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为营 严谨缜密——逻辑思维

第七节 步步为营 严谨缜密——逻辑思维

什么是逻辑思维?

请看——

树上还剩几只鸟?

某A学者问S:“树上有10只鸟,猎人开枪打死1只,还剩几只?”

S:你说的鸟都是真的鸟吗?

A:是。

S:猎人用的是无声的枪吗?

A:不是。

S:树上的鸟都是活的吗?有没有聋鸟?

A:都是活的,没有聋鸟。

S:鸟有没有被关在笼子里或被捆住?

A:没有。

S:有没有残疾或飞不动的鸟?

A:没有。

S:你说的10只鸟算不算还在大鸟肚子里的或鸟窝里的鸟蛋?

A:不算。

S:有没有傻鸟和不怕死的鸟?

A:没有。

S:猎人除了开枪,有没有布网?

A:没有。

S:当时的天气怎么样?有没有狂风暴雨?

A:当时的天气很好,晴朗无风。

S:你问的是树上还剩几只鸟吗?

A:是的。

S:如果你刚才说的都是真的,我可以回答你:如果被打死的鸟被树挂住没有掉下来,树上还剩1只鸟;如果掉下来了,就1只不剩。

上例中,我们觉得学者S简直太啰唆了,这个简单的问题的答案不是可以脱口而出吗?只有幼儿才有可能回答剩9只(其实那也不能算错,因为问者没有指明地点。甚至回答10只也没有错,1只死的、9只活的,不管是在树上、树下还是空中)。仔细想一想,S对问的问题都要求做出回答,也就是要做出对问题的判断的前提条件,前提不清楚,就无从判断,答案就可能不确定。

在前提都确定,排除了其他可能性之后,S才做出正确的回答。S在作答时还使用了推理:枪一响,不聋且会飞的9只鸟为了避免死亡,立即飞走了,所以只有1只死鸟或被树挂住或落到地上,所以做出了上面的回答。

学者S虽然啰唆,但是考虑问题很周全,滴水不漏,他所使用的就是典型的逻辑思维,他运用了许多次逻辑判断的“三段式”,即大前提—小前提—判断结果。

例如:鸟听见枪声是会吓得飞走的,猎人开了枪,所以没有被打中的9只鸟全飞了。由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做判断的时候都要用逻辑思维,复杂的问题是这样,简单的问题也是这样。

上面的问题比较简单,却还有那么多需要确定的前提条件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我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在进行创新活动时,都要对前提条件进行分析,把每个环节上的条件都搞清楚了,需要排除的困难都排除了,才能提出正确的方案,并顺利地实施方案。

一、逻辑思维的含义:明晰概念

逻辑思维,就是人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概念为操作的基本单元,以判断、推理为操作的基本形式,以辩证方法为指导,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理性思维过程。

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抽象思维既不同于以动作为支柱的动作思维,也不同于以表象为凭借的形象思维,它已摆脱了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是以理论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概念、原理、定律、公式等进行判断和推理。

二、逻辑思维的类型:进一步认识逻辑思维

1. 形式逻辑

抛开具体的思维内容,仅从形式结构上研究概念、判断、推理及其联系的逻辑体系,就是形式逻辑(又叫“普通逻辑”,我们平常说的逻辑,一般也指的是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以保持思维的确定性为核心,帮助人们正确地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思维要保持确定性,就要符合形式逻辑的一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任何一个思想与其自身是等同的。在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确定、同一、前后一致。

矛盾律: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是真的又是假的。换句话说如果一命题为真,那么与之矛盾或反对的命题则必为假。

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不是真的,又不是假的。

充足理由律:在思维的论证过程中,要确定一个判断或论点是真实不虚的,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如果缺乏充足的理由,那就没有论证性。

醉鬼的逻辑

一个醉鬼跑到一家大门口呕吐,主人出来制止。

“你在哪也不要冲着我家大门呕吐呀!”

“谁叫你家大门冲着我的嘴开呀!”

“我家大门早就是建成这样的呀”

“老子的嘴也不是今天才长的!”

分析:醉鬼的逻辑错在哪?

2. 数理逻辑(定量的数理分析)

数理逻辑是在普通逻辑(形式逻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逻辑分支学科。数理逻辑在深度和广度上推进了传统逻辑,使它更加精确和严密。由于数理逻辑使用了数学的语言和符号,揭示了事物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不仅深化了传统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而且对计算机科学、控制技术、信息科学、生物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3. 辩证逻辑

辩证逻辑就是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它的思维原则主要有:全面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具体性原则。

三、逻辑思维的方法:怎样具体进行逻辑思维?

1. 演绎推理法

演绎推理,就是由一般性前提到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按照一定的目标,运用演绎推理的思维方法,取得新颖性结论的过程,就是演绎推理法。例如:一切化学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惰性气体是化学元素,所以,惰性气体在一定条件下确实能够发生化学反应。这里运用的就是演绎推理方法。

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法。

三段论法就是从两个判断中进而得出第三个判断的一种推理方法。上面的例子就是包含着三个判断。第一个判断是“一切化学元素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提供了一般的原理原则,叫作“大前提”。第二个判断是“惰性气体是化学元素”——指出了一种特殊情况,叫作“小前提”。联合这两种判断,说明一般原则和特殊情况间的联系,因而得出第三个判断:“惰性气体在一定条件下确实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结论。

只要作为前提的判断是正确的,中间的推理形式是合乎逻辑规则的,那么,必然能够推出“隐藏”在前提中的知识。

这种知识,尽管没有超出前提的范围,但毕竟从后台走到了前台,对我们来说往往也是新的,而且由于我们常常是为了某种实际需要才做这种推理,其结论很可能具有应用价值。

这样演绎推理的结论就可能既具有新颖性,又具有实用性。

思考:为人民服务—我是人民—所以应该为我服务。这种推理正确吗?

2. 归纳推理法

所谓归纳法或归纳推理,是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所使用的思维方法;是指人们以一系列经验事物或知识素材为依据,寻找出其服从的基本规律或共同规律,并假设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也服从这些规律,从而将这些规律作为预测同类事物的其他事物的基本原理的一种认知方法。

传统上,根据前提所考察对象范围的不同,把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考察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不完全归纳推理则仅仅考察了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并进一步根据前提是否揭示对象与其属性间的因果联系,把不完全归纳推理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

(1)完全归纳推理。

从一般性较小的知识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知识的推理就是归纳推理。在许多情况下,运用归纳推理可以得到新的知识。

请看——

行星围绕恒星公转

太阳系的大行星围绕太阳公转,太阳系的小行星也围绕太阳公转,太阳系的行星只有大小两类,所以,太阳系的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

这就是一个完全归纳推理。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都以椭圆轨道公转,太阳系只有这九大行星,所以,太阳系所有的大行星都以椭圆轨道公转。这也是一个完全归纳推理。

(2)不完全归纳推理方法之一: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列举某类事物中一部分对象的情况,根据没有遇到矛盾的情况,便做出关于这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请看——

花开的时间

牵牛花有一定的开花时间,在黎明4时左右;

野蔷薇有一定的开花时间,在黎明5时左右;

龙葵花有一定的开花时间,在清晨6时左右;

芍药花有一定的开花时间,在清晨7时左右;

鹅掌花有一定的开花时间,在正午12时左右;

万寿菊有一定的开花时间,在下午15时左右。

(在考察中没有发现不按照一定时间开花的花)

所以,各种花虽然开花的时间不同,但都有一定的开花时间。

这就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天鹅的颜色

欧洲的天鹅是白的;

亚洲的天鹅是白的;

非洲的天鹅是白的;

美洲的天鹅是白的;

所以,全世界的天鹅都是白的。

这也是简单的枚举归纳推理

第一个例子的结论是正确的,第二个例子的结论却是错误的,因为在澳洲发现了黑天鹅。可见,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根据往往很不充分,它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也就是具有或然性。

虽然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是或然的,但不一定是错误的,有的是正确的,也就可以提供新的知识。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的基础上,可以继续研究,如果证明是正确的,就得到了新的知识。即使证明是错误的,也从另一方面给了我们启发。

(3)不完全归纳推理方法之二:科学归纳推理。

科学归纳推理是列举某类事物一部分的情况,并分析出制约此情况的原因,以此结果为根据,从而总结出这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

请看——

金属受热体积膨胀

铁受热体积膨胀,铜受热体积膨胀,金受热体积膨胀,银受热体积膨胀,锡受热体积膨胀。因为它们受热后,分子之间的引力减小,分子运动加速,分子之间的距离加大,所以体积膨胀。铁、铜、金、银、锡都是金属,所以,所有的金属受热体积都会膨胀。

这是个科学归纳推理。它列举了部分金属的件质,进而探究其原因,发现它们受热后分子运动和相互之间距离的变化,引起了体积的膨胀,因为金属的分子结构是相同的,所以受热后的变化也应当是一样的,都会膨胀。

两种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区别:它们的根据不同,前者只要没有发现矛盾的情况就可以得出结论;后者要根据发现的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才能下结论,前者的结论具有或然性,而后者的结论要可靠得多。

巩固前者结论的办法是多找事实,巩固后者的结论主要是通过对事实情况作出科学的分析,找出因果关系。

演绎法和归纳法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两种对立的认识方法的总结。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缺少任何一面都无法认识真理。演绎法和归纳法,仿佛是相反的两种方法,实际上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因为演绎的出发点正是归纳的结果。演绎必须以可靠的归纳为基础。没有演绎同样也没有归纳。因为归纳总是在一般原理、原则或某种假说、猜想的指导下进行的。

3. 实验法

实验是为了某一目的,人为地安排现象发生的过程,据之研究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

实验的特点是必须能重复,能够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地做同一个实验,并产生相同的结果,这是一个实验成功的标志,不能重复的实验就不是成功的实验,其结果就没有可信度,就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这是符合逻辑思维原理的。

请看——

丁肇中的实验与韦伯的实验

1974午10月初,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美国的实验室里做实验,证明了J粒子的存在。10月15日,科学家在德国实验室里重复了这个实验,马上就找到了J粒子。于是,全世界物理学界承认了丁肇中的成果,丁肇中因此获得诺贝尔奖,这说明丁肇中的实验是成功的。

同样是做实验,美国物理学家韦伯却是不成功的典型,1969年,他宣称自己的仪器接收到来自银河中心的引力波信号。随后,许多国家的研究小组使用同样的仪器,重复了这个实验,但都没有收到相同的信号。因此大家不承认韦伯的实验结果,他的实验被认为是不成功的。

4. 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可以简称“比较法”,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同和异来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在比较研究中,主要起作用的还是逻辑思维中的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以,比较研究是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创新的一种方法。

5. 证伪法

根据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律: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上,不能对同一对象作出不同的断定。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A不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上是B又不是B。

根据形式逻辑中的排中律: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上,对同一事物是两个相互矛盾的论断必须作出明确的选择,必须肯定其中的一个。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A或者B,或者不是B,二者必居其一,不可能有第三种选择。

根据以上两个规律,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可以在证明一个结论是错误的同时,证明另一个结论是正确的。用这种方法来取得正确答案的方法,就是反证法或证伪法。在许多情况下,证伪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疑难问题,取得创新结果。

请看——

纸上写的是谁的名字

老师在一张纸上写下甲、乙、丙、丁四个人中一个人的名字,藏了起来,然后让这四个人猜是谁的名字,甲说:是丙的名字,乙说:不是我的名字,丙说:不是我的名字,丁说:是甲的名字。老师说,你们中只有一个人说对了,其他人都说错了。那么,老师到底写的是谁的名字呢?

我们可以把四个人的回答做一比较,就能发现,甲的判断和丙是相互矛盾的。那么,其中必有个是假的,排除了这个假的,另一个必然是真的。谁说的是假的呢?还要和老师说的“只有一个人说的是对的”相互对照。现在我们先假设甲说的是真的,但是,如果是这样,乙说的也没有错,可见甲说的不是真的,丙说的才是真的,乙说的是假的。乙说“不是我的名字”既然是假的,老师写的必然是乙的名字。

四、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关系:各有侧重 互补共进

1. 逻辑思维渗透于一切创造过程中

逻辑思维的过程形式与创新、创造过程密切相关,一切创造活动都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运用逻辑思维将创造成果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

2. 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一般区别

(1)思维形式的区别。

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是从概念出发,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形式而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创新思维则不同,它一般没有固定的程序,其思维方式大多都是直观、联想和灵感等。

(2)思维方法的区别。

逻辑思维的方法主要是逻辑中的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而创新思维的方法主要是猜测、想象和顿悟。

(3)思维方向的区别。

逻辑思维一般是单向的思维,总是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创新思维的思维方向则是很多的,结果也具有多样性。

(4)思维基础的区别。

逻辑思维是建立在现成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离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逻辑思维便无法进行。创新思维则是从猜测、想象出发,没有固定的思维方式,虽然也需要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但不完全依赖知识和经验。

(5)思维结果的区别。

逻辑思维严格按照逻辑进行,思维的结果是合理的,但可能没有创新性。创新思维活动既然不是按照常规的逻辑进行,其结果往往不合常理,但其中却有新颖性的结果。

3. 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在创新活动中的关系

(1)衔接关系。

人类的知识和经验总是不断发展的,在发展到新的阶段时,就会和原有的知识体系发生矛盾,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就产生了新的逻辑上的矛盾。

要解决这些矛盾,就不能仅依靠逻辑思维,而需要非逻辑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来进行突破和创新。

(2)互补关系。

在进行创新活动时,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是交替进行的,创新思维有利于活化思维,突破障碍,提出新的设想;

逻辑思维有利于思维活动的条理性,对思维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投入应用。

(3)转化关系。

创新思维一旦突破原有的逻辑,就会在更高层次上转化为新的逻辑思维,并把新的知识、新的发现纳入到已知的体系中,以逻辑形式的知识形态保留下来。

因此,在“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更高层次的逻辑思维——更高层次的创新思维”这样一个链条中,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总是不断相互转化。

五、逻辑思维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扬起所长 避其所短

逻辑思维对人的创新思维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人们对逻辑思维的错误理解和运用也可能形成对创新思维的阻碍作用。

1. 逻辑思维对创新思维的积极作用

(1)逻辑思维能对非逻辑思维提出的创新性思想进行逻辑论证。

这是逻辑思维在创新思维中最重要的作用。人们运用直觉、灵感、顿悟、想象等非逻辑思维提出的创新性思想在一开始的时候通常是粗糙的、不系统、不完善的,这就需要逻辑思维对之进行加工,把它变成比较系统、完善的知识系统,使之逐步变为科学知识。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等新的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都是如此。

逻辑思维能力对人类来说很重要。没有逻辑思维,人所提出的新思想就不会得到论证,就难以被人接受,对人的言行就没有多少指导作用。没有逻辑思维,人类的科学知识也就失去了理性的基础,人类的认识也不可能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

(2)运用逻辑思维能直接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新思想。

运用逻辑思维能直接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新思想。

例如,门捷列夫利用他发现的元素周期律,从理论上预测了许多先前化学中未知元素的存在,并对这些元素的某些性质做了描述。后来,这些元素果然被发现了,并且它们的性质也和门捷列夫所预见的很相符。

(3)逻辑思维有利于人们筛选和评价新的思想。

人们不管采取何种创新思维的方法,都有可能提出两种以上甚至更多的新思想,这时就要根据可行性、可能性及社会经济效益来筛选。筛选的过程,就是借助逻辑思维对每个新的思想进行分析、比较进而做出判断,决定取舍,这就是逻辑思维的任务。

创新思想形成之后,还需要进行鉴定,做出正确的评价。包括和现有的成果进行比较并判断其水平和等级;通过计算和预测,判断其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通过推理,说明其应用前景和继续改进的可能性,等等。

(4)逻辑思维是传授和传播新思想的重要手段。

很多新思想的真理性是明显的,它们的真实性早已得到论证和实践检验。但真理的明显性具有相对性,在这个人看来是明显的并不需要进行逻辑论证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看来却是非常复杂的并且需要进行专门的逻辑论证。这就需要进行逻辑论证,以便做到以理服人,达到知识传授和传播的目的。

2. 逻辑思维对创新思维的消极作用

逻辑思维本身对创新思维没有阻碍的作用,但人们对逻辑思维的错误理解和运用却可能形成对创新思维的阻碍作用。

(1)逻辑思维加上错误的前提推出的结论能阻碍人们的创新思维。

逻辑思维的前提是我们已知为真的科学知识或我们假设为真的知识,而作为前提的这样的知识有时是不可靠的。人们通常会忽视这一点,而坚信逻辑思维得出的结论是绝对可靠的。从而常常以此为依据对创新性的思想进行否定,阻碍创新思维的发展。

马可尼提高了无线电装置的功率和效率之后,勇敢地试想向大西洋彼岸发送信号。专家们嘲笑他这种“天真”的想法。他们说,无线电波向光一样直线传播,不能顺着地球的曲面行进,而要射向宇宙空间散失掉。根据逻辑推理,专家们讲的非常正确。

可是马可尼不听这些而坚持做实验,最后获得了成功。当时,无论是马可尼还是专家们都不知道大气层上面有一个电离层,电离层反射回了无线电波。如果马可尼一直死板地按照逻辑行事,那么,他永远也不能取得这样的成功。

(2)如果把逻辑思维仅仅理解为狭义的逻辑思维(形式逻辑的推演),那么这样的逻辑思维相对而言就比较具有常规性和严密性,缺少创造性。

一般说来,逻辑思维的前提就已经蕴含了结论,也就是说仅仅依靠逻辑思维本身是很难推出新结论来的。人们发现新思想的思维方向或方法是很多的,甚至是无限多的,逻辑思维只是为人们发现新思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向或方法,其对创新思维的作用也是比较有限的。即使有少量新思想是由逻辑思维推导出来的,其创新性也是较小的。前面我们提到,门捷列夫利用他发现的元素周期律,从理论上预测了许多先前化学中未知元素的存在,并对这些元素的某些性质做了描述。这是利用逻辑思维所进行的直接创新,但其创新性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相比要小得多,没有元素周期律这一新思想的发现,也就不可能有利用元素周期律推导出新的化学元素这样的新发现。

综上所述,尽管人们对逻辑思维的错误理解和运用可能导致对创新思维的阻碍作用,但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其对创新思维起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我们在进行创新和创新思维活动时,要注意发挥逻辑思维对创新思维的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克服逻辑思维对创新思维可能带来的负面的、消极的作用和影响。总之,我们对逻辑思维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应该有足够的认识,在这个以创新和创新思维为主旋律的时代,一定要高扬逻辑、理性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