在反抗社会权威。
(9)他常年持续不断乱放炸弹,证明他一直独身,没有人用友谊或爱情来愈合其心理创伤。
(10)他虽无友谊,却重体面,一定是一个衣冠楚楚的人
(11)为了制造炸弹,他宁愿独居而不住公寓,以便隐藏和不妨碍邻居。
(12)地中海各国犯罪分子用绳索勒杀别人,北欧诸国犯罪分子爱用匕首,东欧国家恐怖分子爱用炸弹。所以,他可能是斯拉夫后裔。
(13)斯拉夫人多信天主教,他必然定时上教堂。
(14)他的恐吓信多发自纽约和韦斯特切斯特。在这两个地区中,斯拉夫人最集中的居住区是布里奇波特,他很可能住那里。
(15)持续多年强调自己有病,必是慢性病。但癌症患者很少活过16年,恐怕是肺病或心脏病,肺病容易治愈,所以他应该是心脏病患者。
根据这种层层剥笋式的方式,博士最后得出结论:警方抓他时,他一定会穿着当时正流行的双排扣上衣,并将纽扣扣得整整齐齐。而且,建议警方将上述15个可能性公诸报端。FP重视读报,又不肯承认自己的弱点。他一定会作出反应以表现他的高明,从而自己提供线索。
果不其然,1956年圣诞节前夕,各报刊载这15个可能性后,FP从韦斯特切斯特又寄信给警方:“报纸拜读,我非笨蛋,决不会上当自首,你们不如将爱迪生公司送上法庭为好。”依循有关线索,警方立即查询了爱迪生公司人事档案,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档案中,有一个电机保养工乔治梅特斯基因公烧伤,曾上书公司诉说染上肺结核,要求领取终身残废津贴,但被公司拒绝。数月后离职。此人为波兰裔,当时(1956年)为56岁,家住布里奇波特,父母早亡,与其姐同住一个独院。他身高1.75米,体重74公斤。平时对人彬彬有礼。
1957年1月22日,警方去他家调查,发现了制造炸弹的工作间,于是逮捕了他。当时他果然身着双排扣西服,而且整整齐齐地扣着扣子。
4. 目标确定法
确定搜寻目标(注意目标),认真地观察,作出判断,找出其中的关键,围绕目标定向思维,目标的确定越具体越有效。
请看——
德军依据猫判断法国司令部所在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和德国交战时,法军的一个旅司令部在前线构筑了一座极其隐蔽的地下指挥部。指挥部的人员深居简出,十分诡秘。不幸的是,他们只注意了人员的隐蔽,而忽略了长官养的一只小猫。
德军的侦察人员在观察战场时发现:每天早上八九点钟左右,都有一只小猫在法军阵地后方的一座土包上晒太阳。
德军依此判断:
A. 这只猫不是野猫,野猫白天不出来,更不会在炮火隆隆的阵地上出没;
B. 猫的栖身处就在土包附近,很可能是一个地下指挥部,因为周围没有人家;
C. 根据仔细观察,这只猫是相当名贵的波斯品种,在打仗时还有兴趣玩这种猫的绝不会是普通的下级军官。
据此,他们判定那个掩蔽部一定是法军的高级指挥所。随后,德军集中六个炮兵营的火力,对那里实施猛烈袭击。事后查明,他们的判断完全正确,这个法军地下指挥所的人员全部阵亡。
5. 聚焦法
就是人们常说的“沉思、再思、三思”,是指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将思维过程停顿下来,并将前后思维领域浓缩和聚拢起来,以便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审视和判断某一事件、某一问题、某一片段信息。由于聚焦法带有强制性指令色彩,其一,可通过反复训练,培养我们的定向、定点思维的习惯,形成思维的纵向深度和强大穿透力,犹如用放大镜把太阳光持续地聚焦在某一点上,就可以形成高热。其二,由于经常对某一片段信息,某一件事、某一问题进行有意识的聚焦思维,自然会积淀起对这些信息、事件、问题的强大透视力、溶解力,以便最后顺利解决问题。
请看——
日本人“巧探”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是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勘探、开发的大油田,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大庆油田在哪,但日本人却对大庆油田了如指掌。
日本人首先从《中国画报》刊登的铁人王进喜的大幅相片上推断出大庆油田在东北三省偏北处,因为相片上的王进喜身穿大棉袄,背景是遍地积雪。接着,他们又从另一幅肩扛人推的照片,推断出油田离铁路沿线不远。他们从《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中看到一段话,王进喜到了马家窑,说了一声:“好大的油海啊,我们要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据此,日本人判断,大庆油田的中心就在马家窑。
大庆油田什么时候产油了呢?日本人判断:1964年。因为王进喜在这一年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如果不出油,王进喜是不会当选为人大代表的。
日本人还准确地推算出大庆油田油井的直径大小和大庆油田的产量,依据是《人民日报》一幅钻塔的照片和《人民日报》刊登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把当时公布的全国石油产量减去原来的石油产量,简单之至,连小学生都能算出来——日本人推算出大庆的石油年产量为3000万吨,与大庆油田的实际年产量几乎完全一致。
有了如此多的准确情报,日本人迅速设计出适合大庆油田开采用的石油设备。当我国政府向世界各国征求开采大庆油田的设计方案时,日本人一举中标。
日本人探察大庆油田的过程“巧”在什么地方?
首先,日本人没有采取秘密刺探的手段,仅从中国的官方资料上就查明和推算出所需的一切情报。
其次,日本人搜集情报的思维方法与常人大不相同,是沿着一条见微知著的思路搜集有用的公开情报信息,这种搜集信息的方式虽然简单易行,但却要求信息分析人员具备较高的思维素质和较强的洞察力,能够迅速分辨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无用,哪些信息是真的哪些信息是假的。
三、“两面神”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互补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不仅表现在思维方向上,还表现在思维操作的性质上。要认识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互补关系,必须要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 思维方向相反和思维过程分离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方向相反,一个是由问题的中心指向四面八方,最恰当的比喻是太阳向四周射出的光线;一个是由周围的许许多多问题归向中心问题,就像磁性铁块指向磁场的中心部位一样。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必须在时间上分开,即分阶段表达。如果不分时间混在一起表达,就会大大降低思维的效率,甚至会导致思维混乱和形成谬误。因此,运用延迟判断的技巧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关键,这就是说两种思维方式的运用和表达在时间上要有间隔,否则就会相互抵消。
延迟判断是一种提出设想的思维阶段不会过早地受到判断干扰的思维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延迟判断会起到保护想象力的作用。因为判断是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审视事物。一般的,在创新设想产生的开始阶段,需要思维充分地扩散,有可能激发更大的想象力,打破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提出新颖独特的想法。如果发散思维开始就进行判断,这样新的想法尚未成形,或过于粗糙,就会失去继续完善的机会。
延迟判断有利于主体产生酝酿效应。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常常碰到这种情况,当不能及时拿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时,我们就会犹如困兽般来回打转。然而一旦换了一个环境,或者受到了新的刺激,我们大脑中的优势灶就仿佛突然被点燃了一般,这就是酝酿效应。其实,这个好设想是在去掉了意识的束缚后,在潜意识状态下酝酿思考出来的。所以,酝酿效应对解决棘手的问题相当重要。
2. 思维方向及过程的互补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在思维方向上和思维过程上的互补是创造性解决问题所必需的。
在认识解决问题的早期,发散思维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在后期,收敛思维则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在发现问题阶段,思维的发散和收敛的倾向经常要发生多次转化。创新者在广泛搜索、捕捉发明目标时,他的思维是集中于点的,即处于收敛状态。
在确定问题阶段,解题者围绕这一点,广泛地收集资料,这是扩散;从大量信息中最后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这又是收敛。
在解决问题阶段,提出尽可能多的设想和解答,这是扩散;然后综合各种设想,拿出一个自认为最好的设想,这又是收敛。
即使在评价阶段,也需要先扩散,例如,提出各种评价标准,识别不同的评价标准,排列出哪个是最重要的。
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的扩散和收敛就是这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可以从整体上加以把握。
3. 什么是“两面神”思维?
为了深层次地把握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我们引入“两面神”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来阐述它。
“两面神”思维的原型是罗马的门神,传说中它有两个面孔,一个是哭的,一个是笑的,能同时转向两个相反的方向。
“两面神”思维可以定义为是从差异中找到统一,从相反的两极构建统一的思维和方法。
“两面神”思维的核心是对立面的构成、联结和并存。用“两面神”思维去把握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是恰如其分的。
请看——
解决复合材料颗粒界面局部开裂问题
固体复合材料损伤被认为是力学领域中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这不仅是因为这个问题“连基本概念也还不十分清楚”(钱学森语),还因为复合材料本来就是力学性能最复杂的材料形式。我国年轻女教授赵颖华博士1995年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曾经尝试解决复合材料颗粒界面局部开裂问题。
开始,她按照日本学者TaTa的方式,将损伤的弹性颗粒作刚性处理,结果,无论怎样努力都带来较大误差。当她决定放弃试验,准备解决别的损伤问题时,脑海里却出现了她以前已经解决了的颗粒均匀界面开裂的问题。这时凭直觉,她意识到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后来,她终于看到了均匀开裂颗粒与局部开裂颗粒之间的联系,颗粒均匀开裂,在三向拉应力的作用下完全失去承载能力,就相当一个与基体界面完好联结、强度为零的“孔”,因此可用细观力学理论求解。那么,局部开裂的颗粒在开裂方向上失去承载力,为什么不能把它看作开裂方向上软得不能承受任何力,而在其他方向上性能不变的各向异性的新颗粒呢?即原来的整体刚性的极硬变成了现在开裂方向上的极软,按此“等效模拟颗粒”来计算,与实际数据相符合,从而在实验误差上超越了TaTa的“刚性颗粒理论”。
上述案例中赵颖华的解题思路正是一种典型的“两面神”思维:她赋予局部开裂的颗粒两种截然不同的特性,在开裂方向上极软,而在未开裂方向上是极硬的各向异性的颗粒,也就是说,一个物体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特性。她的这种想象与颗粒实际承受的力学特性是相符的,所以,假设与实验数据能很好地符合。当然,她不是直接由刚性想到了软,而是通过均匀开裂问题的中介,想到了强度为零,即软得不能再软的“孔”,使问题解决有了转机。
再看——
屋顶夏白冬黑的发明
科学家要发明一种新型的屋顶,希望屋顶夏天呈白色,能反射太阳光线,这样可以降低空调成本;冬天呈黑色,能够吸收热量,减少采暖费用。科学家从自然历中寻找到能把对立的性质集于一身的原型,他们想到比目鱼的真皮深处有一种黑色素,这种黑色素的沉浮能改变比目鱼的颜色,他们将比目鱼的这种颜色原理与屋顶的变色构想进行类比,设计实现构想的方案:制成一种埋有微小白色小球的黑色屋顶材料,当阳光照得屋顶灼热时,小球依波义耳定律发生膨胀,使屋顶呈白色,反之,在屋顶变冷时,小白球冷缩,屋顶又呈黑色。同样,黑与白,热胀冷缩,这些矛盾对立的性质共存于一体,适时地相互转化,相继发挥作用,于是夏白冬黑的屋顶出现了,它能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
上述案例说明,有的事物同时具有两种矛盾对立的属性,能够适时地相互转化,它们共存于一体之中,相互渗透、相互扶持、相得益彰。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设施和概念本身就是两种对立的属性物结合在一起的,如给排水专业、冷暖机、装卸工等。有的相辅相成就发生在事物的内部,就在我们的身旁。
4. 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混合法
时时用“两面神”思维看待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相互作用才能把握创新思维的核心特征。收敛思维的所有方法都应在扩散的流畅性、新颖性、价值性、转换性、变通性中找到它的定位点。
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混合式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其中最恰如其分的是:准备、四面出出击、锁定。这个混合式的运用已经显示出它要遵循三个步骤:
(1)准备(界定问题所在);
(2)四面出击(尽可能多且尽可能快地想出点子来,不要对它们横加评判);
(3)锁定(过滤、综合、选择)。
其实,所有收敛方法都是或多或少地按照这个思路、步骤进行的,这个方法能确切地反映“两面神”思维的意蕴。
四、收敛思维自我训练:试试你学得如何
例1 某日,有两位顾客分别拿着容量为2升的奶瓶和容量为2.5升的奶瓶去奶店各买1升奶,适逢店的秤坏了,这时店内只有两大桶奶,但店老板却成功地凭借现有的条件满足了两位顾客的要求。
请问店老板是如何满足两位顾客要求的?
例 2 一天深夜,一位刚刚结婚才几天的新娘子从厂里下晚班回家,整个家属楼一片寂静。于是她也轻声地走进了自己的家,并且看到丈夫已睡得很熟了。就在她对着穿衣镜卸妆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床底下有四只脚露了出来。机警的新娘子立刻意识到这是两个潜入自己家里的盗贼。可此时屋子里只有自己和丈夫两个人,而且丈夫又是熟睡状态。到底怎样才能抓住这两个盗贼呢?十分紧张的新娘子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很好的主意,并最终在邻居们的帮助下抓住了那两个盗贼。
请想一想:这位新娘子到底是怎样抓住盗贼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