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码头
清泉码头位于阆中北部清泉乡东河东岸,旧时称回龙场码头,距阆中市区水路28公里,旧时行人从陆路走,必经陡峭的石窑坡和牛家山坡。两段坡路之间过渡的地方就是清泉码头。
早期的回龙场是古米仓大道和东河水道上的一个只有些茅草房的幺店子,与苍溪县隔河相望。阆中境内的二龙、老观、千佛等乡镇在未通公路之前,行人背夫大多从这个渡口横渡东河,经博树场而至阆中城。古代运往南充、重庆的老观上熟白米都要由背夫们背到清泉码头。至清泉码头时体力消耗殆尽、饥渴难耐,背夫们必然在此歇息等待过渡。经过 “九溪十八沱”之后的东河燕尾船的船工,也常常要在这里歇艄或过夜。那时,背夫和船工们多为结队而行,一旦停留下来都要喝上几碗开水,或吃饭充饥,甚至喝上几盅小酒,因此就有了多为船工和背夫服务的店铺客栈。回龙场于是也就从茅草房的幺店子逐渐形成较有规模的集镇。码头也就随着集镇的演变而自然形成。
旧时,木材和柴薪是回龙场山间茂密森林馈赠百姓的丰富资源,既是集镇上最为丰富的物产,也是船工们 “圆载”的收获,更是下游阆中、南部的盐井熬盐和城市必需的燃料与建筑材料。旧时的清泉码头上,就以木材柴薪转运为主。船只在清泉码头时常集结。船多时,大小船只和木筏排到1公里多长,整个河坝成了商品集散地,热闹异常。从旺苍下来的木排、干货 (木耳、核桃等)、煤炭、石灰,清泉本地的柴薪,老观、二龙的大米等货物都在这里集散,转运下游的南部、南充、重庆等县市。据有关史料载记,南宋末期元军攻打大获城时,曾在此抢夺了200多只燕尾船及大批的生活物资,并把青泉码头作为战略物资的转运地。
如今,清泉的集市交易随着人口集中而迁至下游的井溪。这个米仓大道上的码头,无论水路、陆路都已失去了历史上的作用。留给我们的只有牛家山上清代修路的石碑、码头边的石梯、拴船的石柱以及刻在石梯上的一个个石窝脚印,见证着清泉码头悠久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码头旁边抗日战争时期修建的水文站是距今较近的历史见证。码头已然没有了曾经穿梭的人流和船筏,只有一两条摆渡船还在续写着码头最后的历史。码头下游不远处由浙江省交通厅捐资援建的罗家滩水电站、罗家滩汽车码头,是20世纪末具有现代技术的航电工程,它使古老的码头有了新的生命。2014年,国家投资3500万元建设的罗家滩东河大桥通车,这是连接博树回族乡、清泉乡两岸民众的桥梁。大桥建成后,清泉码头摆渡成为历史。码头现立有一石碑,碑书 “献爱心,真扶贫,功垂千秋;清泉人,奔富路,福乐万代”。这既是东河两岸人民对援建者的感激,也是援建者对东河两岸人民走向富裕生活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