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民间传统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创造并传承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亦是一种由民间自主行为而形成的精神财富,更是一种在民间世代相传的地域文化;产生并传承于民间,反映的是基层民众共同的社会诉求和审美情趣。正如冯骥才先生[1]所言,灿烂的中国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根的文化,是 “中华文化的一半”,不仅凝结着炎黄百姓的生活情感和人间理想,而且昭示着华夏民族的个性与精神。

南充市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属丘陵地带,嘉陵江纵贯全境,其历史悠久,加之明末清初外来移民众多,故而民间传统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千百年来,南充民间忠义诚信的道德精神、和睦乡里的民间规制、勤劳淳朴的民风民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斑斓多姿的民间艺术,以及精美绝伦的民间工艺等等,不仅记载着南充社会的历史变迁与信息,折射出基层民众的价值取向与观念,反映了南充人民的精神追求与智慧,而且还包含有许多激励人们向上崇善的思想内容,蕴藏着大量适于调整社会关系与解决社会难题的重要启示。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人类社会交往的全球化,以及人们生产与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南充民间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许多民间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形态正在迅速减退甚至消亡,其文献资料也在不断散失,故而南充民间传统文化资料抢救与整理的紧迫性已时不待人。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借鉴省内外的经验,2012年3月,南充民间传统文化搜集、整理与调研工作正式启动。四年来,通过全市上下包括许多乡镇、街道的相关领导及文化专干通力合作,尤其是通过一批专家、学者的艰辛努力,形成了 “南充民间传统文化书系”的工作成果。“书系”共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 《南充民间传统文化概论》。这是一部带研究性质的专著,全书共分七章和附录,其内容涵盖了南充方言俚语、民间风俗、文学、艺术,以及民间规制、古镇与码头文化等各个方面;论述了南充民间传统文化与南充的自然地理、人文传统的关系及特点,并分析了南充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的困境,提出南充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思考与建议。在附录中,还表列有“南充市国家、省、市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镇 (乡)、村名录”“南充市国家及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充市国家及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南充市现存历代字库塔一览表”,以及 “南充市100年以上的古镇(乡)、码头一览表”。

二是带有文献性质的 “南充民间传统文化资料”丛书。我们按照民间传统文化的分类,并依据南充民间文化的特点及所收资料的具体情况,将丛书编辑为十辑,即 《南充方言》《民间风俗》《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谚语·歇后语·楹联·碑记》《民间音乐》《民间艺术》《家训族规》《民间建筑》以及 《古镇·码头》。其中,《南充方言》对较为复杂的南充官话方言,尤其是对在南充范围所存在的客家方言岛、湘方言岛等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说明;《家训族规》对南充境内所收集到的80余部家训族规进行了点校与注释,它们中制定时间最早的为唐、宋时期,以清代为最多,其内容丰富并具有时代性、典型性与代表性。此外,其他各册均较为全面地收集有南充境内相关的文献资料,不仅所涉及的时空范围广,而且文化形态种类亦多,其中不少历史资料如民间故事、歌谣、音乐,以及楹联与碑记等均为抢救性的整理与保存。

三是影像资料,这是一套以历史照片为主体的影像图集,共收存了不同时期的一千四百余幅新老图片,共分为 《民间艺术》《民间风俗》《码头·古镇·古建筑》三册。它们记录与承载着众多具有实物形态的民间文化历史信息,更是一种直观而形象的南充民间传统文化史料。

南充民间传统文化的历时久远,且具体内容宽泛庞杂,由于有的资料已经散失,有的又因碑刻破损而字迹模糊,或因文献资料的残缺错漏,或因来自民间人士的转述等原因,故而上述成果中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但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尤其是基层民众的热情参与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在此次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过程中,我们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相信,民间传统文化中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定会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并为推动南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发挥其积极作用。我们期望,此后有更多的人士来关心和从事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让南充民间传统文化的花朵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1] 冯骥才 (1942— ),男,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曾担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际民间艺术组织 (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以及开明画院院长、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等职。20世纪末以来,他投身文化遗产抢救工作,担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并致力于推动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