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镇
双龙镇位于嘉陵江畔,地处阆中城南部,距阆中古城区约10公里。双龙镇东枕嘉陵江,西接田公乡,南邻彭城镇,北与七里镇毗连。
双龙因场镇在两小溪入嘉陵江处,状若双龙入水,故名,在清咸丰为双龙场。民国29年 (1940)为一区双龙场、双龙乡。1951年为二区 (后为双龙区)区公所驻地,1961年改为双龙人民公社,1967年改为红旗人民公社, 1984年复为双龙乡,1992年双龙乡与彭城乡合并为双龙镇,1994年又析置彭城镇,今为双龙镇。
双龙镇有观音山,山上有观音寺。观音山东向河溪金银台,南邻古镇双龙场,西眺莲山天宫馆,北牵风水阆天城,山势雄奇,风景秀丽,山上观音寺雄伟壮丽。据传,此寺庙为大唐高僧西行此地,得到观音菩萨点化后而建的,但几经毁损后仅留残壁。1998年,当地村民重建观音殿。
双龙镇的民间传统艺术丰富多彩,对此 《阆中县志》上有详细记载,其主要有 “竹马”“牛灯”“车灯”“羊灯”“太平竹马灯”等民间灯舞:
双龙镇的部分老街 (2014)
竹马流行于思依、文成、柏垭、双龙、三元等地。由五人表演 (三男二女),一人手持令旗 (晚上表演则提灯笼)扮家爷引马,一人在马后持马鞭扮马夫,其余三人骑上红、白、黑竹编纸马,分别扮演富爷、夫人和丫头。表演时以原地走步、跑步变换队形。说唱结合,有曲调五首。
牛灯流行于思依、文成、柏垭、双龙、三元、解元等地,由五人表演,其中两人扮牛、一人扮农夫、一人扮铲包子 (农夫之子),一人扮腊二姐 (农夫之妻)。说唱为主,有曲调九首,以趣事逗乐观众。表演动作简单,以模仿农耕时动作为舞蹈语汇。
车灯流行于思依、老观、文成、双龙、三元、天鞍、二龙等地。五人表演,一人扮车夫,一人扮相公,一人扮小姐,两人扮丫头。以一段爱情故事来表演,以说唱做戏,没有固定的舞蹈动作,全属即兴表演,非常自由。有一乘纸扎花轿,人物皆着古装,类似戏曲人物。常有一队打钱棍的配合,作游行或广场表演。解放后,有的文艺宣传队利用车灯曲牌,全由女的表演舞蹈,则是车灯的发展。
羊灯流行于思依、老观,文成、二龙、双龙等地。由五人表演,一人扮卖藏香壮汉,一人扮牧羊女,三人分别扮公、母绵羊和小羊,以唱为主,没有固定的舞蹈动作,属即兴表演,有曲调两首。
太平竹马灯流行于思依、双龙一带。它实际是竹马、牛灯、车灯、龙灯、羊灯等多种形式串连一起,表演人数有时多达百人,场面壮观,热闹非凡。
双龙镇的饮食文化地方色彩浓郁。这里水路处嘉陵江之要津,陆路处川陕南北之通道,旧时场镇上餐饮、住宿、娱乐业十分兴盛。如老场中段有王全文的 “中餐饮饭庄”,与 “土地老爷茶馆”隔街相对。主营中餐,炖、炒、蒸、煮俱全,承包宴席注重 “十大碗九个盘”。饭庄菜鲜味美、花样全、品格高,为款待贵客嘉宾之地。蒲光炳的 “特色饭庄”,与王全文的中餐饮饭庄相邻,布局相仿,主营油茶、豆浆、烧馍、凉粉等。周定海的 “昼夜饭庄”,位于老场中下段右边,主营酸菜豆花面,其特点是酸中带甜、嫩而不散、麻辣皆俱、解肌散寒。李月清的 “百姓饭庄”,位于双龙下场右侧,主营凉面、干饭加小炒。其特点是,细面条煮熟后用熟菜油凉拌,利爽无粘连,臊子里面有鲜猪肉、豆干块,汤打豆芽垫底子,加上臊子,面香扑鼻,味美量足。朱光龙的 “惠民饭庄”,主营干饭旺子汤。其汤以猪蹄、猪血、肥肠、豆腐、萝卜、酥肉等炖成,味鲜可口、壮阳补身。特别是南来北往的背工、挑工、抬工、盐贩和粮商常住此庄,饱餐干饭旺子汤,花钱不多身体壮。
旧时的双龙镇还开有若干茶馆,比较有名是祖传三代的土地老爷茶馆,始于19世纪,位于双龙老场水码头中段,现存中式木结构连底三层老瓦房,逢场天茶客盈座,生意久兴不衰。
双龙蚕业发达,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唐代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双龙的养蚕业也不断发展,并成为当地老百姓增收的一大产业。双龙还素有“北川皮蛋之乡”的美称,近年涌现出了加工产值在500万元左右的加工大户若干家。其中 “许家桥皮蛋”已成为阆中五大特产之一。