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机会与生俱来

我们的机会与生俱来

福特自传

几百年以来,人们总是在谈论自己没有成功的机会,都在议论如何把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分割成许多份,以便供更多的人享用。然而,每年都会有人提出一些新的思想,与此同时,也有很多机会相伴随产生。

今天,许多被验证为正确的新思想一旦付诸实践,就能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并且可以通过为那些以出卖苦力为生的劳动者提供生计而消除困扰着人们的贫困。但是,在这些新思想孕育和发展的过程中,唯一的障碍就是那些陈旧而且迂腐的观念。

这个世界总有些人自缚手脚,自蒙双眼,而且他们还不住地问别人:“世界为什么还是老样子?”

在这里,我随便提出一个思想作为事例——其实这是其他某个人可能也有的思想,只是由我将其系统整理并付诸实践罢了:

福特与他的第一辆及第1000万辆汽车

制造一辆简单而且具有强大动力的小汽车,不仅使其价格低廉,而且还要给汽车制造工人比以前更高的工资,这便是我当初的想法。1908年10月1日,我们终于制造了第一部现代式的汽车;到1926年6月4日,我们制造出第1000万辆汽车;而到1926年的今天,已经有1300万辆汽车驶离我们的生产线。

这些听起来或许很有趣,但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公司从一个车间的几个人,发展到今天雇佣20万员工,而且他们每天的收入都在6美元以上。我们的交易商和服务中心又雇佣了20万人。但是,请记住,我们所使用的东西并不是全都由我们自己直接生产。

粗算起来,我们所购买的用来制造汽车的东西相当于所生产的东西的两倍,因此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还有至少20万人在我们的工厂外面为我们工作,这样,大概有60万员工直接或间接地为我们生产汽车。这也就是说,18年前我的一个简单的念头至今得以实施后,就为近300万男女老幼提供了生计。

当然,这样的估算还不包括那些从事汽车零配件批发和维修汽车的人。这些人为数尽管不多,但也不应忽视,要知道汽车还处于发展的初期。

我对这些数字丝毫没有夸张的成分。我并不是在谈论具体的人或公司,而是所谓的思想。这些数字仅仅显示出一个简单的思想所能创造出的伟大成就。

我们都知道,人们需要食物、衣服、房子等等。如果大家集聚居住在一起,那么还需要供应他们集聚所需要的物资,例如我们应该有一座比纽约还要大的城市。而实现所有这些所需要的时间应该比孩子长大的时间还要短,这显然不是梦呓。而那些认为没有机会发展的人,我不知道他们所指的机会是什么。

其实,机会到处都存在,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有机会!

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是先驱者,另一类是追随者。后者常常攻击前者,因为他们认为,先驱者把所有机会都抢走了。然而,简单的事实却是,如果没有那些先驱者首先铺平道路,追随者就会失去他们的方向。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不妨想想自己的工作。

你的工作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呢,还是别人为你创造的?你是在为自己创造机会呢,还是别人创造出来的机会使你受益了?

我们也见过那些根本不想要任何机会的人大发其火——在他们看来,机会所创造的所有成果必须全部送给他们才行。但这样的脾气可不是我们美利坚民族所具有的,而正是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进口过来的,虽然机会就在他们身边,但是这些民族没有发现机会的能力。

如果说在几年前,每一个机会都有1000个人去争取的话,那么现在却是每一个人都有1000个机会在等着他。世界发生的变化就是这么大,不论你信还是不信。

但是,在过去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机会并不如现在这么多,机会还很有限。人们只能看见一条出路,大家都想挤上这条路。其中一些人被挤出来并不奇怪,因为人比机会多,而这正是我们过去竞争之所以非常激烈和残酷的原因。那时,人们选择机会的余地不大。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工业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机会相继涌现。设想一下,工业每向前发展一步,会开辟多少创造性的活动空间?很显然,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任何人要想抓住自己的发展机会,达到成功的彼岸,就必须为他人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多于自己开始时几倍的机会。

不承认过去缺乏机会,就无法理解现代工业崛起的奥秘。有些行业发展很快,但有许多收入却来自那些即将被淘汰的部门和产业。

但是有足够的事实证明,过去在人们的需求压力下不断向前缓慢发展的工业领域中,总有一些人能够高瞻远瞩,而另一些人却目光短浅,后者当然会落在前者的后面,甚至被前者甩得远远的。

有时候,成功者所采取的方法并不道德,但是他们取得成功的本身并不是不道德——由于他们能够洞察到人们的需求以及满足这些需求的方法和手段,如果他们依赖不诚实或残酷的方法做成了某件事的话,那么,这件事本身绝对是应该受到指责的。

把成功归因于不诚实是人们通常容易犯的错误。我们常常听见有人说某人太诚实了,做不成大事,这样说其实对那位失败者是一种安慰,但诚实绝对不是失败的原因。

不诚实的人有时确实能够成功。但是,他们成功的前提条件是,只有当他们所提供的服务超过他们的不诚实本身时,他们才有可能成功。诚实的人有时候也确实会失败,因为他们还缺乏与诚实相匹配的其他基本素质。说到不诚实者的成功时,他们成功的原因中应该将“不诚实”这一特征排除,因为并不是“不诚实”才导致了他们的成功。

不相信机会的人,仍然会凭借他人创造的机会为自己找到位置,自己无法直接取得成功的人只能是接受他人的领导

我们今天前进的速度是不是太快了呢?不仅仅是在汽车制造业方面,而且包括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们会听到许多有关工人被繁重的劳动压垮,每个微小的进步是以这样或那样的付出为代价,或者关于效率是如何毁灭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美好东西等等之类的议论。

现在的生活确实失去了平衡——而生活也一贯如此。直到现在,大多数人还没有闲暇时间可以供他们去利用;当然,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闲暇时间。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在工作和放松之间找到某种平衡,在睡眠和吃饭之间找到平衡,甚至明白人类生老病死的原因究竟何在。

毫无疑问,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的前进步伐都要快,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被生活推动得越走越快。例如,20分钟的汽车里程与4个小时的徒步奔波相比,哪个更容易,哪个更困难?旅行者会选择哪一种交通方式更省力呢?哪一种方法更节省时间呢?

不久的将来,汽车一天所跑的里程可能会被在空中飞行一个小时所代替,那时候我们这些生产汽车的人将遭遇困境吗?

这种所谓的被抛弃的精神状态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呢,还是书本中描述的神话呢?人们在书本中往往能读到现代工人因为工作而精疲力竭的描述,但你们听到工人们亲口这样说了吗?

我们不妨走进那些参加实际工作的人群,走进那些每天乘公共汽车上下班的普通工人中间,走进一天之内横越美洲大陆的年轻经纪人中间,和他们交谈,你就会发现人们的态度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不但不回避生活现实,而且对未来充满了热切盼望。为了明天的美好生活,他们总是倍加珍惜今天的时光。这就是那些勤奋的工作者,这就是那些不愿在图书馆里苦思冥想,试图用以前的旧模式去套住新世界的劳动者。

和公共汽车中上下班的工人们交谈,他们可能会告诉你,仅仅几年前他们还要到很晚才下班,而且回到家总是累得没有空换衣服——他们只能穿着工作服吃饭,吃完饭直接上床睡觉;可是现在却不同了,他们可以在车间里换下工作服装,在太阳还没有落山之前就回到家,早早地同家人一起吃过晚饭,并且有空和家人一起乘车外出兜风。

他们会告诉你,以往那种令人窒息的工作压力已经没有了。也许,人们在工作时比以前要更加认真,但是过去那种无休止的、令人疲惫不堪的无形压力已经不复存在了。

如果再去问问那些带动社会变革的领导者们,他们也会告诉你同样的情况。

他们精力充沛,而不是气虚力竭。他们沿着前进的道路大踏步前进,他们会说:拉历史的车轮后退比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而行动更费力气。

有这样一个事实:那些感到头痛的人正是那些竭力阻止世界向前发展,试图用他们的旧思维去理解新世界的人们。发展对他们来说,这一切绝不可能。

“效率”一词现在还被人们痛恨,这是因为人们不了解它的真正含义。

追求效率只是用我们所知道的最好的方法去做事,而不是用最坏的方法,这就好比用汽车装载木材上山,而不是靠人力背上山。换句话说,就是让工人们掌握一定的技术,为他们提供动力以便让他们挣得越来越多,生活得越来越舒服。

我们福特公司一直在努力开发更多的动力资源。我们不仅去煤田,还去江河湖海,总是希望得到一些廉价而方便的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电力,输送到我们的工厂,以提高工人的产量,增加工人的工资,降低我们的产品——汽车的价格,让消费者得到真正的实惠。因此,你必须充分地利用动力,充分地利用原材料,充分地利用时间。

我们可以远离家乡去修建铁路,开发矿山,砍伐木材,建造轮船。为了节省几个小时的时间,我们不惜投入几百万美元——虽然我们所做都是分内之事,那就是制造汽车。

我们在制造汽车时所使用的动力又生产出另一种动力——将发动机的动力输入汽车,让汽车得以发动行走。价格20美元的原材料可以变成20马力的汽车动力。截止到1925年12月1日,我们已经通过汽车和拖拉机为这个世界贡献了3亿马力的动力,这相当于尼亚加拉瀑布的97倍!全世界共消耗2300万马力,其中我们美国的消耗量就超过900万马力,占1/3还多。

开发所有这些动力对国家经济的深远影响,我们迄今还不知道怎样估算。但我相信,美利坚合众国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这些增加的动力;另外,把人们从繁重劳累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也有助于唤醒他们智慧的大脑。

交通的便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们用汽车改变了整个国家的面貌。我们并不是因为繁荣才有汽车,而是因为有了汽车我们才繁荣。

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立刻都能拥有汽车。购买汽车应该循序渐进——我们根本没有能力接受全部的订单,以我们现有的用户每6年更新一辆汽车的速度来计算,我们每年200万辆的汽车生产量只能满足那些老用户的需求,根本甭提为新客户提供服务了。

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提。

总的来看,不管农业收成如何,一个国家的全面繁荣与否和汽车的使用数量有更直接的联系,二者应该相对称。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因为你不能不考虑到对各方面的影响而只顾盲目地大规模开发动力资源。在汽车的众多优点中,除了其本身的用途以外,汽车进入人们的生活后还使人们认识了开发动力的更多好处——它教会人们如何充分地利用动力来为他们的生活服务。

在汽车进入家庭以前,很多人一生都不曾去过离家乡50英里以外的地方。这样的情况在美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也已经属于历史了。

T型车的大规模生产,使美国成为“轮子上的国家”

当俄国人派代表来为他们的农庄购买拖拉机时,我告诉他们:

“你们不要买拖拉机。你们首先应该买汽车,好让俄国人熟悉机器和动力,了解汽车给人们带来的各种便利。汽车会促进国家的公路建设,然后便有可能将农户生产的东西运往城市出售。”

于是他们听从了我的建议,买回去数千辆汽车。结果几年后,他们又买回去几千辆拖拉机。

现在,重要的不在于可以通过什么计划和使用价格低廉的动力,完美地制造出汽车或其他什么物品,这一点我们早已经明白。我们也知道汽车的优点的确很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通过发展汽车工业,我们发现了工业发展的一种崭新动机,抛弃了一些空洞乏味的术语,例如“资本”“劳动力”和“公众”等等。

多年以来,我们对“追求利润的动机”这句话已经非常熟悉。它的意思是那些被称为“资本家”的人提供生产工具和机器,并且以尽可能低的工资雇佣人力——也就是劳动力——然后制造出产品,接着把这些产品卖给那些被称为“公众”的人们。资本家以最高的价格出售产品,然后将利润归为己有。

听起来,“公众”如子虚乌有,公众的钱也不知从何而来,但大家都认为公众需要保护,以免受到那些唯利是图的资本家的盘剥。工人们也要受到应有的保护,于是就有人杜撰出了“生活工资”这一概念。事实上,所有这些完全是对整个工业发展进程的曲解。

对于小型的企业,或许可以按照“资本——劳动——公众”的错误模式来运转,但是对于大公司绝不可能,小企业也不可能依靠压榨工人而发展成为大公司。原因很简单,购买产品的公众并不是天外来客。

企业主、工厂雇员和购买物品的公众都是相同的主体,如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能依照高工资、低价格的原则运作,那么,企业将无法生存,因为不那样做,购买产品的顾客将因为受到限制而不会购买你的产品。

因此,企业的雇员才是该企业本身最好的客户。

我们福特公司的真正发展应该追溯到1914年。那一年,我们把员工的最低工资标准从每天2美元提高到每天5美元,这样,我们等于增加了我们自己的购买力。相应地,其他人——例如商店职员,他们也可以间接从中受益——他们的购买力也被我们相应带动了。我们国家所出现的繁荣局面,正是通过高工资、低价格以增加人们的购买力这一思路来实现的。

这是我们公司的基本动机,我们称之为“工资动机”。

但是,并不是你要求高工资就付给你高工资,如果公司在提高员工工资的同时不努力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那么购买力就无法增加。

根本没有什么“生活工资”,因为除非支付相当于员工工作量的工资,否则员工就没有办法依靠工资正常生活。也没有所谓的“标准”工资,只有上帝才知道多高的工资才符合标准!我认为标准工资的提法是以企业管理和发明创造已经到达尽头为前提的。

其实,没有什么办法比低工作量、高工资更能损害工人利益的,因为那样做等于提高了商品的价格,商品就卖不出去,公司也就没有收入,最后只会使得工人根本没有钱买得起商品。

当然,认为商品的利润或者因为发明创造降低生产成本所带来的利益都属于工人的看法也不正确,这种观点也是对工业生产进程的误解。

利润主要应归于企业,工人只不过是企业的一部分而已。如果将全部利润都给工人,那么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以及与之相关的许多工作都将无法做到,而且商品价格会上涨,人们的消费水平会下降,企业便逐渐濒临破产。因此,利润应该用于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成本下降的最大实惠应给予消费者。事实上,这和提高员工的工资是一样的效果。

这些道理听起来好像很复杂,但我们实际操作起来却既简单,又很见实效。

我们只有把企业发展成大企业,才能实现推动经济发展、开发动力、降低消耗的目标,也才能最后实现“工资动机”——当然,大企业并不一定是企业生产的集中化,相反我们要使企业分散化。

任何企业,只要全神贯注于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水平,只要以工资动机为基础,为员工利益着想,肯定能够发展壮大。企业不可能停留在某一规模上停滞不前,它必须向前发展,否则就会后退。

当然,大量收购小规模的企业似乎也能建立一个大企业。但是,结果可能不是一个真正的大企业,而只是一个企业展览馆,这只能让人们看到用钱可以买到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因此,依靠金钱买不来大企业,建立大企业只能借助服务的巨大力量。

美国人民的生活要依赖大企业。在我们国家,不论我们把企业分成多少块,我们的企业必然是一个大规模企业。美国土地辽阔,她众多的人口潜藏着巨大的商品需求与之相适应,也需要大规模的生产和供应来满足这些需求。

在美国,任何一种小商品的生产都是一个规模很大的产业,例如自行车,现在的产量和需求量比当初自行车热潮时还要大。企业必须不断发展,否则市场供应就会不足,产品价格便会居高不下,最终顾客便不会购买你的产品。

我们不妨看一看200年前马萨诸塞州桑地伯利农场主们的生活。

当时,为了降低昂贵的生活费用,波士顿的商人和居民们曾经开会研究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当时各种商品的合理价格为:咖啡每磅20美元,男鞋每双20美元(记录中没有提到女人的鞋价,可能女人没有必要穿鞋),棉布价格很高,盐价倒不算高。显然,这些商品价格都比现在的要高。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商品的价格降低到了目前的水平呢?答案是企业——是商品供应的有效组织。

企业总是从小做起,逐步壮大,其间并无任何神秘可言。当交通困难时,人们也离不开锄头和铲子,这些东西很容易买到。或许,这些东西并不是最好的工具,但它们是最容易得到的。这里面却隐含着一个最大的商业因素——就是选择最接近需要者的地方供应商品。

过去,市场几乎就是制造产品的场所,小城镇中可以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一切,所有行业都在邮电所的附近发展起来。例如铁匠生产农业劳动所需的大部分铁制工具,纺织工生产除了厨房用具以外人们生活所需的大部分纺织物。一个小城镇可以说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区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这些服务(或物品)都是最好的或者是最便宜的。例如,任何一位杂货店老板都会告诉你“农场黄油”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因为这得看农场主的老婆用什么方法制造出黄油的,或者看她们的手艺如何,最好的黄油和最坏的黄油都是通过家庭作坊的方式制造出来的,而现代的牛奶场却可以制造出质量均衡的上乘黄油。

很显然,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各个社区的工艺便可以相互交流,尤其是随着交通的发展,提供质优价廉的黄油的供应商(或企业)便会得到更广泛地区的客户。

因此,许多较大型的企业最初大都设立在美国东部地区,因为那里是全美国的人口中心,这里的人口日益增加。工业在矿区发展最快,因为那里能提供基本的工业生产原料——铁矿砂和油料。当食物供应成为紧迫的问题之后,工业便常常分布在粮食产区和人口密集区之间。

大企业的发展绝对不是盲目的,而是按照客观需要有序进行的。工业的组织者们是有头脑、有理性的人。也许某项发明或创新最初只来源于一个人或几个人,但是,没有众多人的支持,任何发明和创新都不可能发展成为一个企业,或者形成一项新的产业。

现在,随着我们国家的疆域不断扩大,我们的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对此我们有较深的了解。如何发展企业是一门科学,同时它又离不开其他科学的支持。我们正处在一个从背负生活艰辛向享受生活乐趣转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